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浩经典诗句

关于张定浩经典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张定浩经典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张定浩经典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张定浩经典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 语录(2k+) 说说(4k+) 名言(1) 诗词(27) 祝福(1k+) 心语(54)

  • 诗人张养浩的简介

  • 诗人
  • 诗人张养浩的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诗人张养浩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推动恢复科举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在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元朝廷于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三月七日,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这是元朝开国以来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元明善等人亦主考主持本次考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

      延佑五年(1318年),张养浩再次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关中赈灾

      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编写《三事忠告》

      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为政忠告》(《三事忠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

      以《牧民忠告》为例,分述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闲居之要义,“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林泉生《<风宪忠告>序》)。[2] 在“事长”篇中,张养浩提出六条准则,即各守涯分、宁人负我、处患难、分谤、以礼下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论述言简意赅,如“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指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寥寥数语,尽得要领。无怪乎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这部著作虽非巨制,但对今天的领导者亦颇有启迪作用。

      文学方面:

      散曲大家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前后八年多时间。这期间,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归田类稿》即是其闲居在家时的代表作品集。

      诗文名家

      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其散文也风貌独特,体裁繁多。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结合实际写的很多政论文大都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条理清晰,不但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养浩的诗文,晚年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他的政论集名《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他还曾有一部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今已散佚。

    [阅读全文]...

2022-04-25 13:32:09
  • 诗人张养浩简介

  • 诗人
  • 诗人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yuwenmi小编整理了诗人张养浩简介,欢迎欣赏与借鉴。

      简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推动恢复科举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在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元朝廷于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三月七日,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这是元朝开国以来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元明善等人亦主考主持本次考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

      延佑五年(1318年),张养浩再次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关中赈灾

      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编写《三事忠告》

      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为政忠告》(《三事忠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

      以《牧民忠告》为例,分述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闲居之要义,“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林泉生《<风宪忠告>序》)。[2] 在“事长”篇中,张养浩提出六条准则,即各守涯分、宁人负我、处患难、分谤、以礼下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论述言简意赅,如“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指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寥寥数语,尽得要领。无怪乎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这部著作虽非巨制,但对今天的领导者亦颇有启迪作用。

      文学方面

      散曲大家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前后八年多时间。这期间,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归田类稿》即是其闲居在家时的代表作品集。

      诗文名家

      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其散文也风貌独特,体裁繁多。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结合实际写的很多政论文大都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条理清晰,不但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养浩的诗文,晚年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他的政论集名《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他还曾有一部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今已散佚。

      张养浩是哪个朝代的

      元朝人

      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简称,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内容决定形式。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 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阅读全文]...

2022-02-12 20:59:37
  • 张存浩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科学研究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坚持。实践中要勇于和别人交流,不能以保密为借口把自己封闭起来。

    2.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更得求不辍步,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去创造和学*,每天都要有新的发现和成果。

    3.工作上、生活上,大伙在一个大集体里,要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大伙共同进步和提高。

    4.现在的年轻人里,爱国主义大家都是应该无条件接受的。

    5.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6.60多年的学术生涯,我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少、待遇低,但没有他们协助,也就无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们,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忘不了他们。

    7.科研工作必须一丝不苟,你的工作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多少年回头看,脸也不红才行。

    8.从事高科技工作的人,时刻都要保持着满腔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要具备愈挫愈勇和随时上进的能力。我们是在实践当中克服了很多障碍和困难,总结了很多经验,一点点成长起来,我们走的路也不能说是很*坦的。年轻一代,也要准备克服一些比较大的困难

    9.像王淦昌这样的老科学家,隐姓埋名很多年,真是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中国科学界树立了榜样。

    10.人一生需要做的事、需要追求的东西有很多,千万不能满足,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那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

    11.我一辈子为了国家转行多次,放弃自己的科研兴趣,我从不后悔。我回来就是为了报国的。

    12.要形成反对学术不端的文化力量,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努力。

    13.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14.我将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激励青年人青胜于蓝,秀出班行。

    15.任何人,离开集体智慧,仅靠自己的打拼,是成不了大事的。

    [阅读全文]...

2022-02-16 01:14:06
  • 于孟浩然的诗句

  • 于孟浩然的诗句

      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

      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孟浩然《万山潭作》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孟浩然《南归阻雪》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孟浩然《南归阻雪》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孟浩然《田园作》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孟浩然《南归阻雪》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孟浩然《田园作》

      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孟浩然《田园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孟浩然《田园作》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孟浩然《田园作》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孟浩然《田园作》

      挂*候明发,渺漫*湖中。——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孟浩然《南归阻雪》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孟浩然《南归阻雪》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积雪覆*皋,饥鹰捉寒兔。——孟浩然《南归阻雪》

    [阅读全文]...

2022-01-23 10:34:58
  • 跟浩字有关的诗句

  • 经典
  • 一、以浩字开头的诗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涯。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2、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李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二、以斌字开头的诗句:2、斌哉公兮。

    丁黎牾兮,反自拊兮。

    (曾丰《修文立武颂》)3、斌斌君子,升堂入室。

    (陆云《赠鄱阳府君张仲膺)一、以浩字开头诗句还有1、浩荡竟无睹,我将安所从。

    (张籍《沈千运旧居》)2、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李白《琴曲歌辞•山人劝酒》)3、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李白《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二、以斌字开头的诗句还有: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答卜元嗣诗作者:蔡邕 朝代:汉)斌者兼通,好自文武双全:斌字,由文、武两字组成,寓意文韬武略全行。

    诗意盎然时代潮流浩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中山张 自 忠  浩荡雄风藏万卷,  磅礴大气独凛然。

      一腔热血沸腾时,  万里汪洋起波澜。

      山上山花始烂漫,  山下盛况已空前。

      传奇将军再出马,  三军山呼旌旗悬。

    1、《浩西堂见和因再用韵》年代: 宋 作者: 释绍嵩无钱使鬼故宜休,已失装怀万斛愁。

    况有西湖好山水,一帆还自上归舟。

    2、《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观浩斋杨先生偕后溪刘先生白鹤魏校书潼川南》年代: 宋 作者: 程公许一日不见如三秋,人如湘浦春风楼。

    危途崔嵬坂九折,万事变灭水一沤。

    我公方寸湛古井,砥柱四海之颓流。

    艺兰九畹媚幽处,公暇独立谁为俦。

    畏虎一悟真知说,亡羊不向诸子搜。

    默参邹轲论直养,长与潜圣同四忧。

    绣衣方看霄汉立,青去忽赋泛滥浮。

    *生得趣稽古乐,如水赴海无时休。

    考盘栖包书万卷,有意晚岁专一丘。

    时无子西赋招隐,贪伴渔翁归钓涪,涧瀍脉络元不断,洙泗气象端可侔。

    身縻简书去无繇,夜梦策蹇霜满裘。

    悠悠底是归宿处,愿闻一语归而求。

    勇撤皋比谁复见,订顽之训万古留。

    篆书为公揭素壁,千里寺寄宽离愁。

    玄关道秘杳莫授予,玉钥为我一启不。

    瑜:1.泛指美玉。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 2.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 《离骚》:“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皓:《诗经·国风·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阅读全文]...

2022-06-15 16:32:24
  • 张养浩传文言文翻译

  • 张养浩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张养浩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元史·张养浩传》(节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 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 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学正。游京师,献书于*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张养浩做东*(今属山东)地方的学正。之后,张养浩游学 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张养浩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一天,张养浩忽然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 探问,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及至做了宰相属官,就被选授为堂邑(今属山东) 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人们都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幸免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 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能辜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 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天历二年,关中(今陕西)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天空 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及至到了官府,又到社坛去求雨,结果是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才停止,庄稼由此得到了生长,秦地的百姓十分高兴。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钱出来买米,钱稍微有点不清楚米商就不收,老百姓只好到钱库里去兑换。那些狡诈的官吏,只给换者一半,甚至多日都换不到。老百姓因此非常穷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养浩检查钱库中没有毁掉的可以使用的钱钞,清点一共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钱钞的背面盖上印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做钱券,给流散的贫困的老百姓,命令米商只要见钱钞上有官府印记就可以按价卖米给贫者,然后米商到钱库里按实际数目兑换。于是,官吏不敢再胡作非为。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养浩又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养浩为此放声痛哭,并把自己私人的钱拿出来接济他。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夜里就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到外面去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难受的事,就拍着胸脯大哭,因此得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释】:

      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二、作品赏析

      《元史》中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

      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

      三、编写人员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宋濂是主要负责人。

      这次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仅用了188 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

      由于编纂的时间太仓促,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开史局,仍命宋濂、王祎为总裁,率领赵埙,朱右、贝琼等15人继续纂修。

      经过143天,七月初一书成,增编顺帝纪10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货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传》36卷,共计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210卷,也就是现在的卷数。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

    [阅读全文]...

2022-01-09 22:07:56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详细赏析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详细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详细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注解】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秋登兰山寄张五》【韵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秋登兰山寄张五》【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候明发,渺漫*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7-01 18:28:16
  • 张继的诗句

  • 经月愁闻雨,新年苦忆君。——《寄郑员外》

    何时共登眺,整屐待晴云。——《寄郑员外》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山家》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山家》

    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金谷园》

    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金谷园》

    *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上清词》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上清词》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阅读全文]...

2022-05-17 11:29:59
  • 唐诗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 唐诗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此诗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白话译文】

      译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译文二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阅读全文]...

2022-02-08 11:50:49
张定浩经典诗句 - 句子
张定浩经典诗句 - 语录
张定浩经典诗句 - 说说
张定浩经典诗句 - 名言
张定浩经典诗句 - 诗词
张定浩经典诗句 - 祝福
张定浩经典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