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珠慧海禅师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大珠慧海禅师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大珠慧海禅师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大珠慧海禅师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相关资料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
禅会让你静心,让你了解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禅,你要仔细观察,【禅师经典语录】禅师对生活的理解。
1、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2、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3、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4、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5、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贤贵深。
6、思想要国际化,生活要律仪化,语言要古典化,学*要现代化。
7、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8、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9、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0、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11、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12、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13、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14、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1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16、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17、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18、“学*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19、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20、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21、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22、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23、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24、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25、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26、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27、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28、不想改过的人,无法**;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29、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30、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31、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舖,但买不到睡眠。
32、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33、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一些百丈禅师经典语录,一起来欣赏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对 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问答
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诤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问:对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师云: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有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起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飘溺,还归生死海中。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亦无虚。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飘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施药。
问: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法,得解脱否?
师云: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
问: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
师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恒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头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慧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皆悉现前,或欣或怖,六道五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舆,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悉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都总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分?
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
人物介绍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百丈禅师生*
早年事迹
怀海自幼喜游访寺院。早岁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出家,后从南岳衡山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
终至“三学该练”,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境内)龚公山传法,即前去投马祖,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的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建庵。听说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怀海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将怀海迎入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怀海得道后,便开山说法,自立禅院,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
制定清规
唐朝中叶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封建*采取“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诸多不利措施,僧侣被迫面临如何生存的严峻形势。怀海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仪轨《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以保证禅宗的繁盛和发展。
圆寂前后
怀海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入寂。据唐陈诩《塔铭》所记,怀海世寿六十六岁。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北宋徽宗追谥“觉照禅师”,元顺章加谥“弘宗妙行禅师”。
主要成就
始创戒律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而禅宗因为不依靠豪华奢侈的堂殿、经像、法物,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来,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就在旧教规旧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时,怀海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制定戒律。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证了洪州禅的发展和繁荣。怀海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果说道一从思想方面开辟了禅学新时代,那么怀海禅师则从实行方面保证了禅学的发展。
《百丈清规》问世后,千余年来虽屡经删修,但却始终以此为蓝本。一直是历代寺院的基本法规和禅宗僧侣必须遵循的基本规戒。怀海非仅为立法者,亦为实行者,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更绵延不断。
自创禅法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惠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认为禅的要求在于“去住自由”。所谓“去住自由”,就主体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就对象而言,应落实在生活日用之中。这就要求禅僧既肯定主体意识,又立足于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即无自由解脱可言。怀海的禅,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味。在怀海看来,禅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因此他总是在一些细微的事物上取得“禅机”。这种“禅机”既有禅家的高峻,又教家的*易,种种方便开化后人。怀海为洪州禅法的中坚人物,上承慧能、马祖以来的禅法,下启后世五家之中沩仰、临济二宗。宗法至今传承不绝,影响深远。
怀海对禅宗的巨大贡献就是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使禅宗体制更趋*化的,对禅宗自身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禅语20句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3、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
4、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5、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6、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7、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
8、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9、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等,无彼我相。
10、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11、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
12、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盘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
13、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4、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5、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6、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17、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
18、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
19、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20、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送德光禅师(重礼石霜长者)原文:
天涯缘事了,又造石霜微。不以千峰险,唯将独影归。有为嫌假佛,无境是真机。到后流沙锡,何时更有飞。
送德光禅师(重礼石霜长者)注释:
①栾盈:晋大夫,因与晋国的加一大夫范鞅不和,谋害范鞅。事败被驱逐,故出奔楚。宣子:即范鞅。羊舌虎:栾盈的同党。叔向:羊舌虎的哥哥。叫羊舌肸(xī)②离:通‘罹’,遭遇。③知:通‘智’。④优游:闲暇而快乐自得的样子。⑤鲋:读音fǔ。乐王鲋:即东桓子,晋大夫。⑥祁大夫:即祁奚。⑦室老:古时卿大夫家中有家臣,室老是家臣之长。⑧不弃仇: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他的仇人解狐。不失亲: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的他的儿子祁许。⑨夫子:那个人,指祁奚。觉者:有正直德行的人。⑩驲:读音rì,古代驿站的马车。⑾保:依赖。⑿谟:读音mó,谋略。⒀十世:指远代子孙。宥:赦宥。⒁壹:指因羊舌虎这一件事。
送德光禅师(重礼石霜长者)译文:
栾盈逃奔楚国,范宣子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软禁了(羊舌虎的哥哥)叔向。有人对叔向说:“你受这样的罪,未免不够明智吧?”叔向说:“那些死了的和逃跑的,又怎么样呢?《经》说:‘难得清闲和逸脱啊,就这样了此一生吧!’这才是明智。”
乐王鲋见到叔向说:“我去为您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乐王鲋离开时,不拜谢。旁人(有史籍载此人就是羊舌赤)都埋怨叔向,叔向说:“只有祁大夫(才能救我)。”管家听到这话就说:“乐王鲋在君主面前说的话,没有不采纳的。请求赦免您,您不理会。(我认为)祁大夫无法办到的事,您却说必须由他。为什么呢?”叔向说:“乐王鲋是顺从君主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举荐外人不遗弃有仇的人,举荐熟人不遗漏亲人,他难道会遗漏我吗?《诗》说:“有正直的德行,天下人都会顺从’。祁大夫(正是这样)正直的人啊!” 晋侯向乐王鲋问起叔向的罪责,乐王鲋说:“不背弃他的亲人,他有些牵涉吧!”当时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听到这事(叔向被囚禁的事),赶紧坐上驿站的马车来见范宣子。说:“《诗》说:‘给予我恩惠无边(的人),子孙后代永远保存’,《尚书》说:‘圣贤有谋略和功勋,应当明证他的功劳和加以保护。’谋划而少有过失,给人许多教益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有这样的能力。(叔向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十代的子孙犯了罪也应该宽宥,以此勉励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为他的弟弟(羊舌虎)犯罪一事而使他不得免罪,,这从而丢弃国家栋梁,这不是糊涂吗?(从前)鲧被诛杀(他的儿子)禹却兴起(被拥立为夏代第一个君主);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来)又辅佐太甲为相,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伊尹的表示;管叔、蔡叔(因为造反)被杀,周公却辅佐(他们的侄子)成王。您为什么因为羊舌虎的缘故抛弃国家的柱石呢? 您与人为善,谁还敢不竭力为国!多*又何必呢?”
范宣子听了很高兴,便同他一起坐车(去见晋*公)赦免了叔向。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家。叔向也未向祁奚致谢,径直上朝。
整理:zhl201609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整编进《传心法要》。
大智慧,智慧禅语,智慧佛语,智慧语录,
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依附得人,可获终身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皈依三宝是*等的精神,因为生佛一如,无高无下;受持五戒是自由的尊重,因为不侵犯人,彼此受益。
安排自己能获得快乐,充实自己能获得知识,掌握自己能获得*安,创造自己能获得成功。
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己责;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担当。
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法无善恶,善恶是法;境无损益,损益在人。
要做行为正直坦荡的君子,不做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不择细流终成海洋,不辞土壤终成高山,不耻下问终致渊博,不饰过失终达善美。
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受社会教育,为一家谋生;受心灵教育,为万众化导。
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细心,做难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无相。
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敢于发问,问出智慧;长于听闻,闻出对话;善于沟通,谈出共识;勇于思考,想出创意;受于锻链,磨出实力;安于静修,修出道德。
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获得成功;处世要能知人,若拾长取短,容易导致失败。
能吃亏可以获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获得大安乐,能和气可以获得大力量,能散财可以获得大聚集。
人我相处之道,靠生活教育来训练;自我提昇之道,靠思想教育来启发。
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
没有新观念,不会有进步;没有大格局,不会有远见。
作家在稿纸上耕耘,农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师在黑板上耕耘,禅者在心地上耕耘。
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相处之良津。
有为法虽假,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执之则慧光不朗。
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仪;思想如流,必须清澄。
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验都得忍受;为了解决纷争,任何责任皆得担当。
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时间是一秒一秒给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书籍是一字一字写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读。
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培养自学的能力,才不会在苟安中退步;培养教人的胸怀,才能将经验传承下来。
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在富贵中,要有善心义气;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气。
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求革新不可太快,厌恶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过,用人才不可太急,听发言不可太率,对自己不可太宽。
幸运,总是垂青于勇敢的人;福报,总是降临于厚道的人。
研究要靠资料,发明得靠才华,读书需要深思,做事应该明辨。
做人要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做;处事要从澹处着眼、疑处用心、无处下手、拙处力行。
所谓学问,在于治事,事不治,纵学无益;所谓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纵修无成。
以智慧灯来点亮心光,以自性佛来成就内心,以六度法来治疗心病,以七圣财来丰富内财。
做人要和滚雪球,愈滚愈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愈织愈有成就。
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全诗赏析
《寄韬光禅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作者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作者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下面是白居易《寄韬光禅师》全诗赏析,供大家参考。
原文:
注释:
①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现在已不存。
②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译文: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
遥想我的宗师行道的地方,飘着天香的桂子落纷纷。
鉴赏:
该诗首联介绍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遗址位于今杭州市,建于五代吴越时,现在已不存)。颔联与颈联都是写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给人极大的艺术享受。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的超然感觉。并且这四句诗,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老子》也早有此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再从绝对的角度来看看这几句话。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都只是一些概念,并无实义。如果执着这些概念,那么东涧水流只能是东涧水了。如果无所执着,跳出相对的束缚,契入绝待圆融的自性真如,那真是东涧何妨流西涧水,但也不妨东涧水流东涧水。尾联点题,以一句“天香桂子落纷纷”的自然亲切,没有矫饰之场景,写照禅师的*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是一首于禅于诗皆臻妙境的佳作。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1、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2、放生,即是人类于其它生命面临淩虐、苦迫,甚至于死亡时的及时救援的悲悯。
3、放生可长养自己的慈悲心肠,悲悯众生,视万物生命如己出。
4、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5、贪他一脔脔还他,古圣留言终不伪;戒杀念佛兼放生,决到西方上品会。
6、若无财者,其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7、人之生日到来,应当持斋戒杀,或是买命放生,或是诵经念佛。
8、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病,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
9、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
10、放生一事,原为启发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则全吾心之纯仁,大则弭世界之杀劫。
11、*来世界人民遭难,杀劫之重,皆是果报所遭;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吃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诸位须当信奉,种植善因,成就佛果。
12、疾病癌症,灾难不幸之所以会发生,就是缘于我们以前所造的杀业感召而来的业报。解决之道就是放生,藉著出钱出力赎命放生,来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
13、每一个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他最恼恨,冤仇结得最深,所以说杀业最重,每一个众生最珍贵的还是自己的生命,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善积得最深,所以说放生第一。
14、出家以来,每年力行放生,本会乃以莲池放生会为名,当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隐,而作护生运动,实为天下无上吉祥善事。
15、希望社会诸君,勉力行之,即遇寿辰、结婚、生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16、将我心比他心,把自己设身处地当做异类畜生来想,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放生的功德是多么地大,批评阻碍放生的罪案是多么地深!
17、想要自己所行的善事既深又广,真的非放生莫属。所以说,放生功德最为第一。
18、戒杀放生,长养慈悲,是佛陀金口告诫我们终身力行之事。
19、放生可长养自己的慈悲心肠,悲悯众生,视万物生命如己出。
20、我们在放生的过程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因为在放生的行为中,自己不仅偿还了宿世的杀债,而且物类感恩,龙天护持,诸佛欢喜。
1、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2、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3、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4、修道不难,但能放下万缘,人法双绝,四相皆空,**实实做去即得。
5、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6、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7、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8、世间不明佛法之人,往往以善因而招恶果。如各地乩坛常假托佛祖语言劝世,但其中常有颠倒本末、错误因果,致成妄语欺人,或谤佛谤法者,深可惧也。
9、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10、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着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11、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12、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13、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14、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15、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16、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17、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
18、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19、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
20、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21、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22、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
23、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24、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25、明白时生也好。死也好。男也好。女也好。无有生死男女及一切诸相。不明白时则不然。须知世间法相。皆属幻化。如空中华。如水中月。无有真实。惟有一心念佛。为往生资粮。
26、众生*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27、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
28、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至。
29、身心俱出家-- 于诸欲境,心不生顾恋。
30、明白了如来大意,则只要保养,随时随处,无不是道。若不明白如来大意,则是懵懵修行,随时随处皆有堕坑落堑之虞。
31、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32、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时,我自知之。知而不随,是谓不相续,不相续则我不为妄转;纵有妄念起灭,亦不过如浮云之点太虚,而太虚固不变也。
33、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34、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
35、师开示心即是佛,放下即成之理,至圆至妙。并举飞钵禅师神通妙用,不可思议。
36、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当,及善于保养道体等等圆顿道理。
37、身在家,心出家--虽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38、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39、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40、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
41、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42、师开示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因谓世人在苦不知苦,因不知苦,所以不能出离,常以世界上的乐,因为乐事。
43、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44、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45、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46、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47、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48、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
49、法界唯心所造,四圣六凡,皆是自作自受,大修行人惟愿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皆不取也。
50、修行必须无我,以此身心奉尘刹。并举持地菩萨,及修滇缅路高山上之某菩萨为例。
51、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无门慧开禅师语录
禅师语录
怀让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一初元禅师语录
楚石禅师语录
来果禅师语录
盘珪禅师语录
赵州禅师语录
佛果禅师语录
二隐谧禅师语录
愚者智禅师语录
虚云禅师语录
一行禅师语录
元洁莹禅师语录
彻悟禅师语录
介庵进禅师语录
自得禅师语录
禅师语录精华
石屋珙禅师语录
高峰妙禅师语录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彻悟禅师语录全集
彻悟禅师语录讲解
无门慧开禅师的古诗释文
慧能大师语录
憨山禅师的古诗
一行禅师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