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关于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61) 语录(13) 说说(97) 名言(1) 诗词(849) 祝福(1) 心语(4k+)

  • 《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词

  • 《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

      作者: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简介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鉴赏

      《滚滚长江东逝水》原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谷建芬选此词为之谱曲,贴切地点明了《三国演义》悲壮慨叹的主题。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创作背景

      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正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削夺官爵,定罪为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杨慎到达云南以后,并没有因为被谪戍而消沉,而是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还时常咏诗作文,以抒其怀。杨慎在云南度过了三十几年,经常来往于博南兰津、苍洱金碧、临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乎遍布云南。杨慎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也即其中一篇。同时也是作为《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而作。

    [阅读全文]...

2022-02-17 14:33:27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经典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出自《夏日绝句》的名句。

      【全诗如下】

      《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翻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就应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就应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能够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我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我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正因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阅读全文]...

2022-03-08 07:21:03
  • 关于江东的诗句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长江东,长江西。*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神子·恨别》

    潜将满眼思家泪,洒寄长江东北流。——薛逢《九日雨中言怀》

    鹤外唐来有谪星,长江东注冷沧溟。——李洞《过贾浪仙旧地》

    惊鱼拨剌燕翩翾,独自江东上钓船。——李商隐《江东》

    黄山高哉,岿然为江东之巨镇兮,壁立於两浙之上游。——汪莘《黄山高》

    赤水宁辞三峡远,双鱼为寄楚江东。——吴国伦《过白厓驿(驿故阿落密地)》

    黄鹤楼前帝子宫,古来形胜控江东。——周霆震《至正十二年壬辰正月武昌失守》

    江东客里逢立春,节物风光愁*。——荪谷《立春吴体》

    四海龙蛇寒食后,六陵风雨大江东。——徐渭《岳坟》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汪遵《乌江》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杜甫《成都府》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李白《行路难三首》

    门口侍船应有待,大江西即大江东。——范梈《赠余使君致仕还江东》

    大江东去,长安西过,为功名走尽天涯路。——薛昂夫《中吕·山坡羊·大江东去》

    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薛昂夫《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杜甫《江亭》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

    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陈维崧《虞美人·无聊》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老岩峭拔森翠屏,大江东去流苍玉。——白玉蟾《道过成蹊菴偶成旧风一篇》

    快传语江东缙绅,剩歌谣天上麒麟。——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草庐对》

    君王若肯报妾身,重向江东整师旅。——吴鼎芳《虞美人》

    昨日有人从西川来,却得江东信。——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一止一切止》

    深江东泛舟,夕阳眺原隰。——贾岛《送汲鹏》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龚自珍《夜坐二首》

    二年戮李錡,不战安江东。——白居易《贺雨》

    先声到江东,庶亦有旌别。——方回《送前歙黟楚□□五首·儒者书隐公》

    忽忆鲈鱼鲙,扁舟往江东。——王昌龄《赵十四兄见访》

    两山擘其间,放此江东泻。——李流谦《峡中赋百韵》

    弟妹别来劳梦寐,杳无消息过江东。——秦观《秋兴九首其八拟杜牧之》

    兹行未可住,却望江东还。——刘崧《送孙景贤归江东》

    回思五湖里,敢望大江东。——杨万里《解舟雷江,过东流县》

    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

    何日到江东,超然似张翰。——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望晓》

    曲江东岸金乌飞,西岸清光玉兔辉。——吕洞宾《谷神歌》

    昔年群盗阻江东,吴山动摇楚泽空。——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

    天风环佩沧江东,鄱云溧雨分邻封。——仇远《送刘炼师归》

    沧江东流深,浮云北飞远。——刘崧《送杨公望得满字》

    海陵士子江东客,我到海陵无主人。——晁说之《流寓海陵半年忽得周元仲分宁书欣慰与常日不》

    竹箭江东长自好,蒲梢天北几时收。——胡直《忆昔行寄陈廷评南京初唐体》

    玉翰飞过汉江东,蜀道三年兴已穷。——李新《送钱使者三首·玉翰飞过汉江东》

    他年渭北仍江东,雁书定复嗟乖逢。——陈造《云岩晓·深堂清话红灯续》

    高台凤舞大江东,孰作乌台气势雄。——殷奎《赋季子祠》

    [阅读全文]...

2022-06-01 18:53:27
  • 大江东去全诗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2、大江:指长江。

      3、淘:冲洗,冲刷。

      4、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5、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6、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7、雪:比喻浪花。

      8、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9、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10、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11、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12、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佑刻本,作“强虏”。延佑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13、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14、“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15、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16、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即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貌岸然是”意谓“据人们讲”。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谨……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嫁给了周瑜。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三国志·蜀志》说诸葛亮同司马懿交战时“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是写的诸葛亮。但是,这种装束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移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这样理解不会割裂周瑜的形象,且符合上下文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员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边疆危机的确良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感情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量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如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虽然词的结尾调子失之低沉,但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m.ju.51tietu.net)。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关西大汉手持琵琶、铁绰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偏见,其中不无微词,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2-09 20:35:38
  • 大江东去的下一句

  • 大江东去的下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阅读全文]...

2022-02-16 12:26:00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及译文参考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及译文参考

      《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述友人荡舟离去后作者目送的情景及此时的感受。诗以杨柳起兴,关合送别情事;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随形,无处不到;且以春色之清丽和暖喻人间友情,亦颇宜人。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尤其最后两句,想象奇妙,余音袅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及译文参考,欢迎阅读!

      《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代: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一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注释一

      沈子:一作“沈子福”,作者的友人。归:又作“之”。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长江自九江以下向东北方向流去,故称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江东。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行客:过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

      罟(g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临圻(qí):临*曲岸的地方。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圻”,曲岸。明嘉靖本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作“临沂”,为东晋侨置的县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与题中“归江东”吻合。

      相思:此处指友人间的彼此想念。

      江:大江,今指长江。

      译文二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注释二

      ⑴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事迹不详。《全唐诗》作沈子。归又作之。

      ⑵罟(gǔ)(古)师:渔人。此指船夫。

      ⑶临圻(qí):*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鉴赏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此诗描写的是最具普遍性的离别。与许多别诗一样,先用景色来制造—定的气氛,“行客稀”可见境地的凄清,反衬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末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与牛希济《生查子》诗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是作者突发的奇想,将春色比作心中对朋友的情谊,情景妙合无间,表露得非常自然。原本充满愁绪的离别被诗人写得哀而不伤,反而觉得形象丰满、基调明快,其动人的艺术魅力不可否认。

      创作背景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4-05 09:16:10
  •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鉴赏

  •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鉴赏

      《送沈子归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述友人荡舟离去后作者目送的情景及此时的感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原文】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2。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

      1、沈子福,不详。全唐诗作沈子。归又作之。

      2、罟师:渔人。此指船夫。临圻:*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赏析】

      王维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此诗以杨柳起兴,关合送别情事。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随形,无处不到。且以春色之清丽和暖喻人间友情,亦颇宜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等,虽手法相同,然情味凄苦有异。顾可久曰:"(首二句)别景寥落,情殊怅然。(末二句)相送之情随春色所之,何其浓至清新"(《唐诗直解》)。《唐绝诗钞注略》:"妙摄入送字,以行送且以神送,且到处相随,遂写得淋漓尽致。"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句解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地名。长满杨柳的渡头,行人稀少,船夫划着桨向临圻驶去。

      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江边渡头,杨柳依依。这虽是随手写眼中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

      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望着大江南北*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春色漫漫,诗人忽发奇想:“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一直跟随着“你”归去。内心的无限别情,眼前的无边春色,两样似乎不可能有丝毫联系的事物,就这样被诗人完全交融到了一起。

      这是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

      诗的最后两句,历来备受人们称赏。五代牛希济的词《生查子》有这样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思路和手法。词中少妇对即将远行的人切切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们啊!这两首诗相比,含蓄的表达方式一致,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魅力。

      【评解】

      这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最后两句,想象奇妙,余音袅袅。清人马位《秋窗随笔》评曰:“最爱王摩诘‘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之句,一往情深。”

      【解释】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阅读全文]...

2022-06-21 22:28:48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鉴赏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事迹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对此诗评价颇高,尤其是最后两句,历来备受人们称赏。顾可久曰:“(首二句)别景寥落,情殊怅然。(末二句)相送之情随春色所之,何其浓至清新。”(《唐诗直解》)《唐绝诗钞注略》:“妙摄入‘送’字,以行送且以神送,且到处相随,遂写得淋漓尽致。”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2022-04-30 17:40:39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赏析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杜甫诗鉴赏

      这首七律,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些时杜甫在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定,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暴敛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百结愁畅。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歌突破“不见老莱衣”

      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离乱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含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流露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荡中,诗人与亲人长期离散,生死未卜,虽有家实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比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但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访庭闱”恐怕也还要费一番周折。因此诗人用了一个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暗示值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与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韩十四走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于是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乘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描绘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等到从幻觉中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别之地。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应过于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总结全诗的作用。对句意思是,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难料,只怕愿不能偿!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特意渲染凄凄戚戚之情,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5-28 00:41:29
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 句子
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 语录
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 说说
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 名言
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 诗词
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 祝福
古诗一一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