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记承天寺夜游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记承天寺夜游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记承天寺夜游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7) 语录(3) 说说(2) 名言(6) 诗词(19) 祝福(15k+) 心语(1k+)

  • 记承天寺夜游拼音

  • 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拼音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写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yuan feng liu nian shi yue shi er ri ye,jie yi yu shui ,yue se ru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hu,xin ran qi xing. nian wu yu wei le zhe,sui zhi cheng tian si xun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zhang huai min,huai min yi wei qin,xiang yu bu yu zhong ting.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ting xia ru ji shui kong ming,shui zhong zao xing jiao heng,gai zhu bai ying ye.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he ye wu yue?he chu wu zhu bai?dan shao xian ren ru wu liang ren zhe er.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阅读全文]...

2021-12-08 14:49:09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
  •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 《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阅读全文]...

2022-05-18 00:40:43
  •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在黄州,苏东坡的创作最为人熟知的是《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大约在写前后《赤壁赋》的同时,苏东坡还写了一短篇的月下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不含标点仅85字,品读之,其文之美,亦让人慨叹不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之美,先说一个自己感悟的小细节,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游记的全文纸上我本可略过,到时在电脑上搜索即可,我还是情愿读它两遍,再抄写下来。

    这篇游记只是苏东坡即兴之作,就像这次夜游也是即兴之游,记其偶感之美,却已经成为散文名作,为大众喜爱。有人说这是因为苏东坡夜里不能入睡才爬起来,我却认为苏东坡深谙道家养生之法,睡前有给自己揉搓按摩的*惯,从未有睡眠障碍。即使因为“乌台诗案”,在监狱里待的一百多天,苏东坡也是坦然入睡,鼾声如雷。有记载,当时宋神宗暗中派宫中一个太监冒充囚犯与苏东坡共处一个牢房来观察他,苏东坡很快睡着,而且鼻息如雷,皇帝由此知道他问心无愧,这也是苏东坡案在御史台强大压力下,却得以贬谪黄州从轻处理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苏东坡解衣欲睡,只因“月色入户”,即“欣然起行”(这份闲情逸致甚是难得)。未有对月亮的描写,如玉盘、银盘,明月高悬等等,只是皎洁的月光照入房间,仿佛月亮发出邀请,于是苏东坡即欣然起来,外出探访月下的景色。

    夜游,先寻“与为乐者”,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夜里,通俗的写法少不了对月亮、月光的描述,苏东坡却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月光使得中庭地面如积满了清水,通彻清明,当知天上月如明玉;“水中藻荇交横”,水中还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却原来是庭院中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我第一感觉,以为和孙悟空到了《西游记》的海底龙宫呢。

    压轴的“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道出文中真意。哪天夜里没有月光呢,竹柏也是到处都有,只是缺少像苏东坡和张怀民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恰如他在《赤壁赋》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如果更简单点,以他在给同朝大臣范镇的儿子的信中一句即可点明,“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就在这承天寺不远的临皋亭,苏东坡刚到黄州时的住处,其实是一处被废弃的驿亭。苏东坡给友人的信里描写自己住所,“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又有“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以文字来说,众位看官肯定对此处风景心向往之。只是我们要知道,风景之美,一半在景,一半在观赏者之心境。所以,假如有到临皋亭、承天寺游玩,未觉其美甚,当以反省之己为宜,因为,苏东坡对他自己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都情有独钟的。

    说到游记,苏东坡的前后两篇《赤壁赋》,大家是如雷贯耳。而《记承天寺夜游》,文章极短,全文仅85字,适合背诵,却描述了苏东坡在一*常月夜的自得其乐,亦是公认的古今游记佳品。

    苏东坡一贯主张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可以说他作品的风格就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行云流水,读来有一种醇甜感;文章无道德目的,也不要达成什么使命任务,却为人如此喜爱。

    [阅读全文]...

2021-12-09 19:36:04
  • 记承天寺夜游注音版

  • 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注音版

      记承天寺夜游注音版是怎样的呢?记承天寺夜游是著名的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了解记承天寺夜游注音是学*记承天寺夜游的重要前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yuán fēng liù nián shí yuè shí èr rì yè ,jiě yī yù shuì ,yuè sè rù hù ,xīn rán qǐ háng 。niàn wú yǔ wéi lè zhě ,suí zhì chéng tiān sì xún zhāng huái mín 。huái mín yì wèi qǐn ,xiàng yǔ bù yú zhōng tíng 。tíng xià rú jī shuǐ kōng míng ,shuǐ zhōng zǎo 、xìng jiāo héng ,gài zhú bǎi yǐng yě 。hé yè wú yuè ?hé chù wú zhú bǎi ?dàn shǎo xián rén rú wú liǎng rén zhě ěr 。

      记承天夜游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2-26 03:02:19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张怀民

      张怀民(生卒年不详),字梦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提到张怀民,张怀民当时被贬黄州 ,作者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是在苏轼被贬4年后被贬的) 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5-27 04:38:10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6-12 09:31:05
  • 《夜游孤山记》阅读训练及译文

  • 阅读,语文
  • 《夜游孤山记》阅读训练及译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游孤山记》阅读训练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①,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②。已,舍艇,取径沮洳间③,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④、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10],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⑤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生,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湖;指—闪湖。②林处士:指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白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沮洳(jǜ rù):低湿的地带。④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贾似道:南宋奸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寓:客居

      B.灯火隐见林薄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C.今皆亡有,既己荡为寒烟矣亡:通“无”

      D.而举其姓名举:推荐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对月亮、西湖、峰峦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朝的湖山月夜图。

      B.作者游兴盎然,先乘船,后步行,在游踪的叙述中透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愿。

      C.作者通过贾似道宅第废址与林逋放鹤亨遗迹的对比,表明对二者的褒贬态度。

      D.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又借景来抒发感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4分)

      (2)、遗迹顾至今尚存。(5分)

      参考答案

      【1】(3分)D(“举”应为“提起”、“说起”之意

      【2】(3分)B(“归隐山林的心愿”有误)

      【3】(9分)

      (1)这大概是因为望江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盖”“适”“尤”译对各得1分)

      (2)林逋只是一个*民,名声却流传了六百多年,遗址反而到今天还存在。(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垂”“顾”“尚”译对各得1分)

      解析:

      【1】(3分)D(“举”应为“提起”、“说起”之意

      【2】(3分)B(“归隐山林的心愿”有误)

      参考译文

      我到西湖上,寄居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墅。别墅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没能够前去游览。农历七月十二日,刚下过雨,感到轻微的清凉,环绕着西湖的山峦,都显得空寂青翠,像刚洗过一样。夜里,看见明亮的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轻波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 净明澈。我游览孤山的兴致正高,与学士一道,叫来一条小船,乘船来到孤山脚下。让一个童仆跟着,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坟墓的下面徘徊。不久,我们丢下小船,取低湿地带的小路,到达望湖亭。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铜镜,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北高峰和西湖南边的.南屏山,四面合拢得像个大环。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间忽隐忽现。

      沿着西湖走二里左右,双脚有点疲劳,坐在西泠桥石头栏杆上休息。族兄戒庵指点着 告诉我说:“宋朝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现在的葛岭(西湖北边):又听人们说起被称作水竹 院的楼现在西泠桥南面,左边倚靠着孤山,右边与苏堤连接,应当就在这个地方。”唉呀! 湖光山色,现在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而当时,权势非常显赫,妖冶的乐伎弦歌艳舞,亭台楼阁豪华艳丽,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已经荡化为凄冷的烟雾了!并且每说起他们的姓名,连小孩子都想要唾骂他。林逋只是一个*民,名声却流传了六百多年,遗址反而到今天还存在,为什么呢?我和戒庵相互感慨了颇久。从孤山一路过来,经过六七个和尚寺庙,没有和尚唱经礼赞的声音,只有在风林寺听到几声冷落的钟声。在游览孤山的第二天写下这篇记。

    [阅读全文]...

2021-12-25 15:46:05
  • 《书上元夜游》赏析

  • 《书上元夜游》赏析

      《书上元夜游》是苏轼先生所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上元夜游》赏析,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翻译

      1099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注释

      1、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2、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

      3、儋(dān)州:唐设儋州于海南岛(州治在儋县),其前身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设之儋耳郡。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至昌化(儋县)。

      4、过:拜访,探望。

      5、民:指汉族人。夷:指少数民族(如黎族等)人士。杂揉:同“杂糅”,混杂。

      6、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纷然:盛多的样子。

      7、三鼓: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还可分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当于现在讲的夜十一时至一时。

      8、关:门栓,文中指门。

      9、再鼾(hān):第二次打鼾,如俗语所说第二次睡觉。

      10、孰为得失:何为得何为失,指出游与“已再鼾”而言。

      11、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

      赏析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

      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苏轼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

      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

      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

      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阅读全文]...

2021-12-22 13:09:48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

  • 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词句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析: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妙在“入”字,将月光写活了,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写景抒情。“空明”写月光澄清明亮,很形象。将月下竹影、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很妙。观赏如此细致清楚,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解析: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非常“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都历历如见。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追求之意,可谓“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2022-04-21 18:05:04
  • 珠江夜游唯美句子

  • 唯美,个性
  • 夜晚的珠江景色宜人、游人如梭,珠江*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珠江*的火树银花把珠江装扮的更加美丽多姿多彩。

    珠江*的高楼大厦倒映江里,格外迷人,似人心花怒放,在江边散步、玩耍、令人心旷神怡。

    香洲不夜天碧水绕丹山星月本共赏何必问子瞻即是赠与外国友人那么最好还是用中国文字才有纪念价值。

    人家在国外天天都能看到那些外国文字。

    而中国文字对他们来说却是比较少的。

    用外语写格律诗好像还有一些难度。

    最少我是没那么高的文字功力。

    中国的古体诗是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

    你不妨送这一首给他。

    最好是以毛笔写在宣纸上再裱好。

    这样就更能体现价值了。

    描写夜景的优子  1、皓月当空星璀美不胜收的天海更让人流连忘返。

    星巴着小眼睛为路人指引方向,月亮弯弯像小船,行驶在那天海上。

    现代诗人向明的《小夜曲》写道:星星,闪耀在蓝天里;蓝天,倒映在江水里;星星蓝天江水,全都浸透在花香里……  2、钟声悠然的传来,伴着朦胧的夜色,伴着清凉的夜风,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置之度外,轻轻地吸了一口气,似乎有淡淡的花香,悠远的淡淡的而又沁人心脾,这是一年中故乡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冬天太干冷,秋天太破败,夏天又太炎热,只有在这春的时候,在万木葱茏,百花尚未完全盛开的时候,身心也是最惬意的,尤其是在夜晚,在夜色阑珊的时候。

      3、田野,在月光的衬托下,像被铺上了一件银色的轻纱,那种感觉又加重了几分。

    时不时地传来了青蛙的叫声,但也不失那该属于这儿的宁静。

    整体看来,宁静的夜晚,倒像是一个有着爱的画面:一排排的房屋好似熟睡的婴儿们;田野与树木围绕着他们,像一个摇篮,轻轻摇晃;那般青蛙的叫声,犹如母亲在哄睡自己的孩子的摇篮曲,和谐动听。

      4、夜幕降临了,天渐渐地黑了,那带着一圈金环得月儿终于升起来了

    她,先是金黄金黄得,徐徐地穿过轻烟似得白云,向上升起,升起。

    突然在那一瞬间,月儿得颜色变浅恋,浅了

    变白了

    她傲然地高高地升起来。

    她圆得那样可爱,那样纯静,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银光

      5、马路旁,一排排路灯照耀着黑夜,使夜不再黑暗;马路中,一辆辆汽车飞驰着,使夜不再寂寞;房屋上,一串串装饰灯装扮着房屋,使夜不再丑陋……瞧,那个十字路口处走出了一曲歌。

    等红灯的汽车发出的喇叭声,过马路的自行车发出的按铃声,还有那行人道上路人发出的说话声,整条街奏成了一曲吵闹又烦乱的乐曲。

      6、天色,越来越暗,此时的月亮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也许是藏到云彩里睡觉了吧

    可越秀山里的灯火却更加明亮了

    你看,那“龙凤灯”不停地飞舞向我们挥手致意;“阿凡提”骑着小毛驴朝我们眯眯笑;“航天飞机”正在飞快地旋转,似乎就要射向太空……清馨的花香扑面而来,人们的欢歌笑语在越秀山的山谷中久久回荡。

      7、都市的夜景却与乡村恰恰相反,它充满了活泼与欢乐,马路上的灯闪闪发亮,高楼大厦上做装饰的霓虹灯五彩斑斓,把整个都市照得如同白昼。

    路上的车辆时停时行,喇叭声连续不断,形成了悦耳动听的交响乐。

    街道上挤满了人,各个商店都敞开着大门,随时迎接客人。

      8、夜色中,小路两边是什么树这么高耸入云,哦,脚下差一点踩着的是喇叭似的梧桐花;嗅着越来越浓郁的花香,步入清幽的小树林,我的身心已经在遥远的云端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一棵树,和周围的树一起呼吸,只不过,我是它们夜晚的过客,匆匆的过客罢了。

    然后我又穿越在无穷的时间森林里……  9、夜晚,你也许坐在教室里,窗外黑乎乎的一片。

    头顶上的灯闪着耀眼的光芒。

    往窗外望去,看见了窗外的汽车开来开去,操场上也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有星星月亮把自己的明亮全部都照射给了大地,地上的小草伸出细长的小手,好像在表示感谢哩

      10、乡村的夜景充满着宁静与和*,月光下的小路上没有一人,只能见到树的影子,微风吹过,树叶摇曳,地上的影子也随着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远远望去,还可见依稀的灯光,时隐时现,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谢谢采纳哦~~~

    [绝句] 广州小蛮腰夜景 立柱琉璃向宇奔,填江倒影衬千灯。

    凭天问借瑶台曲,盛汇羊城唱顶峰。

    可以在约拍啦网站上看看他们的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1-07 19:14:35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 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 语录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 说说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 名言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 诗词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 祝福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