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人的古诗

关于关于寻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寻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寻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寻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2) 说说(5k+) 名言(476) 诗词(64) 祝福(1k+) 心语(53)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整体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20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此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拓展: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阅读全文]...

2022-03-30 13:04:31
  • 寻隐者不遇古诗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寻隐者不遇古诗等相关内容,欢迎借鉴!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注释解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1-15 23:52:27
  •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下面是关于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简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阅读全文]...

2022-03-21 14:58:00
  •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 诗意
  •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小编带来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隐者不遇

      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 ,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诗意

      大家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满怀期待地前去拜访朋友,朋友却碰巧外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遗憾,惋惜,失落,又或者无奈。而在古人那里,这些看似负面的心情却可以是一种诗意。正如《寻隐者不遇》那样,诗人没能与隐者相遇,却成就了一首千载流传的好诗。

      在这首诗中,正文与诗题有非常紧密的呼应关系。解读这首诗,有必要先从诗题开始。《寻隐者不遇》的诗题,为我们提示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开头的“寻”,隐含着一种期待,会让人好奇:诗人“寻”的过程将会有怎样的结果?然而在期待之后紧随而至的,却是“不遇”。这一结果使得最初的期待落了空。这个简短的诗题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大体情境:期待的失落。

      不过,诗题只是个引子。随着正文诗句的展开,我们会发现,这种失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无形地消解,逐渐从“失落”转化成“诗意”。

      在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一个简短的问答。问与答的设置,常常能为诗歌带来许多奇思妙想。像是《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或是《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都已成为我们记忆里的经典。而《寻隐者不遇》的问与答,又有其别出心裁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就由问答组成,如同一幕微缩的情景剧。场景是在松下,人物是诗人与童子,诗人询问而童子回答,质朴直白地呈现,而将深意蕴含在问答之外。

      诗歌的第一句,就是对这一场景的极其简洁的勾勒:“松下问童子。”在这一场景中出现的“松”意象,有着特殊的意味。我们知道,“松”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的,向来是隐者高洁品格的象征。因此“松”字间接点出隐者的身份。松下出现的童子,让人隐约嗅到隐逸的气息。身边的童子既已如此,更何况是与松树比邻而居的主人?不过主人却没有出现,只存在于童子的回答里。

      诗歌后三句是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乍一看,好像是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藏问于答。从童子简明的回答中,我们可以逆推诗人的三次问话。第一问,问的当然是隐者的去向。所以童子的回答是:“采药去。”既然有了大致方向,诗人自然想进一步探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第二问:“往哪里采药去?”童子又回答:“在此山之中。”既然就在山中,那么说不定还有可能相遇呢。于是诗人又进一步有第三问:“究竟在山中何处?”然而童子答道:“云深不知处。”最终仍是无法知其所在,无处可寻。

      在这三次问话间,其实隐含着非常细微的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终还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尽在其中。在这样简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层次竟是如此丰富。

      不仅如此,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每一句诗都比上一句展开一个更大的空间。最初的“松下问童子”不过勾画出局部的一个小场景,第二句“言师采药去”已将视野转移到隐者的行踪,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已在无形中展开了一幅关于山的阔大画面,而“云深不知处”使得这副画面不但阔大,更增添了幽深。于是四句诗形成由小到大,层层拓展的层次,极其简洁又极其丰富,仿佛绵延无穷,将人们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山的深处,云的深处。

    [阅读全文]...

2022-04-14 22:52:39
  • 诗名含有寻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寻字的诗词

  • 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

    孟浩然〔唐代〕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于武陵〔唐代〕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寻梅道士(一作寻梅道士张山人)

    孟浩然〔唐代〕

    彭泽先生柳,山**士鹅。我来从所好,停策汉阴多。

    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

    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三字为韵,愈分得寻字)

    韩愈〔唐代〕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

    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九日,湖上寻周、李二君,不见,君亦见寻于湖上,以诗见寄,明日乃次其韵

    苏轼〔宋代〕

    湖上野芙蓉,含思愁脉脉。娟然如静女,不肯傍阡陌。

    诗人杳未来,霜艳冷难宅。君行逐鸥鹭,出处浩莫测。

    苇间闻拿音,云表已飞屐。使我终日寻,逢花不忍摘。

    人生如朝露,要作百年客。喟彼终岁劳,幸兹一日泽。

    愿言竟不遂,人事多乖隔。悟此知有命,沉忧伤魂魄。

    自罗汉院欲游寻真观雨作不果遂次栖贤闻寻真景物尤美留为异日不穷之赏赋诗纪之

    李纲〔宋代〕

    羽人之宫邻五老,杖屦欣然事幽讨。那知一夜雨翻盆,山路难行愁滑倒。

    世间违意常八九,万事皆然宁自保。山灵岂是秘幽奇,欲结清欢故相恼。

    传闻景物冠庐山,小殿飞楼更精巧。古潭摇荡明月光,绿萝青松覆烟草。

    屏风九叠云锦张,古来诗句谪仙好。山中道士不出门,*金丹手亲捣。

    我方放浪谢冠裳,未觉山林迹如扫。真游傥有不尽缘,容我他年来访道。

    九日湖上寻周李二君不见君亦见寻于湖上以诗

    苏轼〔宋代〕

    湖上野芙蓉,含思愁脉脉。娟然如静女,不肯傍阡陌。诗人杳未来,霜艳冷难宅。君行逐鸥鹭,出处浩莫测。苇间闻拏音,云表已飞屐。使我终日寻,逢花不忍摘。人生如朝露,要作百年客。喟彼终岁劳,幸兹一日泽。愿言竟不遂,人事多乖隔。悟此知有命,沉忧伤魂魄。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唐代〕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唐代〕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阅读全文]...

2021-12-28 15:53:44
  •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赏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阅读全文]...

2021-11-29 02:50:07
  • 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 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导语:《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隐者”隐于“此山中”,则“寻隐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都热衷于“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为了什么?当他伫立“松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阅读全文]...

2022-01-04 04:51:27
  • 寻隐者不遇古诗译文

  • 寻隐者不遇古诗译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仁。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仁。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仁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仁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仁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仁。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仁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仁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仁。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仁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仁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仁。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仁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仁起秋水伊仁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仁,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

    [阅读全文]...

2021-12-05 10:00:19
  •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翻译(寻隐者不遇古诗内容和诗意)

  • 诗意
  •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阅读全文]...

2021-12-16 23:01:48
  • 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课件

  •   春暖花开的时节,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目标:

      1、读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 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三、自学理解古诗

      1、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四人小组之间利用这些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懂的?

      (评: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去理解,)

      预设:东:向东。 倚:靠,拂面而来。  懒困:懒洋洋的。

      换词序:倚春风:怎样靠春风呢?能靠住吗?我们知道古人为了押韵,常常颠倒词序,我们只要交换一下两个词的位置就行了,春风倚。春风拂面而来。

      补省略:春光懒困:明媚的春光里,人懒洋洋的。

      一簇:一丛,形容花开得茂盛。

      可:究竟,到底。

      2、研读“可爱深红爱浅红?

      师:可是究竟的意思。 这是一个问句,作者在问谁?联系上下文(课题)问自己,他是怎样问的?爱,就是喜欢人,喜爱。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喜欢……

      师:让我们看看图,用补省略的方法,想象一下诗人眼中的桃花?

      这深红的桃花像 ―――――――――。这 浅红的像――――――――。

      请生填。指名读。

      3、指导读“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师: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春风中困意来时,全身懒洋洋,看到这大片鲜艳美丽的桃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

      指导读出一种惊喜。

      (2)走*些,看看深红的桃花如火,多艳丽,很美,再看这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粉嫩嫩的,也很美丽,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呢?作者这时问自己:指导读:可爱深红爱浅红?读出疑问的语气。

      (指名问:你能说清楚吗?),是啊,作者也说不清,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它们在诗人的眼里都很美丽。用一个肯定的说法就是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感受一下桃花的美丽。

      四、说诗意

      1、古诗学到这,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2、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有哪些景物呢?

      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读读这首诗。

      4、今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看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其实还有很多描写桃花的诗,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找一找,做一下积累。

      5、完成课堂作业。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

      朝代:唐代

      原文: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阅读全文]...

2022-04-05 02:17:50
关于寻人的古诗 - 句子
关于寻人的古诗 - 语录
关于寻人的古诗 - 说说
关于寻人的古诗 - 名言
关于寻人的古诗 - 诗词
关于寻人的古诗 - 祝福
关于寻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