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关于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5) 说说(131) 名言(1k+) 诗词(9k+) 祝福(60) 心语(1)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诗词赏析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诗词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希望你们在意的人能 够*安长久,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够一起欣赏这皎洁月光的美好。下面是由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相关阅读】我爱记常识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阅读全文]...

2022-03-15 21:07:23
  • 有关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 燕子,文学
  • 有关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随处可见。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备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那么燕子究竟在诗词中有哪些意蕴呢?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眷恋旧巢的*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郭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六、表现爱情,传达相思

      自古双双对对的燕子引起了许多有情人的情思。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他们满怀憧憬,也希望像燕子一样比翼双飞。于是,诗人词人通过描写双飞的燕子表达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古代词作中这样的燕子意象的词也可谓不少,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写燕子的时候总是用“双双”或“双飞”这两个关键词。如冯时行的《玉楼春》:“杏花微露春犹浅。春浅愁浓愁送远。山拖馀翠断行踪,细雨疏烟迷望眼。暮云浓处轻吹散。往事时时心上见。不禁慵瘦倚东风,燕子双双花片片。”燕子双双的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对于那些孤独的少妇来说,现实又往往是此般无奈。少妇看到双飞的燕子时,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独处深闺的孤独、空虚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长于是一种相思与情愁便寄托在了燕子身上。

      七、表现时事变迁,抒国破家亡感慨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当诗人词人们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联想到周围人事的变化,不由得产生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于是燕子便披上了时事变迁、民族兴亡见证者的外衣,成为了爱国词人慷慨陈词、宣泄情感的载体,以此来表达对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姓家。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豪族都住在乌衣巷,由于时移世变,王谢世家变得零落,燕子归来,不遇新主,也只好另寻居处。诗中充满怀旧感伤气氛。

      八、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

      燕子属于候鸟,所以它的寄居人家、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它表达羁旅乡愁的意象。尤其对于那些去乡离家、漂泊天涯的词人, 当看到春来秋往定巢檐下的燕子时, 便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引起客居他乡的伤感以及思乡之情。所以以燕子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的诗词主要以它的候鸟特性展开的。如王炎《点绛唇》“雨湿东风,谁家燕子穿庭户。孤村薄暮。花落春归去。浪走天涯,归思萦心绪。家何处。乱山无数。不记来时路。”诗人王炎浪走天涯,想要回到故乡的思绪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家在何处?千山万水之后,已经忘记了来时的路。这是一幅以燕子为代表的晚春乡景图,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景色勾起的是异乡词人浓浓的乡愁。

      九、代人传书,倾诉离人之苦

      南来北往的燕子在古诗词中还扮演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 信使。燕子作为信使, 使它具有了诉说离情的意象。“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郭绍兰在《寄夫》这首诗中想要借燕子这个信使来向自己的“薄情夫”传送书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欧阳修在《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这首闺怨词中刻画的是一位思念自己爱人的深情女子。她借双燕来表明自己对男子的深情思念。

      总之,在诗词中,诗人借燕子这个意象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阅读全文]...

2022-04-19 14:00:50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砧声,也作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思妇怀人。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郑准《代寄边人》)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吴大江《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游子思乡。清幽月夜,捣衣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声响也是华夏民族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

      异乡岁晚怅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牟融《客中作》)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杜牧《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心中自然涌起无尽的乡愁。

      傍晚,暮钟敲过,月华澹澹,从远远的河滩上或是密林掩映的小溪边传来阵阵砧声,会传递一种怎样凄清而又寂寥的况味!又会唤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这哪里仅仅是捣衣之声?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意象,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拓展:意象分类

      古代诗歌中意象主要种类:

      方式一

      1、树木类

      2、花草类

      3、动物类

      4、风霜雨雪水云类

      5、器物类

      6、颜色类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8、地点

      9、其他类

      方式二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7:05:19
  •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 高考,文学
  •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特定地点类】

      (1)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2)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拓展内容:高中古诗词典型意象鉴赏技巧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这里,笔者把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例举一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青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在古诗中的燕,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象征离愁、相思、感伤等。比如刘禹锡的《朱衣巷》中的燕,晏殊的《浣溪沙》中的燕。燕还可表现美好的意象。如《诗经.谷风》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就象征爱情的美好。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权作抛砖引玉。

    [阅读全文]...

2021-12-20 14:07:06
  • 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大全

  • 动物
  • 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大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雁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妍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猿猴:哀伤、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阅读全文]...

2022-04-03 16:57:04
  •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   导语:众所周知,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1988年高考语文首次出现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中的《》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识点整理]

    [阅读全文]...

2021-12-28 17:53:06
  •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

  • 流水,文学
  •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通俗的讲,就是加入了人类感情的客观事物。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流水作为主要意象进入古典诗词的原因分析

      *的古典诗词中,带有水的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有江水、河水、湖水、溪流,有春水、秋水、雨水、瀑布,有水波不兴的水,有波浪滔天的水。有专门描写水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有把水作为媒介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如离别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忧愁的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念的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凶恶的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也有表时间流逝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有无情的水“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出城”……*的诗人和词人们对水有着不一样的偏爱,可以用水来表达任何一种情感,这是由其原因的。

      首先,这与水的社会地位离不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在诗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原始人类逐水草而居,而黄河更是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从原始人类的生于斯,长于斯,到现代人类的食于斯,饮于斯,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与人类打交道最多的自然事物。人类对水熟悉,于是去描写它,去歌颂它,这是一种文化本能。于是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水的意象。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以水为意象的句子,《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诗经》中水的意象还有很多。同样的,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楚辞》中也有许多水的意象,《离骚》中有“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湘夫人》中有“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等。而在此后的古典诗词包括文学作品中,水的意象更被广泛运用。

      其次,与水的形态有关。水是自然界中形态最多的物象,因而可以作为不同形态的意象出现在诗词中表达不同的情感。自然界中的水,有作为常态的即液态的水,也有固态的冰和雪,更有气态的雾。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水的意象只是液态的水而不是冰、雪或者是雾,但是这也不可否认水的多变性,因此它更能给引起文人的注意并为其提供素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的这种多变性恰恰符合文人们情感的表达,它能满足文人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水可刚可柔,能屈能伸,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正好满足了文人们或高昂、或低沉、或悲伤、或激情、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而其它的意象却不如水丰富。

      二、流水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内涵分析

      古人在古典诗词中喜用流水意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水意象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表达古人的情感诉求。那么流水意象有哪些内涵了:

      (一)阻隔――流水较原始的意象内涵

      流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同时,流水可以将此岸与彼岸进行阻隔,于是在较早的诗歌中流水意象有着阻隔的内涵。在最早的《诗经》中已经出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一诗中描写了这样一一水阻隔的场景,露浓霜重,芦苇沾满晶莹洁白的霜花,诗人在河边翘首伫立,透过袅袅薄雾和青绿苍茫的芦苇丛,凝视着河对岸,那就是心中“伊人”之所在。而在《古诗十九首》中同样有这样的描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这同样是一水之隔,却永世难见。而在稍后的宋词中流水也有很多阻隔内涵的运用。李之仪的《卜算子》中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整条河的阻隔。在古代,流水曾给人们的交通往来,造成很大的阻隔和困扰,它令*在眼前的事物,仿佛又远在天边,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因为这一水相隔而难以跨越,所以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阻隔的象征,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水的意象就有着阻隔的内涵了。

      (二)愁思――流水最广泛的意象内涵

      因为流水的形态特性,具有多变、柔弱、连绵的特点,经常被古人拿来表达连绵不绝的愁思,流水因此变成了抽象的愁的具体意象表达。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何处能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古以来一直久久地打动读者的心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而李白的`“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名篇都借水来写别思,河水、潭水、江水都是诗人来表达离愁别绪的一种意象。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更是将愁写的具体可感,这全赖流水之功。

      (三)光阴――以流水的逝去表达光阴一去不返

      流动性是流水的一大属性,具有奔流而去,一去不返的特点,这与光阴的逝去是一样的,光阴总是不能回转,于是诗人借最熟悉的流水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光阴,显得形象而真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这是较早的用流水来表达年华逝去的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用江水滚滚东流喻光阴易逝,抒发了诗人因时间流逝、既往的事物难再而生的强烈慨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的(《临江仙》)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兴亡王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用流水来书写千年的历史光阴,让人空留感叹。

      流水意象还有许多内涵,如表达沟通,表达生命,表达美丑……这些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极高的显示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和学*。

      拓展阅读:古诗词流水有那些意象

      在*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一、造境:营造了瑰丽深幽的意境

      瑰丽深幽的意境是诗歌中较高的境界,它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景与情的自然交融,是含意幽深的象征隐喻,是意味无穷的诗情画意。江河滔滔,流水绵绵,这一富有深意而生动的自然特质,当然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宠儿”。

      二、传情:流泻在潺潺流水中的幽情

      有回归自然的情怀,也有怀才不遇的惆怅,还有对时光流转年华流逝的感慨吧!

    [阅读全文]...

2022-04-10 21:43:13
  •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

  •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32:32
  • 诗词鉴赏常考的十大意象

  • 诗词鉴赏常考的十大意象

      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2、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西*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8、巴歌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如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1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阅读全文]...

2022-03-08 11:10:44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及全诗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全诗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袁行霈

    [阅读全文]...

2022-06-16 06:25:29
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 句子
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 语录
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 说说
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 名言
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 诗词
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 祝福
古诗词中婵娟的意象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