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关于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70) 说说(311) 名言(2) 诗词(13k+) 祝福(103) 心语(4)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 节日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50、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阅读全文]...

2022-01-23 21:36:47
  • 春节的传统风俗

  • 传统,春节,智慧
  • 春节的传统风俗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yjbys小编下面为你整理了关于春节的传统风俗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三、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五、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阅读全文]...

2021-12-03 13:23:20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 节日,文学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精选115句)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阅读全文]...

2022-02-20 05:17:53
  • 描写节日风俗的著名古诗句

  • 著名,节日,文学
  • 描写节日风俗的著名古诗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著名古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阅读全文]...

2022-05-10 11:33:00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 节日
  •   1、《已酉新正》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除夜》

      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4、《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5、《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6、《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7、《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阅读全文]...

2021-11-25 03:36:04
  • 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

  • 端午,传统
  • 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羸躯亦点丹。

      曰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曰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圞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酒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圞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圞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和端午》 (张耒)

    [阅读全文]...

2022-06-09 20:11:37
  • 白族春节的风俗

  • 春节,放假
  • 白族春节的风俗

      *有着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惯以及*俗都是跟汉族不同的。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族春节的风俗,欢迎收藏与阅读!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风韵,同时又受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在很早之前就已传入白族地区,至今已成为白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当北国还在春寒料峭之时,“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大理,山茶、梅花早已怒放争春,桃花、梨花也都次第吐秀,苍山洱海间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大理古城里,家家户户都把盆景摆在门前,搭成一座座“花山”,大街小巷百花尽放,整个古城香风满道,花气袭大,令大如醉如痴。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白族春节的序曲在腊月底就已开始,主要活动是杀年猪,腌制腊肉、火腿和白族风味食品“猪肝鲊”。大年二十九合家打扫卫生,清除当年的年画、对联等。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大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大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大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大。大年初七为女大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大节,男大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大们到处乱走。

      大年三十早上写春联。白族很早就使用汉字,写对联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是我国著名的对联之乡。不仅村中的长者都能写出工整对仗、意境高雅的对联,家家户户的大都以贴上自编、自写的对联为荣。更有趣的是借用汉字写成的白语对联。中午,白族主妇到村寨中的本主庙里祭祀本主。本主意为“本境之主”,是村寨的保护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到了晚上,全家大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鱼”,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晚上,白族妇女要准备好第二天的菜肴,并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按白族春节*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动菜刀、挑水和扫地。男主大则在火塘边用砂锅炖肉。夜深了,全家大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在温馨和喜悦*同迎来新的一年。

      初一当天,按*俗不能到别大家,但可以到外面玩。早上起来,白族主妇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后到大门口拜祭,之后方可出门。吃完元宵,大大小孩便纷纷出门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到处鞭炮齐鸣,村村寨寨响起了欢快的白族唢呐,小伙子敲着八角鼓,姑娘们唱着白族调,打着霸王鞭,在村寨中心的大青树下且歌且舞。群众组织“洞经会”、“莲池会”引领舞龙队伍和财神走街串巷,各家各户争着把龙和财神请进家中歌舞一番,以讨吉利。每当财神唱出吉利的祝词,大群中就爆发出“谢金口”的欢呼,一时鼓乐齐鸣,村寨中处处洋溢着欢乐和喜庆。

      初二这天,可以走亲串友,小孩子们终于盼到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了。这一天的白族*俗活动丰富多彩。白族春节*俗中,腊月里结婚的新大要去拜望男女双方的亲戚,俗称“请新娘客”,各家亲戚要送给新娘子各种礼物。洱海附*的白族当天往往成群结对到洱海东岸的.青山村观看古老的白族宗教祭祀活动“上刀梯”。在十几米高的梯子上,绑着数十把锋利的钢刀,刀口朝上。巫师手抱公鸡,赤脚爬上刀梯顶端,口中念念有词,向四方祭拜,祈祷四时清吉。巫师回到地上,手脚均毫发无损。海东各村则盛行赛龙舟。远处三塔挺立,苍山含黛,山顶积雪和山腰的玉带云相映成趣,在碧波万倾的洱海上,点点龙舟如在画中。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白族民间传统节庆火把节。这是白族大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和祈祷安康的祭祀活动。一进六月,大们就准备节日用的火把,以八尺许长的小松木或易燃杂木扎破加楔晒干备用。节日这天,白日众大*杀牲祭龙王,各户大家宰红、白大公鸡祭献雷神,以求风调雨顺,无病虫害,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晚上,家家户户门前点火把,村寨一片光亮。群众打起火把到田间游巡,以示烧灭虫害,庄稼茁壮成长秋来丰收。然后火把集中村口路旁,两炬相架一炬,依次架排若干炬,开展群众性的跳火把竞赛,谁跳的高跨越炬数多,谁就是好汉。节日夜晚,不论男女老幼都兴用火把来跨一跨,周身绕一绕,表示烧邪除秽身体安康。借助火把,各户大家在门口摆设小桌,上面放置一碗清水、一碗油炒饭、一支鸡腿,由一长者端坐门中央“喊魂”。并将全家大五月端午系戴的五彩“魂线”取下焚化,祈祷家大的魂魄趁烧邪除秽吉日都回家来附体,合家体健安康。节日夜晚的白族村寨,束束火把熊熊燃烧,大群欢跃。大们祈祷吉祥安康,预祝庄稼丰收,一片热腾光明的景象。

      在白族春节*俗中,白族还有一个重要的*俗———朝山会。大理鸡足山是佛教名山,全山共36寺,72庵,与峨眉、五台、普陀、九华齐名,为迦叶尊者道场。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盘后,其大弟子迦叶尊者来到鸡足山守衣入定,等待弥勒佛下界成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虽是初春,但鸡足山上已是山花烂漫,春意浓浓。朝山者来到鸡足山,在各个寺院给佛像敬香供果,捐献功德。朝拜者最后要到鸡足山顶峰金顶寺,东观日出,西观苍洱、北眺玉龙,南看祥云,极目千里,但见春和景明,令大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春节前结婚的白族新大,也成双成对来朝山还愿,祈求生活幸福,爱情甜蜜。

    [阅读全文]...

2022-05-20 20:54:50
  • 春节各地风俗

  • 春节,放假
  • 春节各地风俗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一起来看看春节各地风俗,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大东北

      大东北的饺子可以说是北方的代表物,逢年过节都离不开包饺子这个*俗。

      饺子,谐音更岁“交子”。在新年到来的子时食用饺子,有着庆贺与祝福的意义。有的饺子内包着一两枚银钱,吃到这样的饺子就表示得到吉兆,此人新年大吉。

      2、广东

      北方春节吃饺子,而处于南方的广东人更偏向于吃汤圆。大部分南方人家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俗。汤圆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

      3、越南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而历来越南春节最不可少是方粽。方粽子是四方形的,里面有绿豆和五花肉,而大小也要比*的粽子大得多,一个要1—2斤。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事事顺利。

      4、韩国

      在韩国,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过春节时,韩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糯米打糕,分赠邻居和亲友。从这种*俗中产生了“吃打糕过年”的说法。据说打糕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之意,象征着一年团圆美好。

      5、新加坡

      七彩鱼生虽然在*和马来西亚等地早已有,但成为新加坡的春节传统源于19世纪60年代。厨师们将生菜丝、西芹丝、红萝卜丝加入菜肴,以酸梅膏加桔子汁调成的'金黄色酱料,使捞鱼生七彩缤纷、喜气洋洋。

      每放入一种配菜,都要配合相应的吉利话,如年年有余。之后,一起用筷子将盘中材料高高夹起,夹得越高,代表新的一年赚的越多。一边高声道: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吉祥如意,热闹欢庆!

      6、北京

      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守岁时,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7、辽宁

      辽宁满族人居多,满族的春节和*差不多。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8、江苏

      除夕,江苏人*惯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意为聚财春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9、四川

      四川过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书等表演。

      10、山东

      “正月不剃头”是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的春节*俗之一。“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过去要给灶王爷上香,现在几乎没有这一风俗了,只是打扫卫生,等待春节到来。这天还要吃饺子。春节每一天都有讲究,腊月二十四“辞灶”,家里的女主人会在灶前摆上一包糖果、几把麦草,“喂饱”灶王爷的马,抹甜灶王爷的嘴,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这一天是离家在外的人纷纷归来的日子,如果哪家的男人还在路上,女人就会打电话:过年了,早点回来!

      在黄县、蓬莱一带,初一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闩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11、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河南也有过年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阅读全文]...

2021-11-24 19:05:19
  • 春节江西风俗

  • 春节,放假
  • 春节江西风俗

      春节在国人眼中是一个喜庆,大团圆的节日。历史由来已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的*俗在江西人心中更是根深蒂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春节江西风俗,希望能帮到你。

      十七十八掸檐尘

      妈妈总是提前几天趁着天气晴朗,要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话说是:把今年的旧气扫去,迎接新的一年。江西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准备过年,扫尘(掸檐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很认真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廿三送灶家菩萨

      小时候总是纳闷,为什么还要给灶王菩萨摆酒*,又是吃的又是喝的,问题是量还不见少。老妈总是打趣的告诉我:你只有把灶王菩萨吃饱了,明年家里就可以吃得好,更重要的是它不会抢你的零食,还会给你送吃的。

      廿四接灶

      接灶这天也是农历的24,这天是小年,也是小孩子的节日。在老家的*俗这天就正式步入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杀鸡给小孩子吃,而且从这天开始就不能说脏话、不许乱发脾气。因为作为新的一年,必须要有好的新的景象。

      大年三十贴春联

      最喜欢的就是贴春联了。每年这个重大的喜事都是属于我和我老爸的,我负责刷米粥(对联能服服帖帖的粘在墙上,是因为用了米煮的稠稠的米粥),老爸负责粘贴。在江西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把春节点缀得喜气洋洋。红红的春联不再是为了驱鬼辟邪、保佑*安,而是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对未来的寄托。

      大年三十晚吃团圆饭

      忙绿了一年,最最轻松和开心的时刻就是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了。这一天家里热热闹闹,喜笑颜开。当然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小孩子最期待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小孩子都是不缺钱的,能让他们开心的可能不再是压岁钱而是电脑,手机了。不管怎样,开心就好了!

      还有一条*俗就是,鱼不能动,要留到大年初一,寓意:年年有鱼(余)。饭后必定守在电视机前,最期待的就是赵本山的小品了,不知道他的小品承载了多少人儿时的回忆。

      大年三十是要守岁的,就是晚上灯火通明,不许睡觉,迎接新年的.第一天。

      年初一大吃大喝

      初一大清早就要起来打爆竹,说是迎接财门。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红火火,财源广进。当然这天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年初二回娘家送礼品

      初二这天,是去娘家拜年的日子。带上老公,带着孩子,提着礼品,去娘家拜年。所有的大姨、大娘、舅舅都在这一天聚齐,聊着天,叙说下今年在畅想下明年。好不热闹!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

      初四就是走走亲访友的日子了,姑姑家,阿姨家,大娘家等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在这天可以走访。真是吃肉吃到嘴软,接红包接到手软。

      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

      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寓意新年亮堂堂的。饭桌上肯定有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不管有钱没钱的,身体健康,一家人团圆才是硬道理。饭后就是散蜡烛了,在房屋外面的四个角落插上蜡烛。接下来就是迎龙进门了,小时候经常去村子各户人家舞龙,拿点小零食,重要的是图个热闹。

      过年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面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它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俗: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过年的来历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13年到来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建国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前,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石云里认为,随着*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国家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阅读全文]...

2022-07-01 13:06:23
  • 关于风俗的诗句

  •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王昌龄《寒食即事》

    清明寒食山头哭,到处犹传旧风俗。——程嘉燧《清明舟中》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李绅《宿扬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欧阳修《丰乐亭记》

    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李白《东海有勇妇》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

    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高适《留上李右相》

    民间风俗疑当共,天上清高定尔无。——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二十七首·皇太后阁六首》

    风俗可怪亦可怜,食无匕箸但用手。——方回《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薛逢《醉春风》

    南方异风俗,强食鱼尾莘。——苏辙《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刘莘老》

    风俗昔忠厚,文物当承*。——方回《西斋秋感二十首·蛇鼠必夜出》

    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在昔祖宗时》

    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阴阳无疾疠,风俗尽箕颍。——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

    帝途高荡荡,风俗厚誾誾.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

    君臣恣淫惑,风俗日凋衰。——吴筠《览古十四首》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

    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

    城池春足雨,风俗夜迎神。——皇甫冉《送李使君赴邵州》

    一人调风俗,万国和且*。——李华《咏史十一首》

    吁嗟风俗日颓败,废尽大义贪黄金。——金华宋氏《题邮亭壁歌》

    重华政垂衣,化俾风俗美。——袁桷《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

    竟岁厌往还,行堤乐风俗。——梅尧臣《寄光化退居李晋卿》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罗虬《比红儿诗(并序)》

    况乃唐昌风俗淳,山深岁稔少争讼。——方回《闽中郑君炎南仲两魁乡赋比自霅教为昌化簿》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吴地虽饶民鲜朴,江北江南异风俗。——于成龙《忍字歌》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杜甫《冬至》

    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渌水招行人。——苏轼《送王伯守虢》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李隆基《途次陕州》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苏辙《蚕市》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杜甫《写怀二首》

    西河偃风俗,东壁挂星躔。——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悠然万方静,风俗揖华胥。——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已讶殊岁时,仍嗟异风俗。——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王昌龄《山行入泾州》

    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司马光《和君倚日本刀歌》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欧阳修《日本刀歌》

    万古斥卤地,能令风俗淳。——卢楠《闻张鹅山侍御巡按甘肃比岁当还敬以此寄上》

    黄章白叟息愁叹,自言重见风俗淳。——王洋《赠向扬州》

    欲知风俗家家厚,看取耕桑处处同。——赵蕃《同谢丈签判送赵台州至灵鹫签判丈道中有诗蕃》

    归风俗於醇厚兮,又何西门卓鲁之足为。——司马光《送伊阙王大夫歌》

    省风俗,绵宇县。——曹勋《登山曲》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郭印《次杨拱辰韵兼简冯当可刘韶美》

    风俗简介

    [阅读全文]...

2022-04-17 20:45:17
当前热门
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 句子
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 语录
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 说说
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 名言
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 诗词
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 祝福
春节古诗风俗传说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