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小楼

关于古诗的小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小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小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小楼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 语录(1) 说说(2) 名言(1) 诗词(577) 祝福(1) 心语(248)

  • 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意思古诗词

  • 春雨,文学
  • 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意思古诗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传达出江南春色之美。春夜气候宜人,静卧小楼,听细雨潺潺,如蚕食桑。雨既可“听”,自然是连绵细雨。如是狂风暴雨,噼啪叮当,心情紧张,门窗紧闭尚不及,更哪来悠然听雨兴致。“听雨”正是诗人怡然自得心情的表现。

      原文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赏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创作背景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阅读全文]...

2022-05-06 05:36:44
  •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 文化
  •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拓展阅读:带有小楼的古诗词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4.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8.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0.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9.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20.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2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阅读全文]...

2022-04-26 19:47:29
  • 小楼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无需重来。

    2.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秘密花园,种满了从来不打算说出去的话。

    3.大家总会拿着道义仁慈来责难你,但是他们厌恶你,更可能是因为你做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你用你的行为告诉了他们,那些事,他们不是做不到,而只是不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你让人不能继续自欺欺人,所以,你才尤其可恨。

    4.他要生,我助他竭力求生,他要死,我就助他死得无憾!他做的事再傻,我都陪他傻到底……

    5.有难关就突破难关,有困境就面对困境,徒然呼天号地的人,毫无意义,也全无用处。

    6.七百年岁月流转,一次又一次,在那些绝望,悲痛,背叛,放弃之前,你是曾经有过爱吧?有过全心全意,有过不计得失,有过倾其所有吧?

    7.你没有不如他,你比他好得多。只是,你来得晚了。而我,已经累了。是人就要有缺陷,有光明之处,就也有阴暗之面,我没打算让自己照学校的期望发展成完人。我只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自私的,只考虑自己的,会做错,会失误,会记恨,会报复的凡人罢了。

    8.人活着,总要不断地原谅,生命里,总会有许多摩擦,计较得太多,如何活得下去。

    9.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买不动的人,只看你出的价钱有多高罢了。

    10.若是有人相伴,万载千年,或许,也可以只如一瞬吧。

    11.纵然是黑暗世界中漫长的路,如果走上去,就总是会有光的,因为,心便是火炬,便是光芒。

    12.便是天塌地陷,也不离不弃;纵举世皆非,亦生死不负。

    13.这一世,我终于在最后一刻,放开了我,也放过了你。不是因为我不能面对你的选择,而是不管怎样的选择,你最后都只会一生苦痛,而我,不愿意!

    [阅读全文]...

2022-05-24 21:05:07
  • 小学登黄鹤楼古诗

  • 小学
  • 小学登黄鹤楼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登黄鹤楼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登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阅读全文]...

2022-05-16 03:02:03
  • 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下一句

  • 春雨
  • 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下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出自:临安春雨初霁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阅读全文]...

2022-03-26 12:04:36
  • 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诗词鉴赏

  • 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诗文赏析

      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诗。唐风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此句写自己与合肥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白石的羁旅飘泊之词不重对飘泊的具体抒写,而重在抒发一种孤独、伤感的内在情绪,将人引向更幽微之处。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阅读全文]...

2021-12-18 19:52:28
  • 登鹳雀楼古诗

  • 黄河
  • 登鹳雀楼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2022-07-29 09:01:05
  • 登鹳雀楼古诗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2022-07-27 11:20:16
  • 古代说说大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春雨,古代,杏花
  •   一、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二、念去去,烟波暮迟。思过往,浅晕明眸。柔骨独依春花时,弦月西沉羞。昨日醉笑春风晚,裘衣裹千愁。

      三、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四、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五、我终生的等候,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

      六、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七、谁解相思味,谁盼良人归,谁捧胭脂泪,谁描柳月眉,谁将曲中情怨,谁思红袖轮回,谁一腔相思错付,皆成断肠人。

      八、秋凉成好梦,陌上。经册展*台。

      九、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十、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十一、寂冷中,只有可的星陪伴孤的夜。

      十二、自古痴情者终被情伤,缕缕的情丝最终成了捆缚生命前行的所有枷锁。

      十三、绝域降附天下*,八表无事悦圣情。

      十四、落花不解伊人苦,谁又怜惜伊人情。空伤悲,独愁怅,怎解此心凄凉。风吹,心冷,思念长;凝眸,望川,人断肠。同是断肠人,不知心伤几许。

      十五、借一丝秋风清逸,披一件淡雅素衣,饮一杯雨前清茶,漫步于梨花树下,任白花纷落,温文尔雅,净玉无瑕。

      十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十七、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十八、我知晓,你若拂袖离去,经年相见,没有归期。所谓流年安好,也只是短暂若烟。

      十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虏度阴山。

      二十、侠士勿轻结,美人勿轻盟,恐其轻为我死也。

      二十一、好风如水,明眸似月。寂寞一段风景,忆来犹馨。蓦然回首处,月影水波弄情,望心事而今何如。谈笑间,一点从容,难掩破碎心。

      二十二、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二十三、谁眼角朱红的泪痣成全了你的繁华一世、你金戈铁马的江山赠与谁一场石破惊天的空欢喜。

      二十四、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二十五、你若无心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头,把酒千杯*日月,吟诗百首度春秋。

      二十六、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二十七、错过的年华在北漠开出斑斓的紫薇花、却荒芜了轮回的春夏。

      二十八、谁把谁的明媚尽收眼底、谁把谁的难过感同身受。

      二十九、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三十、橱窗里盛放的琳琅满目、是阜盛而过的年华栩栩生辉。

      三十一、旧伤未去,新痛又添,丝竹声入耳,想当时,深弄水巷,乌篷船里,石板街上的斑驳有你深深的烙印。

      三十二、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

      三十三、江水孤寂,*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三十四、月下花影,笑看世间情恨,红尘千丈,诉不尽繁花似锦。

      三十五、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三十六、夜微凉、灯微暗、暧昧散尽、笙歌婉转。

      三十七、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风吹花落,一个转身却葬尽了芳华,残落一地的花瓣痛了又痛,淡淡的雨雾倒影着满襟的衰愁,憔悴的容颜上有了脆弱的泪光。

      三十八、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三十九、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四十、天若弃我,天亦可欺,世若遗我,世当戮灭。

      四十一、然回首,明月,只是晚不愁,寄流。

      四十二、月光的森然,乐律的精魂,一切只是幻影,稍纵即逝。

      四十三、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四十四、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四十五、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四十六、只愿与你像旧时老友,春来赏花秋浓煮酒。

      四十七、本欲起身离红尘,怎奈影子落人间。

      四十八、心似千千结,唯愿君如瑶台花上蝶,花落蝶成雪,白发无相别。

      四十九、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雪轻落,一点一点消融遥望中,一丝一丝心痛。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五十、那些上演着繁华不肯谢幕的年华里开出一朵地老天荒的花。

      五十一、是否,你依然如斯温柔,一阙瘦词,酝满了情深依旧;是否,你依然青衫明眸,一把折扇,挥不尽盛世风流。

    [阅读全文]...

2022-07-13 23:56:57
  •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诗句翻译赏析

  •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诗句翻译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诗句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译文]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

      [出自] 北宋 秦观 《浣溪沙》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语解释】

      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轻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译文1: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译文2:

      无边春寒笼罩小楼,晨雾重重,冷似深秋。画屏山水,更感幽幽。

      飞花似梦,随风飘去,丝雨如愁,无边无际。垂下帘来,不忍添愁。

      【译文】

      漫漫的春寒弥漫小楼,拂晓阴冷好似深秋,画屏上烟霭淡淡流水悠悠景色清幽。

      自由自在的飞絮轻如梦幻,无边无际的细雨似缕缕哀愁,珍珠宝帘悄然挂上小小银钩。

      【评点】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个年轻女子在初春时节滋生淡淡愁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忧思。

      上片写天气与室内环境的凄清,通过写景渲染萧瑟的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起首一句“漠漠轻寒上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清冷的基调。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初春之寒,昏晓最甚。更何况阴云遮日,寒意自然更深一步,难怪会让人误以为是深秋时节。“无赖”二字暗指女主人公因为天气变化而生出丝丝愁绪。“淡烟”一句视角从室外转到室内,画屏之上,淡烟流水,亦是一片凄清模样,让人不禁生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下片以抽象的梦和愁来比喻飞花与细雨,写出愁的绵长,也极新颖贴切。用“自在”二字,反衬室中人物的不自在或不自由,意在言外。“飞花轻似梦”,意为梦似飞花那样轻,画龙点睛。次句,“丝雨”用“无边”二字形容,更显得春雨使人烦闷,而室中人的“愁”则简直无可摆脱。这都是不寻常的笔墨。绵绵细雨,明明是密密的,却又轻轻地,如同飞花,使一切都陷入迷蒙之中,恍然梦境。这不就是词人心绪的真实写照吗?一样的惆怅,一样的无边无际,一样的细碎,交织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以雨丝那种连绵、无边、细密、纠缠的意象比喻“愁”,是本词的一大亮点。

      全词虽然没有明显描绘主人公愁苦的句子,我们却分明可以清楚地看见隐藏在她内心的悲伤。“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二句,历来备受赞赏,被誉为“奇语”。全词情溢言外,含蓄不尽。语言清丽优美,语淡情浓韵无穷,把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此外,结构上,词的上、下片对称工整,精巧别致,令人回味。

    [阅读全文]...

2022-06-16 06:30:20
古诗的小楼 - 句子
古诗的小楼 - 语录
古诗的小楼 - 说说
古诗的小楼 - 名言
古诗的小楼 - 诗词
古诗的小楼 - 祝福
古诗的小楼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