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关于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25) 语录(21) 说说(8) 名言(7) 诗词(773) 祝福(1k+) 心语(201)

  •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全诗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众所周知,烽火、烽烟、狼烟等词,代表着边境传来的警报。开篇即交代了时代背景,诗人用一个“照”字表达出军情的紧急,烽火好似照亮了长安的夜空。祖国边境正在受到侵扰,有志之士“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不灭,何以为家!

    紧接着,第三、四句描写大军奔赴前线,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围了敌军的堡垒。

    一个“辞”字,沉重,庄严;一个“绕”字,形象地描绘出画面,想象铁骑气势汹汹,把敌人团团包围住。

    “牙璋”是古代兵符,分凹凸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分别掌握在皇帝和统帅手中。统帅只有见到了皇帝手中的兵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才能够出兵。否则就是擅自出兵,其罪当诛。

    “凤阙”是汉朝皇宫的代称,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个词,指代大军挥师出京,渲染出一种典雅、隆重的画面。

    “龙城” 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是匈奴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这里获胜,在本诗里,指代塞外敌方据点。在这里指敌军要塞。“铁骑绕龙城”,刻画出一幅画面: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第五、六句描写战场和战斗,但诗人并不正面进行描述,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行军打战的不可或缺的军旗和军鼓、边塞的风雪,融合交织,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翻滚,彩色的绣画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中夹杂着雄壮的进军鼓声。

    战场上,两军对峙,将士们顶风冒雪,奋勇杀敌,与侵占国土的匈奴誓死搏斗,场面何其悲壮!

    优秀的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愿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势恢宏。书生听见烽火军报传来,毅然投笔从戎,刚随从大军辞别京都,就在边塞包围了敌军,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个场景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牙璋(兵符)、军旗、军鼓等等。

    每个情节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又十分自然。而每一次跳跃之间,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书生怎样投笔从戎?如何告别家人?行军路上情况怎样?一概省略。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贯通,如同山崖上的瀑布飞流,一气直下、一往无前,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有力突出了书生的爱国激情和唐朝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秦朝虽然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开端,但汉朝历经了四百年历史,是第一个大一统*能够进行长久统治的王朝。而后的隋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唐朝自然受到汉朝的影响更大。

    由于这个政治因素,汉朝文学也深刻影响了唐朝文学的创作。比如汉朝乐府诗对于唐朝边塞诗创作,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军行》,就本是乐府诗的标题。

    在初唐诗坛上,“初唐四杰”是无法绕过的代表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少年成名,英姿勃发。年少得志,便不免轻狂傲慢一些,而杨炯则更是恃才傲物。

    他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说:那些玩杂耍的艺人,会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让驴子翩翩起舞。可是呀,等到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布拿下来,驴子就是驴子,变不成麒麟。这已经是很*裸的讽刺了,也因为他出言无忌,得罪了许多人。

    在文学上,他也是同样的锋芒毕露,丝毫不屑于掩饰。

    当时“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为王勃第一,而杨炯居第二。

    杨炯就很不服气了,他说:“我呀,惭愧立于卢照邻之前,而耻居于王勃之后。”

    初唐年间,边境长年受到吐蕃、突厥侵扰。而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度,但是名额有限。更多高级人才的选拔、升迁,更多的是加入关陇军事集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初唐年间,许多文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可能是此时所作。

    中国哲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泽厚说:“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唐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整个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杨炯并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从军打过战,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借机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初唐诗坛,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流行的是刻意雕琢、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纤丽绮靡,缺乏风骨,没有一丝男子气概。初唐四杰对此非常不满,他们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杨炯以一首气势昂扬的《从军行》,从亭台楼阁、丝竹管弦中走出,直奔边塞大漠,令人血脉偾张。

    这种男儿的血性,这种壮士的豪迈,这种纵然马革裹尸,亦一往无前的气势,都是沉醉在莺莺燕燕、酒樽花前的宫体诗人们所没有的,亦是初唐诗风所匮乏的,对后来的盛唐边塞诗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4-26 09:52:24
  • 古诗《长歌行》带拼音

  • 写作
  • 古诗《长歌行》带拼音

      《长歌行》这一首汉乐府诗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长歌行》带拼音,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

      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2、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阳春:温暖的春天。

      5、布:布施,给予。

      6、德泽:恩惠。

      7、秋节:秋季。

      8、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9、华:同“花”。

      10、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11、徒:白白的。

      12、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这一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一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一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了“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中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一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历史评价

      1、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此诗说:“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2、宋郭茂倩引:“崔豹《古今注》曰:‘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3、清吴淇《选诗定论》评此诗说:“全于时光短处写长。”

    [阅读全文]...

2022-04-14 19:05:26
  • 杨炯从军行赏析(从军行杨炯古诗赏析答案)

  • 一、充满想象力的诗人杨炯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自然科学领域想象力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在文学领域想象力也具有穿透古今的力量。

    提起边塞诗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王翰吧?可是你知道吗?“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下《从军行》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你或许会认为,杨炯一定是征战于沙场,身经百战的戍边将士吧?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也从未经历过铁马金戈的峥嵘岁月。

    记得曾经有一则电视广告中是这样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杨炯的边塞诗完全是凭借诗人伟大的想象力,写出一个文人投笔从戎的戍边理想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仅凭丰富的想象力,杨炯的边塞诗就能流传千古,为*称道。

    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阔到边塞。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初唐四杰”抛砖引玉,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杨炯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十一岁就被称为神童。后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被合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诗歌充溢着“骨气”“刚健”的文风,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反对词藻靡丽、华而不实的宫体诗,其中杨炯高唱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更是豪情壮志的边塞诗的开创者,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据说杨炯因为在“初唐四杰”排名第二还心存不服,当“王杨卢骆”的排名顺序公诸于众时,杨炯说了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前半句是谦词,后半句才是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

    要知道王勃当年凭借《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经典诗篇,在初唐的影响相当于现在风靡全网,家喻户晓。可见杨炯自恋程度非同寻常。他到底有多大的底气有这么大的口气呢?他的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够穿透古今时光隧道,让处于现代的我们读起来依旧心潮澎湃呢?下面就请欣赏这首《从军行》

    三、诗风雄浑豪气的《从军行》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重点字词解释:

    烽火: 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凤阙:古代宫殿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 又称龙庭,汉时匈奴的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 这里可不是指凋零,而是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旗画: 军旗上的图案

    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目,相当于一个连队,小的武官。

    明白了以上关键词的含义,这首诗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这首诗气宇轩昂、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戍边理想和报国情怀。短短四十个字就涵盖了一个文人从烽火信息到参加战斗的整个过程。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勾勒出一幅古装战斗大片场景。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表现出诗人雄劲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4-15 01:02:34
  • 从军行其五拼音版古诗(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朝代:唐朝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阅读全文]...

2022-01-01 12:23:39
  • 长歌行拼音版古诗鉴赏

  • 长歌行拼音版古诗鉴赏

      语言文字是*独有一种语言和文字。它独特音、形及拼法使得*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我们从小就要用心去学好我们自己文化课。下面是长歌行拼音版古诗鉴赏,欢迎参考阅读!

      汉乐府《长歌行》

      原文: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春天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悲壮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调》两首中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歌以咏志”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阅读全文]...

2022-07-13 19:33:56
  • 长歌行拼音版古诗鉴赏

  • 文学
  • 长歌行拼音版古诗鉴赏

      语言文字是*独有一种语言和文字。它独特音、形及拼法使得*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我们从小就要用心去学好我们自己文化课。下面是长歌行拼音版古诗鉴赏,欢迎参考阅读!

      汉乐府《长歌行》

      原文: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春天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悲壮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调》两首中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歌以咏志”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长歌行

      作者:汉无名氏 朝代:汉代 体裁: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原文赏析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门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歌谣和文人的诗来配乐曲,以备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奏。后来把乐府搜集、整理、保存的诗歌叫做“乐府”。它也就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新诗体。以民歌俗曲为主的乐府诗,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形式。本诗属于歌形体,歌形体形式自由,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富于变化。

      1、四时的变化,万物的盛衰各有其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中青葵,一片青翠,金黄的花儿饱沾朝露,正期待着日光把它晒干。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红日升起,阳光散布恩惠,把温暖无私地施舍给万物。

    [阅读全文]...

2022-03-05 10:10:23
  •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杨炯名句赏析)

  •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唐朝的上升期里,国运特别激荡着诗人的心,使他们在无休无止的外患面前特别有投笔从戎的勇气,以这样的心态写成的诗,其中就有这首杨炯的《从军行》。

    背景:

    杨炯是华阴县人,11岁时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杨炯从小自视甚高,对人态度傲慢,做过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后在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又任盈川县令,卒于任所。*称其为杨盈川,有文集《杨盈川集》。

    特别注明,杨炯一生都在内地担任文职,并未参军,甚至连边塞可能都没有去过。因此,这首《从军行》作为军旅体裁的名篇,能够出自杨炯之手,充分证明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想象力。可见,有的时候好的艺术并不来自生活,而是来自渴望,甚至是幻想。

    相关知识点:

    本诗题为“从军行”,原本并非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西汉武帝时,皇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天下著名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叫做“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名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形式上,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从作用上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演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恰恰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注意: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能唱的曲词。《诗经》305首全部可以唱。至秦汉时期,曲谱遗失,这个“诗”逐渐成为文学名词。东汉,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歌辞。但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不复存在。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作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其实是不能歌唱的。因此,这个试题并不表示曲调,而只是表明诗的内容。

    再说说律诗的韵脚。

    五、七言八句的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如之前说过的《野望》,“依”、“晖”、“归”、“薇”。“依”是第一个韵,成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

    律诗一般都用*声韵。这就意味着每首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声字。而第一、三、五、七句的末尾必须为仄声字。如《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其中“望”字为仄声,不必协韵,故这首诗的起韵是第二句的“依”字。

    需要注意的是,律诗第一句末尾也可以用*声字。如杨炯这首《从军行》。

    赏析:

    通过阅读首联和尾联,我们即可了解杨炯《从军行》的内容。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意思是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经传递到长安,令我心中起伏不*。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写道: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来表示下级军官。)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在写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敌人的巢穴。牙璋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汉朝时,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唐人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注意,颔联、颈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作用。

    此时的主题思想也有争议。一则说法是杨炯作诗以发泄牢骚,表达他对朝廷重武轻文的不满;另一则说法是作者看到敌人逼*京城,想要为国效命,建功立业。但无论是哪一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也未有从军经历,他的豪迈更多地是一种对战争的想象。

    [阅读全文]...

2022-06-23 10:32:11
  • 从军行古诗带拼音版王昌龄(从军行原文鉴赏及翻译)

  • 从军行【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从军行【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译文: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从军行【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阅读全文]...

2022-06-09 23:28:14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 句子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 语录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 说说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 名言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 诗词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 祝福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