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的句子

关于赏石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赏石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赏石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赏石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 语录(23k+) 说说(75k+) 名言(664) 诗词(14k+) 祝福(1k+) 心语(9k+)

  • 课文*石拱桥句子赏析45条

  • 1.阅读课文,了解*石拱桥的特征。

    2.“篇式”分析法:对一篇一篇课文进行“理读”——清理式的阅读整理式的阅读,弄清一篇课文在“语言”方面的细节。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认识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

    4.思路。思路的展开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要善于勾勒思路,清晰步骤。

    5.“我国德文诗人爱把石拱桥比作虹……长虹卧波”——打比方

    6.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字。

    7.知道你正在读什么。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8..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9.集体朗读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10.思考: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说明的顺序。本文采用

    11.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分类别

    1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课本还有引用我就不写了哈)

    13.“清”确实是指清廉的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句话的反讽意思就相当强了。

    14.重读一遍。所有名著都经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15.读作者读的书。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裘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16.“这些石刻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摹状貌

    17.学生预*,也可收集一些桥梁图片。

    18.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19.回顾知识:交代文体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特点准确*实(生动

    20.作者为什么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在万千座石拱桥中,作者为什么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21.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2.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4.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

    25.给作者一个机会。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26.“还在那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又是入画的一景”——分类别

    27.“类式”分析法:用“连类而及”的方法集聚并透彻地研究分散在教材中而又能形成体系的知识板块(最难说清的结尾作用最相*的几篇开头);

    28..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29.《儒林外史》一书中有以下段落:

    30.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年。

    31.清朝的人不会说“清朝的知府”一类云云

    32.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征,课文精选了哪两个例子?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33.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教学难点: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4.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桥洞成弧形富有生命力。

    35.“线式”分析法:面向全套教材,从纵向角度进行系统搜索,清理出隐伏在教材中的各种单项知识单项技能进行训练的教学线条;

    36.赵州桥的特点?(两段,讨论明确:结构坚固形式

    37.“永定河发水时……以前的河堤常被冲毁……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

    38.“块式”分析法:从文体阅读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文体式”的语言分析;

    39.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0.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是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加简洁吗?明确: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独拱联拱代表了*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都必须介绍,这样才能说明得既典型又全面。

    41.《水经注》里提到的……可能是又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列数字

    42.不要躺在床上读。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43.角度。角度最难找。角度这个东西,不经过,是不会出来的。角度找得好,课就会很轻松。(小丁以为所谓“千呼万唤,千思万虑”就是对文本的研究把玩。)角度讲求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简约,关键在于提问的角度(余老师主问题的理念)。

    44.*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45.课文只怎样说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

    [阅读全文]...

2021-12-28 00:03:51
  • 课文中国石拱桥句子赏析45条

  • 课文,经典
  •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篇式”分析法:对一篇一篇课文进行“理读”——清理式的阅读整理式的阅读,弄清一篇课文在“语言”方面的细节。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认识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

    4.思路。思路的展开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要善于勾勒思路,清晰步骤。

    5.“我国德文诗人爱把石拱桥比作虹……长虹卧波”——打比方

    6.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字。

    7.知道你正在读什么。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8..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9.集体朗读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10.思考: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说明的顺序。本文采用

    11.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分类别

    1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课本还有引用我就不写了哈)

    13.“清”确实是指清廉的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句话的反讽意思就相当强了。

    14.重读一遍。所有名著都经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15.读作者读的书。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裘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16.“这些石刻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摹状貌

    17.学生预*,也可收集一些桥梁图片。

    18.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19.回顾知识:交代文体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特点准确*实(生动

    20.作者为什么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在万千座石拱桥中,作者为什么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21.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2.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4.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

    25.给作者一个机会。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26.“还在那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又是入画的一景”——分类别

    27.“类式”分析法:用“连类而及”的方法集聚并透彻地研究分散在教材中而又能形成体系的知识板块(最难说清的结尾作用最相*的几篇开头);

    28..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29.《儒林外史》一书中有以下段落:

    30.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年。

    31.清朝的人不会说“清朝的知府”一类云云

    32.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课文精选了哪两个例子?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33.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教学难点: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4.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桥洞成弧形富有生命力。

    35.“线式”分析法:面向全套教材,从纵向角度进行系统搜索,清理出隐伏在教材中的各种单项知识单项技能进行训练的教学线条;

    36.赵州桥的特点?(两段,讨论明确:结构坚固形式

    37.“永定河发水时……以前的河堤常被冲毁……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

    38.“块式”分析法:从文体阅读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文体式”的语言分析;

    39.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0.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是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加简洁吗?明确: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都必须介绍,这样才能说明得既典型又全面。

    41.《水经注》里提到的……可能是又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列数字

    42.不要躺在床上读。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43.角度。角度最难找。角度这个东西,不经过,是不会出来的。角度找得好,课就会很轻松。(小丁以为所谓“千呼万唤,千思万虑”就是对文本的研究把玩。)角度讲求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简约,关键在于提问的角度(余老师主问题的理念)。

    44.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45.课文只怎样说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

    [阅读全文]...

2022-02-08 14:00:50
2022-06-17 21:09:50
  • 竹石的诗意赏析

  • 诗意,写作
  • 竹石的诗意赏析

      赏析的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的诗意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作者:郑燮

      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4、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意: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

      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着有力。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è,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阅读全文]...

2022-05-08 15:22:45
  • 《竹石》译文及赏析

  • 学生
  • 《竹石》译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赏析]

      郑板桥这首《竹石》,是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的。开头的两句,显然是描写竹根。“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紧随其后,叙述生长位置的一个“破”字,又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竹子所处的环境之险恶与贫困。读完这两句,我已经对生存如此不易的“竹”肃然起敬了。延续下来的第三、四句诗,又用十分*实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神采、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的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移。不难想像,在本诗的映衬下,那*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已经栩栩如生,很有立体感,充满生命力了。

      诗句和画面互相配合,的确形成了统一的整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使人浮想联翩。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读着这首诗,一个不向恶劣环境屈服,不被艰难痛苦吓倒,积极进取、刚毅正直的诗人,像“竹”一样站立在读者面前。鼓励人们为了美好的今天,树立“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坚定立场。

      《竹石》一诗就可以体现出他的品格。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我喜爱这首诗也正因为此。

      诗中运用“咬定”、“立根”等动词把岩竹拟人化,展现出了石竹的坚定,刻画了石竹所处的环境的恶劣,传达出了它顽强拼搏的精神。第三、四句又进一步写了在狂风以及其他无数次的磨难面前,它都不曾惧怕,依旧坚忍不拔,茁壮成长。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

      这个光辉形象恰恰就是诗人自己。石竹的品格正象征着作者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作者托“竹”言志,借助石竹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一、案例

      《竹石》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中的一首古诗,练*要求“读读背背”。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读得有滋有味。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诗的后面写着呢,他叫郑燮(yán)。

      师:(板书:燮)这个字他读对了吗?

      生:这个字我们没学过。

      师:对,这个字你们是没学过:但你们有办法把它读准确。

      生:可以。

      生:用部首查字法。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得难以计数,如果光靠老师教,你们一辈于都学不完。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查到这个“燮”字读“xiè”。他们大声读着“郑燮”,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不一会儿,学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这首诗。《竹石》这首诗人人会背了,可同学们并不尽兴。关于郑燮这个人,他们仍有许多疑问。

      生:他是个怎样的人?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他是个诗人。

      生:从诗中我发现郑燮很喜欢竹子。

      生:他一定是个像竹子一样不怕风吹雨打的人。

      师:诗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从诗中的竹联想到诗人本身,胜人一筹。

      师:郑燮就是郑板桥,他的诗写得好,画比诗更好。猜猜看,郑燮最擅长、最喜欢画的是什么?

      生:竹,肯定是竹。

      师: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电视剧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他的故事。

      师:老师也想知道关于郑燮更多的故事,用什么办法去搜集郑燮的资料呢?

      生:去看有关他的书。

      生:可以上网搜索。

      生:我爷爷知道许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问问爷爷。

      师:原来办法这么多,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板桥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郑燮的画(当然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现出来的高涨的学*热情所感动,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能力。

    [阅读全文]...

2022-02-25 16:18:16
  • 《竹石》的诗意赏析

  • 诗意,学生
  • 《竹石》的诗意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石》的诗意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诗意: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竹石》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阅读全文]...

2022-01-10 22:32:39
  • 《小石潭记》课文赏析

  • 语文
  • 《小石潭记》课文赏析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课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写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的游记,以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并不是说这一篇最好,而是这一篇比较适合初中生学*。学*什么呢?主要是学会理解抒情散文中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

      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也比较清苦,《小石潭记》并没有给人备受打击、精神苦闷的感觉,相反,倒是很开心。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山水之乐,而且是这个乐的特点,尤其是这个乐的过程。

      文章写的是美好的景致和心情:中心是石潭,但是如果直接写潭水之美,就太简单,没有体验发现的过程了,因而作者并不从看见潭水之美开始写,而是先写听到的水声之美。美到什么样子呢?如鸣佩环。佩环是玉质的,玉环碰击的声音是美好的。环佩之声在古典诗歌和散文中都和高贵的身份、美好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这就不仅是声音之美,而且有品格之美的联想。其次,这样美好的声音,还不是直接听到的,而是隔着竹林,而且是篁竹,密密的竹林,这也是与经典的诗意相联系的,《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泉水之声是美的,隔着竹林听这声音,整个画面很有层次感和纵深感,而且能显示逐步发现的心理体验的过程,美好的感觉就有了延续性。由于这两层的铺垫,还没有见到潭水,作者就被感染了:心乐之。但是,篁竹虽然美,却成为欣赏潭水的障碍:没有路。于是接下来要伐竹取道。这说明,听觉之美的程度不同凡响,非要看看不可。这是第三层铺垫。

      三层铺垫,把读者的期待强化了,接下去就是开门见山的笔法了: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这本身就是罕见的,这里不仅写了水潭的表面特点,而且写了水的清澈。因为如果水不是十分而且全部清澈,就不能见底,也就不能断定它是一块完整的石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自然界的统一和变化多端是联系在一起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强调形态的不统一,一派自然本色。多姿的山石与统一的潭底形成对比。后四个短句没有用一个形容词却达到了描写的效果,表现出复杂的山石形态,这不但是自然景色的奇观,而且是语言的奇观。前面是参差的长短句,后面是整齐、并列、没有形容和夸张的短句,发挥了古文的自然优于骈文的长处,构成了一种有张有弛的节奏;从心理感受上,又给人一种历历在目、应接不暇的感觉。严格控制语言,是柳宗元的一种特殊追求。当然,柳宗元并不是不善于形容,在必要的时候,他也是很舍得用形容词的,例如,在《钴鉧潭记》中形容石头,就用了排比句法: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而这一篇的作风却与之不同。下面写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另一番讲究:即使形容也是力求简练,表现树,颜色的感觉比较简单,就是青翠,是总体的感觉,但这显然不是文章的着力点,文章的着力点是枝条的状态,用了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都是写枝叶茂盛,交互错综。这和前面的伐竹为道呼应,突出了树林的原始性。

      这里还不能说是全文的核心,因为还没有写到作者对潭水的最大发现,下面才是全文的灵魂,才是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的关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潭中之水本该是主角,但是除了开头一句正面写水尤清洌以外,就再也不提水了,好像对潭里的水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倒是对石头、对鱼,很舍得笔墨。特别是写鱼的时候,第一句就好像说,鱼倒是有的,就是没有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个空字,表面上是什么也没有,但是,妙就妙在没有水字,却恰恰写出了水之美:水透明到像什么也没有,好像鱼都浮在空中一般。读者和作者达到了自然的默契:鱼是没有这个本事的,而是水透明到好像没有一样。应该说,这不完全是柳宗元的创造,至少他是有所本的。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是用深到千丈也能见到水底、可以见到鱼来形容水的清澈,但是这里毕竟还是有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比吴文更胜一筹:渌水*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用鱼的看似悬空,来强调水的清澈。这显然是柳宗元所师承的.。但是,郦道元是在正面描述水的颜色、质地的基础上,再用鱼的可视效果来强调水的清澈,到了柳宗元这里,就干脆不提水了,直接写鱼空游无所依。

      更精彩的是,柳宗元不从正面,而是从侧面写,来突出水的清澈。正面写的是日光:日光照下来,鱼的影子落在石头上。这一句写得更加有智慧,水清澈透明,得到更加独特的表现:日光照到水里,没有变暗,可见水之清澈;这还不算,石头上居然出现了鱼的影子,影子之黑,正是日光之强、水之清澈的结果。吴均和郦道元的文章,都以鱼的可视来反衬水的清澈,柳宗元则进一步用鱼的影子,用黑来反衬水的清澈,艺术感觉上的反差效果更为强烈。这可以说是柳宗元的一大创新,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影子之黑来衬托月光之明,和柳宗元的手法如出一辙。

    [阅读全文]...

2022-06-09 13:32:20
  • 王安石《元日》赏析

  • 古诗文
  • 王安石《元日》赏析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元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字词解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作品翻译: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4-07 12:57:30
  • 《石灰吟》诗歌赏析

  • 诗歌
  • 《石灰吟》诗歌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灰吟》诗歌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简介

      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翻译/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①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③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④浑:全。

      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旳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旳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旳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旳襟怀和崇高旳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旳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旳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旳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旳真实写照。

    [阅读全文]...

2022-04-14 05:12:36
  • 竹石的诗句大全(郑板桥竹石赏析)

  • 竹石》

    清代 郑燮(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就是郑板桥,清代文坛怪杰“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都是造诣很深,被世人称之为“三绝”。他的作品颇多,随手而来就能成篇成画,典型的文坛怪才,也是一个有名的清代官场“愤青”。

    郑板桥的诗文很杂,内容大多关注社会生活和民间疾苦,无疑是一个官员中的好官,文人中的良心人。他的作品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流行于世。

    上面这首短诗,其实是诗人的自勉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写给他自己的,就是勉励自己要意志坚强,要清正廉洁,任何时候都要正派为人,站稳立场,不能无原则、无底线,更不能与人世间的污泥浊水同流合污。

    本诗的头两句,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执着坚韧的高尚品格。这既是一种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风格独特的咏物诗。诗人开头用“咬定”二字,首先把岩竹拟人化,赋予人的风貌和性格,并用“不放松”3个字来传达出竹子的风骨和神韵。

    诗人后在两句中,传承头两句的精神实质和拟人描写,进一步写实和刻画岩竹的品格,说明它不怕风吹浪打,即使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依然未能被摧垮,还是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将一如既往,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狂风暴雨。

    郑板桥是多才多艺的文人墨客,不但咏竹诗句写得很美妙,所体现的内涵很感人,而且用毫笔勾勒出来的竹画(包括竹林画、纯竹竿画、竹叶画等),都是栩栩如生,风骨挺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对劳动者、对普通老百姓的感情,跃然纸上。

    郑板桥的这首小诗,表面上看是写竹,其实是在写人,写社会上那些正派人士的风骨和品格,更是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远离低俗、矢志不移的特殊性格,以及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绝不与官场的丑恶现象同流合污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是一种道德教化工具,细细阅读和品味,它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向我们传达出深奥的人生哲理,给我们以教诲。它告诉我们: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只要矢志不移,坚忍不拔,面对现实,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诗的第三句中的“磨”字,是指“折磨”“ 挫折”“磨练”等意思。“击”就是打击、摧残等。“坚劲”就是坚韧、刚劲的意思。而第四句中的“任”,就是任凭、哪管。整体解释就是,虽然已经历经千万次磨炼,但我还是意志更加坚强,不忘初心,斗志更加坚韧,立场更加坚定;任凭天寒地冻,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一起吹来,我也不会惧怕;哪怕是任何艰难困苦,我都无所畏惧,总是迎难而上。

    读完这首小诗,能够进一步启示我们:生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就应当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百折不回,让每一次的人生选择、每一次复杂的经历,都要做到正直正派,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争当八、九点钟的太阳。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开始悄悄在地上萌发,一场春雨过后,拥有这种选择智慧的我们,必将破土而出、直指云天。一千次的磨难,一万次的打击,也摧不垮它,任凭四面八方再刮起地动山摇的狂风,它始终还是那么坚强地挺立着。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强,任凭东西南北来的风如何吹打,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坚定意志!有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才能不为外物所惑,才能在身处逆境时,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5-21 09:42:15
赏石的句子 - 句子
赏石的句子 - 语录
赏石的句子 - 说说
赏石的句子 - 名言
赏石的句子 - 诗词
赏石的句子 - 祝福
赏石的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