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比兴的诗句

关于锦瑟比兴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锦瑟比兴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锦瑟比兴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锦瑟比兴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 语录(28k+) 说说(9k+) 名言(6k+) 诗词(45) 祝福(44k+) 心语(5k+)

  •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智慧
  •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邶风·谷风》:“**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

      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赋。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6-07 12:47:14
  •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

  • 诗经
  •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南宋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陈述铺叙的意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起兴,先说其他事物,引起所咏之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文体之赋比兴,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赋

      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拓展】诗经赋比兴赏析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6-28 19:53:19
  •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 诗经
  •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导语:相信大家都知道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阅读全文]...

2022-02-09 03:07:12
  •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 文学,写作
  •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欢迎大家分享。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高考语文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

      高考备考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

      第一,时间安排。高考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同学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掌握。高一高二是细致全面备考积累丰富细节的阶段;20xx年6、7月份是明确高三要求,布置暑假任务的阶段;8月是完成暑假任务的阶段。从9月份开学到20xx年期末统测,同学们要跟着老师进入全面复*的阶段;20xx年寒假,是明确自己薄弱环节,反思内省的阶段。到了明年2月份至4月份,做到突出难点;4月份至5月份,注意突出重点;从5月份开始至高考之前,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全面查漏补缺,进入临考状态。

      第二,学生对细节的理解与积累。一件事做的好或者不好不是概念问题,是细节问题。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做的更好,甚至做到极致,很多时候不是靠一个想法,一个理解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是看对这件事积累了多少细节。所以对于高考来说,细节的理解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举一个例子:《红楼梦》中宝黛相遇的场景。

      “贾宝玉一见林黛玉,可那样了!”这是一般人的语文课。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寸,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曹雪芹式的语文课。这段话曹雪芹没有写林黛玉的衣着服饰,更多的是从精神的层面上去描述的。

      高考复*备考中,也包括高一高二,很多时候在读书思考,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容易把第二种描述,理解为第一种描述。这两种描述是远远不能对等的,如果把后者理解为前者,一定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我们在复*备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多少学*的细节,是决定你分数的事。这是非常要引起重视的。

      突破记与练的局限,关注思维的清晰与严整

      *时我们备考时很注重“记”与“练”,在这两方面着力最多。但是,仅仅简单的“记”和“练”都不能让成绩突破提高。所以在复*中更应该注意的是思维的清晰与严整。

      以xx年广东卷为例,看看高考对于思维的要求。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题目实际上是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易知而难行”暗指的是一些违背常识、违背公德,甚至违反法律的社会现象。而“常识须推陈而出新”则指的是思考与创新。广东卷的命题其实是希望学生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境况,能提出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很多其他地区的高考试卷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作文题目,都能体现出高考对于思维的高要求,足见其重要性,在备考中要特别注意。

      20xx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针对20xx年高考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命题的基本规律,给大家提出五点建议,希望大家能在关注这五个方面之后,充分备考,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潜质,这是科学备考很重要的方面。

      《说“木叶”》预*提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要性。而全文的中心则是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说明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暗示性的特征。对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启发。

      学*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

      (1)抓住重点读书。这篇课文引用了不少诗篇,疏通这些诗句的涵义,固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但不能把这作为重点。阅读本文仍然应当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在理解每个段落乃至每个层次的要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中心。

      (2)学以致用读书。课文通过对“木”“木叶”“落木”等词语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意义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丰富的暗示性的特征。加深对诗歌语言这一特征的理解,很有助于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运用作者提示的方法,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多进行诗歌鉴赏的练*。

      (3)探究提问读书。“木”“木叶”“落木”“树”“树叶”“落叶”,这都是我们天天见到的词语,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其中有什么学问。但是,作者不囿于俗见,从中发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诗家们都爱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为什么诗歌中只见到“树”或“叶”而不见“树叶”?为什么明明是描写“落叶”,诗人们却偏偏要写成“落木”?作者顺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谜团。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对我们的学*是很好的启示。

      高考作文引导:写作立意要深刻

      阅读题失分多,要密切联系原文

      李纪镜表示,从考试大纲来看,今年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题型,试卷结构和分数分布没有变化。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阅读题,失分也很多。因为阅读题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学生积累不够,有时就难以应付。目前,在做阅读分析题时一定要把题目的选项和原文认真对照,对文本要有充分的理解。

      李纪镜说,具体来分,文言文阅读主要是翻译,按点得分,如果可以做到直译就能提高得分率。而对现代文阅读除了对比原文的办法,还可以采用排除法,节省很多时间。而客观题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需要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写作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最后的探究题则最难,有很强的的主观性,答案较灵活。

      “总的来说,做阅读理解题目要紧扣题目要求,密切联系原文,一切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李纪镜说道,主观题要得分,首先要有明晰的观点,在答题技巧上要注意做到有序归纳,分点陈述,让答案明晰,阅卷者一看便可看到要点。

      作文明确文体特征,立意要深刻

      在高考的所有科目、所有题型中,语文写作的分值高达60分,不但占据了语文科目的半壁江山,也同样是高考的重头戏。对于每位高考考生,写作不容有失。那么考生如何顺利度过高考作文大关?

      李纪镜说,写作首先需要考生在文字的综合能力,记叙文和议论文有何特点、如何区分,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考生首先就要注意题目明确要求的文体特征,把握准了方向再去求高分。一般作文评分是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征20分,特征就是要在内容丰富有文采、表达有创意等方面去努力,立意深刻的文章很容易得高分。

      而在作文时间分配上,李纪镜认为要因人而异,有人书写速度较快,有人较慢,所以时间大概控制在60分到70分钟之内,作文多花一些时间没关系,毕竟分值较大。其它地方比如默写,记住了就记住了,花的时间就较少。有些题目时间要把握好,不能太纠结,做不来暂时放下回头有时间再来想也是可以的。

      复*要加强训练,对自己进行全面评估

      高考在即,作为高考的第一科目,当下该如何展开复*?李纪镜说,目前备考首先应该是一个适应性的训练,就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整张试卷都有序地做完,而不是手忙脚乱,或者有些题花很多时间、仓促地去表达,要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他认为,考生要明确自己哪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哪些方面是有一些把握的,在薄弱的环节哪些是可以短时间内还可以提高的,哪些即使花功夫可能也不能见效的,在这个方面对自己备考做出一些选择,很难提高的,现在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必须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李纪镜说,考试中调整心态也很重要,考生现在要关注复*过程不必要太多去想结果。如果说考生一直准备得不错,就该怀着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考试,如果准备得不太好,那么可以去想尽最大努力做得最好。只有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衡,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尽量避免紧张,才能为整场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湖北高考作文指导:绝对实用百搭的满分作文结构

      【摘要】语文考试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写好作文要讲究哪些方式方法呢?编辑整理了“20xx湖北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希望考生在考试中能运用到这些方法,写好作文,提高成绩!

      文章结构占据着如“人体骨骼”一样的重要位置,架构起作者的思路、文章主题、语言文字以及选用的素材,从而支撑着整篇文章。高考作文,如果你能够好好安排全文结构的话,它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带来亮色。而在阅卷老师眼中的高分作文无疑必须具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等完美条件,否则,一篇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不明所以的文章,即便语言再生动,也无法让阅卷老师心服明白你所要表达的主题,又怎能心服口服的给出高分呢?今天为你提供的几种作文结构形式,绝对是考场上百搭实用的必备良品。

      【学*指导】

      一、坚持传统的旧结构

      对于写作能力较差者,可以采用“传统的旧结构”。所谓的“旧结构”,乃是使用“传统的、常规的”合情合理的先后顺序来展开。

      比如,最*我叫应届高三毕业生撰写一篇题为《地球啊,地球》的800字高考模拟作文,我首先与同学们一起认真学*了《诗经·鲁颂·?宫》的八个部分内容(《?宫》一诗,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叙述周朝先祖开国创业的伟大功德,以及颂扬鲁僖公建庙祭祀、祝祷祈福的乐歌韵辞),然后给它撰写好精确而简扼的段落大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接下来,我又给同学们撰写了《地球啊,地球》一文的八个写作提纲,让大家拿回去,寻找素材,初成草文。大家在进行认真交流之后,再形成正文。

      这八个提纲的具体内容如下:

      (1)太阳行星的地球;(2)原始状态的地球;(3)丰富资源的地球;(4)无私奉献的地球;(5)人类损毁的地球;(6)带来灾难的地球;(7)反思拯救的地球;(8)和谐共存的地球。

    [阅读全文]...

2022-06-02 19:14:32
  • 比兴的修辞手法

  • 语文
  • 比兴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比兴的修辞手法,快一起来看看吧!

      比兴的修辞手法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一、比兴的分类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是比与兴重叠在一起。表面写“羁鸟恋旧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引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污浊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是起兴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有类似点,相似点是受束缚渴望回到原来生活环境中去,因此,又构成了类似于借喻的比喻。通过比兴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卓然,香色超群,感叹其风霜相逼芳华易逝。诗人巧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构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整的意义层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洁,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流逝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感慨。

      二、比兴的作用

      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加强了古诗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古诗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诗人都把不便明说的意思通过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出之。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诗的意思是:“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身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巩固训练】

      简要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七)

      【分析】

      (1)比与兴叠用。表层意思是桑叶肥泽,深层意思是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以桑树未凋落时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2)“比+兴”式。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贪吃的斑鸠啊,不要无节制地啄食桑葚)来引出下文的'“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上的女孩子呀,不要沉醉于男子编织的情网),前两句是要引出两句,这是兴;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这是比喻。

      (3)整体兴寄。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了严冬却能青葱翠绿,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着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这样一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调的树荫吗?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自己。

    [阅读全文]...

2022-04-22 20:15:15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 艺术,诗经,古诗文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还是不停地“溯洄从之,”虽然诗人是那样的殷勤,可伊人总是处于虚无飘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求之不得的苦苦寻觅,表达出诗人含蓄的惆怅情感。

      诗篇用不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节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清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它的清丽在于那清秋的季节,那袅袅的秋风、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涟漪,那晶莹的白露,那粲粲的芦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样儿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个多愁善感、贤惠善良、美丽端庄少女。在这种清幽而又苍凉迷茫的`环境里想着这样的人儿,情自然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行自然是欲离还转,百转千回。这正是是王国维所说的“《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与景的交融而又浑然一体,正是这首诗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这首抒情诗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朦胧飘逸的诗歌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的芦苇,浓浓的白霜,一幅深秋萧瑟冷落的画面跃然读者的心头;诗人伫立河边,翘首凝望,为追寻“伊人”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寻之艰辛可见一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之路困难重重,但是诗人无视困难,决不放弃。凄清的深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断肠柔情”,令读者也深受感染。表明上没有一个情字,但其实句句在抒情,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感到了无尽的惆怅,全诗没有一个“思”字,我们又分明感到了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蒹葭》通过对蒹葭、秋水、伊人等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抒发的是没“愁”“思”的愁思之情。《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这种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

      《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 、霜露 、秋水 、伊人 、蜿蜒而下之河 、阻而且长之道 ,呈现出苍苍的蒹葭 ,笼罩在无边的迷雾之中 ,抒发了清冷凄迷之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那种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心情。《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

    [阅读全文]...

2022-06-07 18:36:09
  • 描写冬天萧瑟诗句

  • 萧瑟,冬天,古诗文
  • 描写冬天萧瑟诗句

      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冬天萧瑟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乐府诗》

      2、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3、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剑客》

      4、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李世民《冬狩》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孟郊《苦寒吟》

      7、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8、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9、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古诗童童孤生柳》

      10、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杜甫《*县怀古》

      11、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古诗孟冬寒气至》

      12、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黄庚《雪》

      13、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李白《酬崔五郎中》

      14、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晁采《子夜歌十八首》

      15、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岑参《冬夕》

      16、寒风淅沥,遥天万里,黯淡同云幂幂。——紫姑《白苎》

      17、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18、冶云赤天涨为黑,寒风余吹山拔木。——王安石《九鼎》

      19、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陆龟蒙《冬柳》

      20、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1、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吕温《冬夜即事》

      22、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谢道蕴《咏雪联句》

      23、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谢逸《送董元达》

      2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2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27、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

      28、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29、冻结南云,寒风朔吹,纷纷六出飞花坠。——白朴《踏莎行咏雪》

      30、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悲出塞长。——韦应物《送孙徵赴云中》

      31、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32、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

    [阅读全文]...

2022-02-12 10:07:04
  • 关于瑟瑟的诗句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白居易《闲游即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秦韬玉《采茶歌》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鲁迅《莲蓬人》

    枫叶菊花秋瑟瑟,荒园废圃雨昏昏。——倪瓒《寄德朋》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朱熹《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齐己《中秋十五夜寄人》

    出游爱何处,嵩碧伊瑟瑟。——白居易《咏兴五首。出府归吾庐》

    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白居易《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

    攻馀瑟瑟风摇绿,刑尽猩猩日曬红。——蒲瀛《次韵袁升之游云寺鸿庆院山茶之什·对境那能问色空》

    瑟瑟阴阴,嗟哉此声,胡为乎来?——陈维崧《秋夜听梁溪陈四丈弹琵琶》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杜甫《石笋行》

    木成文理差差动,花映溪光瑟瑟奇。——石介《燕支板浣花牋寄合州徐文职方》

    幢盖飘摇入冷空,天风瑟瑟星河动。——齐己《升天行》

    鸣鼙走马接飞鸟,铜驮瑟瑟随去尘。——李颀《郑樱桃歌》

    绕院松瑟瑟,通畦水潺潺。——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

    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漙.燕山游子衣裳薄,秦地佳人闺阁寒。——刘希夷《捣衣篇》

    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呈梦得》

    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白居易《早春忆微之》

    先秋瑟瑟生谷风,青阴倒卓寒潭中。——齐己《灵松歌》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白居易《北窗竹石》

    禅智寺,山光桥,风瑟瑟兮雨萧萧。——徐铉《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庶资一笑耳》

    三四仙女儿,身著瑟瑟衣。——贯休《梦游仙四首》

    禅智寺,山光桥,风瑟瑟兮雨萧萧。——徐铉《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酬》

    冥冥烟干动石壁,瑟瑟风叶临窗牖。——何景明《题文与可画竹上有东坡山谷题识》

    须题内史琅玕坞,几醉山阳瑟瑟村。——陈陶《竹十一首》

    天上宝玉琴,星徽点瑟瑟。——李复《昼坐东轩忽十三蝴蝶颜色鲜碧飞舞*人移时方》

    炎飙正烁烁,溪水徒瑟瑟。——梅尧臣《依韵和僧说夏日闲居见寄》

    怜恁瑟瑟啼珠,凄零满衫袖。——姚燮《琵琶仙》

    江*风轻波瑟瑟,宿霭卷空天一色。——楼钥《次韵赵子野石城钓月图》

    竹风瑟瑟野猿号,月下酣眠不脱蓑。——白玉蟾《山居五首·竹风瑟瑟野猿号》

    [阅读全文]...

2021-12-03 03:42:34
  • 关于萧瑟的诗句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辨》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萧瑟晓风闻木落,此时何异洞庭秋。——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满桂楼》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尘海茫茫浓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鲁迅《辛亥残秋偶作》

    今日才立秋,凉风已萧瑟。——孔*仲《立秋日呈梦锡》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李白《古风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

    尘海苍茫恐百岁,舍风萧瑟走*。——*《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苦寒行》

    谁道官居太萧瑟,香粳甜輭鳜鱼肥。——喻良能《偶成·祠山东畔古桐西》

    应念孤飞争别宿,芦花萧瑟雨黄昏。——皮日休《鸳鸯二首》

    前年尘起龙沙北,万氏林居总萧瑟。——刘崧《题屏岫幽居图为万砯赋》

    从容进仆问乡闾,归心倏起成萧瑟。——孔*仲《兄长舟次会稽以十月九日发书清江亲故以此日遣使仍以十一月十二日同到去岁会稽书清江人亦同日到尝有诗记其事》

    一闻歌玉树,萧瑟*秋。——李白《月夜金陵怀古》

    渭水逶迤白日净,陇山萧瑟秋云高。——杜甫《*闻》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湛湛长空黑》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有时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两河萧瑟惟狐兔。——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杜甫《偶题》

    城东古道场,萧瑟寒松姿。——苏辙《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

    忠肝痛胆欲谁付,冷屋风灯但萧瑟。——苏泂《书怀》

    悲笳响萧瑟,风驭行差池。——张祁《庐州诗》

    滞留无好怀,风景独萧瑟。——张耒《春旱二首·大野拱连山》

    况今王气在东南,北望中原渺萧瑟。——赵蕃《赠唐德舆通判》

    惊飙动河汉,原野旷萧瑟。——赵秉文《岁暮言怀》

    疏窗小竹真萧瑟,浅帐寒梅动疏散。——汤显祖《署客曹浪喜》

    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刘得仁《赋得听松声》

    淅沥危叶振,萧瑟凉气生。——韦应物《楼中阅清管》

    西风萧瑟柳条轻,翻似依依乍向城。——顾斗英《残柳如新柳》

    谋臣猛将俄解体,吹入胡笳一萧瑟。——胡寅《题浯溪》

    衢路屏营诗少味,江关萧瑟赋多情。——陈杰《送万*野余秋山被荐北行》

    神州见苍莽,悲风为萧瑟。——史尧弼《静心堂》

    飘泊荆吴最萧瑟,厌闻胡汉更纷挐。——苏籀《忆雍都一首》

    有时照入空闺里,萧瑟流黄夜惊起。——屠隆《长安明月篇》

    野色苍凉新雨地,秋声萧瑟夕阳枝。——张耒《福昌》

    一一龙蛇形,风雷气萧瑟。——章康《游龙山》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八月高秋晚,凉风正萧瑟。——陈子昂《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是非两安在,阡陌眇萧瑟。——周必大《和范至能舍人农圃堂韵》

    *生食肉相,萧瑟何足赖。——洪迈《蔬饭》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杜甫《北征》

    放神八极外,俯仰俱萧瑟。——杜甫《写怀二首》

    杀气横空月上迟,草色萧瑟边风悲。——冯时行《关山月》

    [阅读全文]...

2022-03-18 10:42:46
  • 描写冬天萧瑟诗句

  • 冬天
  • 描写冬天萧瑟诗句

      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冬天萧瑟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乐府诗》

      2、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3、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剑客》

      4、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李世民《冬狩》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天寒*苍,北风叫枯桑。——孟郊《苦寒吟》

      7、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8、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9、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古诗童童孤生柳》

      10、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杜甫《*县怀古》

      11、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古诗孟冬寒气至》

      12、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黄庚《雪》

      13、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李白《酬崔五郎中》

      14、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晁采《子夜歌十八首》

      15、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岑参《冬夕》

      16、寒风淅沥,遥天万里,黯淡同云幂幂。——紫姑《白苎》

      17、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18、冶云赤天涨为黑,寒风余吹山拔木。——王安石《九鼎》

      19、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陆龟蒙《冬柳》

      20、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1、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吕温《冬夜即事》

      22、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谢道蕴《咏雪联句》

      23、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谢逸《送董元达》

      2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2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27、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

      28、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29、冻结南云,寒风朔吹,纷纷六出飞花坠。——白朴《踏莎行咏雪》

      30、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悲出塞长。——韦应物《送孙徵赴云中》

      31、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32、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

    [阅读全文]...

2021-12-13 12:20:14
锦瑟比兴的诗句 - 句子
锦瑟比兴的诗句 - 语录
锦瑟比兴的诗句 - 说说
锦瑟比兴的诗句 - 名言
锦瑟比兴的诗句 - 诗词
锦瑟比兴的诗句 - 祝福
锦瑟比兴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