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关于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80) 说说(222) 名言(3) 诗词(9k+) 祝福(79) 心语(1)

  • 歌剧《弄臣》的研究文献述评论文

  • 歌剧《弄臣》的研究文献述评论文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歌剧《弄臣》的研究文献述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世纪以来,随着*留学生和一部分外籍艺术家的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歌剧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歌剧、喜欢歌剧及研究歌剧。

      一、歌剧《弄臣》的宏观价值

      歌剧《弄臣》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较为成熟的一部代表作,根据法国著名现代主义剧作家雨果的戏剧《逍遥王》(又译《国王行乐》)改编而成。歌剧中,在性格特征的刻画、意识形态的描绘等方面,都可谓上乘之作,现己成为世界歌剧史上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这部歌剧不仅丰富了意大利歌剧的宝库,而且对当时的西方歌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一作品标志着威尔第已是一位可以与瓦格纳并称的歌剧改革者”。

      剧中有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善恶兼具、多重身份的弄臣(黎戈莱托);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曼图阿公爵和纯真深情、美丽善良的吉尔达(黎戈莱托的女儿)。剧中唱段大多都成为世界名曲,如第二幕吉尔达的咏叹调《亲切的名字》、第三幕黎戈莱托的咏汉调《你们这帮狗强盗》、第四幕中公爵的抒情咏叹调《女人善变》、第四幕中公爵、玛琳娜、吉尔达、黎戈莱托的冲突性四重唱和暴风雨三重唱等。戏剧冲突引人入胜,音乐张力扣人心弦,戏剧和音乐交融,是一部极富戏剧性的歌剧。

      纵观整部歌剧,宏观的历史意义和微观的戏剧效果都很有研究价值,对声乐学*者在塑造歌剧人物角色方面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二、歌剧《弄臣》的研究文献现状

      1851年,该剧在威尼斯首次上映后,歌剧界和普通观众好评如潮,受众面越来越广,专门研究该歌剧的著作和学术论文日益增多。笔者在教学的同时,全面系统的进行了研究和整理,以往涉及歌剧《弄臣》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大部分:

      (一)通史类著作

      《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谷文娴、陶辛著)、《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著)、《欧洲音乐史》(张洪岛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简明牛津音乐史》(亚伯拉罕著)、《西方音乐文化》(蔡良玉著)、《歌剧音乐分析》(张筠青编著)、《西方音乐史教程》(李秀军著)等,上述著作对作曲家的生*简介、创作风格作了整体的概述。

      (二)歌剧类专著

      《歌剧概论》(林华、钱苑著),详细阐释了歌剧的概念、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结构特点等,其中对歌剧《弄臣》的器乐宣叙调和四重唱也作了较详细的音乐分析。这是一部系统性强、内容丰富具体的教材。

      《歌剧美学论纲》(居其宏著),详细阐释了歌剧的风格特征、体裁特征、戏剧性特征、文学特征等,在阐释音乐的抒情性、叙事性和冲突性时,列举了歌剧《弄臣》的经典唱段。

      《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分析与鉴赏》(李秀军著),详细阐释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及经典作品赏析。对于歌剧《弄臣》,书中提到:“从主题思想上,这些歌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压迫*民的罪恶行为,以及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些被所害、被侮辱、被欺压人物的深刻同情。在艺术上,这些歌剧中的主人翁已从早期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转变成更为丰满和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对人物内在刻画及人物心理状态发展的描写,成为这一时期歌剧的主要特征。而管弦乐队也从早期歌剧对声乐的`从属地位,转变成积极参与的角色,主动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此外,还有《作为戏剧的歌剧》(科尔曼著、杨燕迪译)、《歌剧》(查尔斯汉姆著、陶辛译)、歌剧脚本等。

      (三)专题性讲座

      2009年5月23日,于中央歌剧院1号排练厅,歌剧研究专家刘詩嵘以“比奴隶还悲惨的小丑”为主题,深刻剖析了改歌剧的艺术魅力。

      (四)研究性文献

      通过*知网文献检索,以歌剧《弄臣》为关键词,共有227篇相关文献,笔者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献做一个简明扼要的述评。

      《威尔第的歌剧理想》([苏]德鲁斯金在《外国名作曲家研究论文集2》上发表),文中阐述了威尔第创作歌剧写作特点,并提到他非常欣赏雨果极具戏剧冲突的剧本内容,同时继承并发展意大利美声传统,准确到位地再现戏剧冲突,塑造出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

      《格鲁贝洛娃版<弄臣>中吉尔达咏叹调的分析及歌唱实践》(王小霞于2007年3月在《齐鲁艺苑》上发表),文中将女主人公吉尔达的两首咏叹调进行了本体研究,分析了歌唱家的表现特征,该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性很强。

      《歌剧<弄臣>艺术价值探讨》(刘波于2007年8月在《长江大学学报》上发表),文中深入分析该歌剧的时代背景、主要角色及其惟妙惟肖的人物关系、准确生动的音乐风格等,并个案分析,有助于读者透过歌剧《弄臣》的艺术价值,了解当时时代的艺术思潮。

      《简析歌剧<弄臣>中黎戈莱托的形象塑造》(付珊于2007年3月在《教书育人》上发表),文中以男主人公黎戈莱托为例,深入分析创作手法与该人物特定故事情节的相结合,揭示主人公的善与恶、喜与悲,从而共同推动剧情发展,营造情节高潮和情感高潮。

      《善恶灵魂的交织——论歌剧<弄臣>中黎戈莱托的音乐形象塑造》(王艺培于2007年1月在《池州师专学报》上发表),同样以男主人公主黎戈莱托为例,阐释其多重性格并深入分析善恶背后的原因,以及在塑造时应注意的细节要求,有助于读者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对男主人公的认识,了解了全剧。

      《歌剧<弄臣>中序曲的使命——黎戈莱托音乐主题探析》(陈琼于2007年5月在《三峡大学学报》上发表),文中具体分析该序曲的音乐结构和“诅咒”主题的写作特征,深入探究蕴藏的内涵意义,犹如全剧的倒叙与浓缩,是一首具有代表意义的前奏曲。

      《隔山打牛——歌剧<弄臣>中一种诠释剧情方式的运用——以揭示弄臣与公爵关系的二重唱为例》(陈琼于2007年6月在《三峡大学学报》上发表),文中提出“威尔第在他的歌剧《弄臣》中就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和主题的揭示要求,在揭示主人公黎戈莱托和公爵的矛盾冲突时就采用了一种‘隔山打牛’的方式,把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诅咒,既矛盾、复杂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晰而又巧妙,为今天的歌剧艺术及其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该课题的观点形象生动,揭示了此部歌剧的深刻内涵。

      《“笑”对人生——<弄臣>》(于江波在《新西部》(下半月)上发表),文中分析了男主人公的坏笑及不道德的行为而引发的个人悲剧、人性的扭曲、社会的不公*,“笑”的同时在怒、恨、担心,最终导致绝望,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看清“笑”背后的悲剧色彩,理解悲剧内涵。

      此外,还有很多优秀论文。

      三、系统研究的微观意义

      大量的文献检索及阅读研究,不仅给笔者提供了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权威著作,其精炼的语言、准确的概念,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且,在核心期刊和国家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大都是立意清晰、观点新颖、论据有力,给我国的歌剧学*、演绎及其爱好者,提供了符合国人文化艺术环境的方法与成果。虽然这种专题研究涉及的阅读信息量非常大,但如果有类似本文目录式的研究索引,可以启示研究学*人员,快速的学*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更深层次的、高效率的为我所用。

      笔者认为,好的文献必须依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以歌剧《弄臣》为例,其优秀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探求剧作家雨果、曲作家威尔第在创作时的源泉,历史地深入了解歌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高屋建瓴地把握其创作灵感、戏剧思维、独特风格及其效果贡献;横向上,广泛涉猎在同一时间点上的研究著作、论文成果,包括各种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其他专题资料,开阔思路,“以避免孤陋寡闻、知识单一造成的主观片面性”,从而“获得新鲜的刺激和深刻的啟发,以达到新的高度”。专题研究的目的,是要探寻出适合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知识与技巧。

      根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关键在于“悟”,把系统研*的启示、启迪,转化为自己对曲式的分析能力和对音效的把握能力,把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的戏剧性融合起来,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剖析所研究的歌剧主题思想及其人物角色,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传承、创新的学*效果。质言之,只有“完美的准备”,才能获得成功的“为我所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秀军.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分析与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美]琼·道纳门,玛利亚·契亚切亚.完美的准备[M].罗抒冬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焦杰.歌剧美的探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阅读全文]...

2022-03-27 17:49:55
  •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

  • 改编
  •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约黄昏后

      人约黄昏后邓丽君 - 淡淡幽情

      歌曲《人约黄昏后》,歌词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说为欧阳修所作),邓丽君演唱。

      《生查子·元夕》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清*调

      歌曲《清*调》,歌词为李白《清*调》三首,邓丽君、王菲演唱。

      《清*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王菲 - 菲靡靡之音

      歌曲《但愿人长久》,歌词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龚玥 - 金装小月

      歌曲《月满西楼》,歌词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龚玥演唱。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全文]...

2022-03-20 23:02:19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 发展,历史,艺术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观的情愫,是一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曲。《南乡子》的音乐则充满着豪壮的气魄和澎湃的热情,是一首富于爱国激情的抒情独唱曲。其他像《花非花》《卜算子》等作品以素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勾画出一幅幅*式的恬淡幽静的意境。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并对后来许多作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江文也、应尚能、刘雪庵、马思聪等,他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都颇有建树。江文也所写的艺术歌曲的词,全部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诗词,并且按照朝代顺序结集编作品号码。作品有《江村即事》(司空署诗)、《垓下歌》(项羽词)、《宋词李后主篇》(李煜词)等;应尚能作为一名作曲家和男中音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无衣》(诗经)和《我侬词》(管道声)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技法上来讲,第二个阶段即是上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即为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追随现代作曲理论大师亨德米特学*,并被视为亨氏高足,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他是将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引入*专业作曲教学的第一人,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他所写的声乐作品也大多取材于古代诗词。谭小麟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在创作中他尊重民族的审美取向,以*传统文化的思维为基础消化吸收应用亨氏作曲体系中可取的部分,因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亨德米特。”“我是*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民族性。”谭小麟一生创作了十多首声乐曲,他精心制作,力求尽善尽美,故其中多精品。代表作有《自君出之矣》(张九龄)、《彭浪矶》(朱希真)、《正气歌》(辛弃疾)等。从谭小麟的作品当中,不难感受到其中既有现代作曲技巧较成熟的展示,又有民族风格较纯熟的体现。罗忠曾这样评价其师谭小麟的歌曲创作成就:“他的艺术歌曲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华,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声乐曲的'许多优秀成果,而且在创作上,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踏入一个新的天地。”从分析研究谭小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体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前辈的强烈个性和新颖独特的民族风格,为后人在音乐创作上积累了不少富于启发性、值得深入探讨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谈谈以罗忠为代表的“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罗忠先生于1980年发表在《音乐创作》杂志上的《涉江采芙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作。这是一首严格按照十二音序列音乐的规则来进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大部分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几乎一无所知,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法在人们印象中是与“垂死的帝国主义”“没落的资产阶级”等政治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写这种东西常常会招灾引祸。罗忠先生大胆地突破了这个禁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创了用五声十二音技法作曲的先河。从此以后,*内地的作曲家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现代作曲技法的补课、探索和实践,出现了一系列利用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的作品,中断了30年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之路得以延续。五声十二音序列是罗先生独创的,这种创作实践引领*音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会通,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同时又赋予它五声性的内涵,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

      罗忠的作品数量繁多,体裁各异。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创作题材和所应用的作曲技法方面截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第一阶段创作技法以传统为主,历时17年。他创作了独唱、合唱曲31首,大部分为艺术歌曲,还有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30余部。第二阶段迄今26年,创作合唱独唱歌曲19首,全部为艺术歌曲,此外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也很大。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与*文化相结合,创作技法以现代为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之初,作曲家基本按照(转第59页)(接第74页)欧洲浪漫派初期的原则来安排调性布局,其间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五声色彩以使作品接*本民族的欣赏*惯,如青主、黄自等。40年代中后期,谭小麟将亨氏作曲理论带回*,他本人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基本不用传统的大、小调式,而使用五声调式,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声调式,调式变化非常丰富,他是以十二个半音为材料来构思旋律与和声的,作品透出浓浓的五声性。之后漫长的40年,现代作曲技法仿佛从*大地上消失了,直至罗忠的一曲《涉江采芙蓉》,向世人宣告了现代作曲技法在*的存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上述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就清晰了,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40年代(谭小麟)──80年代(罗忠)。从技法上来讲是:欧洲浪漫派技法──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作曲法。

      *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三四十年代的黄自、谭小麟如此,70年代末的罗忠如此,罗先生之后的许多作曲家也是如此。这是历代作曲家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黄自曾说:“*自己的音乐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他还说:“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是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和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由此可见,他对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具有鲜明见解和宏伟抱负。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或深沉跌宕、或清新淡雅,处处体现出古典诗词的特有意境。又如谭小麟,他在创作当中大量运用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和声中很少使用或几乎不用的和声材料,而是以十二个半音为写作材料,同时有意识地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使得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传统音乐淳朴、亲切的特色。罗忠先生和他的前辈相比又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主要是他独创了“五声十二音技法”,让*的五声体系和西方十二音序列体系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用这样的音乐体系去诠释古典诗词正是罗先生的匠心所在。

      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90年的创作实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阐述了。从20年代直至当代*90年的历程中,作曲家们始终在探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特色的音乐之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总结,对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只要创作上发展了,相信歌坛也随之会吹来一股清新的、具有古典韵味的“*风”。

      拓展阅读:*诗词的押韵之美论文

      唐继承隋制,实行科举。诗歌列入考试内容。律诗和绝句的体式在这时得以完善。历宋元明清至今相袭不变。唐人作诗依据陆法言《切韵》,但分部过细,有206韵,由于同韵字少,允许*韵通押,有所变通。宋朝景德年间的《礼部韵略》是一部官修韵书,允许*韵通押,订出了“同用”、“独用”的规则。南*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在江北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礼部韵略》注明同用的加以合拼,成为一本107韵的书,即*水韵。此时金人王文郁又将原来并不同用的“迥”、“拯”及去声“径”、“震”合并,共106部,作为金代官韵书,一直流行至今。*水韵106韵韵目如下:

      上*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上声:董肿讲纸尾语麌荠蟹贿轸吻阮旱澘篠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琰豏

      去声:送宋绛置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箇祃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其中*声字最常用,收字多少不一。最多“虞”部305字,最少“咸”部41部。作诗必须遵守韵部,不能出韵。*体诗的规则,偶句必押。首句*声韵一般都押。仄声,特别是五言体,则多数不押。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起句入韵,关、还、山相押,属十五删部。又如杜甫的五绝《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起句不入韵,偶句押韵,图、吴属七虞部。是五绝的常格。

      如前所述,韵有宽窄。初学写诗的人,不妨从宽韵入手,有较多选择,利于运思。像东韵、虞韵、先韵、阳韵、庚韵字多而不僻,较易措手。

      但是,由于语言的变化,许多当时适口的诗韵,今天已经不谐于口了。以十三元为例:其中如魂、门、孙、繁、言、掀皆与真、文、先、咸相*。江西名士高心夔两次殿试,都以出韵,贬到四等。王闿运嘲以“*声两四字,该死十三元”相嘲。像如此有悖实际的事,为何还要遵守?于右任先生说:“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其难易自见。我们要想把诗化难为易,和大众接*,第一要改用国语*仄与韵。”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双轨并行”、“倡今知古”,提倡用新声韵,即按普通话声韵写诗。

      在韵的革新上,鲁迅、*也是力行改革的大家。鲁迅诗不但邻韵通押,如《赠画师》“雾塞苍天百卉殚”与“只研朱墨作春山”,“殚、山”是寒删通押。《赠乌其山诗》则“华、书、多、陀”相押,是以方言入韵。而其《脑炎戏作》之“不料仍违众女心”与“无如臣脑故如冰”,更是打通前后鼻韵母以“in”与“ing”相押。大大地放宽了韵的束缚。*的《长征》诗共五个韵脚,其中:难、丸、寒,属“寒”韵,而“闲、颜”属“删”韵,听来浑然无别。其《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上片用“有”韵,下片用“麌”韵,皆情韵超迈,气象发皇。

      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论文

      拙作《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一文同时在烟雨和红袖发表后,小有争议。作为一个文笔不成熟,见地甚浅的我来说,诚惶诚恐之中有一丝欣慰。欣慰的是毕竟有读着路过了,并留下了自己的见解可供我参考。很感谢!

      留言不多,句句却是评论者心声。有赞成的,诸如“古诗就应该用古代的那个规范来要求。不然就乱了,和现在那些唱歌的一样,唱什么的都有!”、“支持作者观点!我也是古诗词爱好者,想写律诗但水*有限,所发作品都注明“古绝”,那是无奈之举。律诗虽然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但读起来意境深远,是别的诗歌体裁无法替代的一种美,不然怎么唐诗宋词流传了这么久却长盛不衰,而且百读不厌?本人认为,如果作不了格律诗,大可不必抨击它,完全可以以别的体裁作诗,诗歌的体裁很多也很自由。”之类的。很感谢他们!当然也有反对的,反对之中见真谛,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留言。不管只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其中均不乏精彩留言。看后因心有所感,故而摘录下来,再作一番小讨论。

      红袖一位笔名为“非白”的网友这样说道:

      “我非常喜爱读诗词,但是从不去研究什么格律,因为我从没打算去写诗词。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说句泄气话,你就是穷其一生,写出的诗也不及那时最末流诗的万分之一。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格律至唐为盛,词至宋为盛,曲至元为盛。文言小说至《聊斋》为盛,章回小说至《红楼梦》为盛,杂文至鲁迅为盛,京剧至梅兰芳为盛。所有的盛之后,便无一避免地走向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由盛至衰的过程将更快。相声盛之后也早开始衰退,取而代之的小品在很短暂的盛之后,也在很快的显出衰退的痕迹。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无论你怎样努力,也不会出现梅兰芳时代的京剧,无论你如何地才华横溢,也不可能写出《红楼梦》那样的章回小说。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郭沫若的格律诗写得要算可以了吧,可是一和唐诗比起来,简直是土的掉渣,哪能算诗,只是在穷对付什么格律吧了。的格律诗也算写得不错了吧,可除了几首还可看之外,其它的读了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什么‘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就是他老人家写的经典的词,曾向全世界诵唱,真让人恐怖。我非常赞成读唐诗宋词,但决不赞成去写,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

      暂且不说其留言内容如何,首先可以看得出,作者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是,我觉得这也仅仅只是他一家之言,于诸多细节方面值得探讨。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固然,鲁迅是*大文豪,说出此话定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认为鲁迅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无可挑剔的。不要忘了,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在现代人读来艰涩难懂?原因很简单,一定时期的文章是一定时期社会中政治、文化乃至诸多方面的反映,社会是进步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中,鲁迅的文章同样如此,只有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来解读,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但是如果以现在这个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来和鲁迅先生所写的来对号入座的话,肯定很难懂。所以说现在如果拿以前的某些东西来衡量的话,我想可能会大有问题。所以,作者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我十分同意。

      但是作者说“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最后又说:“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此话就差了,实在不敢苟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当然思想也大相径庭,谁能保证、谁又敢说现代人写不出好的诗词?可能有些人说现代人写的诗词都是垃圾,那恐怕还是我说的“这也是一种‘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吧。况且,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行为*惯,只要按着既定格律和词谱写,又何尝不会写出“现代人的唐诗宋词”呢?

      “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毋庸置疑,这话深在其理。但是,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化,不能和历朝历代各种制度相比,不能和法律条例相比,法律条律只有在经过历史的检验后才能决定其“生死”权,但是古典诗词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成果,有谁会把自己来之不易的成果扔掉?所以只要人民喜欢,不管谁前来阻挠,依然会代代相传下去的。大家都知道《诗经》、《国风》等等等等,流传已经很久远了吧?可是他生了之后“死”了么?没有吧?是的,古典诗歌是面临着一些“困境”,有人提出要老歌新唱,但是不管怎么样,古典诗词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永远不会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盛不会“衰”。

      “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观点简直就是废话!创造新的艺术生命?现代人不是已经创造出来了么?现代诗不是么?我已经不想多言,还是《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中那句话:“诗歌现在又不仅仅是古诗词一种,现代诗歌不就是‘创新’后的古诗词?那个完全没有格律限制的,而且连韵脚也免了,多自由的一种形式!怎么不去写呢?”尤其是后面那句话,我觉得都可笑了。你这不是自寻烦恼吗?又没有谁来逼着你来看古诗词,不管好的不好的自然有感兴趣的来看,不来就算了呗,没人强求的,再说了,难不成说只有你说了好才算好?你说没有价值就没有价值,就是“烂什子”你把自己未免也看得太高了吧?(此话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只是无心快语罢了)。如果一直是这样的心态,恐怕别说“创新”了,可能自己连“涂鸦之作”都写不出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5-19 23:47:20
  • 采莲曲古诗词

  • 采莲曲古诗词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解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诗人远离上层政治集团的勾心斗角,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诗人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

      诗文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阅读全文]...

2022-04-13 01:50:25
  • 苏轼的诗歌研究

  • 苏轼,诗歌,诗人
  • 苏轼的诗歌研究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歌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和弟弟苏辙在宋代并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他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他的诗歌与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并列,被大家称为苏诗。苏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苏轼的创作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都体现着苏诗发展的特点,一共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出踏仕途与创作的发展时期,是他光辉的起点。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兄弟都已功名在身,前程似锦,更兼水路舟行,因此诗歌的创作也限于江山景物和文物古迹。实际上苏轼最早的诗作是指《南行集》,在南行良好地环境中得到了良好地锻炼。例如《江上看山》中“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气势雄浑,动静之间,颇有妙义,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个时期为州守时期。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也创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豪放诗歌的最成熟时期。

      诗人以西湖风光为主题,将自己的情感加诸与诗中,寄情于景,对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富于理趣,在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中时不时的透露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辨,例如在《登玲珑山》中刻画着玲珑山的可爱,但结尾中“脚力尽时山更好”则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第三个时期是黄州贬谪时期,这个时期着重追求*淡的风格。苏轼刚被调任就被冠以讥讽新法为名被捕入狱,黄州流放使其诗歌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创作嬉笑怒骂的政治诗,收敛了纵横驰骋的作风,开始探索*淡的艺术风格,不仅是苏轼称为了苏东坡,而且使其人生观、创作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题林西壁》中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静而富含佛家哲理的诗。第四个时期为元祐时期,此时期苏轼积极从政、忠于职守、急于事功,于是繁杂的政务、党派的纷争困扰了他的创作。虽在太后的庇护下官运上好但却“无日不在煎熬中”,受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影响,苏轼开始羡慕及时享乐、饮酒自是的闲趣,于是开始创作题画诗,他的题画诗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着重表现画面的再现、画意的补充和画境的创造,抒写自我,寓意现实,发挥其艺术哲理。苏轼在《画水记》中发表了关于绘画许多精辟的见解,纪晓岚认为“识入微深,不嫌说理”。

      第五个时期为岭海时期,是其*淡风格的完成。这时已到了东坡晚年的贬谪生活,所作诗篇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在儒家的道义和节气引导下激发出的与险难的环境和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苏轼一生虽坎坷,生前有“苏门四学士”,死后苏诗却更为盛行,值得人们钦佩。

      王国维评论说*最伟大的四位诗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也。此四子着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iii四人中所代表的时代和思想又不同。苏轼受李白、杜甫、韩愈影响而形成的豪放派艺术风格,受陶渊明、柳宗元、白居易的影响而形成的*淡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中富有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气息,表现出诗人豪放的个性,自由而新奇的想象,主观色彩浓重的抒情。他的诗歌的艺术特点可表现为以下几个:第一,以文为诗。以文为诗是指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来写诗。苏轼作诗使用自然率真、生动形象、赋有个性的语言,构思新颖,放笔自如、嬉笑怒骂、想象奇妙,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字法上,苏轼把当时的新鲜词汇及方言、土语广泛的在诗中运用,例如在《次韵沈长官三首》中“风来震泽帆初饱,雨来松江水渐肥”,“帆饱、水肥皆方言也”,用这种方言入诗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诙谐幽默,充满生机。在句法上,苏轼的诗反映了当时口语的语法的变化,使诗更具有散文之美,更利于表达复杂的感情。

      在章法上,成功的将散文移*了诗歌中,例如“今君舍我去,从此故人稀。不惜故人稀,但恐晤语非”后联对前联更加深入表达了对故人的系别之情,用撒文的手法则是更好的表达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第二,想象奇妙,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特点。第三,嬉笑怒骂。苏轼喜欢用讽刺、嘲弄、嬉笑怒骂的方式来揭露现实的弊病、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荔枝叹》借古讽今的大骂皇帝和奸臣。第四,放笔纵意。苏轼作诗*惯于自由奔放,放笔纵意,一气呵成,正如“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正是有如此的艺术特点,才使得苏轼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众多优秀作品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后人总结的苏轼诗歌中,曾经写道苏诗有以下几个思想意义“第一,关心人民利益、同情劳苦人民的人道思想,第二,维护道义,同社会邪恶势力坚决作斗争的精神,第三,建功立业、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v在后代文人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诗是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情况下出现的,苏轼以其旷世奇才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和艺术水*,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我们相信,我国伟大文学家苏轼的诗歌必将带着我国浓厚的民族特色加入世界文化宝库中,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苏轼的名句

      1、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4、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6、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7、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你唤做眉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0、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1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1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4、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垒先耻。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1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1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19、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0、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21、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2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6、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鸣。

      27、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2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30、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3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3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3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3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6、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荫。

    [阅读全文]...

2022-06-21 06:51:43
  • 曲江古诗词

  • 文学
  • 曲江古诗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曲江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望断*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译文翻译

      望不见*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注释解释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隋文帝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唐复名曲江。开元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华亭闻唳鹤:感慨生*,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创作背景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作于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

      诗文赏析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阅读全文]...

2022-05-05 15:26:28
  • 诗名含有究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究字的诗词

  •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李益〔唐代〕

    旦随三鸟去,羽节凌霞光。暮与双凫宿,云车下*。

    天坛临月*,洞水出山长。海峤年年别,丘陵徒自伤。

    无俗念 参究

    张宇初〔明代〕

    麈湖峰下,结云松巢子,动忘昏晓。浮世衰荣无限事,一笑浪沤萍蓼。

    翠竹黄花,水声山色,此味知多少。湛然莹彻,色空俱自明了。

    天光云影徘徊,写长空色,一镜澄清沼。春去秋来心自在,付与野情鱼鸟。

    海阔江*,月明风细,清籁传音杳。便须飞步,沧溟朗吟天表。

    王岩老携诗见访诗未究

    王庭圭〔宋代〕

    扣门有客怀珠玉,被褐长吟坐晚晖。雪打窗扉忽惊起,还将破帽盖头归。

    王岩老携诗见访诗未究 其二

    王庭圭〔宋代〕

    君归大酉峰前住,岁晚枫丹蕉叶黄。试访酉阳岩石里,秦人逸兴未应亡。

    付从究

    耶律楚材〔元代〕

    旷劫茫茫困路尘,回头便是故园春。而今既遇松轩老,究取元来不死人。

    因瑰才而究奇

    姚鼐〔清代〕

    大木得工师,因材结构宜。不缘操斧巧,岂见豫章奇。

    桴有飞龙翼,窗来玉女窥。穹窿成画栋,岌嶪负文机。

    伟自山林出,高为殿阙资。天朝方采择,珍重所堪为。

    赠雁木堂李烟客曾宅师诸公结社参究四首 其一

    释道丘〔明代〕

    般舟三昧舍安逸,吾佛翘勤七日立。猛然截断小胡床,一个蒲团何待七。

    赠雁木堂李烟客曾宅师诸公结社参究四首 其二

    释道丘〔明代〕

    白马青牛随去住,西竺先生何所遇。唯然一贯自销融,万象之中身独露。

    赠雁木堂李烟客曾宅师诸公结社参究四首 其三

    释道丘〔明代〕

    女大须婚男大娶,团栾谁解无生句。眼底眉毛始放开,脚头早跨三台步。

    赠雁木堂李烟客曾宅师诸公结社参究四首 其四

    释道丘〔明代〕

    手握木蛇曹氏女,道人本色无刀斧。嘉州大像吃黄莲,陜府铁牛满口苦。

    [阅读全文]...

2022-01-14 17:04:00
  • 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论文

  • 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论文

      一、课题提出

      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中华传统经典诗词文化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地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不灭的精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年来,社会上重理轻文急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们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业断层。而丧失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很容易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而诵读经典古文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会塑造出有教养的人。有了根源性的文化素养,很容易开发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一生受用无穷,直至生命升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

      从1994年开始,有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和推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乃至北美、东南亚开展了“儿童经典背诵”活动,目前这一活动的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

      (1)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语文程度提升。

      (4)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等成绩的提高。

      (5)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

      (6)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宗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经典诗词诵读”教学为核心,从语言教学的改革出发,进而迁移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通过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最真、最善、最美的性情,防止沦为功利主义的奴隶;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养性、养正、养志、养德的目的,让人人“性情端正,才华洋溢”,以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三、研究对象、实验时间及诵读选本

      1、研究对象:五年级在校学生

      2、文选读本:《古诗绝唱100首》《宋词绝唱100首》《唐诗绝唱100首》

      3、课时安排:充分利用早读20分钟、第二节课预备铃响后的10分钟、下午第三节活动课35分钟进行诵读,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每天晚上回家后,再与家长一起诵读20分钟,复*巩固当天诵读的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们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2、诵读经典文化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经典诵读的形式与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培养学生热和诵读经典诗词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

      2、诵读优秀经典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对做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六、具体方法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运用对比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对实验班级进行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2、运用激励法培养孩子诵读的兴趣,尊重孩子对优秀经典理解的方式,培养孩子创新和想像的思维品质。

      (二)、具体措施:

      1、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教学方法:

      (1)、采用“跟我读、听录音、自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人人是教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诚,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导读老师。初期,在每天进度中,或“听读”或“随读”或“自读”,总计遍数二十三至五十遍为度。一至二月之后,每段一百遍为度,通过如此教学,80%以上的儿童能够熟背本日进度,只要80%的学生通过检测,即可进行新进度。至于少数尚不能背诵之儿童,潜移默化中,亦达成多项教育目的,无须要求人人会背。

      (2)、“同学们!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箴言。这是进行经典文化诵读的`基本方法,是让儿童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熟读,是一种在唱中学*的方式。时间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受到诵经之乐,使诵读活动成为课外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活动课分几个时段诵读后,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3)、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也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模糊教学法、情景设计法、鼓励与表扬、让儿童在生活中感悟经典。

      3、诵读原则:

      儿童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念,儿童自然就能背诵。

      师长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4、经典双语文化诵读教学的学生成绩的评价与测量:

      学生的经典双语文化诵读成绩以鼓励为主,应采取“每天评量”及“百分主义”结合的方式,亦即“每天都让每个学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如下:(1)、正常评量:评量的范围是前一天的学*内容(或几天来的复*,由教师在前一天宣布)。评量时间最好在早自*时间。老师用几分钟,检查几个学生,他们会背了即可得一百分,作为当天的诵读班长。让他们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查其他的人。不能通过检查的人,记下名字,交由老师处理。(2)、特殊评量:凡通不过检查的,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着书,补读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因为经过这样训练,对他已有相当进益,不一定都要会背。而且此一阶段不会背,不影响下一阶段的学*。)所以凡是“经典双语文化诵读考试”,一定人人一百分。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情况:

      参与实验的56名学生基本完成了《古诗绝唱100首》《宋词绝唱100首》《唐诗绝唱100首》中的86篇的诵读任务。

      参与实验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1、自信心增强了,厚厚的一本书背完了,并且有的能做到随便抽一章都能背诵,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些原来比较内向的孩子,眼睛里也充满了自信,学*质量、*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有个别的孩子在诵读过程中,出现了畏难,想偷懒情绪,经过与家庭的及时联系,及时调整,孩子坚持跟了下来,战胜了自己,这些孩子的意志品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提升了孩子的记忆力,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一对比,他们背诵的速度都要快好多。

      4、提高了孩子的阅读速度,这些孩子的语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比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要快很多。一本杨红缨的小说《贪玩老爸》,参与实验的孩子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其他的就要慢一点。

      5、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参与实验的孩子在书面表达上,能准确形象的使用词语,做到有条理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文采。

      (二)、具体的背诵方法:

    [阅读全文]...

2022-04-04 00:58:55
  • 蟾宫曲·雪古诗词

  • 蟾宫曲·雪古诗词

      古诗原文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

      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注释解释

      ①碧玉琼瑶:形容雪的晶莹洁白。

      ②点点杨花:以杨花喻雪。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③片片鹅毛:形容雪片大如鹅毛。白居易《雪晚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④访戴归来:王徽之尝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忽然想起住在剡中(今浙江嵊县)的'戴安道,于是在夜雪初霁、月色清朗的夜里,乘小舟去看望他,过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晋书·王徽之传》及《世说新语·任诞》。

      ⑤雪梅懒去:这是孟浩然踏雪寻梅的故事。

      ⑥独钓无聊:这是用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

      ⑦羊羔:美酒名。

      ⑧“冻骑驴”句:指孟浩然一类骚人雅士的孤高洒脱行径。

    [阅读全文]...

2022-04-02 02:03:11
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 句子
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 语录
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 说说
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 名言
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 诗词
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 祝福
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评述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