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含有十三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十三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十三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十三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赏析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宝玦(jué)是环状有缺口的玉。这首其实在咏伯乐:戴宝玦的公子有侠义之风,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赠给楚襄王。见“千金买马骨”典。李贺的诗神话情结常常很浓,诗意还是期盼伯乐。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三
作者:唐·李贺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注释】
①玦:玉,其状如半环。
②楚襄王:即楚顷襄王,怀王之子。史无襄王好马之记载,则本诗乃感叹骏马所投非人。
【赏析】
这首诗感慨能够赏识良马的人不多。戴宝玦的公子是谁家的公子,很早就听说他有侠义的'声誉。此人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古书载,有人欲得千里马而未果,连千里马之骨也买下,此事传开后从各地送来千里马。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91_4【馬詩二十三首·其拾叁】李賀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拓展:李贺人物生*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高*,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却忆年年寒食节,朱侯亲上十三陵。——王国维《颐和园词》
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纳兰容若《好事*·马首望青山》
莫倚危栏频北望,十三陵树几曾青?——朱彝尊《来青轩》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纳兰容若《秣陵怀古》
好待收京传露布,十三陵畔奠*。——柳亚子《阙题》
白头遗老在,指点十三陵。——洪升《京东杂感》
重闻百五日,遥祭十三陵。——顾炎武《金陵杂诗·其二》
万岁山前野火焚,十三陵树黯秋云。——陈文述《雨夜题彭甘亭周忠武公墓纪事诗后》
百二关河悲故垒,十三陵寝识前朝。——王戬《送人出居庸》
前年北谒十三陵,鬓丝如雪须有冰。——陈恭尹《高固斋以长歌赠别赋答》
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纳兰容若《清*乐·角声哀咽》
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方公里,距离*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赞美退伍老兵的诗句十三首
(第一首)
南海阵阵波涛滚,电闪雷鸣战云飘。
美帝为圆霸权梦,拥兵自重扰海疆。
退伍英杰重归列,秣兵历马海天间。
保家卫国为己任,不虚中华好儿男。
(第二首)
旌旗漫卷遍营房,将士回头已褪装.
纵马守疆欢乐少,挥戈捍土苦辛长.
千金利禄无心绪,万里风尘有雨霜.
任重当须勤努力,繁荣经济再辉煌.
(第三首)
身着戎装进军营,钢铁脊梁守国土;
折服外敌竞风流,勇猛英武壮国威。
服从命令退伍兵,精准统计擂战鼓;
扬帆数海迎激浪,服务国策成栋梁。
(第四首)
山河秀丽壮心房,群寇耽耽恋武装.
三载戎期义务满,功高无语自流芳.
抬头笑指天涯路,挥泪轻擦手里枪.
辗转千回关塞远,布衣亦可破贼王.
(第五首)
征兵入伍年年新,战友情谊日日深。
解甲归田四十载,絮绕军营一片心。
当年杀声震天响,如今弓腰驼背身。
志同道合强国梦,战无不胜主义真。
(第六首)
雪花纷飞遮营房,告别军营脱军装.
军旅生涯难忘却,部队作风定发扬.
离别泪水不轻流,有志自强有主张.
莫道军枪放南山,战事令下回匆忙.
(第七首)
偃武息戈几十年,解衣卸甲未封田。
娶妻生子尽孝道,国计民生事连连。
应尽义务面面到,革命到底永向前。
祖国大地风光好,游山玩水莫等闲。
(第八首)
从军数载出营房,卸下戎衣便着装.
本课人生功德满,青春花季蕊流芳.
相携战友创新路,淬火军风破敌枪.
莫道征程坎坷远,雄心无畏勇称王.
(第九首)
战火纷纷肩并肩,兵来将挡做靠山。
危在旦夕挡枪子,关键时刻把把关。
掷地有声说了算,期待相见眼望穿。
战友之间不了情,老骥伏枥志无边。
(第十首)
精忠卫国驻边疆,而今挥泪褪戎装.
三年五载兵义满,胸怀豪情回家乡.
强国富民沙场路,安然换身蓝衣裳.
刚毅情操永不变,再赴工业报效党.
十三经是什么?
《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历代儒客文人推崇。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十三经是什么?欢迎大家参考!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孔子始明言经。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为“经”,以阐扬儒家思想,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命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钱穆《国学概论》)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部注疏的书名、卷数、注疏者及阮本校勘者如下:
⑴:《周易正义》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尚书正义》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⑽:《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历代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强化其地位,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篇。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诗的前两句通过*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译文:
*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残梦 几度痴迷看未真, 多情自古不由人。 三更犬吠惊残梦, 小月窗前照冷身。 ◎雨中行 骤雨封山百鸟惊, 泥浆裹裤路难行。 时人哪顾花容色, 小步匆匆又一程。 ◎插秧有感 烈日当空汗雨浇, 田间曲背种青苗。 深深浅浅人生悟, 退步方为智者招。 ◎写在父亲节 节至随心赋愧言, 春秋往事似波翻。 肩挑日月霜飞鬓, 耄耋蹒跚在故园。 ◎晚情 沙滩落日映江红, 野鹜双双戏水中。 又见清风追柳絮, 湘江情醉小桥东。 ◎相思夜 子衿远去室生凉, 绣枕仍余昨夜香。 鸡唱五更天啼破, 唯将别绪种心房。 ◎六一逢雨有句 节日偏逢夜雨绵, 孩童撅嘴伫窗前。 苍穹竟惹千斤怒, 冷气如何裙带翩。 ◎君为车狂 手握人生鬓染霜, 居无定所苦深藏。 孤身四海沧桑客, 立誓为车一世狂。 ◎寂夜无寐有句 独坐妆台月夜寒, 菱花照影泪痕干。 谁将旧忆风中弃, 把酒消愁满腹酸。 ◎咏竹筷 莫把纤腰喻栋梁, 心存小志隐庖房。 盘飧五味皆尝尽, 指上由人论短长。 ◎雨中移花有句 朦胧雨雾锁巴山, 地垄银锄不得闲。 客问移花何事去, 随君远足待秋还。 ◎晨梦 曙色邀来万缕红, 穿纱直入小房中。 时人拥枕思晨梦, 梦里依稀水榭东。 ◎逢君生辰有句 年年此日话生辰, 数语拙言数语真。 莫问今朝谁是主, 双鸳共枕乃良人。
编辑点评:
七绝十三首。第一首,几缕残梦消瘦了风月,晓月惊梦;第二首;雨中行的风景定是急匆匆的脚步;第三首,插秧诉说的是人生的深浅感悟;第四首;耄耋之年,往事历历在目;第五首,满腔的情怀都付之于小桥流水;第六首,隐隐的思绪绕梦吟;第七首,淡看雨帘倾诉衷肠;第八首,人生百半,几度沧桑都在诗中;第九首,把盏消愁愁煞人;第十首,盘中小吟论志远,人生可谓五味俱全;第十一首,秋雨秋景又有几度风花雪月;第十二首,晓来晨梦又是相思长;第十三首,最后这句“双鸳共枕乃良人”情到深处自然浓啊。组诗情意绵绵,抒发了无尽的惆怅。欣赏阅读!问好作者!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赏析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这首诗充满对前途的期待。小马驹的耳朵像斜削竹管开始聚集,身上桃花似的斑斓毛色还没有长成。将来它要成为冲锋陷阵的好马,到时候不如牵去借给将军骑用。诗人以小马驹自比,认为人们还未能看出自己志大才高,将来必定能够助明主成大事。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
作者:唐·李贺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注释】
①批竹:削竹,骏马耳小而促,如批竹状。《齐民要术》:“马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
②桃花:桃花马,黄白杂毛。未上身:谓马尚幼小。
【赏析】1
这是一匹年轻的'马:耳朵似削尖的竹管儿紧贴马头,身上没一点儿桃花斑纹,这两句喻马的神态好,毛色纯。接下来说:将来上阵的话一定会被将军看上当坐骑的。诗句里充满了对前途的期待。
【赏析】2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本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二首。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或“李长吉体”。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91_4【馬詩二十三首·其拾貳】李賀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读山海经》十三首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全诗主要运用借古讽今手法,文笔自然,意蕴深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读山海经》十三首,一起来看看吧。
说明
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
这组诗除第一首具有诗序的性质外,其他十二首分咏《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所记奇异事物,多为借古讽今之作,以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感慨。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十八卷。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晋代郭璞作注。《穆天子传》是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家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噗注。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
其一(1)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2)。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3)。
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士“。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5)。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6)?
[注释]
(1)这旨诗自咏隐居耕读之乐,是组诗的序诗。初夏之季,耕种之余,饮酌春酒,观览图书的诗人的神情伴随着美妙的神话故事邀游宇宙,乐趣无穷。
(2)盂夏:初夏,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本枝扶疏。”
(3)欣有托:因为有了依托而高兴。托:依托、指寄身之处。庐:住宅。
(4)穷巷:僻巷。隔深辙:谓距离大路很远。隔:隔开,相距。辙:车辙,代指大路。颇回故人车:经常使老朋友的车子掉转回去。颇:很,这里指经常。回:回转。故人:熟人,老朋友。
(5)周王传:指《穆夫子传》。山海图:指《山海经图》。《山海经》原有古图及汉代所传图,晋代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有图及赞。后原图均失,今所见图是清人补画。
(6)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很短。终穷,尽。
[译文]
夏初草木竞生长,叶茂枝繁树绕屋。
众鸟欢欣有住处,我也喜爱我茅庐。
耕田播种事已毕,有空还家读我书。
僻巷距离大道远,友朋无奈转回路。
我心欢快饮春酒,摘取园中好菜疏。
微雨濛濛东面来,好风与共使心舒。
《穆天子传》泛观览,《山海经》中翻画图。
顷刻邀游遍宇宙,我心不乐又何如?
其二(1)
玉台凌霞秀,王母怕妙颜(2)。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3)。
灵化无穷已,馆字非一山(4)。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5)!
[注释]
(1)这首咏赞西王母的妙颜,永寿和神通,以抒发诗人的厌弃世俗之情。
(2)玉台:玉山上的瑶台,即西王母的居处。《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凌霞:高出云霞之上。秀:灵秀,秀美。怡:安适愉快,和悦。妙颜:容颜美妙。
(3)天地共俱生:谓王母与天地同生。几何年:多少岁。
(4)灵化:神灵变化。无穷已:没有穷尽。仙馆非一山:《山海经》之《西山经》说西王母居玉山;《大荒西经》说西王母“处昆仑之丘”,郭璞注:“王母亦自有离宫别馆,不专住一山也。”《穆天子传》说西王母居于弇(yān掩)山,故曰“仙馆非一山”。
(5)高酣:高会酣饮。发新谣:《穆天子传》说,周穆王为西王母设宴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作歌谣道:“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宁:怎,哪里。俗中言:凡俗之言。
[译文]
玉台灵秀出云霞,王母安适美容颜。
天地与之共俱生,不知岁月几多年。
神灵变化无穷尽,仙馆很多非一山。
高会酣饮唱新谣,哪像世俗凡语言!
其三(1)
迢递槐江岭,是谓玄圃丘(2)。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祷(3)。
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4)。
《孔子集语》卷十三
《孔子集语》由清代学者孙星衍辑,之后王仁俊、李滋然对孙书各有补充,分别撰有《孔子集语补遗》、《孔子集语补遗商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集语》卷十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事谱十一(下)
《韩诗外传》五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于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韩诗外传》六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
《庄子·外篇·秋水》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说苑·杂言》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礼乐之不修也,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吾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琴操》
孔子厄者,孔子使颜渊执辔,到匡郭外。颜渊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虎。"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孔子貌似阳虎,告匡君曰:"往者阳虎,今复来至。"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不解,弟子皆有饥色。于是孔子仰天而叹曰:"君子固亦穷乎!"子路闻孔子之言悲感,悖然大怒,张目奋剑,声如钟鼓,顾谓二三子曰:"使吾有此厄也!"孔子曰:"由,来!今汝欲斗名,为戮我于天下,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由等唯唯。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拒,军士僵仆。于是匡人乃知孔子圣人,瓦解而去。
《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
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
《淮南子·泰族训》
孔子欲行王道,东西南北七十说而无所偶,故因卫夫人弥子瑕,而欲通其道。
《盐铁论·论儒》
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
《艺文类聚》
六十七引《典略》 孔子返卫,卫夫人南子使人谓之曰:"四方君子之来者,必见寡小君。"孔子不得已见之。夫人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之声璆然。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返。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蠙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简子按兵而不动。
《盐铁论·论儒》
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
《艺文类聚》三十引《典略》
孔子过宋,与弟子*礼于树下。宋司马桓魋使人拔其树,去适于野。
《韩诗外传》九
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引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赐以知之矣。不知丧家狗,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器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以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
《白虎通·寿命》
夫子过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门外。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一人,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儡儡如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笑曰:"形状,未也。如丧家之狗,然哉乎!然哉乎!"
《论衡·骨相》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郑东门。郑人或问子贡曰:"东门有人,其头似尧,其项若皋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傫々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如丧家狗,然哉!然哉!"
《三国·魏·刘廙传》注引《新序》
赵简子欲专天下,谓其相曰:"赵有犊隹,晋有铎鸣,鲁有孔丘,吾杀三人者,天下可王也。"于是乃召犊隹、铎鸣而问政焉,已即杀之。使使者聘孔子于鲁,以胖牛肉迎于河上。使者谓船人曰:"孔子即上船,中河必流而杀之。"孔子至,使者致命,进胖牛之肉。孔子仰天而叹曰:"美哉水乎!洋洋乎,使丘不济此水者,命也夫!"子路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夫犊隹、铎鸣,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意之时,须而后从政,及其得意也,杀之。黄龙不反于涸泽,凤凰不离其罻罗。故刳胎焚林则麒麟不臻,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竭泽而渔则龟龙不见。鸟兽之于不仁,犹知避之,况丘乎!故虎啸而谷风起,龙兴而景云见,击庭钟于外,而黄钟应于内,夫物类之相感,精神之相应,若响之应声,影之象形,故君子违伤其类者。今彼已杀吾类矣,何为之此乎!"于是遂回车,不渡而还。
《说苑·权谋》
赵简子曰:"晋有泽鸣、犊犨,鲁有孔丘,吾杀此三人,则天下可图也。"于是乃召泽鸣、犊犨,任之以政而杀之。使人聘孔子于鲁,孔子至河,临水而观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于此,命也夫!"子路趋进曰:"敢问奚谓也?"孔子曰:"夫泽鸣、犊犨,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之未得志也,与之同闻见;及其得志也,杀之而后从政。故丘闻之,刳胎焚夭则麒麟不至,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丘闻之,君子重伤其类者也。"
《琴操》
《将归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赵简子循执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将往,未至渡狄水,闻赵杀其贤大夫窦鸣犊。喟然而叹之曰:"夫赵之所以治者,鸣犊之力也。杀鸣犊而聘余,何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则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鸟兽尚恶伤类,而况君子哉!"于是援琴而鼓之云:"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水经》河水注五
昔赵鞅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
《庄子·杂篇·寓言》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墨子·耕柱》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之,而旧者新之。"
《庄子·内篇·人间世》
《满庭芳·三十三年》
作者:苏轼
原文: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
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
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
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
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
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声断,行人未起,
船鼓已逢逢。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m.ju.51tietu.net)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宵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含有十三的诗句
十三十三口号
有三十三的古诗
共十三句的古诗
带十三的诗词
毕十三的语录
十三句的四言古诗
狗十三的语录
十三个字的古诗句子
毕十三台词
七十三画的古诗
十三开头的古诗
十三_古诗词中的叠词诗句
狗十三台词
十三行以上的古诗
古诗十三首的资料
含十三豆蔻的古诗
中秋的古诗十三首
洛神的古诗十三言
十三的古诗名字
夏天的古诗十三首
八行十三列的古诗
十三杯酒的古诗
狗十三语录
春十三娘台词
十三年前的古诗
含有十三辙的古诗
古诗十三首中秋节的诗句
关于十三岁祝寿的诗句古诗
结婚十三年纪念日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