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常建,唐代诗人,河北邢台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由于生性耿直,不愿和光同尘,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堕落,随挂冠而去,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他一生沉沦失意,交游无显贵,仅仅与王昌龄交往相对密切,有诗作酬赠。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在盛唐诗人里,常建的诗多不被*注意,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也不多。但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山水诗这方面,盛唐是有“王孟储常”并称的说法的,可见,常建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是有相抗衡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水*的。其代表作主要有 《塞下曲》 、《题破山寺后禅院》、 《宿王昌龄隐居》 、《岭猿》 、《送李大都护》 等。
今天复*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走进这古老的破山寺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高山处的树林。小路弯弯,竹林掩映,一直通向幽静深处。禅房肃穆,前前后后,花木繁茂,缤纷森然。山光明媚,使得鸟儿更加欢悦。潭水清澈,倒影如画,临潭照影,令人神爽心静,欲念全消。此时此刻,各种声音都沉默静寂下来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题壁诗,描绘了一幅景色迷人、幽深寂静的画面,抒发了常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炼,“意境”精绝,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具有很好的美感享受,是唐诗中独具一格的山水名篇。而且,还为*留下了两个著名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整首诗始终突出了一个“静”字,从幽静的景物,到宁静的心境,诗人在静中感悟,在静中升华,从俗世的烦忧中解脱出来,走向*和与豁达。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应有所感悟。世事沧桑,无论忙与不忙,都要经常抽出时间,经常静下心来,去观一场花事,去赏一场风月,不为消遣,不为风雅,不为诗意,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得简单一些,把颜色还给岁月,让自己保有一份纯真。
2021年2月12号晚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朝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他们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以前介绍过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今天介绍一下同样是“大历十才子”的钱起。钱起,今浙江湖州人。唐玄宗天宝十年参加科举考试,如有神助地创作了一首《省试湘灵鼓瑟》,成功登科及第,并一举成名,可惜只担任了一个叫校书郎的小官。四年后,他被派到蓝田县担任县尉,也就是负责治安的官吏。不久,就赶上了安史之乱,县尉当了八年,一直无法升迁,头发都愁白了。其诗技巧纯熟,风格清奇。他与刘长卿并称“钱刘”,与郎士元并称“钱郎”。
今天复*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原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世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常常听说,尧帝的女儿,也就是舜帝的妻子,她被封为湘水神灵。而且,她擅于弹奏一种名为“云和”的古瑟。河神冯夷不懂瑟声中的悲凉,听到乐曲,开心得翩然起舞。但是,像屈原、贾谊等楚地忠义之士的魂魄,却闻瑟而伤心,不忍卒听。袅袅曲声,哀婉深沉,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清音嘹亮,响遏行云,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优美的乐曲飘到了苍梧之野,九嶷山舜帝的墓旁。舜帝的魂魄听到爱妻鼓瑟的声音,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禁不住赶到湘水的上空,侧耳倾听,重温他们往日的旧情。清音传到了屈原投水的汨罗河,河岸上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露出更多的芬芳。乐声随着流水,回荡在辽阔的湘江水面上空,以及湘江的*。最后,乐声化作一股悲风,拂过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湘灵早已不知所踪。烟气消散,湘江的尽头,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这首诗诗题“湘灵鼓瑟”,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不已,而投湘水殉情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钱起紧紧围绕“湘灵鼓瑟”这一命题,用典颇多,想象丰富,极力渲染湘灵瑟声的悲怆,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诗作技巧,在会试考场上写了一首“试帖诗”,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并一举夺魁。后来这一首诗成为历代科考场上诗作的范本,走红了一千二百余年。这首诗最为出彩的就是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画面唯美,意境高远,意味悠长,言虽尽,而意未尽,带给人们无限的幽思和遐想,可谓千古绝唱。
2021年2月13号晚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安徽省祁门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浪迹江湖,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42岁那年,张志和应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望驿时,不慎在*望莺脰湖落水身亡。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今天复*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大意是:浙江湖州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或高或低,盘旋上下,飞来飞去。时值桃花汛期,江水在不停地流淌,上面漂浮着鲜艳而饱满的桃花,肥美的鳜鱼伴着桃花欢快地畅游。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竹制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他迎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依然故我地垂钓。他沉迷于眼前美丽的春景,就算下了雨,都不回家。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时任湖州刺史,受其邀请,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访。二人一同出游,恰好赶上暮春季节,春光尚好,白鹭翻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面对大好春光,不禁兴致盎然,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的唱和之一。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情景,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有明丽秀朗的山光水色,有怡然自得的渔翁形象,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既体现了张志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人生意趣和生活追求。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词坛绝响。
据资料介绍,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个词牌名——《渔歌子》,最早就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是首创。历史上作此调者甚众,除欧阳炯、李煜等,连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只是在众多《渔歌子》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最为著名,连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纷纷效仿,但与该词相比,都差了些韵味,失了些颜色。
历史上,尤其是古代史,每个文人心中,都坐着一个钓一竿风月的渔父,都有在烟波浩渺之中泛舟的梦想。古代文人,从来就存在着两面性,做两手打算。始终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得意之时希望居庙堂之高,失意之时则向往江湖之远。做自由快乐的渔父,也算是文人的一种理想。
2021年4月17号
刘方*,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今河南洛阳人。据资料记载,刘方*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才貌双全。妻子出身书香门第,有些才华,年轻时,生活还算幸福,随后,他热衷于四处游玩,其妻不甘寂寞,生活出轨,以至于私会期间冻死雪中。他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终生未仕。他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性较弱,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代表作《采莲曲》、《月夜》 、《春怨》 、《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今天复*刘方*的《月夜》,原文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译文
大人们腰间挂着李核敬祖先,粽丝系在手臂上求安康。
应节的物品竞相随着风俗呈现,老人家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在祭祀现场打闹。
注释
祝饐:即“祝哽祝饐”的简写,古代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
扶羸:祈祷体弱多病身安康。
节物:应节的物品。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夏至诗。夏至诗,范成大还写了一首: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都与祭祀有关。
据汉《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夏至日,自古以来都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在这首诗中,范成大勾勒出一幅乡村夏至祭祀的画卷。
一、二句,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是说,大人们腰间挂着李核敬祖先,粽丝系在手臂上求安康。
这两句交代了夏至大人们祭祀的具体内容,即,“李核垂腰,粽丝系臂”。祝饐,是对老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祷祝。扶羸,则是求得身体的安康。都有祈祷祭祀的意思。
三、四句,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是说,应节的物品竞相随着风俗呈现,老人家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在祭祀现场打闹。
这两句交代了夏至老人孩子们欢快的场景。“节物”二字也透露出一丝收获的意味。乡风*俗,都沉浸在这一片夏至时光里。与大人们恭恭敬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不同,老人孩子则更加自由欢快,享受着夏至带来的节日快乐。
任何节日都应该有仪式感,夏至在古人的眼中,俨然节日氛围浓厚。虽时过境迁,但如今的夏至仍然保留着祭神祀祖、凉食避暑、食“麦粽”、吃馄饨、赏荷花、消夏避伏等*俗。
又是一年夏至至,祝愿大家诸事顺遂,身体安康!
作者:严勇,文学硕士。*学**台“每日鉴赏”专栏作家。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随笔集《风韵泰州》。发表文章五百余篇。现为报社编辑。
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
(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参考答案
(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
二
(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1分)
(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3分)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鉴赏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猜谜语:
一扇玻璃窗,光线明晃晃,戏剧它会演,电影它能放。(打一日常用品)
谜底在本文中。
惊雪
唐 陆畅
怪得北风急,
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
译文:
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
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
注释:
1. 怪得:奇怪,怎么。
2. 晖:阳光,这里指月光照射。
3. 宁:难道。
4. 许:如此,这样。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语出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旌阴宫铁树镇妖》。
谜底:电视机。
古诗句赏析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赏析】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赏析】这首七绝又名《咏绣障》,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前两句写诸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她们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栩栩如生;当日暮降临,背景渐暗,所绣花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衬托从侧面生动含蓄地写所绣的巧夺天工。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到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用语巧妙,生动形象;诗的造诣工深,可见一斑。
王昭君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赏析】开头两句对偶写出王昭君来到漠北的感受和心理:胡风似剑镂人骨,是写环境,是写感受,也是写王昭君来到异地他乡的心情;汉月如钩钓胃肠也用比的手法写王昭君对长安的思念,对故乡的撕心裂肺的怀想。第三句魂梦不知身在路就直接点出身在漠北路上,魂梦却在故乡;第四句夜来犹自到昭阳承着三句进一步写夜夜梦回长安,梦回昭阳宫,从而表达了王昭君的强烈爱家乡爱长安爱故国的思想。这是一首诗人借咏王昭君而表达爱国思想的诗。艺术上用比借代虽显露而不直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越中即唐代的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市,城中卧龙山有越王台遗址。天宝六载(747年)诗人南游至此。怀古而作此诗。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82年、公元前473年两次袭吴,终灭之。诗人选取了越王勾践破吴归国后的两个镜头加以描绘,今昔对比,感慨人事变化无常。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首句是总写,点出诗人所选取的历史事件;第二句写战士凯旋而归。越王勾践一雪前耻,大灭吴国,战士们都得到了赏赐,加官进爵,衣锦还乡,战士们心中充满着喜悦和骄傲。“尽”字写出胜利归家满城热闹的景象。
“宫女如花满春殿,”这句写的是胜利灭吴后越王勾践开始在宫殿中终日享乐。如花似玉的美女簇拥着胜利的君王,宫殿中一派繁花似锦、欣欣向荣、欢乐祥和的气氛。“卧薪尝胆”时的勾践居易行俭,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报仇雪恨后,却将之前的惨淡经营忘得一干二净,立刻讲究排场、贪图享乐。
前三句中二、三句各为一个镜头,分别描写了凯旋归国的战士、君王,突出了举国欢庆的场面。第四句诗人抚今伤怀,感慨历史变迁,盛衰无常。一次的胜利并非子孙万业,昔日的热闹和欢庆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而今看到的唯有几只鹧鸪盘旋在故址上空。“鹧鸪”是一种彩翼斑驳的鸟,向日而飞,叫声凄厉,好像在哀叹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诗人杜甫因为战乱和家人分散了,自己也颠沛流离,一家人都在躲避战乱。他在成都的时候得到了节度使严武的赏识,做了一段时间严武的参谋,但是后来因为和严武的意见不合,他在仕途生涯中也并没有太好的发展。
古诗鉴赏赏析诗句的精妙
古诗鉴赏赏析的句子
古诗词鉴赏之名句赏析的方法
诗句鉴赏
古诗鉴赏最后一句精彩的分析
古诗鉴赏数量词的妙用
古诗鉴赏中炼字的浅析
精美句子赏析
精妙的古诗
精段摘抄与赏析
古诗鉴赏中一句话的妙处
写雨的诗句古诗鉴赏
精妙的古诗句子
草的古诗鉴赏
难的古诗鉴赏
巡的古诗鉴赏
鉴赏古诗的书
古诗月的鉴赏
蜂的古诗鉴赏
精美句子加赏析
资治通鉴名句及赏析
古诗文鉴赏分析的论文
古诗鉴赏风景的诗句
关于古诗鉴赏的题答案及解析
古诗鉴赏诗句的含义
古诗绝句的鉴赏
写雨的古诗句赏析
浅析古诗词鉴赏的角度
鉴赏自己写的古诗句
沙乡年鉴摘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