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拜月乞针线说的是哪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拜月乞针线说的是哪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拜月乞针线说的是哪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拜月乞针线说的是哪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四大南戏《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古代*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大南戏《拜月亭》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简介
《拜月亭》 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元·关汉卿作。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剧情
金国兵部尚书王镇,在蒙古军进攻金国都城中都时,奉命前往前线视察军情。他的女儿王瑞兰和母亲为王镇送行,希望父亲速去早回。不久,王瑞兰和母亲出都避乱,“秋风飒飒,暮雨凄凄” ,“一点雨间一行恓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 , “上面风雨,下面泥水” ,“一对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糯糯带着漩泥。” 一时,哨兵赶上来,王瑞兰母子被冲散。混乱中,瑞兰听见有人连叫三声自己的名字,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秀才。这秀才名叫蒋世隆,他与妹妹瑞莲失散,“瑞莲” 与“瑞兰”相*,王瑞兰误以为秀才叫她。王瑞兰这个受封建教养很深的大家闺秀,在家时一听说“女婿”两字,“早豁地离了坐位,悄地低了咽颈,缊地红了面皮” 。现 在顾不得 “羞和耻” ,愿与世隆结伴同行,以兄妹相称。世隆说明乱军掳掠单身妇女,“有儿夫的不掳掠” 。王瑞兰只好答应: “不问时权做弟兄,问着后道做夫妻。”在避难时受过世隆帮助、与世隆结为兄弟的陀满兴福,在山寨落草做王,遇见来山寨附*的世隆与瑞兰,劝世隆留在山寨。王瑞兰一见蒋世隆与“盗寇”称兄道弟,本来心中就很不高兴,见蒋世隆与兴福饮酒欢谈,便责备世隆“为那笔尖上发禄晚,见这刀刃上变钱疾”, “待风高学放火,月黑做强贼”。最后,她与世隆“佯做个一家一计,且着这脱身术谩过这打家贼” ,总算和世隆一起离开了兴福称王的山寨。
世隆与瑞兰在旅店里成了婚,不意世隆染病,瑞兰为他尽心护理,请医调治。恰巧王镇路过旅店,父女相认,瑞兰向父亲苦诉战乱发生后,家业抛撇,人口逃亡,母女失散,天各一方的遭遇。瑞兰又向父亲说明: 因为在兵乱中无倚无靠,多得蒋世隆帮助,自己已招他为婿了。王镇一看女婿是个穷秀才,非常生气; “穷秀才几时有发迹! ”避难中的瑞兰本来希望得到些 “春光艳阳,东风和畅”,没想到“刬地冻剥剥的雪上加霜,无些情肠” 。王镇不顾世隆生命垂危,不顾瑞兰感叹悲伤,毫无哀怜悯恤之意,强拉瑞兰离开世隆。瑞兰不好违抗严父之命,只好请求父亲容她向关键时刻有恩于自己的世隆说几句临别话。她要世隆好生保重,向世隆解释道: “兀的这是俺亲爷的恶傥,休把您这妻儿怨畅” ,“俺这风雹乱下的紫袍郎,不识你个云雷未至的'白衣相” ,她叮咛世隆注意用药和饮食,叙说离情别意,保证立志守节,等待世隆: “咱兀的做夫妻三个月时光,你莫不曾见您这歹浑家说个谎” 。
原来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与哥哥失散后,和王瑞兰母亲相识,被认为义女。瑞兰回家后,和义妹瑞莲一起生活。她无时无刻不思念世隆,对父亲的赚贫爱富、喜武厌文,很不满意。一天她随义妹闲行散闷,看到“荷叶似花子般团园,陂塘似镜面般莹洁” ,便想到儿时能使自己“腹内无烦恼,心中无萦惹?似这般青铜对面妆,翠钿侵鬓贴! ”瑞莲开玩笑说为她找个可心女婿,以解心烦。她回答说: 无女婿快活,有女婿受苦; 有了女婿,“六亲每早是说; 又道是丈夫行亲热,爷娘行特地心别” 。她心想女婿是真,不要女婿也是真; 她说不要女婿以免六亲说闲话是带气的真话,是对父亲拆散她与世隆的不满。把义妹打发歇息去后,她让梅香安排桌几,烧柱夜香,遥向世隆倾诉心事。她第一柱香只愿尊君改变主意,第二柱香祝愿世隆身体痊愈,夫妇团园,永不分离。她的话被义妹瑞莲听见,羞得脸红腮热,只好把她和蒋世隆结识经过告诉瑞莲。瑞莲听了为之啼哭,瑞兰以为瑞莲是世隆的“旧妻妾” ,当得知瑞莲是世隆的亲妹妹,眼前的义妹就是自己的小姑姑,自己这个姐姐就是她的嫂嫂时,不由得变悲为喜,更加痛恨她那“狠爹爹” ,更加思念蒋世隆; “没盘缠,在店舍,有谁人,厮抬贴?那消疏,那凄切,生分离,厮抛撇! 从相别,恁时节,音书无,信息绝。” 自己“这些时眼跳腮红耳轮热,眠梦交杂不宁贴” 。世隆他“暑湿风寒纵较些,多被那烦恼忧愁上送了也” 。可以看出,她与世隆亲妹的意外相认,使她那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为之缓解,但接踵而来的便是这种相思之情的更加无限的延伸。
封建势利的王镇,为了家里将相双全,旁人羡慕,不顾瑞兰反对,要招文武状元为婿,王镇是兵部尚书,重武轻文,让亲生女儿瑞兰招武状元,让义女瑞莲招文状元。瑞兰从心里羡慕瑞莲“贪着个断简残编,恭俭温良好缱绻” ,不满于自己“贪着个轻工短箭,粗豪勇猛恶因缘” 。使她意料不到的是,武状元原来是陀满兴福,文状元就是蒋世隆。她责怪世隆得官招亲,把她抛撇,诅咒说: “亏心的上有青天” 。蒋世隆责怪瑞兰食言失节,另招佳婿,把他忘怀。瑞兰表白自己对他“情脉脉,恨绵绵” ,“昼忘饮馔夜无眠”的思念之情,她让世隆于没人处问瑞莲,“兀那瑞莲,便是证见” 。事已至此,王镇只好改变计划,让瑞兰与世隆团园,瑞莲和兴福结合。
作者简介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评价
此剧把大家闺秀、尚书之女王瑞兰在与蒋世隆结合过程中微妙的思想感情表现得细致逼真,生动自然。她本没有自己挑选女婿的心愿,战乱使她与世隆相遇,患难使她与穷秀才结合。她对世隆的忠诚有两个思想基础: 一是世隆在关键时刻使她免遭乱军掳掠,二是自古及今,没有那个人一生下来便做大官享富贵,世隆现 在穷,将来总会发迹的。后来瑞莲开玩笑说为她找女婿,严父为她招状元,她的心里反映很不一样,但都是很矛盾的,然而忠于世隆的决心却又是坚定不移的,最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意料不到的美满结局。对世隆的始弃终就则是对嫌贫爱富、重武轻文的王镇的绝妙讽刺。战乱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使许多人弃家流离; 但战乱也给象王瑞兰这样的大家闺秀提供了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条件,可谓因祸得福。在这里,作家并没有把战乱完全当做一件坏事来写。
后来又出别人据此改编的:
施惠(元)著《幽闺佳人拜月亭》(又名拜月亭)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元稹《遣悲怀三首》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熏炉重熨,便放慢、春衫针线。——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石女停机,金针线穿。——宋无名氏《斗鹌鹑·木马嘶风》
有恨抛针线。——李玉照《醉公子·忆梦中美人》
女儿针线尽,偷学五辛丛。——元稹《生春二十首》
移却案山,重添针线,千年田,八百主,直下承当还莽齿。——释道昌《颂古五十七首·来机深辨》
启贴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孟郊《古意》
美人细意熨帖*,裁缝灭尽针线迹。——杜甫《白丝行》
巧画蛾眉拙针线,空自纖纖长十指。——方回《木绵怨》
焉得闺人呵手缝,可向谁家借针线。——方回《留丹阳三日苦寒戏为短歌》
欲绣鸳鸯嫌未似,且抛针线理琵琶。——舒岳祥《闺怨·回廊曲径入荷花》
欲纫衣苦无针线,每煮羹难得菜葱。——方回《戏书旅况》
黄昏寂寞守长门,花落无心理针线。——萨都剌《征妇怨》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以下是小编带来为大家带来的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供大家参考。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挂在深邃夜空,播撒下皎洁光华。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中秋拜月*俗。
据*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黄涛教授介绍,拜月*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
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俗随之兴起。
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隆重热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
据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城里十二三岁的孩子都穿上**的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对月伫立、默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来,亲人团圆、拜月祈福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
记载明朝北京风俗的《帝都景物略》一书中,对中秋节祭月有详细的记载。
京城之外,全国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团圆、吃月饼等*俗都很兴盛,吟咏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词更是佳作迭出。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对月而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据上海民俗专家徐华龙介绍,明清时期的中秋之夜,上海商贾、官绅之家都会供设天香案桌,摆放嫦娥、月宫、玉兔等吉祥图像,置备菱、藕、石榴、柿子等四色鲜果,取“前留后嗣”之意拜月祈福。
上海人的中秋节晚饭,除了月饼和桂花糕,一般还要吃毛豆荚和芋艿。
豆荚谐音“得吉”,芋艿谐音“运来”,以示祈福吉祥。
此外,上海还有中秋夜烧香斗(又称斗香)的*俗,许多大桥的桥头都燃着特制的大号香斗。
人们将中秋夜结伴出游赏月称为“走月亮”,将女性结伴到寺庙祈福、到夜市游玩称为“踏月”,踏月女性在中秋夜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做“走三桥”。
今年中秋,正值上海旅游节火热举行期间,上海许多旅游景点结合传统文化推出了中秋拜月主题活动。
上海桂林公园通过“吟中秋”“拜中秋”“树中秋”三大板块活动,再现繁华盛唐的古雅庆典。
位于上海闵行区的韩湘水博园推出“中秋月浦江情”马桥拜月游园会,继承发扬当地传统的请月、拜月、咏月、走桥、挑灯、对歌等*俗,同时增添了民俗特色集市、大型LED祈福墙、互动游乐等现代娱乐活动,古今交融,推陈出新。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俗
*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关于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拜月由祭月而来,*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关于中秋节拜月的来历,欢迎阅读!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时老百姓说的“嫦娥”。古人通过祭拜的形式,祈求团聚、康乐与幸福。“拜月”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按*俗,女子拜月,男子观礼。
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又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唐人陆德明在为《周礼》“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释文中说:“祭日月,谓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节。此风延续至今。
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唐代确有赏月风尚,但未见拜月*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如何拜月?
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异。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正在上学的小孩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
有时大人还要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
由于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中秋节又叫“女儿节”。为何又名“女儿节”?过去八月十六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过去讲究月亮属“阴”,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拓展:各地中秋节的*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乞巧》古诗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乞巧》古诗的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词译文
今天正是七夕的晚上,望着那浩瀚无际碧蓝的天空,仿佛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正在鹊桥上相会。此时人间的家家户户也都在一边观赏着美丽的秋月,一边对月穿针,那穿过的几万条红线是否都沾染了织女巧手的仙气呢。
词语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专家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用《乞巧》这首诗,描写出古代民间在七夕节这天,人们在乞巧活动中盛大而壮观的景象。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诗人开头用“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生动的叙述,向人们讲述牛郎织女动人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那美丽的传说,自古至今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接着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把这些在乞巧活动中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而又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不是用具体描写去展示人们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通过人们的.行动,红线穿过的结果,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知识拓展
自古至今,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幼年时的林杰经常陶醉在母亲给他讲述的美丽传说中,因此,他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非常感兴趣。成年后的林杰也和母亲以及众多女性们一样,带着自己美好的愿望,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期待看到那两颗牵动人心的星能够相聚,于是他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写下了《乞巧》这首千古传诵的诗。小时候的林杰就非常聪明,六岁即能赋诗,不仅下笔成章,又精于书法和棋艺。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却仅有十七年的精彩生命历程。《全唐诗》仅仅存下了林杰的两首,《乞巧》是其中的一首,足见其珍贵。
七夕节始于汉朝,当时,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自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已经被公认为是“*情人节”。
关于乞巧节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节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吴潜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
痴儿呆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鹊桥仙
柔桑舒眼,莺笛竞啭,
南国从来春早。
檀香处处报佳节,风频送,梵歌晨祷。
人隔千里,欲追行处,
魂梦纵轻难到。
园花憔悴自难觉,还空作,嫣然巧笑。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迢迢牵牛星
诗词,原文如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关于乞巧节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乞巧节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二、《鹊桥仙·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
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
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拜新月》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拜新月》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拜新月》
作者:李端
朝代:唐代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注释」
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翻译」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
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
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诗歌格律」
开帘见新月
○○●○●
即便下阶拜
●●●○▲
细语人不闻
●●○●○
北风吹罗带
●○○○▲
(说明:○*声●仄声⊙可*可仄△*韵▲仄韵)
「赏析」
《拜新月》为盛唐李端的五言绝句,描写盛唐时期拜月之风俗,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传神入化,主人公拜月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首五言绝句,在轻描淡写之间让人顿时如身临其境,感受拜月全境,妙不可言。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拜月乞针线说的是哪首古诗
关于针线的诗句
一手好针线的古诗
针线活说说
关于针线的古诗词
形容针线的古诗词
做针线活的说说
女子做针线活的古诗
豹婵拜月的古诗
拜月教口号
女孩子做针线活的古诗
赞美女子针线活的句子
玉兔拜月诗句
祭月赏月拜月的古诗词
拜月祝文古诗的发音
拜月圆的诗句古诗大全
拜月教主语录
拜月娘祝福语
有关貂蝉拜月的古诗词
描写貂蝉拜月的古诗词
穿针引线的古诗
一针一线的唯美句子
李端的古诗拜新月
古诗李端的拜新月
拜新月古诗是谁写的
月老红线的古诗
播放拜新月的古诗
拜新月的古诗拼音版
拜新月加拼音的古诗
拜新月古诗描写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