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表达思想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表达思想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表达思想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表达思想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思想的古诗句
1、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11、逆胡未灭心未*,孤剑床头铿有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19、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3、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
2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2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8、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0、有志者事竟成也!
3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3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3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39、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40、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4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4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4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内容方面有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借古人古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但不同的是杜牧的咏史诗还有为历史假设翻案的,而这部分李商隐的咏史诗则表现的不明显;下面先从这三个方面对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作一下比较分析。
一、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于晚唐积弱不振,内忧外患,皇帝奢侈无度,不思振作,国家日益衰落。李商隐与杜牧的大量诗文,特别是咏史诗大都是有感而发的,以咏史的笔法对当政者加以讽喻,盼在位者能有所警惕、借鉴。例如杜牧的《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诗前两句写千秋节、承露囊都成了千秋话柄,既是紧扣“勤政楼”,又表现出强烈的谴责之意。时过境迁,如今的千秋节只剩下了一个空名、一个谈资。当时的开元盛世,也如同这楼、这节、这囊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后两句紧扣“过”字,写经过楼前所看到的衰败景象,那些一贯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紫苔,如今可是无拘无束地四处蔓延滋生,趁着下雨的时候偷偷爬满了大门上曾经金碧辉煌的金铺,其凋零、破败的凄凉景象可想而知了?
又如李商隐的《南朝》: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诗题为“南朝”,故所讽刺的对象当然不止梁元帝一人,而应该是列举梁朝之事以概南朝。南朝的长江天险可与北方抗衡;“徐妃半面妆”,原意仅是反映皇帝和妃子之间的不和,作者将其与“分天下”相联系,对“南朝”自恃天险,不图进取的小朝廷进行尖刻的讽刺,使得南朝皇帝所夸耀的地理优势和王气都失去了意义,犹如釜底抽薪,令人顿觉南朝的空虚和无力,通过古今对比,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二、借前人前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
借前时人物喻自己的才能抱负和追求,此类诗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能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情怀。例如杜牧的《题木兰庙》一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人歌颂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替父从军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担忧的豪情壮志。
又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即贾谊,29岁就被汉文帝任为博士,后被贬逐长沙。借贾谊被贬逐长沙一事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早已是诗人作家笔下的熟套,而李商隐却从文帝“宣室”夜召贾生这一被封建文人艳羡的君臣遇合盛事的背后,独具慧眼的看出了杰出人才被视同巫祝,不能发挥治国安民之才的不幸,而这正是本诗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之处。
诗开头写汉文帝求贤若渴,即“求”且“访”使汉文帝谦恭的神情宛然若见,“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才情和风度的称赞,暗写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赞叹,“夜半虚前*”承接前文,是夜召的高潮,而诗人李商隐却将自己的感慨系之于“可怜”二字之上,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表明这“夜半虚前*”的可叹、可惜和徒劳无益,它使得句意中对汉文帝的赞扬转为喟叹,由歌颂转为讽刺,也为末句这一全篇的警策之句预留了空间。
诗的末句点明了“可怜”的原因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帝王郑重其事的虚心征询,真心地推重叹服,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只是为了请教荒唐的鬼神之事。贾谊怀经邦济世之才,却被君王视同巫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其不幸更有甚于此前的迁谪长沙。
三、为有关历史翻案
咏史诗鉴古论今,要求作者情理兼容,杜牧的独特点在于他对历史事件的翻案,开创了新格局。如著名的《赤壁》和《题乌江亭》二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般人都是在坚信已经发生的历史阐释理由,诗人没有正面说赤壁之战的结局而是突发奇想,作出推断: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提供方便的话,战争胜负的双方就要变换了,历史就改写了!这样就生动地刻画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并与上句“周郎”相辉映,情致盎然。就为历史翻案这方面,李商隐的咏史诗则不及杜牧,李商隐的诗仅体现出的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所拥有的自己清醒而独特的认识,例如《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次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咏史名篇,他的每一联均包含着鲜明的对照,“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了唐玄宗派方士在海外仙境为杨贵妃招魂的传说,引出了杨贵妃与唐玄宗“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身为夫妇之事渺茫未卜,极为残酷的是贵妃已死,此生的夫妇关系已经实实在在地结束了,这是将他生渺茫未卜的愿望与此生残酷的现实作比较,彻底打破了来世还结同心的幻梦。唐人咏马嵬诗多把罪责归于杨贵妃,对唐明皇多有回护,宣扬女色误国论,而本诗则鲜明地表露了诗人对唐玄宗沉迷不悟、自取其祸的讽慨,也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有自己清醒独特的认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描写帝王政治兴衰和借前人抒发个人情志方面似乎比杜牧的咏史诗要略胜一筹,在李商隐的`《贾生》中同样可以看到,此诗透漏出的是李商隐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社稷苍生来衡量遇合的超卓胸襟。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婉约,但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却能看到他的婉转情思和伤感情绪,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在内。生活富裕而快乐,童年时的记忆如同割不断的情思永远伴随人的左右,影响人的一生,童年的欢愉生活造就了杜牧的风流不羁,颇好宴游的性格,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叹,出身教养影响杜牧诗的是风流不羁、潇洒的神态,故有称杜牧为“风流才子”。因此,杜牧诗中的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还包含有明快优美的意境以及一种俊爽的风格。也许正是由于杜牧的放浪不羁,以及童年欢愉生活留在其心里的优越感,使得他在为历史翻案的诗文中则比李商隐更加大胆和不羁。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在相媲美的同时又各有所长。
如果说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感伤哀怨,反映了唐亡以前士人中较普遍的低沉情绪;那么,杜牧诗中尚存的俊爽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在晚唐诗坛上留下了一道回光返照的理想光辉。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之所以杰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是他们咏史诗的高卓之处,也使他们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长歌行古诗中心思想
《长歌行》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长歌行古诗中心思想,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然而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写出来,然而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然而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拓展内容】
《长歌行》原文及译文
作品原文
长歌行⑴
青青园中葵⑵,朝露待日晞⑶。
阳春布德泽⑷,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⑸,焜黄华叶衰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⑺?
少壮不努力⑻,老大徒伤悲⑼。[1][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相和歌·*调曲》,可以长声歌唱。
⑵葵:蔬菜名。《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xī):干燥,晒干。
⑷”阳春“句: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阳,温和。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至:秋天到来。
⑹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二句:以河中流水比喻光阴和人的年龄,都是一去不返。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2][3-5]
白话译文
青青的菜园啊绿葵儿青青,清晨的露珠啊要在阳光下消失。
和煦的春光啊普遍赐给了恩泽,大地上的万物啊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谁都害怕肃杀的秋天降临啊,将会威逼得叶黄枝枯花朵儿憔悴。
时光如东流大海的无数江河啊,什么时候有哪一条能够再西归?
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5]
古诗黄鹤楼的中心思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黄鹤楼的中心思想,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中心思想: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写作背景: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心里对这次离别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江南春》是我们都熟悉的一首,那么关于它的中心思想又是怎样的呢?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的写景、咏春.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家,*称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与当时的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人齐名,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虽然存诗量很少,只有区区的六首,但有一些作品也是脍炙人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在《旧唐诗》和《新唐诗》都没有王之涣的记载,只在《唐才子传》里有一段简略的介绍,王之涣,字季凌,公元688年生于绛州(今天的山西新绛县)。
当然一个人作品的数量,并不影响名气,如果是好的作品,即使是只有一首,也足以流芳百世,王之涣很显然就是属于那种精益求精的诗人,尽管只有六首,可是他的名气很大,除了前面介绍的两首经典名篇之外,还有这首《送别》,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不仅写出了新意,另外写作手法也很高明,只是那么淡淡着笔,但是通篇言浅意深,看似*淡却意味深长。
《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古人比我们要更忧伤,特别是在送别之时,可能今天的人,已经是很难感受到那种离别之苦,毕竟现在科技发达,交通也很方便,即使是天各一方,只需要一部手机,那么就可以与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联系,另外出行的方式也是有多种选择,拉*了大家的距离,所以我们比古人更幸运;对于古人来说,他们出行是一件大事,可能在路上的时间就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这种不确定的旅行,常常伴随着许多的威胁,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在送别时往往表现得很悲伤。
《全唐诗》里收录了四万多首诗,其中送别诗数量最多,大部分的诗人都写过这一题材,至少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时常要面对离别,无论是自己出行远行,还是送别朋友,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很多的诗人在送别时往往会写诗赠送给对方,一则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二来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祝福对方在路上*安。
王之涣这首诗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写得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他写得很巧妙,通篇都是在描写离别之苦,可是却又没有写一个“愁”,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成为了送别诗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所以从这么一首小诗中,也是最能够体现出诗人独特的才情,还有他的一片深情。
第一二句先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这样一起笔也就有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也是突出了这首诗的主题;那这两句也是比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杨柳树在春风中长得郁郁葱葱,这原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可是我们却要面对分别,那些杨柳树沿着护城河生长,所以到处都是呈现出一片绿色。
第三四句则是直接描写送别之时的无奈,还有悲痛之苦,也就使得这首诗有着一种更为浓重的悲伤,“*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最*攀折起来不是很方便,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每当送别朋友都会折下一枝柳条,以此来祝福对方,由于攀折柳枝不方便,可能是由于最*送别的人太多了。最后这一句,又是紧扣主题,让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
王之涣虽然作品不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精品,这首《送别》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那份情感,那都是属于上乘之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附图)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孟浩然诗集就是宋代蜀刻本,这个本子中的这首诗题作《岳阳楼》,第二联作“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唐代殷璠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后一句也作“波动岳阳城”。孟浩然的后辈、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他的《郢州孟亭记》中引此句也作“动”。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西清诗话》,南宋的《唐诗纪事》,元代的《瀛奎律髓》也都作“动”,敦煌写本亦作“动”。也就是说,直到元代,人们读到的这句诗都是“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那么,“撼”字从何而来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明代人的改写,因为明代以后的孟集才开始出现“波撼岳阳城”的写法。一个“撼”字,洞庭湖那种波涛壮阔、摇撼天地的气势喷薄而出,相比之下,“动”字就太普通了。正是因此,改写后的版本流布更广,不少人还以“撼”字为例,分析孟浩然炼字的妙处。如果这个字真是明人所改,孟浩然先生应该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异代知音。
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是孟浩然奉献给我们的最为清新动人的诗篇。只有在一个生命力爆棚的诗人笔下,才会喷涌出如此的童趣诗心。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修炼到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纯朴自然的高度。诗人将花开花落,鸟鸣风雨与*静随和的情感融为一体,让焕然一新万物化合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并由此引爆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诗意。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导起感慨而抒*怀抱负的诗。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通常会和咏史诗结合在一上进心,并”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常见主题:
1、悲叹怀才不遇。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2、抒发昔盛今衰愤慨。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3、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现了统治者的腐败。
4、同情下层人民。如《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
*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乌衣巷:《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附:《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漂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义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阴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漂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家,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象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化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译文:船上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开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怀古诗思想的特点
古诗思想感情的题
乞巧的古诗思想情感
示儿的古诗思想感情
梅花古诗思想的感情
送灵澈的古诗思想感情
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的题
出塞的古诗思想感情
表示古诗思想感情的
优秀的古诗思想到今天
渔翁的古诗思想感情
古诗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己亥杂诗的古诗思想感情
思想句子
鉴赏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领悟古诗思想感情的笔记
以动植物为题的古诗思想感情
领悟古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孤雁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
思想组句子
思想写句子
高中常见的古诗思想感情
古诗思乡的思想感情答题模板
没有思想的古诗句子
有辩证思想的句子
描写思想的句子
端正思想的句子
关于思想的句子
形容思想的句子
思想转变的句子
我心深深处的古诗
关于雨过山庄的古诗
清明这首古诗的介绍
古诗词形容姑娘的美
形容时间变化万物变幻的古诗
磨练和锤炼的古诗
描写施工质量的古诗
重阳节抒怀的古诗
脸面尽失的古诗
初中古诗描写春的诗
团建欢快的古诗词
比喻女子漂亮的古诗
和春色有关的古诗词
专心画画的古诗
心田里的百合花古诗
王维的诗梅花古诗
范仲淹的古诗代表作
课本里的古诗改名字
田园古诗的边框
评价国家英雄的古诗
古诗画的背诵与朗读
元好问写的元宵节古诗
自己编的古诗春天的夕阳
杨万里的闲居初夏睡起古诗
赞美画作的古诗
深深思念的古诗
分食的古诗
关于赶秋节的古诗
期待游玩的古诗词
搜集的描写传统节日古诗词
臭古诗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