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秋思的诗意要具体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秋思的诗意要具体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秋思的诗意要具体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秋思的诗意要具体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
咏柳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古诗的鉴赏:
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一般来说,咏物诗只有在题目中才点明所咏的事物,在诗句中并不会明确出现这项事物的名称。但是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涉及的相关意象,都要切合所题咏对象的特点,才能紧扣题意。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写春天柳树飞絮的景象,用”乱条”指柳枝,”飞花”指柳絮,”倚得东风”则令人联想柳枝在风中舞动的景象。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到柳树,但句句都是写柳。贺知章这首《咏柳》也是一样。
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碧玉”两个字,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拟物,二是拟人。碧玉,顾名思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古人的诗篇中,经常用碧玉来比喻流水、植物等事物,比如”晋祠流水如碧玉”,”圆荷翻风碧玉软”,这些比喻,都是为了显示绿色的光润、流丽,生机勃勃。因此,最为*常的一种解释,就是认为这棵柳树绿得如同碧玉一样。
但是在这种解释里面,这句中唯一的动词”妆”却没有容身之地。考虑到这一点,把”妆”理解为妆点、点缀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成柳树上缀满了如同碧玉雕琢而成的叶片,十分美丽。更为宏大的手笔,则是认为”妆”可以引申为妆饰,这整棵柳树都是由一整块像树那么高的碧玉雕琢而成的,把那种铺满视野的美丽的绿色写得淋漓尽致。之所以用”树”这个量词,也是为了写枝条叶片的繁密饱满。
也有人援引前代诗篇,说碧玉不是真的玉,而是人名。南朝宋时代的《碧玉歌》里,描写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是姑娘的名字。破瓜,又称分瓜,古代文人因为瓜字可以分为两个”八”字,二八一十六,就用破瓜来指代十六岁,而这个指代,多用在少女身上。”碧玉破瓜时”,就是说这个名叫碧玉的姑娘年方十六,正是还带着点稚气的青春年华。
现在我们形容小户人家的漂亮姑娘,都说”小家碧玉”。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不同,这个女孩子不是一举一动都无可挑剔,让人感到高不可攀的公主,而是楚楚可怜,说不定还有些天真俏皮的邻家少女,因此更加亲切,更加惹人怜爱。
在这个典故的语境之下,”妆成”好像顺理成章地可以理解成梳妆打扮的意思,姑娘打扮好之后,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但是无法想象,一个漂亮姑娘梳妆打扮,”碧玉妆成”之后,诗人会直接跟上”一树高”三个字,比喻做到这个地步,未免就太直接,太煞风景了。我们只需要保留对这个典故的理解,让自己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这棵柳树,不是夏天里已经枝繁叶茂的老柳,而是早春二月时刚刚长成叶片,露出一种婀娜姿态的春柳,它的姿态里甚至还有一些稚嫩,就好像年轻的碧玉姑娘一样,美得天真而不张扬,恰到好处。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柳条的繁密与生机勃勃。”丝绦”,就是丝带。这里有一个小典故。《南史》中记载,刘悛之在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做刺史的时候,曾经不远千里给齐武帝献上几棵四川的柳树。这些柳树的特色是,柳条特别长,就像垂下的丝带一样。齐武帝非常喜欢,说这些柳树”风流可爱”。
试想,用纤细的蚕丝编的带子,光泽绚丽,轻柔得仿佛没有重量一般,诗人就是用这样的丝带来比喻柳枝的轻盈美丽。而且他还刻意强调,这是”绿丝绦”。前面用”碧玉”比喻柳树的颜色,这里又用”绿”,再度突出了春柳色泽的清新可爱。另外,写柳枝的形态时,诗人用了”垂下”两个字,可见这柳枝不是随风飘拂的,而是安静地垂落下去的。轻薄柔软的丝带,只要一阵轻风就会飘舞起来,乱人眼目,但这千万条丝带一样柔嫩的柳枝,却只是静静地垂在那里,一丝不动,展现了一种极尽安宁、静态的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柳叶的形状本就是修长的,诗人又加上一个”细”字,越发突出了它的纤巧与精致,也令人继续想象:柳叶精巧如此,柳枝、柳树的形态,该是何等婀娜动人?紧跟着的”裁”字,则是在说,仿佛有什么人拿着剪刀和尺子,像做一件衣服一样,精心地描出它们的形状,再予以剪裁。我们形容一件人工物品的精美,都称赞它”巧夺天工”,但是诗人偏偏反其意而用之,他认为,这片片柳叶精致得简直不像自然生成的,一定是出自什么人的巧手——但究竟是谁呢?在全篇的最后一句,他给出了答案:”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二月,柳条上刚刚吐出细而窄的叶片,这时候的风,也不是温柔的”吹面不寒杨柳风”,而是乍暖还寒时候,仍带着料峭春寒的风,吹在脸上可能还有些微微的.刺疼。把这样的春风比喻成剪刀,真是恰如其分。
这首诗的前两句,都是以比喻的手法写柳树的形态:春天的柳树通体碧绿如玉雕,柔软的枝条如同丝带一般静静垂下来。把柳树比作玉石和丝带,两者一为刚,一为柔,却都是静止如一的。到了后两句,一个”裁”字,一阵春风,暗暗用了拟人的手法,也在这静止的美之上增添了十足的动感。仿佛听见柳叶萌生的细微声响,仿佛看见柳条飘舞的优美身姿,一切都是因为春风的妙手精心拂过,唤起无限的盎然生机。
通观全篇,诗句所描写的对象从柳树到柳枝,再到柳叶,呈现了诗人的视线逐渐由整体向细节过渡的完整过程,他描写的东西越来越细小,越来越精致。无论玉石、丝带还是宛若裁剪而成的叶片,都蕴含着人工制造的意味。但是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整首诗的气氛忽然就由静而动,鲜活飞扬了起来。而读者也一下子恍然大悟,不必说什么巧夺天工,这巧手的裁剪者原来就是春风啊。从前面渲染强调许久的人工,忽然一跃而写造化天工,这个转折合情合理而又毫不突兀,可见诗人布局谋篇的功力。
诗题为《咏柳》,但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之下,又何止是在写这一株柳树。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想必将视线从这棵柳树上移开的时候,满眼也都是欣欣向荣的绿意。这种因小见大的笔法,王夫之称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贺知章就是这样从一棵垂柳身上,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
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花草树木,来作为描绘春天的媒介呢?柳树发芽很早,古代民众的《数九歌》里就写道:”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可见柳树返青是春天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诗人们当然也关注到这一点,他们纷纷赞叹:”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客舍青青柳色新”“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都是写春柳的清新色泽和盎然生意。就是李商隐《咏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虽然写了秋天杨柳的萧瑟,也仍对春天里随风飘拂的柳丝念念不忘。由此可见,柳树总是和春天分不开的。
已亥杂诗的具体意思
已亥杂诗一诗中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已亥杂诗的具体意思,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已亥杂诗的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的具体意思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已亥杂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层,作者指出了要沉闷,腐朽的现状,就风雷激荡般的巨量。暗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变得生机勃勃。层,作者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破格荐用人材,,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的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贺知章咏柳的具体诗意
贺知章咏柳描绘了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贺知章咏柳的具体诗意,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贺知章咏柳的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的具体诗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贺知章咏柳的鉴赏:
此诗为咏叹柳树之作,第一句概括地描写柳树的全貌,突出柳树青绿的颜色与高大,连用碧玉,妆字,便把柳树写得娇美秀丽,雅致而不粗俗。第二句写柳树的枝条的繁密,细长,青翠,柔嫩,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妩媚印象。这两句说,象用碧玉装扮成的一棵柳树,高高的伫立着。它那繁密的枝条向下低垂,一根根就像绿色的丝条。第三,四句写柳叶,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所谓设问,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既然无疑,何必又问。看来用意无非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两句说,不知道这些纤细的柳叶是谁把它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锋利的;剪刀;成为美的创造者,完美地裁出了春天。诗人神来之笔,巧妙且匪夷所思,既回答了;谁裁出;的设问,又使得整诗具体形象,意趣盎然。
宋代的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宋代的诗论家严羽说;结句好难得【意思是写好最后一句不容易】。然而,此诗的最后一句却写得别出心裁,新颖独特,好在想象奇巧,比喻新鲜,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乍看似乎不合理,仔细想来却又合情合理。这固然同第三句用了;裁;字,第四句用;剪刀;二字遥相呼应,但根本原因是春风送暖,才使得新柳获得了无限生机。
我国古典诗词,写柳树一般与离别有关,描写柳丝是为了表现爱情,友情等情思。最早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说白了,从前我离家出征,杨柳婀娜多姿,多么美丽,现在我回来了,飞雪纷纷扬扬,洒满大地。年纪比贺知章小,但基本上同和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王维,描写柳树叶和送别连在一起,【渭城曲】便是经典句子,如果说【渭城曲】写得比较含蓄,那么王之涣就写得很率直,他在【送别】中写道;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而贺知章却不这样,他写杨枝柳叶,不是为了表现缠绵悱恻的离别愁恨,而是为了表现蓬勃发展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并用那不凡的笔,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神奇由衷地赞颂,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这便是诗人豪迈爽朗的性格的具体反映,也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初唐后期盛唐前期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此诗历朝历代备受文人墨客推崇传唱,注家不断,好评如潮,不愧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啊。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宋代:陆游《秋思》
《秋思》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诗意: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
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
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m.ju.51tietu.net)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关于张籍的秋思的诗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阅读过一些古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张籍的秋思的诗意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秋思】
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诗意1】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意2】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诗意3】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而后李绅、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中秋思乡的古诗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中秋思乡的古诗,欢迎查看!
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中秋思乡的诗句 古诗
中秋思乡的诗句有哪些呢?中秋思乡的古诗有哪些呢?
中秋节思乡的诗句:
1,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思乡的诗句。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思乡的古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关于张籍的秋思的诗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阅读过一些古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张籍的秋思的诗意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秋思】
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诗意1】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意2】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诗意3】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而后李绅、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具体而微造句,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1、安阳殷墟的遗址中还具体而微地保存着一些精美文物。
2、琴房的记忆从来是具体而微、优雅缓慢的。
3、等到小鸟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4、我们要学*雷锋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与理想都难实现,我只希望能具体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满足了。
6、纳弗*所有这些地方历史悠久,也具体而微的具现美国历史。
7、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
8、对愤怒的外在世界,此举具体而微的概括披露*教激进*的恐怖暴行。
9、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10、馆中不论是展厅或藏品库都是具体而微,历史展览只好和美术展览轮候展出,藏品也很有限。
11、然而,系辞传虽不乏有《黄老帛书》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或审三名的治术,却不如《黄老帛书》的完整性及具体而微弱可操作性。
12、虽然本展览的规模,对文化发展无法提供宏观性的观察,但此六位作者的表现正好形构了当代具体而微的创作体制,不论从传统文化出发、或从批判社会、或从艺术自主性的角度来看,都各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
13、纳弗*所有这些地方历史悠久,也具体而微的具现美国历史。
14、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
15、对愤怒的外在世界,此举具体而微的概括披露*教激进*的恐怖暴行。
16、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17、馆中不论是展厅或藏品库都是具体而微,历史展览只好和美术展览轮候展出,藏品也很有限。
18、然而,系辞传虽不乏有《黄老帛书》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或审三名的治术,却不如《黄老帛书》的完整性及具体而微弱可操作性。
19、虽然本展览的规模,对文化发展无法提供宏观性的观察,但此六位作者的表现正好形构了当代具体而微的创作体制,不论从传统文化出发、或从批判社会、或从艺术自主性的角度来看,都各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
读了“具体而微造句”,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小编为您推荐的九库说说,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绝句古诗具体内容,祝您开心愉快!
古诗秋思的诗意要具体
望洞庭的具体古诗意思
清明的古诗的具体意思
古诗意象的具体分类及意义
有秋思诗意的古诗
《秋思》的古诗意思
古诗秋思有感的诗意
古诗秋思的诗意100字
古诗带有具体意向的
秋思的每句古诗意思
秋思古诗的画加诗意
秋思唐张籍古诗的诗意
古诗江岸秋思的诗意
天静沙秋思的古诗意思
秋思古诗的大体意思
秋思古诗的诗意画面
天津沙秋思的古诗意思
古诗秋思后两句的诗意
白居易秋思的古诗意思
带具体楼名的古诗
渔家傲秋思的古诗意思
天净沙秋思古诗的诗意
古诗秋思的诗意及思想感情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古诗
有具体情景的古诗
把古诗示儿写的具体
元日古诗四个具体的意象
句子写具体
古诗愁具体化的诗句
秋思的古诗翻意
超短的古诗的故事
代表春天的古诗词
是谁写的映雪这首古诗
事物变化发展快的古诗词
描写雪景的的古诗词
鸡和梅花的古诗
午后睡觉的古诗
古诗词最喜欢的一首写下来
带乌鸦意象的古诗词
关于守望亲情的古诗
彰显男儿本色的古诗
祝贺老板生日的古诗词
表达对妈妈感谢的古诗词
古诗里的天门山
100首最清新的古诗
标题含有河渎神的古诗
夸儿媳妇的古诗
愁结尾的古诗词
表示时不我待的古诗词
寓意廉洁的古诗词
古诗的改编爱情
董卿主持的古诗节目
李商隐落花古诗中的问题
精神上的磨难古诗词
诸暨大唐的古诗词
人与人有情的古诗
描写残菊的古诗词
蜂古诗原文作者的资料
关于冬天里的竹子的古诗
ao韵脚的古诗词
路旁小溪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