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办事思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办事思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办事思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办事思维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是较为出名的一首小诗。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赏析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扩展阅读
孟浩然生*
坎坷一生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刚正志高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仕隐矛盾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他人咏评
闻一多评价孟浩然: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也许,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春晓是小学语文课的一首经典诗篇,所以在教学前设计好思维导图很有必要,朋友可以根据以下的赏析来设计。
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扩展阅读
王孟诗派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孟浩然为代表的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有、“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疒音〕。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王番〕谓维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用礼赞的口吻称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后称之为“孟亭”,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相信朋友们都对这句很熟悉,那么这句诗出自哪里呢?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赏析
东晋大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思维格局的句子
思维格局的句子(精选200句)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什么样的句子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维格局的句子(精选200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2、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乐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环境,也无须艳羡别人。
3、人若把自己框在必须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4、行动不必须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5、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6、要铭记在心,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完美的日子。
7、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8、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但是要确定你是否付出了努力!
9、有价值的人不是你摆*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忙多少人,成功要经过冷水关汗水关和泪水关。
10、当我们搬开别人架下的绊脚石时,也许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
11、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12、自卑心最伤害自己,是最大的障碍。
13、人生就好像是回力标一样,你投掷出的是什么,收到就是什么。
14、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梦想是梦与想的结晶。
15、培育潜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才会成功。
16、人生目标确定容易实现难,但如果不去行动,那么连实现的可能也不会有。
17、永远以用心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
18、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19、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
20、什么样的目标,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21、为了未来好一点,此刻苦一点有什么。
22、只有忍得住寂寞,才能够见明日的繁华。
23、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欲望一旦满足就无聊,生命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24、世界是真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5、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26、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27、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
28、减少蜗居时间,亲*大自然。
29、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30、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
31、一个人没有钱并不必须就穷,但没有梦想那就穷定了。
32、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坐等机会。
33、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
34、选对事业能够成就一生,选对朋友能够智能一生,选对环境能够快乐一生,选对伴侣能够幸福一生,选对生活方式能够健康一生。
35、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36、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37、百句空言,不如一个行动。
38、每个不满意的此刻,都有个不努力的以前。
39、战士的意志要像礁石一样坚定,战士的性格要像和风一样温柔。
40、对等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构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衡。
41、在思想上大手大脚,在生活上适可而止。
42、伤害是别人带来的,开心是自己寻找的,想哭就哭,哭完了之后笑,没有人能把谁的幸福没收。
43、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44、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45、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不是每个人都把你当人看。
46、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47、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48、时光的残忍就是,她只能带你走向未来,却不能够带你回到过去。
《相思》王维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思》王维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3、相思:想念。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翻译】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讲解】
在*古代诗歌中,“相思”成为诗歌的主题之一,它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也出现在朋友之间。比如,唐代诗人杜甫与李白,他们相遇相识后,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李白晚年因李璘案件被流放夜郎,杜甫时时就为朋友担忧,思念不已,积思成梦,写成了《梦李白》二首。诗歌道出了对一个身为逆犯的朋友的深切思念,表现出宝贵的真诚情谊。又如,宋朝时候的陆凯,他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有着深厚的交情,陆凯真折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范晔,并附了一首诗《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意思是说,手折刚开的梅花,递给送信的使者,要他带给陇头(代指长安)的朋友,并说,江南没有什么可以捎的物产,姑且就赠“一枝春”吧!其中的“一枝春”给予了对朋友的深情与思念。所以,王维《相思》所抒写《相思》也是眷念朋友的情绪,更何况此诗的还题为《江上赠李龟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诗。诗歌首先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又名相思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豆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树高丈余,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有据《广东新语》记载,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她在树下伤心极了,哭得死去活来,流下的伤心泪,化为树子,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也是朋友间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南国”指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春来”即春天,“来”是语助词。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这句不但暗示着朋友在南方,而且也表明自己对朋友的情感。次句“春来发几枝”,这是一句问句,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这一句紧承上句“生”字,轻声一问,好似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红豆也该发芽了,实则借以这美好的春光,表明了对朋友产生了思念之情。诗人王维的诗歌,很有图画感,正如苏东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为,王维在诗歌中,特别注重表现诗歌的画面之美,注重表现景物的空间感。“红豆”的鲜艳与“南国”大地葱绿结合,眼前春回大地,想到南国春景如画,在空间延伸和色彩的对照中,表现出“万绿从中一点红”鲜明的画面感。这样,不当使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而且突出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红豆”,从而暗示着对身处南国朋友的`思念之情。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撷”即采摘。第三句“愿君多采撷”希望对方“多采撷”红豆。在*古代诗歌中,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常见手法。比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而“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远方的我。一个“多”字,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情谊的深厚和对朋友的期望。这里,诗人却采用了视角挪移手法,不正面描写自己是如此想念朋友,而从朋友那边着手,以此暗示远方的友人要珍重朋友间的友谊,同时,也表明自己对朋友的情怀深厚。真可谓语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接着“此物最相思”,其中,“最相思”即最能达到相思之情。诗人以此点题,把“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不但使“红豆”切切合“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同时,诗句中一个“最”字,真可谓妙趣横生,不但强化了“红豆”与“相思”之关系,而且也就表明了“愿君多采撷”的深层意蕴——对朋友的情感就如这红豆一样。这样,既形象含蓄,有引人深思,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朋友无尽之情。
总之,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在描述红豆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对朋友的相思之情。特别是在这意象与情意的妙合无垠中,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赏析】
据《云溪友议》载:安史乱时,唐宫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这首诗,满座遥望玄宗所在的蜀中,玄然泪下。可见此诗在唐代当时传诵的情况。这首诗,一直传诵到今天。
早年读这首诗,觉得没什么难懂,也不曾细心寻味。这首诗从字面上确也看不出有什么深奥的地方。现在重新来读它,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诗是为何事而感发呢?“君”是谁?“南国”是否即“伊人”所在之地?这一连串的疑问、委实有些茫然。既然无术起千年前的诗人于地下。本事也就无从知道。但这终竟是值得玩味的。读诗如不去作深一层咀嚼,恐怕也就品不出什么味道了。不是么?红豆自是生在南国,它在秋季开花,也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用红豆表相思,在人们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并没有什么新奇。这些意思,又何须诗人写一首诗?当然不能作这样的表面理解。这诗显然有寄托。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正因为无从了解诗本事,后人读诗时往往产生似懂非懂、扑朔迷离的感觉。诗的好处大约也就在于此。一首诗常常随着岁月的流逝,供读者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不断嘭胀,以至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教养、经历和心理状态的读者都可以从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各自于理解中创造着自己的艺术世界有的可能和原诗有某些关联,有的仅把原诗当作一点由头,有的则同原诗离得很远。《相思》一诗的魅力即源于此。
然而《相思》毕竟有着自己的独创。
《相思》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诗中有两个关键字眼,一个是“相思”,一个是“君”。这两个词的外延都十分宽广。“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相思”具有对象性和专一性,情有所专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深挚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这一词语内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无论什么人都会即刻想到男女之爱或与这类感情相通的友谊。似乎愈到后世,内涵愈向前一义凝聚。所有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体内容的前提。
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是很别致的。一个晴朗的秋天,诗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见那一颗颗红得透亮、晶莹如珠的红豆结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儿倏然化作眼前的红豆.犹如她就立在眼前。一个“劝”字充满深情,“相思”一语加一表程度的副词“最”,更是情深意长。本来是诗人怀人。诗人却遥嘱对方“采撷红豆”,不说人相思。而说“此物最相思”,无限的怀念,感慨,都在这用字的轻重上。“劝”,“最”一经同“君”、“相思”组合,诗人内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达出来。正是这一表达方式,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从而把诗的境界变作读诗人的主观境界。
这首诗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取象。“红豆”会使人联想起一些长期流传的、具有深厚民俗基础的爱情故事,如相思木、相思树之类、这些,丰富了诗的内涵,联结着历代读者的心灵。
谈法律思维与论逻辑思维的关系
在学*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法律思维与论逻辑思维的关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国法学家麦考密克和奥地利法学家魏因贝格尔在他们合著的《制度法论》中指出:“法律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了解法律行为和法律规范之间的规范―逻辑联系与它们作为社会现实(即作为实证法)之间的规范―逻辑关系来理解法律的充满活力的性质。”“法律能动性理论试图对现行法律予以逻辑的重新阐释,以便用这种方式理解和全面描述现行法律。从法律能动性的观点看,法律的有效性取决于法律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可能承认法律存在于时间坐标之内。”[1]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时下流行的法理学论著、教材中,罕有论及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关系的。一些冠名为“法律逻辑学”的论著、教材,实际上不过是在普通逻辑学的基础上,略举几个法律例子而已,并未真正探究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内在联系。
思维模式往往比制度模式更重要。*法制现代化首赖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而要实现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就不能不关注*法律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
一、形式逻辑是法律思维的主要工具
与辩证逻辑相比,形式逻辑是法律思维的主要工具,它在撇开思维的个别具体内容的条件下研究各种不同种类的判断、推理的形式结构及其正确联系的规律,从许多个别的、具体的思维形式中抽取和概括出一般的逻辑形式和规律、规则,这些逻辑形式、规律、规则都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反映;是通过人千百万次实践的重复而在人的意识中固定下来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关于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目前逻辑学界尚有不同意见)。这些规律对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的强制作用,是一切人所必须遵守的;如果违反了它们的逻辑要求,就会破坏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和论证性,引起思维的混乱,所以形式逻辑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表述论证思想的必要辅助工具,也自然是法律思维的主要工具。
1.法律规范的设立需要遵循形式逻辑
乔治.库德于1843年撰写的《论立法表达》的备忘录中,指出各类法规的法律句子“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情况:句子生效的那种景况和场合;二、条件:使句子得以成立的作为和前提;三、法律主体:可以或必须施行法律行为的人;四、法律行为:法律主体可以或必须施行的行为。”这种四分法并非句子的划分,而是一种逻辑分析,与*法学界所言的法律规范的逻辑要素基本上是相同。[2]
法律规范是法的细胞,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须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手段。第二,行为模式的种类和法律后果的种类必须相对应。行为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授权型,二是义务型。法律后果大体上亦可分为两类,一是肯定型,二是否定型,一般来说,授权型的行为模式与肯定型的法律后果相对应;义务型的行为模式与否定型的法律后果相对应。
法律规范是对人们的实际行为的一种概括,而不是实际行为本身,每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都是对同一种实际行为的概括,得出一种“行为模式”,即成为同一类实际行为的典型、范式。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失去了实际行为各自独具的个性,而只剩下这一类行为的一般共性,实际行为被典型化、模式化。而形式逻辑也正是要从许多个别的、具体的思维形式中抽取和概括出一般的规则。因此,法律规范的设立要遵循形式逻辑。
2.法律的适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
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没有任何异议。博登海默指出:“法律中所用的推理作用颇大程度上根据的是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则包含着由不同的术语组成的概念。……在法律认定了两造间所争执的事实后,逻辑演绎作用就可以把这些事实归在规则名下。”“法律论证最简单的形式是借助于简单的三段论进行推理”,“在法律方面的许多情况下,简单的三段论推进可用以解决法律问题。”[3]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总的原则是:执法者和法官必须依照法律规则来判决行政纠纷和诉讼案件。因此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际部门,形式逻辑历来被看作是一种*等和公正地实施正义的重要工具,它责成执法者和法官要始终一贯地执行法律命令,并且摆脱偏见。
急之,形式逻辑在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适用中是主要的思维法则。一般来说,法律的发达总是和形式逻辑的发达相伴的,古希腊发达的诉讼辩论活动是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纳逻辑理论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曾任英国大法官;数理逻辑理论的先驱莱布尼兹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
然与西方相比,*的形式逻辑不甚发达,学术界公认,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辩》是古代*研究形式逻辑的最高成果。但在秦汉以后,除极个别时期外,该书几乎无人问律,比之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在西方历史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严复认为,*人要自强,就必须抛弃从“子曰”、“诗云”出发的经学思维方式,学*西方的形式逻辑,于是他翻译了《穆勒名学》。章太炎在《原名》一书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印度因明的三支作法和《墨辩》的推理形式作了比较研究。胡适特别强调唐代以降*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曾极大地受害于没有适当的逻辑方法”,因此要“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直到今天已经发展了的哲学和科学的方法来填补。”[4]
形式逻辑思维是否发达,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农业民族的思维方式往往表现为直觉、模糊等非逻辑性;商业民族的思维方式则往往表现为分析、精确等逻辑性。由于**代以来没有很好地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因此形式逻辑在*民族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未居重要地位,对*的法律思维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一,在法律规范的设立方面,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联系缺乏逻辑性。例如,《海上交通安全法》义务性条款有20多个,且性质不一,程度不同,但制裁条款只有一个(《航道管理条例》也有类似情况),《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对违法者没有规定任何可操作的制裁、处罚措施。《环境保持法》第43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刑法》及有关刑事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罪,难以找到合适对应条款。第二,在法律的适用方面,我国的司法解释有脱离立法宗旨、无限扩大的倾向,司法解释的功能并不是重构法律规范,而是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在已有法律规范基础上,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关联方面,去演绎体现在法律规范之中的立法原意。因此,司法解释必须以现行法律明文规定的内容为对象,绝不能任意越权去修改、变更立法内容,更不允许脱离立法的规定去创制新的法律。但从*年来我国颁行的一些司法解释文件来看,有的已对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了直接增补;有的明显超越了原有条款用语的逻辑含义范围;有的“以贯彻基本刑事政策”为由,修改了刑法的明文规定,使刑法典的规定在一段时间内暂时丧失实际效力,形成了越权性司法解释在事实上优先于立法适用的现象;有的司法解释不但不体现立法者的意图,甚至走到了它们的反面。例如,从严惩治公务人员职务犯罪是我国刑法的基本思想,但1984年、1985年、1991年及1992年的几个司法解释,在有关盗窃等、贪污罪的刑事责任起点“数额”及共同犯罪责任分担方式的规定上,却出现了轻重倒置的不合理情况;又如钱款金额和占用时间是决定挪用公款行为危害性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本来是相互作用的,挪用金额大,危害性自然也大,但挪用金额小占用时间很长的,危害性同样不小,但是,最高“两院”在1985年11月的一个司法解释中却有所偏废,将出于一般目的、挪用公款足5万元(无论时间多长),在案发前归还所有本息的行为,全部规定为“不以犯罪论”。这不仅不符合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行为性质的刑法原理,有悖于立法意图,而且有可能导致司法人员所固有的据以评判犯罪行为成立的价值尺度的混乱,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执法偏差。[5]
二、辩证逻辑在法律思维方式中是对形式逻辑的必要补充
辩证逻辑以辩证思维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它与形式逻辑虽然都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角度不同。形式逻辑撇开内容而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辩证逻辑则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上,联系表现于思维形式之中的认识内容,并结合人类的认识过程来考察思维形式的相互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从不同侧面研究思维,并指出不同方面的逻辑规律,因而两者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它们不能互相代替,而是互相配合和互相补充。
在法律思维方式中,由于法律规范具有精确性和稳定性,所以形式逻辑必须居于主导地位,但事物往往是利弊兼存,法律规范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有时会导致法律规范的僵硬性(即适用于一般情况而不适用于特殊情况)和滞后性(即落后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因而必须运用辩证逻辑来弥补其缺陷。
英国学者博登海默指出:“在法律领域里,必须使用辩证推理来解决争端的情况主要有三种。这三种情况是:
(1)法律没有提供合适的解决争端的基本原理的新情况;
(2)有两种或更多种相互冲
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法律逻辑学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基础作用,然后重点分析了法律逻辑教学的'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法律逻辑学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关键词:法律逻辑学;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与推理和论证相关的法律类工具学科,其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厘清各种逻辑理论的具体内涵,以及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方法于司法实践当中。而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各种法律案件的思维方式,其与法律逻辑学的主要任务具有相关性,所以法律逻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法律逻辑学可以培养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是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准则,其承担保障社会正常运作的职能,同时人们还要依靠法律来保证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惩治社会犯罪行为。所以法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否则法律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这也就要求法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依据传统的逻辑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法律逻辑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而产生的,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分别是法律逻辑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逻辑推理、逻辑论证、案例论证和反驳等知识,学生通过学*法律逻辑学能够掌握普通的逻辑分析方法,同时形成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是指以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职业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分析法律事实的能力,搜集和判断法律证据的能力,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判定案件性质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条的能力,严谨进行法律推理和论证的能力。一般来说,法律思维能力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才能形成,但是学生通过学*法律逻辑学,可以初步形成法律思维能力。
二、法律逻辑教学的开展策略
法律逻辑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法律逻辑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法律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律思维的技能和方法。但是从当前的法律逻辑学来看,其教学内容普遍以“形式逻辑原理”+“法律实例”的形式展开,但是从实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脱离形式逻辑的范畴,并没有有效地将法律逻辑理论与司法实践结合在一起。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现重点探究法律逻辑教学的具体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目的。
1.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法律逻辑学包含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法律推理的标准,法律推理的技术准则,演绎、归纳、类比推理的形式推理方法等。其中形式逻辑推理是法律中最基本的、普适性最高的推理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案件当中,单纯运用法律形式推理的案件几乎不存在。辩证逻辑推理是对法律形式推理的必要补充,学生通过学*辩证逻辑推理,能够有效地拓展法律职业思维的广度和加深法律职业思维的深度,进而保证法律思维的逻辑严密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当将形式逻辑方法与辩证逻辑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两类方法开展法律推理。
2.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带有怀疑性质的、创新的思维,其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和推理已有的认知和事实,而形成一种与别与常理的见解,从而达到探求真理的目的。批判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其既具备强的逻辑分析性,又具有高度的辩证性,所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就是强化学生对于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熟练程度。
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养成自由思考的*惯,通过长期自觉理性的判断,使得学生不会盲目迷信“标准答案”,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的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出一些存在错误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地纠正其中存在的法律逻辑错误,从而让学生形成辩证的法律逻辑思维形式,增强学生法律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出恰当的问题,学会对所列示的证据材料提出合理的质疑,能够及时地识别其中存在的错误,并且用可靠的证据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3.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式逻辑训练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这两方面内容的讲解。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选择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案例与教材的文字知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详细地分析一些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社会热点问题及有趣的逻辑典故。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书面知识直观化,使得法律逻辑学教学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选择一些案例来开展法律逻辑教学,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法律专业性、真实性以及可讨论性,能够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具有可讨论性的案例,才能使得学生之间产生不同的思维碰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最后是运用论辩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理论、实际的事例进行辩驳与争论,以此充分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教师在采用论辩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和分析,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论辩过程,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逻辑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思维的敏锐程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论证个人论点或反驳他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焕.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法律逻辑学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12).
[2]宋玉红.法律逻辑教学的三个注重[J].法律与社会,2011(10):236-237.
[3]缪四*.批判性思维与法律人才培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4):146-147.
[4]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康学院学报,2013(4):109-112.
烟台社保网上办事大厅
导语: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方便大家登录烟台社保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相关业务办理,下面整理烟台社保的相关资料。
说明:打开烟台社保局服务大厅查询,需要输入个人社保卡编号、密码。
说明:进入烟台市社保局的网站查询。
其他方法:
直接到烟台市医保处大厅查询
[烟台社保查询数据由烟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烟台社保电话查询
烟台社保局社会保险统一查询电话:(0535-626xxxx),内容包括:社会养老保险金缴费基数、比例查询,社保卡余额、明细查询等。
烟台社保窗口查询
请携带本人有效证件及社保卡号至烟台社保局办公大厅窗口查询。
烟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地址:烟台市xx区xx路14号
邮政编码:264000
电话:0535-626xxxx
传真:0535-624xxxx
电子信箱:xxxxx
网址:xxx
烟台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
地址:烟台市太*街11号
电话:0535-663xxxx
E—mail:xxxx
传真:0535-663xxxx
烟台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处
地址:烟台市友谊街30号
电话:0535-662xxxx
传真:0535-662xxxx
烟台社保查询网址:xxxx
烟台2016年社保缴费基数公布
根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件精神,2015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均工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均工资口径)为58197元,全省职工*均工资(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均工资口径)为57270元。我市2016年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及计发待遇基数以此为依据确定。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最低缴费基数为2910元,月最高缴费基数为14549元;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月最低缴费基数为2910元,月最高缴费基数为4850元。
社保缴费基数是怎么来的?
记者从市社保中心获悉,社保基数与山东省在岗职工*均工资挂钩,因此社保费会随着社会*均工资年年上涨。
缴费基数是怎么来的?
去年,烟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最低缴费基数为2623元,月最高缴费基数为13115元;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月最低缴费基数为2623元,月最高缴费基数为4372元。
市社保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保基数与山东省在岗职工*均工资挂钩,因此社保费会随着社*工资年年上涨。职工基数=“本人上年度月*均工资”=(上年度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12;月最低基数=上年度山东省在岗职工月*均工资×60%=职工、挂档人员最低缴费基数;月最高基数=上年度山东省在岗职工月*均工资×300%;挂档人员缴费最高基数=上年度山东省在岗职工月*均工资×100%。
“了解职工社保基数,首先要明确上面三个概念。”市社保中心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本人上年度月*均工资”、“月最低基数”、“月最高基数”。
省统计局统计年报公布,2015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均工资58197元。根据规定,单位职工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原则上以上一年度本人月*均工资为基础,在当地职工*均工资的60%—300%的范围内进行核定。因此,我市月最低基数=58197/12×60%=2910元,月最高基数=58197/12×300%=14549元。
那么基数确定后,社保机构为何将对全市社保缴费基数进行调整呢?2016年初,参保企业申报2016年度缴费基数时,由于2015年省在岗职工*均工资没有公布,因此暂按2015年度最低基数2623元和最高基数13115元申报缴费。2016年基数确定后,理所当然要调整到2016年的标准。
职工缴费基数如何调整?
根据规定,最低基数的调整:由社保部门计算机系统进行统一调整,企业不需要再次申报。也就是将2623元至2910元之间的统一调整到2910元。
最高基数的调整:由企业向社保部门进行书面申报,人数较多的'还应考盘申报。截止日期为8月底。需要企业先进行社保稽核后才可以调整。8月底后预期申报调整最高基数的,将对基数差额部分收取滞纳金。
介于最低和最高基数之间的:除社保稽核查出申报不实的情况外不再调整。
那么,哪些职工的基数需要调整?2016年基数确定后,只是对最低和最高基数进行调整。即:凡是低于2910元的统一调整到2016年最低基数2910元;凡是高于13115元的,企业申报后调整为相应数额但不高于2016年最高基数14549元。
【拓展】社保简介
第一章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
第一条 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统筹养老金,按照*规定的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
第二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十五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
第三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条规定延长缴费)的,可以申请转入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含依照第二条规定延长缴费),且未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可以书面申请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申请后,应当书面告知其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以及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后果,经本人书面确认后,终止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四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跨省流动就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按照《*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66号)有关待遇领取地的规定确定继续缴费地后,按照本规定第二条办理。
第五条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跨省流动就业,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的具体办法,按照《*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66号)执行。
相思唐王维的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思唐王维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
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历史的思维:常用历史学*的思维方法
“历史”是一个总称,涉及到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忆,发现,收集,组织,介绍,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解读。写历史的学者称为历史学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的思维:常用历史学*的思维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也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也要经过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抽象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从同类事物中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中,抽出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而撇开一切表面的复杂的次要的内容。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成同类事物的普遍的东西。所以概括出来的属性不只是个别事物的属性,而是该类事物的共有的本质的属性。
例如,关于帝国主义概念的抽象与概括。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概念,首先要对英、法、德、美、俄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垄断组织的出现、对外扩张的政策和每个帝国主义的特征等,分别进行介绍。在介绍的基础上抽象出这些帝国主义共有的主要特征,那就是: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金融资本发展并出现金融寡头;资本的输出;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里抽出的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不但撇开了每个帝国主义的次要的表面的内容,而且还撇开了每个帝国主义单独具有的特点,例如撇开了美国帝国主义的托拉斯的特点。所以说,这里抽象出的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是最重要的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共有的东西。为了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帝国主义”的概念,还必须把这些基本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完整简明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所以这里所概括出来的有关帝国主义的一般特征和属性,不是英、法、美等各帝国主义单独具有的,而是一切帝国主义毫无例外的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形成“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具体步骤。
抽象的方法就是撇开非本质属性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和概括是对立和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抽象为概括作准备,而概括则是抽象的继续和完成。历史教学中,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事例是极为常见的。
2、联系和比较
历史是严格时空观念的整体,它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有它纵的发展规律;同时,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有它横的普遍联系。因此,学*历史就要掌握联系法。一是纵向联系,抓住一历史特征,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连点成线,观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专一、系统的历史知识。例如,*历代政治经济制度、历代生产工具、历代农民起义口号和历代科技文化,等等。二是横向联系,把某一历史横断面中发生的相关事件,归类联系,找出带特点性的内容,从而巩固和深化知识。例如,将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程、措施及意义诸方面进行联系和比较,就可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掌握联系法,就是要从纵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完整性,从横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层次性。
历史的发展不仅具有继承性、联系性,而且历史现象或事件之间还有相似性。因此,学*历史还要掌握比较法。一是归类比较。把各时期同类型的人物、事件、制度串成一线,按专题分类别作比较。二是分析比较。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三是程度比较。例如,评价农民起义的意义,课本有时用“推翻”、“摧毁”,有时却用“瓦解”、“动摇”,有时则用“削弱”。这些均应综合比较,求同析异。
从课文学*来看,比较的主要内容有:
(1)比较不同内涵的历史概念,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在历史学*中,学生常常会混淆一些相似或相关联的历史概念,如奴隶制和农奴制度、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即使同一概念术语,如“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涵和外延往往也是不同的。对此,就要有意识地用不同例证加以比较和分析,弄清其本质和特征。
(2)把发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性质相同又紧密联系的历史事件综合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或发展变化的规律。例如把世界著名的工人运动,如里昂的工人起义、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加以归类比较,从中得出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斗争不断深入,斗争水*逐步提高的规律。
(3)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作比较,归纳其特点。例如可以从背景、领导者、纲领性文件、革命过程、主力军革命措施(特别是国家政体和土地政策)、革命范围及结果等方面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从而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及不彻底性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民性及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这一特点。
(4)把某些表象上相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作比较,认清其实质。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它们都是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向先进国家学*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结果都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但其性质却根本不同。认识性质的不同要分析“到位”,不能只达到记忆的效果。
(5)比较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分析出成败原因。如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戊戍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
(6)比较同一阶级对不同革命的态度,从而认识该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例如比较法国资产阶级对18世纪晚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从而认识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7)比较中外历史。例如把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后的发展情况同其它国家比较。
3、归类贯通
*时学史,按章逐节,掌握的是各种类型“点”的`知识,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致使理解不深,记忆困难,前学后忘。尤其在记忆两种相似或同类知识时,容易互相干扰,造成史实混淆。历史总复*时,面对大量的中外纵横交错的各类知识点的同时,有必要从宏观上掌握“线”和“面”的知识,使之形成“纵向几条线横向几大片;点面相结合,井然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以利牢固掌握,驾驭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越系统化,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利用同类事物便于联系的规律性特点,像数学中“合并同类项”那样,将教材中同类型、同性质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中外历史知识,按照纵向或横向两个方面,连类并举,归纳梳理,“积点成线”,“连点成面”,形成“条”“块”分明的知识网络。这种以类相从,逐类贯通的知识,提纲掣领、条理清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为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创造了条件。
(1)分清知识类型。历史知识一般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等大类。以战争类为例,就有内战,扩张战争,争霸战争,民族独立战争,民族**战争,自卫反击战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等类型;每场战争又包括了一些重要战役。只有分清类别,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教材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按时间顺序,逐一排列,使知识专一系统。这样,就能简化记忆程序,减少记忆坡度,提高学史效率。
(2)列表归类。列表归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种是纵向类知识表,如*历史纪年表、两次世界大战简表;一种是横向类知识表,如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表。这类知识表,采用形式、内容、次序的对比和类比的方法,把纷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加以有机排列,制成表格,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列表归类的过程,犹如“梳头发”、“编辫子”,理清了头绪,突出了重点。列表项目,可视内容而异。
(3)叙述归类。叙述归类,通常适用于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问题。然而,运用归类在填空形式进行知识整理,则是叙述归类贯通知识的好形式之一。充分运用这种形式,不仅可以系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适应选择、填空、列举和排列等客观性题型的变化和要求,以不变应多变,起到学用一致的作用。尤其在标准化考试逐步推行,客观性题型大幅度增加的今天,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如*古代的赋税制度屡有变比,分散在*古代史的几个章节中,靠单一记忆,容易疏漏混淆。经过串联整理,*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过程,就清楚无误了。这种贯通知识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有利于突出重点,进行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
(4)纵向串连。每个国家的发展史,都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段叙述了各国的历史,显得错综复杂。因此,按照国别贯穿历史知识,这对掌握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大有裨益的。
(5)横向联络。在纵向串联掌握知识完整性的同时,有必要横向归纳掌握知识的层次。例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在亚洲,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非洲,阿尔及利亚的抗法斗争,埃及、苏丹的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拉丁美洲,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由于帝国主义的大量资本输出、疯狂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亚、非、拉美人民的坚决斗争,谱写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篇章。
4、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过程,通过分析与综合,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所谓分析,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例如对“唐末农民战争”的分析,一般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历史背景:唐朝均田制的破坏和土地兼并,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苛捐杂税和严重的旱灾。二是起义的过程:王仙芝率众起义;黄巢采取流动作战策略,攻占长安,建立大齐*。三是起义的结果:奋战十年,遭到了失败,但瓦解了唐*,摧垮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把整个唐末农民起义分解成这样几个部分,目的是为了认识这次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历史经验教训。
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把事物的各个特征、属性联系起来。只有分析而无综合,一个完整的历史对象在头脑中就会变成一种被肢解的状态,就不能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全面认识。仍以“唐末农民起义”为例,要形成有关“唐末农民起义”的科学概念,就要把分解的各结构部分加以综合:以黄巢为首的唐末农民起义是*农民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它奋战十年,瓦解了唐*,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样,分析的结果经过综合,在思维中就表现为概念。
1.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时时提醒自己,不断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这样,才能在愉快地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抓往机会,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3.学着改变自己,因为自己还不完善,还有很多缺点需要去改,还有很多坏*惯去改。
4.不外笑也有良多种,有的笑欢愉,有的笑委曲,有的笑馅媚,伟哥的效果,有的笑酸苦。
5.任何的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让自己的状况更糟糕,尝试着去改变自己,你会觉得体内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6.太多的人养成了专挑别人毛病的*惯,用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这种精神上的麻醉只能使自己更加颓废,只后退不前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学*他人的长处,我们就是在进步,在改变自己。
7.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8.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9.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10.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1.改变!改变!自己为什么要去改变?因为不满现状,因为有一颗雄心,有一个跟现在环境不能吻合的梦想!
12.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13.变自己还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心态,并不是我今天改变了一点点,明天就又倒回去了,这个月我进步了一点点,下个月又开始懒惰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永远都在原地踏步,停止不前。
14.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就改变自己落后的一面!面对未来的人生我们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勇气,还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决心,具备了这些,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一个有活力的人生!
15.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6.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
17.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8.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良师,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21.改变自己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自我,放弃了做人的原则,把自己的优点也改变了。只有自己改掉自己不好的,才能留下更好的,只有知道了什么是不变的,才能找到自己哪些是需要改变的。
2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23.一语道尽爱情的残酷。情到深处人孤。痛苦使人成熟,坚强的人会感悟爱的真谛,而脆弱的人徒生怨恨。
24.人生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的面貌时时刻刻都会不同,大自然里尚且有变色龙的存在。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学着改变自己的重要,这也告诉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更好地适应这个绚烂多彩的社会。
25.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26.人不可能完美,却可以去追求完美,去接*完美。让我们对生活微笑以待,让我们学着改变自己,无愧生命的伟大,生活的美好!
27.很多的时候,当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很多人常常采用的是对抗或者消极懈怠的态度来对待,结果只能导致自己更加的失落与消退。
28.人啊,最大的敌人总是自己,战胜了自己的不足,你就是彻彻底底的胜利者!
29.若想改变人生,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而改变我们自己,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敢于否定自己。
30.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3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2.也许每个人都会在经历过某些变化后,学着慢慢的改变,慢慢的成长,然后放下所有的骄傲与固执。
33.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34.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5.很多的时候,当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很多人常常采用的是对抗或者消极懈怠的态度来对待,结果只能导致自己更加的失落与消退。
36.人不可能完美,却可以去追求完美,去接*完美。让我们对生活微笑以待,让我们学着改变自己,无愧生命的伟大,生活的美好!
关于办事思维的古诗
办事要稳的古诗
按章办事的古诗
办事顺利的古诗
求人办事的古诗
办事不力的古诗
办事难的句子
送礼不办事的古诗
古诗的思维图
君子办事之道的古诗
形容办事复杂的古诗
求人办事的说说
古诗中的思维
办事顺利的句子
办事差劲的说说
出门办事的说说
与思维有关的古诗
办事有分寸的古诗词
办事差劲的句子
形容办事慢的古诗词
形容办事难的古诗词
古诗文的思维
提高思维的古诗
系统思维的古诗
有联想思维的古诗
表达思维的古诗
找熟人办事的古诗词
祝办事成功的语句
求人办事难的说说
思维的名言
描写喜欢乐器的古诗
关于写物的古诗和诗意
关于神木的歌古诗名言
无依靠的古诗
介绍临泉的古诗
适合做报告标题的古诗词
层楼的古诗
形容对感情心灰意冷的古诗词
写四季美景的古诗题目
君子风度翩翩的古诗
古诗秋词的表现手法
写天涯旅人思乡情怀的古诗
望阙台的古诗和意诗
古诗江雪的画简笔画
青麦的古诗
古诗中对女性含蓄的描写
精雕细琢的古诗
古诗出塞的写作手法
表示过生日的古诗词
树挂是谁写的古诗
忞的古诗词
为人清廉的古诗
含高的古诗名
书写番禺区文化的古诗
含有天长的古诗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和物象
有利有弊的古诗
小船靠岸雪压枝头的古诗
有关英雄的古诗英雄
赠送友人的古诗
16的上下册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