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关于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97) 语录(201) 说说(343) 名言(90) 诗词(453) 祝福(30) 心语(4)

  • 伯牙与钟子期的诗句

  •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千载朱弦无此悲, 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 流水高山深相知。

    ------王安石《伯牙》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这个可以么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钟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一、原文如下: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二、扩展知识:  1、出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2、俞伯牙与钟子期简介:《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

    《伯牙与钟子期》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伯牙不用说,钟子期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

    [阅读全文]...

2022-01-21 23:06:33
  • 俞伯牙遇上了钟子期历史典故

  • 历史,语文
  • 俞伯牙遇上了钟子期历史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俞伯牙遇上了钟子期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的时候,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是难以见得到,他们的故事成了一段美誉的佳话,让后人永记于心。

      那个时候,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个著名的琴师,每天都到各处游览弹琴,但他却有一个烦恼,那边是没有寻到一个知音来用心享受他的琴技。在一个夜晚,只见纯洁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中,变得如此神秘,伯牙看见这么好的夜晚,便一个人独自乘船到湖中游览。面对清风明月,悠扬深静的环境,伯牙心绪万千,想着如何发表心里的感情,于是便弹起琴来,只听那琴声悠扬四射,飘飘扬扬地飘上了岸边。刚好,岸边正有人坐在凉亭上,那凉亭上有人正在叫绝,这时候我牙便知道了有人在凉亭上听着他的琴声,伯牙便闻声走出船来,他看见了一个船夫正在凉亭上,看着这个船夫,他觉得这个船夫好像听得懂他的琴技,觉得船夫会享受他的琴声,知道这个船夫是个知音,伯牙便急切地马上请船夫上了船。

      上船后的伯牙,变得愈发兴奋,他也就继续弹琴,兴致勃勃地为弹奏起来。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琴声曲调,船夫就认真聆听,连忙发出阵阵感叹:〞这感觉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弹完这赞美高山的曲调时,伯牙之后又弹奏了表现汹涌彭湃的波涛时,船夫接着赞叹道:〞真的太好了!宽广浩瀚,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般。〞听见船夫这样赞叹自己,伯牙更是高兴得忘了自己,他对着船夫,激动地说:〞我的知音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太好了!我找我的知音找了好久了,没想到在这里会遇上你这位知音。〞这个船夫叫钟子期,从那以后,俞伯牙和钟子期,便到处游山玩水,他们一个弹琴,一个赞叹琴技,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让别人羡慕得不得了,也成了人间一段优美的传奇。

      钟子期之所以成为伯牙的知音,那是因为他善于聆听。从伯牙遇上钟子期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是学会聆听,才能学会交流。我们需要聆听,比如聆听父母的忠告,聆听老师的教诲,聆听朋友的劝慰,聆听婴儿的啼哭,聆听亲人的关爱,聆听陌生人的无呼唤……在聆听中切身感受到亲切、信赖,自信与自尊,让我们的关系变的更加和谐,变得更加温暖,变得更加温馨。

    [阅读全文]...

2021-12-24 07:51:36
  • 伯牙与钟子期的诗句

  • 经典
  •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千载朱弦无此悲, 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 流水高山深相知。

    ------王安石《伯牙》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这个可以么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钟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一、原文如下: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二、扩展知识:  1、出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2、俞伯牙与钟子期简介:《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

    《伯牙与钟子期》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伯牙不用说,钟子期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

    [阅读全文]...

2022-04-30 04:44:10
  •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

  • 历史,知音
  •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伯牙子期介绍

      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钟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书中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墓清光绪十五年(18*)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关于“伯牙子期成为知音”诗句

      1、唐代:薛涛《寄张元夫》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2、明代:冯梦龙《高山流水》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3、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4、唐代:韩文宇《琴藏幽谷知音绝》

      十年红梅深冬藏,不敌飞雪逆风扬。子期难觅瑶琴绝,奈何枝落百花江。

      5、未知:佚名《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赏析: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阅读全文]...

2022-03-10 03:27:14
  • 伯牙绝弦评课

  • 语文
  • 伯牙绝弦评课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伯牙绝弦评课 ,欢迎阅读。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依依杨柳”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次数不下十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读出节奏”、“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到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呢?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配乐读等。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一次次地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对“子期”的逝去的痛心。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引用了课外资料。如相传远在春秋时代,有一位素有“琴仙”之称的宫廷乐手,他就在这样如诗如画的高山流水之间,遇到了一位难得知己。再如在结尾处引出的小诗“摔断瑶琴凤尾寒,……”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卡通视频”,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的经过这一环节,我个人认为反倒冲淡了古文的韵味,如果老师能将这一部分的资料作为教师的过渡语言就更好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感谢毛老师今天给我们演绎的这堂课,脉络清晰,引领到位,古文教学在她的手中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是“知音”,那我今天的评课的关键词就是“层次”。接下来我从“朗读有层次”“理解有层次”“拓展有层次”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一、理解有层次

      初读课文时,

      毛老师提醒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来读懂课文,然后分三组出示文中没有注解的词,第一组出示一字多义的“善”;第二组出示“念”的“得”,第三组出示“谓”“乃”和“复”,在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接着抓重点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先理解字面上怎么样的泰山和江河,再理解文字背后或者说琴声背后所传达的伯牙的心声。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然后毛老师乘学生兴头,结合“皎皎明月”“清风徐徐”等AABC,充分想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学生们自然得出了伯牙和钟子期“心有灵犀”“心心相惜”的结论。而正因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以“子期死”伯牙痛而“破琴绝弦”。追问学生,伯牙绝掉的仅仅是“弦”吗?他绝掉的是什么?就是这样有层次地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轻松闪动着智慧的回答中破解难点,扎实基础,提高了阅读理解。

      二、朗读有层次

      古诗词的学*尤其需要意境的创设,不适宜直白地翻译,否则会打破这种意境。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教学中,邵老师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扫除字音障碍、感知大意的初读,借助注解、练*停顿的试读,抓“哉”和“兮”这两个语气词指导朗读,角色转换的悟读,配以音乐的诵读,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通,达到理解感悟的教学目标。老师肯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诵读古文,读得自然,读得有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

      三、拓展有层次

      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适当的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毛老师的课堂拓展内容的呈现也是很有层次的:“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点拨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情;

      当伯牙再次与子期相遇不见其人只见到他的一座冰冷的墓碑,引入“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显现伯牙追悼知音的悲痛;课末三句名言的出示,将“知音”的领会进行了又一个提升。

      为了今天的评课,我特地查询了王崧舟老师的《伯牙绝弦》的评课稿,就跟大家一起分享,祝愿我们都能:细读,做文本的“知音”;定位,做课程的“知音”;理答,做学生的“知音”!

    [阅读全文]...

2022-01-16 03:35:14
  • 伯牙鼓琴译文简短(伯牙鼓琴全诗的意思)

  •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语文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共指定了18篇课内小古文,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吕氏春秋》《孟子》等诸多国学经典,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起来学*吧!

    【注释】

    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本味》。《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又名《吕览》。 ②鼓:弹。 ③方:正当。 ④志:心志,情志。 ⑤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⑥善哉:好啊。 ⑦巍巍:高大的样子。 ⑧少选:一会儿,不久。⑨汤(shāng)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⑩绝:断绝,剪断。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弹琴的时候,心志所想是巍峨的高山,锺子期赞叹: “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 ”一会儿,伯牙又将心志放在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 “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地把琴摔破,折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值得他为之弹琴了。

    【赏析】

    这篇文章写的是 “高山流水 ”的故事,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关系,便是 “知音 ”一词的来源。文章以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听之 ”总领全文,运用比喻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写出了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锺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阅读全文]...

2022-01-07 20:47:31
  • 伯牙善鼓琴课文原文及翻译

  • 伯牙善鼓琴课文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内容,供参考!

      版本一

      伯牙绝弦

      作者:吕不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版本二

      原文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类似于连绵大雨声音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心中的景象。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字译

      之:代词 或是结构助词"的“

      阴:山的北面

      卒(cù):通“猝”,突然。

      援:拿,拿过来

      鼓:弹

      操:琴曲名。

      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逃:隐藏。

      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版本三

      原文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①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②,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③巍巍乎若泰山。⑤”少选之间⑥,而志在流水,④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⑦!”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琴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⑩。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字译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方:正当;在......时候,正在

      善:好

    [阅读全文]...

2022-03-22 17:06:03
  • 《伯牙绝弦》教后反思

  • 反思,教育
  • 《伯牙绝弦》教后反思(通用13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从杜郎口中学参观回来以后一直在五年二班做实验,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杜郎口中学的很多优势,学生的关注度、投入度、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广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羡慕的。我想通过我的实验,让我校的孩子们也能如此之会学*,如此爱学*,善学*。于是,我和另一位主任一直在苦苦地找解决的途径,也一直亲临课堂从事我们的课堂实验。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从课堂走下来,我着实把自己吓清醒了。

      一、 主动权的问题

      常对老师讲课堂上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天我是深有体会。第一课时时,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自学指导”一步步学*交流。我只是课堂上的一个“看客”,我要求学生忘记老师的存在,有问题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到别组去请教。从同学们的神情中我读出了自信,读出了快乐,一节课下来,我的任务只是去评价小组内的学*与参与情况,我轻松,学生快乐。这样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可当第二课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由于课件字小,学生们研究的不是很热烈,于是我转变了自己的思路,我引导,这一导不要紧,我竟然又重新回到了老牛拉车的死胡同。

      二、 教师何时介入最佳

      当学生汇报“知音之死”时,由于学生查到的资料没有一个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于是我介入进去,给他们补充了一个小典故《子期之死》。可以说这个穿插起到了画龙点睛、激发兴趣、催生灵感的作用。我如果及时收手,把时间留给孩子们,他们一定会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可我没有,我又补充了另外的一些课外资料,想让学生得的更多。可事与愿违,我在前面介绍时,从孩子们的听课状态、神情中我读出了厌倦与无奈。我后悔我的多此一举。由这个问题我想到教师介入多了,学生会厌倦、疲劳、会吃不消。教师介入少了,学生会对文本吃不透。那么怎样既让学生吃饱又吃好,是我们教育人应该着手去思考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要在学生思维凝滞的关键时候教师挺身而出给予点拨;要在学生学无方法时给予指导;要在学生学不得法时给予纠偏;要在学生茫然无措时给予思考;总之,要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需要。

      三、 备课时关注什么

      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把我能查到的资料都查了,能补充的内容都设计进去了。从“相遇知音”到“知音之死”自认为设计的科学恰当,可在操作中由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而没有重点了,造成了课堂的拖拉与学生的疲惫。课后,一位校长对我说:“备课备得太细也未必是件好事。”的确,备课时我过多地关注了文本内容,而少于去思考这些内容、这样的容量,我的学生们是否会消化。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更准确地说是我未从学生的最*发展区出发,我让我的孩子们吃的涨了肚。于是在课后自评中我不得不检讨,备课时我的关注点放错了位置,我不应让我的学生有一丁点的时间在我的盲点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所提倡的三个“没有”——没有角落、没有忽略、没有放弃。

      四、 关注人本还是文本

      新课改执行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理念的解读与感悟不比别人少,自以为我的设计会是完美的。可操作时才发现原来我设计的内容多了,让学生的发现少了。由于我过多的关注了文本,而忽略了孩子们自身的感受,学生们没了谈感受,谈见解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思考,少了争论,于是就少了主动学与自觉学的欲望。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我们的课堂没充分给他时间,让他如何去感去悟去收获呢?

      与人为本,要求我们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空间交给学生;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把想“喝什么”、“吃什么”的需要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吃好吃饱吃得舒服。“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放开手”更是一种责任。大爱无言,但要花开有声!

      在学*新课《伯牙绝弦》之前进行这样一个课前活动的设计,目的有三个:一、激发兴趣。学生没有不喜欢做游戏的,课前做游戏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再加上根据*时对学生的观察,用学生感兴趣的对对子的形式进行活动,学*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二、复*导入。用对对子的方法,既让学生复*了前面学*过的《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进一步体会古诗词对仗工整的特点,又为古文新课的学*创设了一种古典的氛围。三、培养思维,积累语言。对对子之所以成为从古至今文人颇为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因为其中不仅能体现出语言功底,更是才思敏捷的反映,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桥段。为了完成游戏,学生需要快速搜索自己记忆库中储存的词语,此时学过的词语就在学生大脑中进行筛选、归类、提取、运用的过程中鲜活了起来。词穷的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源源不断说出的优美词语,羡慕之余也一定会主动积累词语的。课前的积累同时又为新课学*中展开想象体会琴声表达的意境,仿说句段做好了准备。

      古文的教学重在指导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是基础,读出情感,感悟语言魅力才能真正使学生爱上古文。这节课的朗读贯穿始终,形式有自由练读、互读检查、想象情景读、体会情感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边读边听故事,边读边听音乐,从动人故事中感受人间真情,从美好的传说中领悟知音的难得,从字里行间体会古文语言的精妙。

      音乐是灵动的语言,学生听音乐,试着欣赏乐曲,有助于丰富学生情感和想象力,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听乐曲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仔细品味和文字对照体会就下课了,听音乐成了走过场,如果把想象情景读和体会情感读的时间缩短些,或把拓展阅读布置为课后学生自读作业,这样就可从容欣赏乐曲。

      生活中学语文,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是学*语文之时,处处是学*语文之处,更要求我们打破课堂的壁垒,把鲜活的生活内容呈现到课堂学*中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快乐游戏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育无痕大概就像杜甫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所体现的境界吧。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在教学中,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走进这场悲剧,引领学生体会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练*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教学过程中,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一是读准音。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的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这篇课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三是节奏和轻重。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绝弦》讲述的就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感天动地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二次学*文言文。据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领悟文言文的学*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朗读、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的教学思路是:在进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知音”,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在读通读顺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师稍微作点拨;在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的牵引下,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品味,感受音乐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术之高超,钟子期欣赏水*之高雅,从而印证,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话锋一转,在伤感音乐的衬托下,领略钟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复的吟哦、品读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

      课结束了,我的情绪还在课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复。可是,自我反思让我理性起来,同事的赞扬、建议让我冷静了下来。大家认为,同时我自己也觉得,这是拨动学生心弦的一课,主要有如下精彩点:

      一、把“知音”的主旋律唱响整个课堂

      课堂开始,伴随着《高山流水》的旋律,让学生交流什么是“知音”,对知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为全文的学*做好了情感铺垫,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后,我又提“知音”话题,问学生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通过深入品读重点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热爱音乐、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挚情感。最后,感受伯牙闻噩耗、绝琴弦的特殊情怀,从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对知音、对朋友的最高境界。从头到尾,“知音”的主题贯穿其间,它成为理解全文的情感线,甚至是主旋律。

      二、把“语言”的大调子贯穿整个课堂

      学*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积累语言,这是本节课的“大调子”,因为这是语文课。为了达成整个目标,开始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节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看清楚注释,连贯地说一说大意;在进一步感受“知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拓展训练,如根据“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说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又如引导学生想象,俞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的场景呢?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有什么呢?学生说出了一些场景后,我又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赞叹的语言形式说话,如“潇潇兮若春雨”“袅袅兮若轻烟”“皎皎兮若明月”等。学*“子期死”一节,我补充了一段古诗,意在激**感,丰富语言。

      三、把“评价”的节奏感传递整个课堂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上的节奏感。“你第一个举手,老师把这个机会给你!”——这是对学生学*积极性的肯定。“你读书的声音很大,每个字读得很准,可有个问题要注意(等待学生说)……对,句子内部停顿不要完全断开,一字一顿不好听,要有意断气不断的感觉。”——这是一分为二的指导,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你读得真好,很有气势,老师问你,你为什么读得如此高昂有气势?”——这是朗读指导,巧妙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技巧和情感的融合应自然合一(即通常所谓的“剑气合一”),让全班学*这位同学的朗读。“你说出了‘茫茫草原’一词,真棒!你能根据‘洋洋江河’的语言形式说类似的词语,这叫触类旁通。”——这是学*方法的点拨,这样的点拨建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是随机生成的,因而渗透得自然,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一位老师说,“我很欣赏你的教师反馈,既有激励性,又有指导性,学生特别受益。”感谢这位同事的鼓励,我会再接再厉。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刚回到办公室,几位前辈不吝赞美之辞,同时也指出,前面的感情处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来一问:面对伯牙的悲痛欲绝,你有什么想劝慰他的吗?这就冲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与“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细一想,确实如此,伯牙之所以用这种“破琴绝弦”的极端方式怀念钟子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太真挚,太投入。当然,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极少,正因为极少,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应尊重伯牙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必要画蛇添足,评头品足,否则,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是对千古绝唱的无端解构,和对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测。

      另外,有两个细节处理欠妥。一是理解文言文时,我让学生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的意思,这样会有点乱,因此最好请一个学生梳理一下,从头到尾把故事讲一次,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这样做,应该说这是一个败笔。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到了位,后面的感受与拓展就会更顺利。二是随机朗读不够。我的设计中,读哪儿,读几遍,用什么形式读,都作了严格预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如一位男生按节奏读没有读好,我作了点拨后就让全班齐读了,此刻如果让这位男生再读一遍就好了。

      俞伯牙用炉火纯青的琴技,还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拨动了钟子期的心弦;而我,作为一名热爱语文教学的教师,尝试着用生动传情的语言,还有符合学生心智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语言逐渐丰富,思维更加清晰……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完成了本学期上公开课的任务。

      要上公开课了,到底选什么课,我一直在犹豫。虽说教龄挺长的,可真不知自己适合上哪种课型。似乎哪种课都不适合,因为都上不好。考虑再三,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上一篇文言文。本学期,刚学过《杨氏之子》,我发现学生对古文挺感兴趣的。虽然这种课上的人不多,而诵读也是我的弱项,我还是想尝试一下。内容定下来了,我就开始备课了。《伯牙绝弦》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我主要采用诵读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力求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去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那份千古传诵的知音之情。

      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持有浓厚的兴趣,我特意在课前五分钟才将课文纸发到学生手中,我也想借此机会看看本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我牢牢抓住“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在初读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大多能读通,但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的朗读很欠缺。我暗暗高兴,因为在预设中,我就是将对这两句的朗读指导作为重点教学。在范读之后,学生基本上能知道怎么读这两句话,但怎么读好却有难度,不到位。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生对这个故事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看得出他们也很投入,当我补充讲钟子期去世的故事时,很多学生都听得特别认真,也有所触动。最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同学能当堂将这篇经典文章背诵出来。

      在课后,我将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在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向大家呈现了一堂真实、朴实的课(扎实还不够)。当然,我们也将自身的弱点毫不保留地展现了出来。比如,对学生的评价,我总是找不到很恰当的词语;又比如,在指导朗读方面,由于我的示范不足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我想,如何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朗读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今天,讲《伯牙绝弦》,当拓展时说到“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我的心猛地紧揪一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当抬头时,才发现底下的孩子已是泪流满面……相信此时,孩子们对于知音一词理解的想必更为透彻吧!是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伯牙绝弦,真知己!讲到这里,我已无需再多说一句话了,在孩子们又一次诵读声中我们结束了这堂语文课。从教以来,今天,我心胸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欣喜充盈着,对于语文教学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能达到心灵相通,则教学顺利、效果明显、目标达成。

      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效率就明显提高。我们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就会自觉强化这种情感,教师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指导。如此双向交流、双向反馈,必然极大地提高学*效果,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师生间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大师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定的情境,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状态之中,自然地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和谐共振,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深蕴在课文中的丰富内涵。

      相信我孩子们在语文学*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谢谢你们,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遇到质朴,纯真的你们!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绝弦,荡气回肠,东方文化,艺术瑰宝!愿在美好的明天,我孩子们和天下的有情有致之人都能觅得高山流水之知音!愿我的漫漫语文教学路上能时常向今天一样开出一朵朵绮丽的小花,等岁聿云暮之时,在我的教育历程上也能留下一段佳话!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文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展开思考,理解课题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带着对这个美好故事的向往,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上完课后,觉得有点心得,于是记录下来,以备他日之需。

    [阅读全文]...

2022-05-03 11:42:50
  • 伯牙善鼓琴典故

  • 语文
  • 伯牙善鼓琴典故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以下是伯牙善鼓琴典故,欢迎阅读。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注释:

      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⑨洋洋:宽广的样子。⑩鼓:弹奏。

      伯牙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

      伯牙遇知音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阅读全文]...

2022-05-01 05:46:53
  •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伯牙鼓琴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

    伯牙鼓琴,锺(zhōng)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wēi)巍乎若太山。”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shāng)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图片来自网络

    悟:人这一辈子啊,最难得的是遇见一知己。千金易得,知几难求啊。所为知己——他忧你所忧、想你所想、乐你所乐,就像是第二个自己一样。很多人为何会觉得孤独无助呢?其实就是缺少了一位知己。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幸运,都能拥有知己。如果你有知己请一定要好好珍惜爱护他。假如没有,也没关系,每天做到与人为善、真诚相待,相信美好会不期而遇。而且一定要记得好好去爱自己,照顾好自己哦。

    自己绝对是自己的知己!

    祝诸位身体健康,好运连连。

    [阅读全文]...

2022-01-08 00:46:02
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 句子
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 语录
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 说说
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 名言
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 诗词
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 祝福
表示钟子期和伯牙友谊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