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关于藏族旅游说说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藏族旅游说说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藏族旅游说说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藏族旅游说说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67) 说说(597) 名言(1) 诗词(16) 祝福(22) 心语(2)

  • 藏族舞蹈小知识

  • 舞蹈
  • 藏族舞蹈小知识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藏族舞蹈小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扩展:藏族舞蹈历史

      1、“果谐”(圆圈歌舞)的舞蹈历史

      “果谐”是流传在*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果谐”的兴起和*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

      2、堆谐(城镇踢踏舞)的舞蹈历史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日喀则最为盛行。

      3、“果桌”--锅庄舞的舞蹈历史

      “果卓”--锅庄舞,早期与*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相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在古代,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

      4、“羌姆”的的舞蹈历史

      要说起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藏传佛教在*得以兴起的经过。在公元7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来到*宣传当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当地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深入人心,对外来宗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为了能在*推行佛教,印度高僧莲花生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原始苯教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的崇敬,又将笨教中的各种神灵收纳为护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对原始多神进行崇拜的心理,至使*地区在唐代诞生了藏传佛教。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以及“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1、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族地方特色风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于全民信教。观看藏舞表演时,可以注意舞者双手的动作,双手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这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这种舞蹈姿态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愿望既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文化思想。

    [阅读全文]...

2022-01-01 14:14:03
  • 藏族舞蹈的特点

  • 舞蹈
  •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是*族生活的缩影,是**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藏族舞蹈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1、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2、藏族舞蹈的意义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3、藏族舞蹈的分类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4、舞蹈的起源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有的学者认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5、舞蹈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或晚餐后,安排适当的时间跳舞,可以减少消化不良、肥胖、痔疮、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病症的发生,能够促进大脑更好地休息,有益于夜间睡眠。美国一位学者认为:舞蹈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剂。这是因为适量跳舞能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从而获得安神定志的效果。某些代谢性疾病患者通过跳舞可以得到防治。如跳舞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跳舞需要全身活动,能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舒松关节肌肉,消除体力和脑力的疲劳。

      不论跳探戈、伦巴、华尔兹、迪斯科何种形式,都必须挺胸收腹,头、颈、背、臂、腰、胯、腿、脚各部位联合协调运动,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实而不松,从而达到美的统一。跳舞中的跳动扭摆,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加;腰臀的扭摆加强了腰腹肌的锻炼,增强了臀肌的弹性,提高腰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加了盆腔和髋的柔软性,自由的舞姿给人以创造的天地,大幅度的动作可以充分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

      6、藏族舞的种类

      2.1、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2.2、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7、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3.1、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3.2、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阅读全文]...

2021-11-27 17:17:04
  • 关于藏族信仰的说说

  • 信仰
  •   1、年,前半年定的计划都在努力的完成,目前。我先去挣两个月钱,8月份我要去做支教。我去寻找自己的soul,寻找自己的信仰。

      2、对汉族人来说,信仰就是信仰。对藏族人来说,信仰就是他们的生活。

      3、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纯粹的电影了,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去做一个如此简单而纯洁的人~坚守信仰的藏族人!

      4、冈仁波齐,美丽纯净的*,善良纯朴的藏族人,坚定信仰的朝圣者

      5、通过电影,有幸跟导演*距离观看了磕长头的*,连续三年进藏在路上看到*磕长头,我是不敢明目张胆举相机对准他们的,只是钦佩藏族人民那种信仰下的坚持。

      6、很有文化价值和信仰的电影,身为藏族人的我,看了感触很大!​

      7、冈仁波齐》这部片子,简单的讲述的藏族家庭生死信仰,但是我看了没什么感觉。​

      8、冈仁波齐,一座对*意义重大的神山,怀着对藏族心中信仰的好奇去看了这部电影,希望自己的内心也能得到洗礼。

      9、精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没有生活哪来的精神虽然很佩服藏族同胞的毅力和信念但是更加难以理解都说信仰比美景更令人震撼

      10、力,中国*期难得的好片!一直很喜欢藏族人民,活的纯粹,质朴,更是被他们为了信仰所作所为折服!藏语很好听,尤其是诵读经文的时候!

      11、有一个地方叫做稻城,有一个民族叫做藏族,有一种信仰叫做佛塔。今晚我很幸运的在转白塔的过程中,天上看到白塔的背光。所以大家转山转水转佛塔。

      12、从一开场的绝不相信一路磕头朝圣*冈仁波齐,到后面的越看越惊叹、百度了藏族人民的转山朝圣,才发现信仰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13、博德纳是尼泊尔藏族社区的精神信仰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佛塔所在地。佛塔白色的穹顶和塔尖十分壮观,吸引佛教徒从各地前来朝拜。

      14、转山,对于藏族人民,那是朝圣;对于我,尊重别人的信仰,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15、冈仁波齐!满满的感动!信仰的力量!淳朴的藏族人!​

      16、离婚了还要来跟前妻算结婚挂历的钱,这种极品男人会出现在中甸,会出现在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身上,简直就是藏族男人的败类,是迪庆男人的耻辱。

      17、我们的足迹来到了美丽的青海,感受了藏传佛教塔尔寺的独特魅力,转过充满信仰的转经筒,意会藏族阿嬷一生的虔诚祈祷。

      18、那年~有一句歌词:命好的做*,命不好的去远方,确实如此。看到冈仁波齐,我想起了2014年那年我去*的所有经过!信仰的力量,虔诚的藏族同胞~​

    [阅读全文]...

2022-01-22 02:51:01
  • 藏族舞的特点有哪些

  • 舞蹈
  • 藏族舞的特点有哪些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藏族舞有什么特点吧。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藏族舞有什么特点

      1、藏族舞有什么特点

      藏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

      2、藏族舞的种类

      2.1、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2.2、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3、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3.1、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3.2、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舞和蒙族舞的区别

      1、*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2、*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藏族舞的艺术特征

      在我们熟悉的四种藏族民间舞中——堆谐、果谐、锅庄、弦子——无论哪一舞蹈,其体态特征都带有坐胯、弓腰、曲背的特点。显然,对于*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身处世界屋脊高山与草原上的游牧和农耕民族,有着强悍的体魄与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

      尽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带来了诸多艰难,但是世代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宗教构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民族生命的脉络。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生活*惯,形成了*日常生活中弯腰弓背的生活体态,反映在舞蹈中就进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体态特征,并且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动律风格系统。

      藏族舞的活动仪式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望果节”的庆典仪式,在乡长简短的讲话后开始。乡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诚而认真地把带来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达百姓对神灵赐予丰收的祈求与感激之情。放供品于没有神像的柳枝和青稞前,其因是藏族自古有着原始多神崇拜的传统,他们崇敬高大的树木,认为大树有连接天地、沟通神人的功能,因此许多崇拜仪式都在大树前的空地上进行,以达到祀神和娱神的目的。但自古有“高原粮仓”美称的后藏,要想在这里找到一片林子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农区的“望果节”活动一般都在村边的场院举行。为了与神灵沟通,人们只好在场院边临时搭建个高台,台上用插放披挂彩色布条的柳枝来象征祥云围绕的参天大树。

      礼仪结束之后便是用于“娱神”舞蹈的动。伴随着激烈的鼓声,一位头戴画有星辰蓝色藏戏面具、身着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场亮相。他肩上斜挎铜铃和宝剑、手持缠白色哈达被称为“达达”的神杖,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这位崇高的神灵代言人站定位置后就开始挥动神杖,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在老者的一个手势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着场地中心疾鼓而来。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枣红色脸堂配上盘在头顶夹杂着殷红丝线的油黑发辫,更透着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五彩短披肩、脚蹬红黑间色高腰藏靴、腰旁横挎直径约六十厘米绘有五彩花纹的大鼓、双手各持马蹄槌,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下,进行着快速而灵巧的队形变化。他们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变化达到渲染气氛、表现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后通过舞者所采用的各种姿态,来体现每个舞段的主题。

      《日喀则大鼓舞》的编排,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呈现着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转而在快速击鼓的节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动的队形变化,来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英勇抗敌,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在一段激奋人心的鼓舞之后,接下来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刚才还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随着神杖“达达”的摇动,鼓手们的舞步也因悠扬的鼓乐变得轻快,投入了技艺精湛、仪态万方的“四人小场子”表演,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3-23 02:16:58
  • 藏族的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修养
  • 藏族的传统节日

      藏族节日繁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藏族节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现。藏传佛教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的节日由于受其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纯粹的宗教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藏族的传统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黄藏历元旦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农家新年

      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俗一般只在*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的尼木县,而*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义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12月1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11月29日就开始了。从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团聚开始,藏历农家新年的一系列欢乐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藏历农家新年的欢庆活动与*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基本相同,其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的日子。这天*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还要到维西县的达摩山朝拜,有“转葛拉”(绕山)的仪式。

      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采花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节

      “望果节”(意为转田间)是*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粮食收成在望,*们便背着经卷转绕田间,预祝丰收。同时举行赛马、射箭、文艺表演等活动。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届时,*市附*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罗布林卡。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四世*后,*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每年的藏历6月30日,*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市人民*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雪顿节,同时举办*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市人民*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白来日追节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有个生动的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二女儿东赞杰姆,大女儿白拉扎姆。因为她们不听话,母亲便许了咒,愿大女儿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次。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河南岸赤仆宗赞,每年只能在藏历10月15日相见一次。

      为庆祝“天母节”,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祷。*自古就有不论贫富向晚辈、僧侣、小孩们进行施舍的*俗,小孩们在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来日追”节日零花钱。

      从藏历十月十四日晚上开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络绎不绝,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大昭寺的全寺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会供曼荼罗的定时大祭,并将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河南岸的赤扑地,而赤扑地也把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6-26 14:59:23
  •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什么

  • 动作
  •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什么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1.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1.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1.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1.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1.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1.6、*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2、藏族舞是什么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3、藏族舞的活动仪式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三个方面:身姿稳定、手臂晃摆、脚步颤踏。

      1、身姿稳定

      体态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倾,脚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身姿要保持稳定。

      2、手臂晃摆

      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

      3、脚步颤踏

      膝关节不断做出连绵柔韧的屈伸,带动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呈现出自然摇摆的状态。

      一基本步伐二手形三脚位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阅读全文]...

2021-12-04 07:03:22
  • 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

  • 舞蹈
  • 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

      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欢迎大家分享。

      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

      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加上了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服装起着装饰和烘托舞蹈表现的作用,并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唐卡、彩陶、国画等资料上看到舞蹈艺术和服装的发展情况。

      早在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随着“跳神舞”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舞蹈服饰艺术。时代发展至今,舞蹈的服装,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因此,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在主动性上受到了舞蹈主体的约束,舞蹈服装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与编导密切的配合。要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和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有着歌舞海洋之称的*,不但各地区、市、县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旷,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像藏族弦子舞。而凤仪亭在选择表现藏族舞蹈内容的服装上,着意用不同的色彩来进行设计,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红色给我们感觉温暖、激情,使人联想到阳光、火。

      在舞台上,红色最突出,显得非常鲜明、美丽,使人感到光彩夺目,所以表现一些热情奔放的舞蹈,往往用红色。如特有感染力的*昌都地区的热巴舞,不仅从舞蹈形式上还是从欢快的鼓点声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这个舞蹈的热情和奔放。凤仪亭的藏族舞蹈服装大多采用红色或者用红色装饰,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和表现效果,也可调整红色的明度和纯度,会产生更多不同色阶的红,如粉红色,给人一种娇美、清纯羞涩之感。

      表现柔美、恬静的舞蹈,一般采用粉红色较多。像大型乐舞《珠穆朗玛》中表现母亲河的舞蹈,设计者就用较宽的粉红色作为装饰边,既有*族特色又表现了藏族女性柔美的一面。另外像桔红、朱红、桔黄这些典型的暖色调,它给人兴奋活泼、华美之感。黄色在七彩色中明度最高,最鲜明,往往会在独舞和领舞中采用。

      另外,凤仪亭在制作藏族舞台服装时候,除了颜色之外,也很注重明度和纯度较低的色调,比如黑色、蓝色、咖啡色等的协调,它可以与其它色彩对比采用,能起到衬托的作用,尤其是进行装饰的时候,这种深色能使装饰纹样突出,使整套服装鲜艳度和明度增加,使色彩更加强烈、明亮、欢快。无彩色中的金、银色是华丽的颜色,在舞蹈服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尤其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更能发挥其特有的光亮度和华丽感。

      在造型设计上,凤仪亭的设计观点是舞蹈服装不受流行因素的影响,主要受舞蹈内容的影响,也就是说舞蹈内容所要表现哪个地区、哪个民族,设计者就采用哪个地区原有代表性的民族生活服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型变化和色彩的变化,当然,如果能融合尽时尚流行元素,凤仪亭也绝不会吝惜。

      在面料的选用上,舞蹈服装不需要考虑气候冷暖影响,它的选料要配合舞蹈动作的完成,主要注重料子的悬重感、弹性和轻盈度,要用面料去尽量体现舞蹈者在舞台上表演的美感。舞蹈服装通过本身的造型,色彩面料的作用,配合舞蹈表现给观众一种美的视觉享受,使舞蹈增添更多的魅力,烘托舞台的气氛,使舞蹈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的主题。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阅读全文]...

2022-02-04 14:55:11
  • 藏族的风俗*惯及节日

  • 节日,修养
  • 藏族的风俗*惯及节日

      藏族是*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境内主要分布在*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藏族的风俗*惯及节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二、藏族的饮食*惯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藏族的饮食*惯。藏族的农牧民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为主要食品。糌耙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搅拌在一起,手捏成小团来食用。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一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均匀融合。藏族同胞宁可三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青稞酒是川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种低度美酒,可谓是藏族男女老少皆宜的佳品。*喜欢肉类食品和奶制品。藏族人民身强体健可能与他们的饮食*惯有很大关系。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我们通过传媒经常能够看到藏族绚彩华丽的的藏族服饰。但是不同的地域,又有着不同的服饰。共同的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女装典雅潇洒,男装雄健豪放。女性一般上身内穿立领长袖绸缎长袍,外套圆领右饪、金色或银质纽扣的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很宽的锦缎,腰间系宽彩带,并配彩条围腰或毛质搭裙。下穿黑色长裤,穿高筒藏鞋或黑布鞋,喜配戴耳环、护身符、玛瑙项链、银链、银镯等饰品。

      男子头戴毡帽或皮帽,上身内穿立领长袖右衽短衣,外穿大领右衽长袍,腰系色彩鲜艳的绸子或毛线编织的饰有多个口袋或雕有佛像等图案的腰带,腰带上还往往挂一把腰刀,并挂上小匕首和银筷筒。下穿深色长裤,脚穿皮制和毡缝制的长筒靴,并将裤管紧扎靴中。许多男性也喜戴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

      四、长裤,脚穿皮制或耳环、项链、手镯等

      藏族穿戴饰品众多,主要原因是藏族的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迂徙,携带行李不便,因此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在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这一风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今天不再是为了方便迁徙,更多的是成为了装饰。在*,传统的民族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发沿拉泽公路在距离贡嘎县县城17公里的杰德秀镇,是*历史上的八大古镇之一、一直就有“邦典”之乡的美誉,已经有上千年毛织品生产的历史,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这个镇。

      “邦典”藏语的含义是毛织围裙,是藏族妇女的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是一种五颜六色、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它的原料相同,但比氆氇单薄,精致、小巧。藏族人用邦典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和挎包、或者镶嵌在藏袍边上,现代人还用它装饰客厅的墙壁。

      邦典不仅仅是藏族妇女生活上的装饰,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个女人成长成熟的标志。一位藏族少女长到15岁以后,家人就要择日为她举行**礼。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头戴巴珠卡,腰部也第一次系上五彩的邦典,然后要接受老人敬献的哈达和祝福的话语,老人的心中往往是百感交集,这一天预示着又一个孩子即将长大。据说邦典的制作方法与文成公主有很多联系,文成公主进藏时将许多染料带到了高原,一路上她就把染色的方法教给大家,这才有了今天五彩斑斓的邦典;再看这些邦典上又多了个三角形,藏语称做“卓典”。

    [阅读全文]...

2022-02-03 15:43:14
  • 藏族民间刺绣简介

  • 藏族民间刺绣简介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藏族民间刺绣简介,希望有所帮助!

      藏族刺绣吸收唐卡的构图手法,又学*汉族刺绣的技艺,绣品讲究观赏价值,追求浅浮雕和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藏族刺绣装饰性极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互相缠绕、互相纽套的和谐布局,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

      藏族由于信仰藏传佛教,他们的刺绣多反映吉祥八宝、狮象瑞云等宗教内容,而且相当一部分刺绣直接为宗教服务。

      (一)最古老的艺术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我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民代刺绣种最著名的是顾绣。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潼关一带的妇女,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绣于布马镫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时代的变化,乡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传统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最*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是指手势准确,绣面*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二)战国刺绣

      *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

      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

      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

      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2-16 03:30:13
  •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大全

  • 舞蹈,传统,体育
  •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大全

      藏族是*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民族之一。藏族的传统舞蹈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藏族的传统舞蹈简介,欢迎阅读。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

      藏族的分布区域以*自治区为主外,还遍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藏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也正是由于藏族具有以上的人文特点而出现了: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异、各自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类别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品种、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形成了诸多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礼仪和歌舞。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望果节”的由来和酬神仪式的舞蹈,在《笨教历算法》中有一定的记载。传说在公元五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向笨教教主请教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时,教主指出:让耕作的农民在即将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舞蹈娱神,上天将会赐予丰收。从此,每年收获之前,笨教僧侣充当祭祀队伍的先导,高举幡旗、手拿缠绕哈达的木棒“达达”与羊右腿,率领着各个村落手持青稞麦穗的农民和盛装妇女,排成长长的队伍,围绕农田地界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式活动。在这浩荡的*过程中,人们不停地高呼赞美神灵和祈求丰收的口号,直至回到村中,把麦穗和小旗插在谷仓或神龛上为止。

      *的“望果”活动在八世纪中期前,只有十分简单的祭祀仪式。至八世纪后半叶黄教创立,“望果”活动被加入了更多的宗教色彩,成为具有整套宗教祭祀仪式、包括“绕田*”和“庆典”两部分活动,而列入藏族农区节日。

      “望果节”的庆典仪式,在乡长简短的讲话后开始。乡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诚而认真地把带来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达百姓对神灵赐予丰收的祈求与感激之情。放供品于没有神像的柳枝和青稞前,其因是藏族自古有着原始多神崇拜的传统,他们崇敬高大的树木,认为大树有连接天地、沟通神人的功能,因此许多崇拜仪式都在大树前的空地上进行,以达到祀神和娱神的目的。但自古有“高原粮仓”美称的后藏,要想在这里找到一片林子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农区的“望果节”活动一般都在村边的场院举行。为了与神灵沟通,人们只好在场院边临时搭建个高台,台上用插放披挂彩色布条的柳枝来象征祥云围绕的参天大树。

      后藏农区“望果节”活动的日期,随青稞麦的成熟而定,节日一般三至五天不等。活动的规模大小和举办时间长短,根据各乡的经济能力而定。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 座*、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礼仪结束之后便是用于“娱神” 舞蹈的动。伴随着激烈的鼓声,一位头戴画有星辰蓝色藏戏面具、身着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场亮相。他肩上斜挎铜铃和宝剑、手持缠白色哈达被称为“达达”的神杖,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这位崇高的神灵代言人站定位置后就开始挥动神杖,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在老者的一个手势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着场地中心疾鼓而来。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枣红色脸堂配上盘在头顶夹杂着殷红丝线的油黑发辫,更透着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五彩短披肩、脚蹬红黑间色高腰藏靴、腰旁横挎直径约六十厘米绘有五彩花纹的大鼓、双手各持马蹄槌,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下,进行着快速而灵巧的队形变化。他们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变化达到渲染气氛、表现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后通过舞者所采用的各种姿态,来体现每个舞段的主题。

      《日喀则大鼓舞》的编排,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呈现着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转而在快速击鼓的节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动的队形变化,来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英勇抗敌,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在一段激奋人心的鼓舞之后,接下来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刚才还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随着神杖“达达”的摇动,鼓手们的舞步也因悠扬的鼓乐变得轻快,投入了技艺精湛、仪态万方的.“四人小场子”表演,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

      藏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分两大系统四大类,民间歌舞和宗教舞蹈两大系统,又可具体分为谐、卓、噶尔和羌姆四大类。

      谐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其主要形式有:果谐即圆圈舞。是流传在前后藏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以山南地区的最有代表性。舞蹈时,人们围着盛有青稞酒的酒缸,男女各站一边,拉圈起舞,从左向右沿圈踏步移动并分班歌唱。领舞者不时发出“休休休”的呼喊,指挥群舞者统一节奏;果卓俗称锅庄,是圆圈歌舞的意思。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形态。地区风格很突出,一般分为农区果卓、牧区果卓、林区果卓;堆谐是一种踢踏舞。

      卓泛指表情性强的集体舞。包括多种鼓舞、拟兽舞、性格舞等。这类舞蹈一般重技巧表演,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噶尔藏语意为专业性的表演歌舞。这部乐舞,一直表演于*宫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韵律和动作,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宫廷舞蹈。表演这种乐舞的是男性儿童,称噶尔巴。

      羌姆泛指驱鬼酬神,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的宗教性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主要是指*寺的跳神。这种舞蹈最早是根据印度佛教瑜伽宗的礼仪,吸收本地反映自然崇拜的巫舞、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严庄肃穆。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1、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族地方特色风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于全民信教。观看藏舞表演时,可以注意舞者双手的动作,双手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这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这种舞蹈姿态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愿望既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文化思想。

      藏族民舞的表演风格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此外,气息的运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藏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呼吸方法协调一致,最终达到艺术之升华。藏族民间舞蹈表现感情之奔放、含蓄、热情、沉着,以及节奏之明快、缓慢,都是通过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藏传佛教在祭祀礼仪中,采用头戴各种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间舞蹈成份而编排的程式性舞段,成为宗教本身和*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的宗教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青海地区又称作“跳欠”。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青海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塔尔寺、隆务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

      随着唢呐、法号、螺号、鼓钹等奏出的洪亮而庄严的乐曲。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以此作为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紧接着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这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观众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

      有不少人认为目前的藏族民间舞太守旧,没有突破人旧模式了,许多已经加以改进的具有所谓“现代意识”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我们的确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达上的创新,脱离了现代的审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强其时代感,保持其新鲜活力。那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过分强调“原生态”会不会太过于保守,反而阻碍了它的发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会说了:但你能说《酥油飘香》它不“原生态”吗?是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原生态”并非将最原始的东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间的原生态舞蹈,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总之,藏族传统民舞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因而,藏族传统民舞犹如雪山深处一朵鲜为人知的圣洁高雅的雪莲花。民间舞蹈具有奔放、热情、粗犷、刚健的性格特征,内容极其丰富。因此,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创新藏族传统民舞,使之发扬广大。

    [阅读全文]...

2022-03-12 11:26:28
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 句子
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 语录
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 说说
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 名言
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 诗词
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 祝福
藏族旅游说说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