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称赞戏曲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代称赞戏曲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代称赞戏曲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代称赞戏曲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
孩提指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另外,《礼记·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因此,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guàn)弱,年少;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又《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终军(人名)年十八请缨(指投军报国),贾谊十八岁为博士,都未满二十岁。
三、青年、中年:而立、不惑、知命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代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这里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开始获得自我,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惑指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并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禀赋的意思,而是指人生应当履行的道义和职责,也即人生的价值。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已经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老年:花甲、耳顺、耆艾、古稀、耄耋、期颐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纪年法中,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错综参互,构成六十甲子,所以称为花甲。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后世即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耳顺即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郑玄语)也就是对外界五花八门、相反相异的现象、言论,不迷惑,不动摇,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听之泰然。因为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耆艾古代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出自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岁的年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西晋名将、学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龄、高寿,如耄耋之年,寿登耄耋等。
期(jī)颐代指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意思是说,人活到百岁,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抚养了。
【拓展知识】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古代戏曲知识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代戏曲知识,欢迎大家参考!
*古代戏曲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几年来,戏剧艺术在*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拓展:古代戏曲艺术特色
综合性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族民间艺术[9]。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古代称谓大全
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一、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三、敬称:
1、对帝王:万岁、*、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驾”。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赞美戏曲的谚语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谚语吧,谚语的内容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赞美戏曲的谚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2、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3、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4、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5、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行。
6、指任何事情都得下一番苦工夫,方能做出好的成就。
7、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8、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9、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0、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11、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12、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4、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15、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16、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17、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18、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9、私下练,台上见。
20、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21、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22、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23、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24、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5、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6、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7、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28、腔好唱,味儿难磨。
29、字不清,唱不明。
30、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1、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32、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33、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34、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
35、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
36、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37、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38、神不到,戏不妙。
39、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0、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
41、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42、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3、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44、站有站相,坐有坐样。
45、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46、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47、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48、忙而不乱,慢而不断。
49、百艺不如一精。
但凡您关注点国学,偶尔看看电影,多少会知道,最*有一部出圈的爆款作品,《白蛇传·情》。
爆款的产生,带着些许偶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
《白蛇传·情》即遵循这一规律,它首日票房并不理想,随着口碑炸裂,一口气火爆到出圈。
它的宣传标语是:“首部4K粤剧电影”。
一般而言,宣传词中主语之前的修饰愈多,尤其是打着“首部什么什么”,无一例外,几乎都是烂片。
可是,《白蛇传·情》就是那个,万里挑一的例外。
因为,它的宣传标语,并不是修饰形容,而是实打实的陈述句式。
唱戏之人,本本分分,从来不打诳语;唱戏之人,锦心绣口,善于将各种思绪mix在一起。
从粤剧,到粤剧电影,再到4k特效粤剧大电影,皆遵循这一思路:
既要本分,又需飞扬。
各行其是
最“本分”的戏曲是何种模样?
众所周知,“虚拟”是戏曲艺术中运用最多、最能超越限制的艺术手法,也是戏曲舞台的最大魅力所在,有一副戏台对联是如此说的: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山河;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三尺舞台,聚百十双目光,演万千个故事。
另一方面,戏曲演员在戏台上的表演,要求又极为严苛。 正所谓: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
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
《霸王别姬》中,袁四爷问段小楼:“从霸王回营到与虞姬相见,按老规矩是走七步,而你只走了五步,为何?”
少走这两步,便是心焦,便是威而不重,霸王便不再是霸王。
这就是戏曲的执拗。
与之作对比,电影的拍摄,以写实为主。你要花花草草,我便布置小桥流水;你要金碧辉煌,我便搭建亭台楼阁。
而电影演员的表演方式,虽然也有章程,但不至于死板。看电影的观众,也许会评价演员的演技,绝对不会无聊到,计算他们走了几步。
戏曲和电影,差了两个字,隔着万重山。
具体到粤剧。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最早的粤剧艺人,深入在农村,来往于乡镇,以红船为运输工具,故被称作“红船班”。
随着城市中心戏院、天台的陆续增多,一些较大的粤剧戏班不再走乡,他们聚集在广州等大城市演出,史称“省港班”。
粤剧里有百态人生,表达市井的声音。
最早的电影,传入至广州时,则没有声音。
这种默剧的表演形式,又被称作“奇巧洋画”,形式虽然新颖,却都是断幅零篇、无头无尾,观一个“奇”字则可,看一场故事不能。
从接受程度,到受众群体,电影在粤剧面前,都算是小弟。
融会贯通
然而,彼时的粤剧,灿烂中潜伏着汹涌,*静里暗藏着杀机。
首先,广州地处沿海,观众更喜欢时髦、新鲜的内容。电影的机会很大,粤剧若然不变,就意味着淘汰。
其次,随着戏院商业化的不断演进,资本家操纵下的戏班,攫取大多数利润,名角儿也拿着高昂的薪酬。
譬如,据《三十年代粤剧盛衰记》载,“1930年代,名伶薛觉先,年薪按6万元计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戏院的利润却非常微薄,他们是繁荣市场下的陪跑者、旁观者。
电影于戏院而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电影低眉顺目,它却走上坡路;粤剧昂首挺胸,其实在走下坡路。
所以,按照如此趋势,粤剧是要没落了么?
并没有。
粤剧发展至今,依旧没有消亡,是它顺应时代,随时改变自我的结果。
“创新”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清朝诗人赵翼曾有诗曰: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预支了五百年的创意,又当如何。到了千年的时候,一样是陈词滥调。赵翼议论的是诗词,戏曲又何尝不是如此。
更不用说,粤剧的危机就在眼前,世事变化如此之快,哪还有五百年的新意,供他们消费。
彼时的艺人,于伴奏乐器上扩充,于唱腔风格上推陈,于艺术流派上出新。
按照当时报纸记载,粤剧梨园弟子,“乃变更演剧方法,取消往日之正本出头,另编配景新剧,集中全班人才日夕只演一出,名曰配景新剧。”
更狠的是,他们还“不耻下问”,专门向电影行业学*。
描写戏曲大赛的诗句
(第一首)
革命京剧创意新,久演常系中华魂。
军民团结如鱼水,道尽人间情是真。
(第二首)
坎坷人生角色多,风风雨雨几山阿。
旦生净丑千千韵,苦辣酸甜若梦歌。
(第三首)
现代豫剧朝阳沟,展示知青竞风流。
志在农村建四化,广阔天地写春秋。
(第四首)
京腔粤调韵清醇,梆子黄梅味也亲。
旦丑净生全是角,戏中哪个似余身。
(第五首)
包公故事传到今,明镜高悬警世人。
要知作恶必有报,还是民心掌乾坤。
(第六首)
秋尽冬来叶飘扬,遍地银白覆金黄。
化院佳节再多彩,外语戏剧重辉煌。
百态笑饮人世苦,群芳共暖凡尘霜。
群雄列*洒涕泪,只叹夜深时匆忙。
(第七首)
杨家英雄壮志酬,浩然正气贯斗牛。
报国为民献肝胆,满门忠烈誉神州。
(第八首)
谁言数九不薰风,票友京城赛正隆。
粉黛欣穿夫子蟒,须眉巧扮女儿红。
得圆此日皮黄梦,曾历千朝淬砺工。
莫道江湖皆鲫鲤,凌波一跃也成龙。
称赞七夕节的诗句
七夕在*是一个传统节日,也被誉为是*的情人节。在古代,青年男女都在这一天互诉衷肠,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1、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刘威《七夕》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星月同辉映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奈何缱绻催华发,更是无言叹路遥。——阿烺《咏七夕》
9、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0、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11、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2、影照河阳妓,色丽*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3、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14、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5、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6、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7、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张埜《夺锦标·七夕》
18、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19、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七夕夜女歌》
20、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21、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22、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23、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4、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卢纶《七夕诗》
25、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杨璞《七夕》
26、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27、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29、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3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1、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李中《七夕》
32、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33、此去杜曲,已*紫霄尺五。——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35、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6、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37、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38、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39、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40、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1、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42、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4、千里暮云*,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5、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6、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47、乞巧双蛾加意画。——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48、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49、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写兰》
明景翩翩
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
2、《山顶妙香》
清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3、《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着色兰》
明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5、《兰花》
清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6、《高山幽兰》
清郑燮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7、《广群芳谱》
清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8、《兰花诗》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9、《兰花》
明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
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
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10、《咏兰诗》
现代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11、《咏兰》
现代*
七夕在中国是一个传统节日,也被誉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青年男女都在这一天互诉衷肠,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1、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行香子·七夕》
2、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刘威《七夕》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星月同辉映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奈何缱绻催华发,更是无言叹路遥。——阿烺《咏七夕》
9、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纤云弄巧》
10、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11、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2、影照河阳妓,色丽*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3、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14、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5、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6、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7、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张埜《夺锦标·七夕》
18、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19、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七夕夜女歌》
20、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21、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22、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23、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4、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卢纶《七夕诗》
25、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杨璞《七夕》
26、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27、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喜鹊桥成催凤驾》
2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29、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3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1、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李中《七夕》
32、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33、此去杜曲,已*紫霄尺五。——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壬申七夕》
35、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6、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37、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38、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39、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40、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1、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42、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4、千里暮云*,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5、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6、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
47、乞巧双蛾加意画。——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48、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49、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50、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称赞梅花的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称赞梅花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2、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3、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4、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5、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李邴《汉*·梅》
6、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7、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8、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9、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10、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11、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阎选《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12、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1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14、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
15、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陈孚《咏永州》
16、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17、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18、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张炎《疏影·梅影》
19、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早梅》
20、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2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22、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范成大《喜晴》
23、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24、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25、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张炎《疏影·梅影》
26、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27、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28、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一样。
29、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30、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
31、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32、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33、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
34、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3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3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
37、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38、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龚自珍《病梅馆记》
39、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40、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柳宗元《早梅》
41、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42、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43、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44、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愁怯年年柳,悲痛处处梅。
45、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46、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47、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正月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48、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49、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李方膺《题画梅》
古代称赞戏曲的诗句
古代称赞美女的诗句
古代称赞父亲的古诗
赞美古代戏曲的古诗
古代称赞老男子声音好听的古诗
赞美戏曲的诗句
赞扬戏曲的古诗句
戏曲诗句
写戏曲的诗句
赞美戏曲的句子
有关戏曲的诗句
赞美戏曲的诗词
关于戏曲的诗句
描写戏曲的诗句
描述戏曲的诗句
形容戏曲的诗句
对古代文化称赞的古诗词
戏曲的古诗
戏曲句子
在赞美戏曲的古诗词
描写戏曲古诗的诗句
戏曲名句
戏曲说说
讲戏曲的古诗
戏曲台词
称赞人的诗句
描写戏曲青衣的诗句
关于戏曲的语句
有关戏曲的句子
描写戏曲的古诗
自编古诗词书的前言
写爬山虎的古诗脚
含有一和人的古诗词
古代最疯狂的古诗
夜雨古诗的图片
找一首*坦的古诗
现代人写*遥古城的古诗
胭脂成粉的古诗
古古诗最厉害的小学生
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古诗
酒饮微醉的古诗
和古诗词押韵的口号
祝贺婚姻幸福的古诗
描写友谊的古诗整首
语言是门艺术的古诗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的作者是
一定回家过年的古诗
以马和床写的古诗
赞美杨姓的古诗
刚好112字的励志古诗词
初一下册语文书里要学的古诗
赞美母亲的名言和古诗诗
作品红而人不红的古诗
明日诗的古诗
李白的所有古诗和画
形容更新变化的古诗词
槛字的古诗词
玉真仙人词古诗的绘画
形容老实人的古诗词
两个字古诗中的
荷花的励志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