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蝉杨炯写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蝉杨炯写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蝉杨炯写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蝉杨炯写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一、充满想象力的诗人杨炯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自然科学领域想象力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在文学领域想象力也具有穿透古今的力量。
提起边塞诗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王翰吧?可是你知道吗?“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下《从军行》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你或许会认为,杨炯一定是征战于沙场,身经百战的戍边将士吧?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也从未经历过铁马金戈的峥嵘岁月。
记得曾经有一则电视广告中是这样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杨炯的边塞诗完全是凭借诗人伟大的想象力,写出一个文人投笔从戎的戍边理想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仅凭丰富的想象力,杨炯的边塞诗就能流传千古,为*称道。
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阔到边塞。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初唐四杰”抛砖引玉,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杨炯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十一岁就被称为神童。后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被合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诗歌充溢着“骨气”“刚健”的文风,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反对词藻靡丽、华而不实的宫体诗,其中杨炯高唱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更是豪情壮志的边塞诗的开创者,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据说杨炯因为在“初唐四杰”排名第二还心存不服,当“王杨卢骆”的排名顺序公诸于众时,杨炯说了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前半句是谦词,后半句才是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
要知道王勃当年凭借《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经典诗篇,在初唐的影响相当于现在风靡全网,家喻户晓。可见杨炯自恋程度非同寻常。他到底有多大的底气有这么大的口气呢?他的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够穿透古今时光隧道,让处于现代的我们读起来依旧心潮澎湃呢?下面就请欣赏这首《从军行》
三、诗风雄浑豪气的《从军行》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重点字词解释:
烽火: 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凤阙:古代宫殿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 又称龙庭,汉时匈奴的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 这里可不是指凋零,而是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旗画: 军旗上的图案
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目,相当于一个连队,小的武官。
明白了以上关键词的含义,这首诗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这首诗气宇轩昂、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戍边理想和报国情怀。短短四十个字就涵盖了一个文人从烽火信息到参加战斗的整个过程。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勾勒出一幅古装战斗大片场景。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表现出诗人雄劲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全诗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众所周知,烽火、烽烟、狼烟等词,代表着边境传来的警报。开篇即交代了时代背景,诗人用一个“照”字表达出军情的紧急,烽火好似照亮了长安的夜空。祖国边境正在受到侵扰,有志之士“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不灭,何以为家!
紧接着,第三、四句描写大军奔赴前线,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围了敌军的堡垒。
一个“辞”字,沉重,庄严;一个“绕”字,形象地描绘出画面,想象铁骑气势汹汹,把敌人团团包围住。
“牙璋”是古代兵符,分凹凸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分别掌握在皇帝和统帅手中。统帅只有见到了皇帝手中的兵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才能够出兵。否则就是擅自出兵,其罪当诛。
“凤阙”是汉朝皇宫的代称,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个词,指代大军挥师出京,渲染出一种典雅、隆重的画面。
“龙城” 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是匈奴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这里获胜,在本诗里,指代塞外敌方据点。在这里指敌军要塞。“铁骑绕龙城”,刻画出一幅画面: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第五、六句描写战场和战斗,但诗人并不正面进行描述,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行军打战的不可或缺的军旗和军鼓、边塞的风雪,融合交织,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翻滚,彩色的绣画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中夹杂着雄壮的进军鼓声。
战场上,两军对峙,将士们顶风冒雪,奋勇杀敌,与侵占国土的匈奴誓死搏斗,场面何其悲壮!
优秀的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愿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势恢宏。书生听见烽火军报传来,毅然投笔从戎,刚随从大军辞别京都,就在边塞包围了敌军,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个场景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牙璋(兵符)、军旗、军鼓等等。
每个情节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又十分自然。而每一次跳跃之间,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书生怎样投笔从戎?如何告别家人?行军路上情况怎样?一概省略。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贯通,如同山崖上的瀑布飞流,一气直下、一往无前,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有力突出了书生的爱国激情和唐朝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秦朝虽然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开端,但汉朝历经了四百年历史,是第一个大一统*能够进行长久统治的王朝。而后的隋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唐朝自然受到汉朝的影响更大。
由于这个政治因素,汉朝文学也深刻影响了唐朝文学的创作。比如汉朝乐府诗对于唐朝边塞诗创作,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军行》,就本是乐府诗的标题。
在初唐诗坛上,“初唐四杰”是无法绕过的代表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少年成名,英姿勃发。年少得志,便不免轻狂傲慢一些,而杨炯则更是恃才傲物。
他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说:那些玩杂耍的艺人,会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让驴子翩翩起舞。可是呀,等到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布拿下来,驴子就是驴子,变不成麒麟。这已经是很*裸的讽刺了,也因为他出言无忌,得罪了许多人。
在文学上,他也是同样的锋芒毕露,丝毫不屑于掩饰。
当时“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为王勃第一,而杨炯居第二。
杨炯就很不服气了,他说:“我呀,惭愧立于卢照邻之前,而耻居于王勃之后。”
初唐年间,边境长年受到吐蕃、突厥侵扰。而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度,但是名额有限。更多高级人才的选拔、升迁,更多的是加入关陇军事集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初唐年间,许多文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可能是此时所作。
中国哲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泽厚说:“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唐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整个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杨炯并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从军打过战,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借机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初唐诗坛,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流行的是刻意雕琢、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纤丽绮靡,缺乏风骨,没有一丝男子气概。初唐四杰对此非常不满,他们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杨炯以一首气势昂扬的《从军行》,从亭台楼阁、丝竹管弦中走出,直奔边塞大漠,令人血脉偾张。
这种男儿的血性,这种壮士的豪迈,这种纵然马革裹尸,亦一往无前的气势,都是沉醉在莺莺燕燕、酒樽花前的宫体诗人们所没有的,亦是初唐诗风所匮乏的,对后来的盛唐边塞诗有很大的影响。
杨炯诗句欣赏
1、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2、战城南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西陵峡杨炯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 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4、巫峡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其《从军行》第四首,尤为卓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诗讲求意境,如果你不懂啥叫意境,就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此诗一、二句: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保家卫国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全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雄壮有力,
*特别喜欢这首诗,曾亲笔手书之。
大气磅礴,高山仰止。
杨炯《途中》这首五言排律诗,大概就是作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抒发远行怀乡的哀愁和畏谗惧谤的忧思。
途中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赏析】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鼎邑”对以“金墉”,语词庄重宏丽,流露出郁勃不*之气,和被贬谪的感慨“辞鼎邑”“指金墉”,题“途中”相切。接下来的两个对句阐释前联:“路途盈千里,山川亘百重”,描写诗人在征途中,思前想后迟疑不决,远隔千余里,山环水绕,行路艰辛,怎么能不望而却步!他感慨怨叹行役之劳,如泣如诉,语悲辞切。很明显,诗人不是远走他乡升迁赴任,也不是抗击外侮守卫边关,因此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的冲天豪气不见了,更没有览阅山水的闲情雅兴。这里浓缩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感受。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既是征途的风雨莫测,也是胸中的狂澜波涛:“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这里可解释为诗人的路途见闻:狂风大作时地面上万物和鸣,漫云翻卷时天空中云峰叠嶂;风声凄唳,白云飘忽激起游子的离思万千。也可视为诗人的所思所想:他恃才傲物,*时冷潮热讽已不少,又况且是置此风头浪尖上,不能不是上头有风吹草动,下面便万窍发声哗然一片,流言蜚语,众矢之的,正恰似浮云从山峦一涌而出。各种打击都应是预想之物。这里的愤懑溢于言表,自我宽解,昭然若现。第七、八两句是描写景物。《》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原本描绘的是一幅宜人的阳春美景。而杨炯这里只选取了离别物色的“郁郁园中柳”。设想一个被贬之人,此时此刻也只能倍感伤怀罢了。第八句“亭亭山上松,”是从《古诗》“青青陵上柏”演绎来的。李善认为此句是“言长存也”。长期以来诗人写松柏,多半取其不凋长青之意,借用山陵二字,大多是取其崇高伟大之意。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这是诗人真正感到悲哀的地方。
在《集序》中曾指出:“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蓝,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可见他是非常反对当时的“上官体”而注重“骨气”的。《途中》这首短排律,写得清新刚健,气骨苍然。化用古诗句意,或采句入诗,袭用中自创新意境,令人读之自然浑成。诗虽短,但开合自如,跌宕起伏。比兴得体,情景交融,格调虽深沉而不沉闷。加之“悠悠”“去去”“青青”“亭亭”诸字的叠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作者介绍】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公元681年(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杨炯《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杨炯《从军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鉴赏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杨炯《骢马》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杨炯《骢马》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杨炯《紫骝马》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杨炯《梅花落》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杨炯《巫峡》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杨炯《广溪峡》
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杨炯《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杨炯《从军行》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杨炯《战城南》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杨炯《战城南》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杨炯《战城南》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杨炯《战城南》
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杨炯《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大号域中*,皇威天下惊。——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寒暑既*分,阴阳复贞观。——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公卿论至道,天子拜昌言。——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雷解初开出,星空即便元。——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城势馀三板,兵威乏四邻。——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银。——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杨炯《送丰城王少府》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杨炯《有所思》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杨炯《有所思》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杨炯《有所思》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杨炯《刘生》
烈阳炽盛,暑气渐浓,枝叶繁茂,绿荫葱葱,蝉鸣声渐起,夏意正当时。蝉鸣声声,宣示着夏的活力和热情。自古以来,蝉就被骚人墨客们所歌颂。蝉声中即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高洁远大的人生抱负,也有王维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的诗意生活。
且听蝉吟,十首听蝉的古诗词,在夏日那一声声蝉鸣,别有一番韵味!
听蝉
唐-赵嘏
噪蝉声乱日初曛,弦管楼中永不闻。
独奈愁人数茎发,故园秋隔五湖云。
闻蝉
唐-刘昭禹
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孤馆宿漳浦,扁舟离洞庭。
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
五代-李中
忽听新蝉发,客情其奈何。
西风起槐柳,故国阻烟波。
垄笛悲犹少,巴猿恨未多。
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
听蝉
宋-孔武仲
畏日流金不断声,松风涧水助泠泠。
我来萧散无余事,得倚篮舆细细听。
听蝉八绝句
宋-杨万里
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
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
听蝉
清-蕴秀
小亭斜坐*花栏,碧树清阴宿雨乾。
听罢蝉声风曳去,绿波深处夕阳残。
听禅
清-胤禛
幽斋人迹少,禅翼响疏林。
大火方流序,微凉早托音。
乍听分远*,欲觅隐高深。
旦夕轩亭外,清机伴我吟。
杨炯的《广溪峡》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了?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杨炯《广溪峡》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广溪峡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赏析】
诗人在梓州担任司法参军*四年,大约在公元690年(天授元年)离开四川,途经长江三峡的时候,写下了《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三首五言,逼真地状摹了三峡的绮丽风光,深情地赞颂祖国的美好山河,抒发了寻古探幽的情怀。《广溪峡》作为第一首,写得声情并茂,是首成功的纪游诗。
广溪峡即现在的瞿塘峡,气势雄伟,居三峡首位。直截了当,第一句就点题,突出广溪峡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第二句“旷望兼川陆”,讲述作者乘舟远望*观三峡的印象,首峡形势图是“兼川陆”。这是远眺夔门外的景观,长江奔腾,*旷野间出,迎面而来的夔门高高耸立。诗从大处起笔,意境宏大不凡,显示出第一峡的雄伟轮廓。“旷望”二字,鲜活地再现诗人的神态,他在远方翘首遥望,敬仰之情由感而发。舟逐渐行*,远镜头之后,展现了第二幅画面:“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那羊肠小道曲折盘绕在半山腰,船上人抬头便望见,山之陡峻历历在目了。峡口的重镇夔州城虎踞江岸,守护着白帝城。
看似轻描淡写,不经意间带出这军事要塞,为后面之紧接着的四句是描绘峡中的景物:“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诗人以前进的方位,左右上下,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广溪峡壮丽奇异的景象。峭壁上百丈高林迎面倒扑过来,正是峡中激浪飞舟里所能欣赏到的奇观。那绝崖上升丈垂瀑,飞一般掠过舟前。那峡中的江水,惊涛骇浪高拍天,盘涡回转深入谷。四句诗表现出了广溪峡的个性。在杨炯笔下,广溪峡不同于“叠嶂凌苍苍”,“莓苔烂锦章”的巫峡,也不同于“长波射千里”,“滔滔南国纪”的西陵峡。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在他的三峡诗中都得到恰切的表现。
诗从第九句起转入咏史抒怀。“汉氏昔云季”,是承前面“江城镇鱼腹”句的。鱼腹是蜀汉奠定基业的地方,抱有建功立业志向的诗人游此地时不无感慨,自然而然地缅怀英雄追思起刘备和诸葛亮来。“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是称颂刘备的业绩。“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是感叹蜀国灭亡的迅速。这几笔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描绘出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末四句是议论,但这议论融叙事、说理和抒情于一体,借沈德潜的话说是“带情韵以行”的。“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是说昏庸的君主,即使有贤明的忠臣辅佐也是扶不起来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忠心辅佐,但昏庸*是扶不起来的。这里的“若”字用得有意味,它扩大了指斥的范围,增强了诗篇警醒之旨意。“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句意决断,用典贴切,感慨深长。
这首五言古诗,结构匀称,每四句为一小节,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卒章而见旨意。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浑然天成,充分地表现了主题思想。陆时雍《诗镜总论》说杨炯诗“雄厚”,从这首诗也可窥见一斑。
【作者介绍】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公元681年(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故亦称“杨盈川”。与、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古诗蝉杨炯写的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杨炯的名句
杨炯的夜送赵纵古诗
杨炯的古诗大全
杨炯的诗句
杨炯的古诗词
杨炯名句
杨炯的古诗千古名句
杨炯的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视频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频*
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50字
古诗从军行杨炯的拼音
杨炯弃笔从戎的名句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带拼音的
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主要内容
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拼音版求回答
含炯字的古诗词
带炯的诗句古诗大全
蝉的古诗
啊蝉的古诗
蝉关于蝉的古诗
古诗的蝉
蝉的蝉的古诗词
古诗《蝉》的
这蝉的古诗
关于蝉的古诗闻早蝉
泳蝉的古诗
耀蝉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