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名句

关于苏洵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洵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洵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苏洵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3) 语录(9) 说说(46k+) 名言(34) 诗词(48) 祝福(128) 心语(79)

  • 苏洵的诗句-

  • 苏洵的诗句-

      1、欧阳永叔白兔苏洵

      飞鹰搏*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2、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苏洵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3、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苏洵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4、香苏洵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5、送王吏部知徐州苏洵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阅读全文]...

2022-04-12 10:58:14
  • 苏洵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2.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3.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4.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5.天下*忧必有外惧。

    6.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7.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

    8.善用兵者以形固。

    9.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10.为将之道,当先冶心。

    11.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

    12.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13.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14.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15.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16.夫功之成也,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由也。

    17.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18.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19.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

    20.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1.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

    22.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以嬉。

    23.明于大而暗于小。

    24.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崄、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

    25.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2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2.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阅读全文]...

2021-12-16 05:48:07
  • 苏洵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苏洵名言

    1、内外同心,家宝以宁——苏洵

    2、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4、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苏洵

    [阅读全文]...

2022-03-08 17:29:51
  • 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

  • 诗人
  • 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

      苏洵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洵生活于佛、道发展兴盛的北宋前期,受时代潮流及出生环境的影响,苏洵也有一些佛、道观念。苏洵信奉佛道,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佛寺,交道士僧人,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苏洵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庄子》,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灵验故事,宫观胜境等,其政治思想从渊源、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苏洵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

      苏轼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庆历年间在家以父为师时的'事情,可见苏洵对道释经籍是有所研读的,不仅如此,还让儿子也一起读。苏轼曾提到双亲笃信佛教: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此,而志则无尽。至于对道教的信仰,苏洵自己有记载:洵尝于天圣庚午(即1030年)重九日玉局观无碍子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苏洵十九岁娶眉山大户程氏之女为妻,到二十三岁(即天圣庚午)还未有子嗣,因此在游成都玉局观见到被称为以祈嗣的张仙画像,就购置回家。祈曰:某等不德所召,艰于嗣息,堇皈遗教,瞻奉尊彦。夫妇行四拜礼,诣香案上香,献酒。读祝再四拜。苏洵的佛道信奉主要体现在游览佛道的名胜古迹,接交道士、僧人。

      苏洵少不喜学,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

      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

      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曾枣庄先生认为此岷、峨即是青城山和峨眉山,还说苏洵游青城、峨眉可能不止一次。青城山和峨眉山分别是道教和佛教的胜地,苏洵前去游历,除了自然风景外,一定还拜访了山中的寺、观和道士、僧人。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寺),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谪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纳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经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大概在皇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嘉祐初,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苏洵与道士、僧人、隐士的交往,游历的道观佛寺,就其文集及儿子文集中有记载的,大致就是这样了。

    [阅读全文]...

2022-03-08 20:32:06
  • 有关于苏洵的诗句

  • 有关于苏洵的诗句

      1、欧阳永叔白兔——苏洵

      飞鹰搏*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2、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苏洵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3、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苏洵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4、香——苏洵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5、送王吏部知徐州——苏洵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阅读全文]...

2022-03-08 07:48:47
  • 苏洵的诗句精选五首

  • 苏洵的诗句精选五首

      1、欧阳永叔白兔——苏洵

      飞鹰搏*原,禽兽乱衰草。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2、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苏洵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餐。

      3、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苏洵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4、香——苏洵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筋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5、送王吏部知徐州——苏洵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

      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阅读全文]...

2022-03-25 06:24:42
  • 苏步青名言名句

  • 名言
  •   苏步青名言名句

      1、银机冲雾指燕京,十一年来无此行。身健更应坚晚志,为民为党献余生。任凭脚下白云浮,欲上青天瞰九州。顷刻京华眼前见,心随机首共悠悠。

      2、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才能出高徒。

      3、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4、要培养通才,不仅要懂数学,也要懂点化学、懂点物理学,还要懂点生物学,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才干。比如遗传学里要解决遗传因子的问题,就要应用到数学,需要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可搞数学的又不懂遗传学,那怎么解决科学难题呢?

      5、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6、讲到学*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

      7、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常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

      8、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数学人材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

    [阅读全文]...

2022-07-08 00:55:23
  • 苏步青的名言名句

  • 名言
  • 1、银机冲雾指燕京,十一年来无此行。身健更应坚晚志,为民为党献余生。任凭脚下白云浮,欲上青天瞰九州。顷刻京华眼前见,心随机首共悠悠。

    2、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才能出高徒。

    3、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4、要培养通才,不仅要懂数学,也要懂点化学、懂点物理学,还要懂点生物学,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才干。比如遗传学里要解决遗传因子的问题,就要应用到数学,需要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可搞数学的又不懂遗传学,那怎么解决科学难题呢?

    5、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6、讲到学*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

    7、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常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

    8、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数学人材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

    J458.Com延伸阅读

    1、银机冲雾指燕京,十一年来无此行。身健更应坚晚志,为民为党献余生。任凭脚下白云浮,欲上青天瞰九州。顷刻京华眼前见,心随机首共悠悠。

    2、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才能出高徒。

    3、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4、要培养通才,不仅要懂数学,也要懂点化学、懂点物理学,还要懂点生物学,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才干。比如遗传学里要解决遗传因子的问题,就要应用到数学,需要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可搞数学的又不懂遗传学,那怎么解决科学难题呢?

    5、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6、讲到学*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

    7、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常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

    8、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数学人材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

    苏步青的名人格言名言

    2、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才能出高徒。

    3、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4、要培养通才,不仅要懂数学,也要懂点化学、懂点物理学,还要懂点生物学,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才干。比如遗传学里要解决遗传因子的问题,就要应用到数学,需要用数学理论来解决,可搞数学的又不懂遗传学,那怎么解决科学难题呢?

    5、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6、今天能作完的事,决不拖到明天。

    7、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8、讲到学*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

    9、西来处处挹繁华,杜市阿康是我家。中德人民常友好,不愁前路有风沙。

    10、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数学人材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

    经典名言名句(一)

    竞争◎ 竞争是普遍现象,无法逃避,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两字。竞争乃生存的法则,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竞争而存在。竞争带来的往往是能者上,庸者下,*者让。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未来永远属于那些敢于竞争和善于竞争的人。面对竞争要使自己强大起来,在挑战面前,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外,更要注重在人品上、知识上、智慧上、实力上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强大,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技高一筹、抢先一步,最终脱颖而出。竞争是一切事物的源流与主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文化学者)于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

    正当的竞争,是促进事业成功与个人向上的绝对因素。(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一定要有竞争意识,才能彻底地发挥潜能。(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若能借竞争刺激彼此进步,那么好的竞争对手是非常需要的。(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俄国诗人)莱蒙托夫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所以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一次挑战就是向自己和他人证明你能力的一次机会。(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如果你从不接受挑战,就感受不到胜利的刺激。英国民间谚语当我们面对挑战时,我们没有怯懦,没有退缩,更没有踟蹰不前。(美国总统)奥巴马

    只在你被追逐的时候,你才快跑。(黎巴嫩诗人、小说家)纪伯伦

    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么跑的。(*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我用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因为我找的是榜样,根本不在乎跟谁竞争。(*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进步是逼出来的。(*哲学家、作家)周国*

    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创造◎ 人生的精彩在创造中产生。小创造改变大世界,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人生贵在创新,创新让你避免僵化,模仿只能亦步亦趋。在变化几率日益增多和变化不断加速的今天,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是不可能进步的。只有**思想、与时俱进,打破框框、跳出圈子,开阔思路、超越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大胆设想,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无限风光在险峰,创新包含风险,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会让你与众不同。生命就是不停地创造。(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苏联作家)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是人创造的。我们的生活是创造的生活。我们应该本着奋斗的精神,创造一切,解决一切。(*教育家)张伯苓

    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

    没有创造,就不会有欣赏。(*美学家)朱光潜

    唯有创造才受欢迎。(法国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法国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家)陶行知

    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地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关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熟是经验,巧是创造。(*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美国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微软从创业到现在,从没有在技术上输给任何人。原因就是我们总能比别人更快地推出新东西。(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必须之道。学*让你创新,模仿只能让你失败。(*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

    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美国发明家、企业家)爱迪生

    想别人不敢想的,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做别人不敢做的,你就会成功另一半。(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阅读全文]...

2022-02-23 08:20:25
  •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阅读
  •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国论 苏辙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参考答案:

      8 D(“当”同“倘”,如果)

      9 C(连词,表转折。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同/介词,从)

      10 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11 (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作者介绍】

      苏 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山(今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嘉佑进士,官居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此文是苏辙为应制举所进二十五策论中的一。

      赏析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和西夏*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的思想。

      2. 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 学*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阅读全文]...

2022-05-01 15:21:15
  • 苏洵《管仲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管仲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参考赏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阅读全文]...

2021-12-19 15:48:07
苏洵名句 - 句子
苏洵名句 - 语录
苏洵名句 - 说说
苏洵名句 - 名言
苏洵名句 - 诗词
苏洵名句 - 祝福
苏洵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