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关于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44) 语录(17) 说说(24) 名言(1) 诗词(629) 祝福(1) 心语(2k+)

  • 广告创意14种常用手法

  • 广告创意14种常用手法

      简单地说,所谓广告创意,就是把广告所要表现的特殊的文化内涵,经过艺术的加工,使处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从广告的文化内涵中产生认同与共鸣。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14种常用手法。

      1、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2、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3、直接展示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运用十分广泛的表现手法。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表现能力。细臻刻划和着力渲染产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

      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4、合理夸张法

      1,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2,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3,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5、以小见大法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6、运用联想法

      合乎审美规律的心理现象。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微软公司者融合为一体,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7、富于幽默法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8、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拷贝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一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9、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10、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观众的心理上掀起层层波澜,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强烈举动,开启积极的思维联想,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悬念手法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首先能加深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11、选择偶像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里都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而且有一种想尽可能地向他靠*的心理欲求,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手法正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的,它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由于名人偶像有很强的心理感召力,故借助名人偶像的陪衬,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印象程度与销售地位,树立名牌的可信度,产生不可言喻的说服力,诱发消费者对广告中名人偶像所赞誉的产品的注意激发起购买欲望。偶像的选择可以是柔美风流的超级女明星,气质不凡举世闻名的男吸星;也可以是驰名世界体坛的男女高手,其它的还可以选择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艺术大师、战场英雄、俊男美女等。偶像的选择要与广告的产品或劳务在品格上相吻合,不然会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使人在心理上予以拒绝,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2、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大众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广告的诉耱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

      这种表现手法将广告的说服力,寓于一种*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令您发笑,让您过目不忘,留下饶有奇趣的回味。

      13、神奇迷幻法

      运用畸形的夸张,以无限丰富的想象构织出神话与童话般的画面,在一种奇幻的情景中再现现实,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距离,这种充满浓郁浪漫主义,写意多于写实的表现手法,以突然出现的神奇的视觉感受,很富于感染力,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受,可满足人们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种表现手法中艺术想象很重要,它是人类智力发达的一个标志,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想象,艺术尤其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就艺术的生命。从创意构想开始直到设计结束,想象都在活跃地进行。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想象是新的意蕴的挖掘开始,是新的意象的浮现展示。它的基本趋向是对联想所唤起的经验进行改造,最终构成带有审美者独特创造的新形象,产生强烈打坳人心的力量。

      14、连续系列法

      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使通过画面和文字传达的广告信息十分清晰、突出、有力。

      广告画面本身有生动的直观形象,多次反复的不断积累,能加深消费者对产品或劳务的印象,获得好的宣传效果,对扩大销售,树立名牌,刺激购买欲增强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作为设计策略的前提,确立企业形象更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作为设计构成的基础,形式心理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从视觉心理来说,人们厌弃单调划一的形式,追求多样变化,连续系列的表现手法符合“寓多样于统一之中”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使人们于“同”中见“异”,于统一中求变化,形成既多样又统一,既对比又和谐的艺术效果,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拓展内容:广告创意应该怎样创意

      创意的关键是“创”。所谓“创”,就是创造、创始,“必言前人未言,发前人所未发。”那么,怎样创意呢?一般地说,在动笔写作广告文稿之前,写作者要对市场进行调查预测、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状态,认真研究商品或劳务,并掌握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写作者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机能,进入实质性的创意活动。具体地说,创出广告之“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产品的独特点某项产品的独特性是广告创意来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商品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真正独特过人的商品并不太多。所以,能找出胜人一筹的独特性对创作人员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极好条件。如果商品的差异点不明显,那就需要写作者去寻找,在寻找中主要参照下面几个方面:(一)商品本身包括:它是如何制造而成的?经过多少道质量管理程序?——它已经生产多久?——它有哪些成份,及成份来源?——分销渠道?——哪里可以买得到?——它是不是唯一的?——谁设计的?如何包装的?等等(二)商品使用情况有些商品(如服饰、珠宝、香水或者汽车等)可以帮助我们定义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和品味;但有许多商品则不行,如洗衣粉,没有人用它来形容一个人的生活形态。这就需要用一些方法来了解商品和消费者的关系:——让消费者在你面前使用它,并告诉你他们的想法。——让消费者对不同品牌进行试验比较。——和目标对象一起上街购物,了解他们决定购买的因素,等等。(三)使用者情况包括:——谁会买这种产品?还有谁会买?——他们住在哪里?——他们是哪一种人?——有知名人士使用这种产品吗?——购买者是为自己买,还是当做礼品?——是任何人都买得起?还是一部份人买得起?等等。(四)其他情况——和专家、记者讨论;——如果这个产品不存在会发生什么事?——消费者对广告的评论如何?——在别的国家和地区,这个广告怎么做?——它是否有新闻价值或成为话题?要创出广告之“意”,就必须对上述各种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做深入地开掘。

      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谈到文章主题的开掘时说:“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他把主题喻为“玉”,材料喻为“璞”,璞开才见玉。广告的创意亦是如此。只有对各种情况进行反复的琢磨、比较、鉴别,才可能寻到“意”。下面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例一以制造日本清酒“纯”闻名全日本的宝酒造工厂,在1984年2月推出无酒精啤酒“BARBI CAN ”,在5个月内卖出100万箱(每箱24罐,计2400万罐),成为1984年全日本最畅销的产品,使许多市场专家瞠目结舌。所谓无酒精啤酒,就是把啤酒中的酒精成分去除,使啤酒中45%的酒精含量,降低到几乎等于零的002%。由于酒精含量锐减,因此热量的含量也跟着减低一半。不过它喝起来的感觉,跟一般的啤酒一模一样。此种“无酒精、低热量”的啤酒,并非宝酒造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多年前,日本啤酒之王“麒麟啤酒”即曾推出类似的产品,没想到在广大的的销售网与强大广告活动配合下并未成功。

      既然是类似的商品,为什么麒麟失败,而宝酒造却成功了呢?由于现代人愈来愈关心自己的健康,按理说,此种“无酒精、低热量”的啤酒应大受欢迎才对,可是在BARBI CAN推出之前,乏人问津,全日本每年的销售量不超过10万箱。针对此不合理的现象,宝酒造下令该公司的“社会观察情报部门”深入研究。该部门由10名价值与生活模式不同的职员所组成,他们留意社会的趋势,并收集饮酒的情报与消费文化信息。宝酒造根据他们的成果,开发新产品并拟定促销策略。结果他们发现,无酒精啤酒之所以失败,就在它存在于啤酒的阴影下。不管如何强调无酒精啤酒的特性,它永远局限在“啤酒的附属产品”或是“啤酒的代替品”,因此,只有在无啤酒可喝时,才会想到它,这就是无酒精啤酒滞销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宝酒造为了彻底改变BARBI CAN的产品形象,拟定了“酒当饮料来卖”的行销策略。——无论包装、容量、价格,均比照一般的清凉饮料。——打出“来自啤酒的**新饮料”的宣传口号,以便与啤酒划清界线。——基于“酒当饮料来卖”的策略,销售渠道的主力摆在食品,而酒类的渠道仅属点缀性。

      事后的业绩证实,通过食品渠道来销售,是BARBI CAN畅销的主因。其中,大部分的产品都是由综合零售商店与超级市场卖出,而酒类零售店的销售情形很差。由此可见,“酒当饮料来卖”是一项极为成功的创意。例二日本滞销的无酒精啤酒,以“酒当作饮料卖”的创意,创造了销售的奇迹。而碧芝减肥糖以“食品当药品来卖”也在台湾造成抢购。1974年初,台湾的减肥风气刚刚开始,当时只有一些减肥药在市场销售。毕克路公司看好台湾的减肥市场,在当年9月,从美国进口碧芝减肥糖(Ayds Diet Candy),开始仅刊登少量广告,并采用邮购的方式,销售情形不佳。碧芝减肥糖虽然有减肥效果,但实际上是一种以节食(饥饿时吃碧芝糖能消除饥饿的感觉)来帮助减肥的食品。因此,它在美国是作为食品来销售,所以不但售价低廉(每盒约一百元台币,相*于巧克力糖),而且走食品的销售渠道,只有在超级市场与食品店才买得到。1974年底,毕克路公司聘请行销专家为整个行销活动的策划人。他们在深入研究碧芝减肥糖之后,在广告方面决定以“食品”姿态出现,强调它的安全性;而在渠道方面,决定弃“食品”而选“药品”,也就是“把食品当药品来卖”。

      为何食品要当药品来卖呢?当时每盒碧芝减肥糖的进口成本约200元(含进口税),而每盒的零售价480元。每盒480元的商品,若以“糖果”来出售,根本卖不出去。而且,通过药房,可突出商品“减肥”的特性。因此,乃决定放弃食品的渠道,选择药房的销售渠道。至于广告方面,以“请大家注意!减肥千万不能乱服药。美国碧芝减肥糖,不是药物,没有副作用,是最安全的减肥食品”39字,制成10秒的插播卡。简要的内容,一方面攻击减肥药的副作用,一方面强调减肥糖的安全。1975年3月3日,10秒的广告在电视台进行黄金时间段密集插播。原本毕克路公司预估一个月可销100打,在广告后,半年600打的存量,在一个月内抢购一空,轰动整个药品界。碧芝减肥糖利用自身产品的特点,把它当作药来卖,并且在广告中声称不是药,没有副作用和安全可靠。通过广告,使广大消费者认识这到是一种可以大量消费的食品,而在销售时,又是以药品的形式出现,这是广告人别出心裁的创意。以上三例均选自倪宁、陈绚:《广告精点》,*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23页—128页。

    [阅读全文]...

2021-12-26 01:44:46
  • 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 诗歌,艺术
  • 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湖乐》王恽

      16、巧用问答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8、巧用讽喻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9、巧用借代如:“住*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20、巧用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21、巧用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22、巧用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再如:“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秦观)

      23、巧用对比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24、巧用白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25、巧用典故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26、巧用象征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27、巧用反复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莫,莫,莫……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28、巧用互文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30、言有尽而义无穷如:“今夜未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债中行》岑参)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3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王维)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33、卒章显志“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白居易)“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34、首尾呼应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35、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如:“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苏轼?梅花词,和杨元素)写寻梅,全诗56字,竟不见一个“梅”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36、*中见奇如:“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过山农家》顾况);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

    [阅读全文]...

2022-02-09 05:18:23
  •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 诗歌
  •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今天小编将为大家讲解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及技巧,供大家参考。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将*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

      14.反复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王维《终南山》“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运用的手法具有多样性,大致来说,考生在鉴赏相关手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五大方面: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比较常见的是描写和抒情。

      二、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等。

      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对偶、顶真、互文等。一首诗有时可能兼用多种修辞手法。

      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五、行文结构

      古代诗歌中的结构手法主要包括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过渡、伏笔、铺垫等。

      考生了解了这些常见手法,把握了相关鉴赏术语,有助于准确到位地整合答案。

      具体来说,考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一首诗歌往往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所以命题者在命题时对手法都会加以限定为哪些方面,如有的在题干中加上“最突出”“最主要”等字眼,有的只是宽泛提出分析表现手法。但是对宽泛的要求,考生不可盲目答题,应抓住最典型的手法去分析。考生要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无论着眼全篇还是某个句子,分析表现手法通常分四个步骤:一是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白描、虚实结合、工笔细画、动静结合、视觉转换等;二是说明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即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典型意象或关键词句找出运用该种手法的依据;三是分析该表现手法在刻画诗歌形象方面所收到的效果;四是指出该种表现手法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凸显出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最后用简明的答题范式表述,即“明手法+说运用+析效果+明情感”。

      【答题误区】

      对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评价是失分较多的一类试题,答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

      1.缺乏分析,轻易套用。对表现手法缺乏分析,生套或乱用相关术语。如看到诗歌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不管景与情到底是什么关系,一概都是“借景抒情”。

      2.不明内涵,误用术语。对一些相*的术语,不能明确区分。如把景物描写中的“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统统说成“动静结合”。

      3.主次不分,分析失重。没有抓住最典型的表现手法回答问题,而是对诗歌中次要的部分分析评价,这样的答案在高考中或许不会得零分,但绝不会得高分。

      4.不顾实际,堆砌术语。如题目要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便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等罗列在一起,不顾实际,一味堆砌。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6-14 05:00:05
  •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 诗歌
  •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这一考查形式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代杰出文人不朽的人格魅力、陶冶自身高尚情操的最佳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常见表现手法,欢迎查看。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将*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阅读全文]...

2022-05-26 06:35:59
  •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 诗歌,古代,写作
  •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

      【作用】: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化*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8、互文: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10、反复:

      【作用】:

      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阅读全文]...

2022-04-21 04:26:50
  •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 诗歌
  •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的有内涵,读起来更加的通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欢迎参考阅读!

      1.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一种事物来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得更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的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似、若、犹、像、等。暗喻将被喻体说成是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化为、当作等。借喻即是喻体代被喻体。

      2、比拟

      比拟是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方法。比拟有拟人法和拟物法两种。如《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在两个星座之间来回,具有人的恋情和动作,这是拟人法。如《游金山寺》:“飞焰照山栖鸟惊。”将火光当作会飞的东西来写,这是拟物法。

      3、 夸张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有夸大法和缩小法两种。夸张要做到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4.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情意的修辞方法。

      5.对偶

      对偶是一种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与相似,意思有联系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反复是一种为了强调某种事物或者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设问是一种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8.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如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

      9.引用

      引用是一种引用别人现成的话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借代是一种不要把所说的人与事物直接讲出来,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与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简言之,即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种类有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反语是一种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方法。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层递

      层递是一种将语言排成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的逐层递进与递退的修辞方法。需要时也可巧妙地综合运用。

      13.顶真

      顶真是一种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的修辞方法。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6-14 17:38:32
  •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 诗歌
  •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古典诗歌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但关键手法或基本手法也不多,主要有象征、意象、反讽、冷抒情、小说化等。

    [阅读全文]...

2022-07-23 16:35:22
  • 关于诗歌的格式手法

  • 诗歌
  • 关于诗歌的格式手法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诗歌的格式手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诗歌特性: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由此概括诗歌的`特点有:

      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2、抒情言志,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3、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4、语言的音乐美

      (二)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的快速活动,所以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体),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应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如古诗中五言的“二、二、一”,新诗白由开放,变化中有规律。

      (三)类别划分

      按照不同的角度与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音律分,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2、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3、以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标准,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

      4、以诗歌的表现形式为标准,诗歌还可划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

      拓展知识:

      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具体介绍如下:

      1、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2、*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体之名。

      3、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 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4、曲。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

      5、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阅读全文]...

2022-02-22 03:42:02
  •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 诗歌
  •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欢迎大家分享。

      一、诗歌表现手法

      传统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

      诗歌的表现手法

      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大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

      诗歌的表现手法

      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二、高考诗歌鉴赏20种常用表现手法盘点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将*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阅读全文]...

2022-07-25 18:15:50
  • 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

  • 诗歌
  • 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试题中较为常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将*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阅读全文]...

2021-12-19 21:55:13
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 句子
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 语录
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 说说
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 名言
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 诗词
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 祝福
古诗歌的常用的表现手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