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经典语录

关于子夜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子夜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子夜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子夜经典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 语录(172k+) 说说(1) 名言(4k+) 诗词(19) 祝福(215k+) 心语(30k+)

  • 《子夜吴歌》赏析

  •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

      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李白诗鉴赏

      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长安一片月”,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见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

      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撩起思妇多少愁绪“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自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着“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构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乎王夫之叹道:“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大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引出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有人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这两句的直抒胸臆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然不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多少深情与牵挂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4-03 01:54:13
  • 李煜:子夜歌

  •   《子夜歌》

      作者:李煜

      原文: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注释:

      1、独我:只有我。何限:无限。

      2、重归:别作“初归”。

      3、谁与:与谁。与:同。

      4、秋情:晴朗的秋天。

      赏析:

      这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表达了亡国的悲痛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开篇言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遗恨何时才能完结?只有我如此悲痛,没有尽头。睡梦中回到故国,醒来却仍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不由得双泪暗洒。这也正是开篇所言愁,恨的原因。亡国后的日子孤单清冷,无人陪伴。谁还可以和我一起登高远眺,遥望故国呢?以前一起在晴朗的秋日登高望远的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可是那种快乐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往事不过是一场春梦,美好但难以留住。醒来依旧是空,什么也抓不住。剩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回忆和痛苦。多么希望现在的悲苦也是一场梦,终有醒来的一天!只奈何,好梦易醒,噩梦却永远没有尽头。

      这阕词以思念故国为主旨,直白不假修饰,悲苦之情倾泻而出。起笔即言愁恨,可见内心之苦恨,难以抑制。独我,只有我。给人一种无人能解的凄惶和绝望。(m.ju.51tietu.net)两个梦字,意义不同故不觉重复。第一个梦,是对往事的依恋和对现实的无奈。美好的过去只能长记于心,故国只能重逢于梦,却再也无法回去了。

      后一个梦字,则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无奈。往事如梦,醒来成空。徒留伤感。但现实的苦痛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永远无法如梦般消失。这就让整首词,沉浸在一种极度无奈又空荡的气氛中。

    [阅读全文]...

2022-03-21 03:18:07
  • 唯美句子夜

  • 唯美
  •   1、天空像一块洗净了的蓝黑色的粗布,星星仿佛是撒在这块粗布上闪光的碎金。

      2、偶然一声鱼跃,冲破江夜的寂静,接着又陷入无边的静谧。

      3、初冬的夜空像巧克力般令人感觉优雅。安逸且舒适,冷风时而撒着娇拂过大地…时而哼着歌儿飘过耳边…情景的甜静不由得令人产生优美的羡慕。

      4、秋天的夜色是我最喜欢的景色,它能给我们带来宁静,带来快乐。夜晚,我在院子里观赏月景。我发现只要我一走,月亮也走一步,真奇怪!

      5、秋天的早晨是迷蒙的,一切都笼着轻纱似的;秋天的下午是忙碌的,人们把辛勤劳动的成果都装进了篮子、筐里;秋天的夜是迷人的,像一位爱美的姑娘,穿着不同的衣装。

      6、冬天的夜晚,当你卧读书房,请把自己想象成一出出悲剧的主角,在别人的命运起伏中体验一把快乐和哀伤。你会感谢上苍,竟让你躲过一根又一根命运的无情之棒。

      7、这天的夜空是那么幽蓝幽蓝的,令人浮想联翩。夜空更像一条无比宽大的毯子,满天的星星像是缀在这毯子上的一颗颗晶莹而闪光的宝石。

      8、夜晚慢慢地,慢慢地来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小区便像整个地浸泡在黑色的墨水里,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9、秋天的夜晚是花儿散发香味的好日子。花儿摇摆着让风儿把香味带到小朋友家去让每个人都闻到自己的香味。

      10、忽然,一排排的路灯瞬间被点亮了,像一颗颗夜明珠似的布满了繁华的大街。夜晚浸泡在光的海洋里,就像把一块黑色的幕布被打扮成了金碧辉煌的世界。

      11、暮色像一张灰色的大网,悄悄地撒落下来,笼罩了整个大地。

      12、秋天的夜晚是看星星的好日子。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明亮。

      13、秋天的傍晚在哪儿?它在五彩缤纷的花坛里。**披着一身金衣,多像节日的焰火。有的像美丽的珊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使这秋天的晚上显得更加妖娆多姿。

      14、一颗颗小星星闪烁着光芒,调皮地眨着眼睛,向我问好。;它们犹如璀璨的珍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光彩夺目,比起皎洁的明月也毫不逊色。

      15、夜,是一个令人冷静思考的夜晚。在这个夜晚,也许有许许多多的人因白天的事实所困惑,而此时此刻,却可以让人抛去一切的杂念,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要怎样去解决。

      16、天完全黑了,月亮从东边慢慢升起来,虽然很白、很美。但孩子们的叫声和喊声让月亮姐姐害羞极了。于是她躲了起来。等夜深人静时她再出来。

      17、秋天的夜晚是蟋蟀们歌唱的好日子。蟋蟀们提高嗓子尽情的歌唱。叶子沙沙的响好像在为蟋蟀伴奏。

      18、秋天的夜啊!你真是家乡的人间天堂,毫不吝啬地给我们美丽、欢乐!秋天的夜,我为你痴!为你狂!为你的美丽而自豪!

      19、冬天的夜晚,在我温暖的室内,灯光象一个个小小的太阳,仿佛能给我珠海之冬的阳光,用它温润的光芒透射进我透明而单纯的心房。

      20、夜空中,月亮昏晕,星光稀疏/,整个大地似乎都沉睡过去了。

      21、月光不变,但人会变。她已不是中秋的主角,但愿我们都知道这是繁华背后的代价。

      22、月光照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海面上映托着石头的倒影。星星在一旁眨着快活的眼睛。

      23、黄昏,夕阳已它最后的余晖,创造了永恒的美,留在远路归来的人们记忆里,形成永远的美回忆。

      24、夜色是那么迷人,天上一颗一颗蓝幽幽的小星星,神秘地眨着眼睛,离我们是那样遥远。

      25、秋天的夜晚是烟花最多的日子。因为国庆节就要来临烟花有的是红色还有的是绿色应有尽有。

      26、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剧场里的绒幕,慢慢落下来了。

      27、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地吹着,除了偶然一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

      28、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重重地涂抹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

      29、秋天对于我来说很美,有翩翩起舞的落叶,有累累的果实,有多变的大风。秋天的傍晚,更是妙不可言。

      30、夜,好似一个正在睡觉的小宝宝,表情是那样安详、静谧。现在,夜已深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欣赏着这迷人的夜晚,仿佛一切都是属于我的。

      31、满天美丽闪耀的小星星,虽然不如太阳那样辉煌,也不如月亮那样清澈,但它们把梦幻般的光洒到人间,把大地变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诱发着人们探索星空的期望。

      32、秋天的夜晚是孩子们玩耍的好日子。孩子们舒展开双臂*躺在草地上啊凉风**、秋高气爽。那凉爽的感觉让你误把草地当作池塘。

      33、这是冬夜的特色,天上亮,地上黑,仿佛寒气把光也阻隔了似的。

      34、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35、街道像一条波*如静的河流,蜿蜒在浓密的树影里,只有那些因风雨沙沙作响的树叶,似在回忆着白天的热闹和繁忙。

      36、秋天,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秋天呈现最佳姿态,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37、这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的夜晚,那天正好是圣诞节。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呼的吹着,一棵圣诞树顶上有一颗明亮的星星。站在远处一看好像那颗星星在闪闪发亮。

      38、当晚霞烧红了半边天时,海边沙滩上的人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拾贝壳,有的在尽情地嬉笑,于是,这里的欢声像海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

      39、夜幕降临,幽蓝幽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无数的小星星。一眨一眨的,仿佛邀请人们到广阔的太空去邀游。皎洁的月亮像一只银色的小舟在深蓝色的大海中航行。

      40、海边的月夜是美丽幽静的,耳畔只能听到“哗哗”的海浪声;微风轻拂脸面,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41、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阅读全文]...

2022-05-18 09:33:13
  • 《子夜》读书笔记

  • 《子夜》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子夜》读书笔记(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一次将《子夜》完完整整的过了一遍,说到“过”,想来想去也只能用这个字。因为很少有人能真真正正的读它。

      《子夜》是矛盾最有成就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扛鼎之作。看过的人,也包括看不懂的人,无一不拍手称赞。书里塑造的人物有出场较多的“巨人”吴荪甫,将他的性格心理活动从两个月前果断狠辣到两个月后犹豫不绝、担惊害怕,这一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有鲜少出场的赵伯韬,将他一步步打败吴荪甫的过程也描写的很详尽。

      说到我个人,我较多的偏向吴荪甫的,但这种偏向也仅仅局限于两个月前的荪甫。我喜爱他的狠辣,还有他经常狞笑。有时我常常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想得好,可一定没有他厉害。

      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荪甫从风光的地位变到众叛亲离的下场,太太心里有别人,妹妹从他身边逃走了,姐夫投靠了赵伯韬,他表侄女刘玉英随风飘。

      我是越看越清楚,造成这一切的却是他自己,如果不是他的刚愎自用,也许会挽回一些些结局。他不会用人,当他用屠维岳的时候,就应该放些权给他,可他不是,紧紧抓住不放松一点。结果弄到屠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个资本家想救国却无力。可悲的是他救过不了的原因却是国人不让他救,这个国人就是赵伯韬也有别人,*自古就是喜欢*。真是可悲。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子夜》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指出:“对话很重要,是文学创作中最有艺术性的部分。对话不只是交代情节用的,而要看是什么人说的,为什么说的,在什么环境中说的,怎么说的。这样,对话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鲁迅先生在《看书琐记》中也有如此的记载:“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功妙,一位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子夜》的人物语言花费了不少功力,在不同程度上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养和心理状态,塑造出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要把一个人物的性格鲜明地刻画出来,除了通过进行人物外形的素描和内心的挖掘外,还可以通过对话来传达出一个人的声音笑貌和风度举止。我们说作品中某一人物被刻画得“有声有色”,并不是说我们真的听见了他的声音、看到了他的色彩,而是说作者善于发挥语言的性能塑造出富有声音和色彩的真实形象来。

      例如在《子夜》中,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带有悲剧的色彩,具有一种悲剧的严肃性。该形象的整个线条是严整的,色彩是浓重的。而周仲伟则是被漫画化了的,他的线条是夸张的,犹如一个身着彩衣的小丑。之所以能获得这样鲜明的印象,就因为作品运用逼真的语言描摹出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从而使我们不仅了解到他们的性格,而且如同两张彩色照片一样深刻地留在记忆里。

      通过语言的描摹竟然能够令人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声音、色彩和线条,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子夜》作者善于发挥语言的魔力和运用语言技巧的高超吗?《子夜》描写的人物达七十人之多,有资本家、空谈的大学教授、吃利息的诗人、封建余孽、**、交易所经纪人、投机家、交际花……这些人物大都是通过其语言来展现个性特点的,如: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强硬;赵伯韬言谈老辣狂妄粗鄙;前思后虑,心直口快;言辞迟疑;屠维岳谈吐舒缓自如,话中带刺;周仲伟话多刁钻圆滑;杜竹斋张素素范博文出语多半消极颓唐;李玉亭言谈往往诚惶诚恐;张阿新气挟风雷,谈锋爽朗;朱桂英深挚笃厚,吐词沉实;

      《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

      ①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②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③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斗争;

      ④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

      ⑤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子夜》的情节结构,作者处理得相当成功的,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完整概括*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作者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通观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作者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革命的整个面貌。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意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他把每一个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像吴荪甫、赵伯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作者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

      他以城市为*景,以农村为远景的布局,以光怪陆离的城市为主要的生活舞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谈论或政治形势的变化,起伏不断地引出农村这一条线索。在围绕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线索,形成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与那些提笔一泻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这种阔大的构思,为我们贡献出《子夜》这样一部概括*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书。

      《子夜》是一部一直以来充满争议的作品,但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始终占据主流,作品为读者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都市生活,引人深思。

      作品开篇是一段景色描写,为下面一系列的人物出场作铺垫,紫脸多疱的吴荪甫、封建腐朽的吴老太爷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尾更是匠心独运,整体结构宏伟严密。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穿《子夜》全书的主线,反映了三十年代*半殖半封社会的全貌。吴荪甫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战士,战斗在民族工业的第一线,与赵伯韬勾心斗角;使劲浑身解数*息*;吞并其他小厂来扩大自己工厂的规模。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半殖半封的社会背景扼杀了民族工业,虽已力挽狂澜,却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吴荪甫一个人的失败,更是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失败和悲哀。然而吴荪甫也是一个血腥的剥削者,克扣工人工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吴荪甫人性恶劣和冷酷无情的一面可见一斑,因此,吴荪甫形象的评价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但无论怎样,吴荪甫也算是有魄力、有手段,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此外,我认为,《子夜》最值得称颂的是刻画了各赋性格特色的都市现代环境中的女性形象。林佩瑶是众多女性中最丰满的,她憧憬着浪漫伟大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她的丈夫吴荪甫却是汲汲于功力的资本家的特性,她所期盼的浪漫和诗意都不属于这个家庭,虽表面接收了现代文明,实则却只能默默反抗。爱情是林佩瑶的全部,而吴荪甫却把全部心力献给了他的事业,没有给妻子必要的关心,面对初恋情人雷鸣,寂寞的心再次燃起热情的火花,却也使她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然而对于丈夫的不忠却当做理所当然。林佩瑶活在这种精神痛苦中,更是在寂寞和愧疚中煎熬着,可以说,林少奶奶的一生是悲剧的,是一种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精神上的悲哀,她的人生让人怜惜,可悲可叹。

      四小姐惠芳是最能体现封建文明与都市文明碰撞和冲突的女性形象。在父亲吴老太爷严厉的管教下,“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思想更是禁锢着惠芳,支配着她的思想和行动。当走进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

      大上海,旧有的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地位虽然显赫,却与都市人之间存在这隔阂,四小姐就这样孤独悲哀地在夹缝中生存,精神上的矛盾让她产生了臆想。心中虽希望去追逐爱情,但禁欲思想时刻牵制着她,内心软弱的她只能学着死去的老太爷的样子,捧起《太上感应篇》潜心修行,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最后也算是有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离开吴公馆,追求新的自由天地。

      这些女性的爱情与人生比起主角吴荪甫和赵伯韬及其斗争并不是主要的和完整的,但每个女性都带有理想的色彩,形象的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类女性的欣赏。

      《子夜》整体上显现出一种浪漫与颓废、真实与虚无的交织,也是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性巨作,《子夜》的诞生更是显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不可战胜。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社会的全貌。

      作者笔下的吴荪甫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感觉他像个战士,始终在那拼尽全力地战斗,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一样。为了自己的企业也为了民族工业,他不得不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一直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厂子,他不得不费很大力气*息*;为了扩大规模,他用尽心机收买、吞并其它小厂。所以,更可说他是一位商业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时,因为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最后他的个个雄图大略,种种力挽狂澜的行动、条条看似无懈可击的计策,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血腥、残酷的剥削者,从他那克扣工人工资的坚决、打击*工人的力度便可窥之一二,可话又说回来,那能怪他吗?不能,资本家不都那样吗,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就是他们的本性。总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为悲情英雄!

      本书中还有一个地方写的特别好,那就是交易场所内情景的描写,那不能不说是人身鼎沸、热火朝天啊,侧面反映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但同时也体现了很多国民嗜赌、想不劳而获的投机取巧心理。赌博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没有小赌哪来的大赌啊,所以,要从戒小的开始,那样社会风气会有所些许改观,外国人问关于麻将的问题的次数也会减少!

      总之,《子夜》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复杂的发展趋势:外国资本主义对*以及*企业的封锁、侵略!

      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吴荪甫,感觉他像个战士,始终在那拼尽全力地战斗,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一样。为了自己的企业也为了民族工业,他不得不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一直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厂子,他不得不费很大力气*息*;为了扩大规模,他用尽心机收买、吞并其它小厂。所以,更可说他是一位商业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时,因为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最后他的个个雄图大略,种种力挽狂澜的行动、条条看似无懈可击的计策,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血腥、残酷的剥削者,从他那克扣工人工资的坚决、打击*工人的力度便可窥之一二,可话又说回来,那能怪他吗?不能,资本家不都那样吗,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就是他们的本性。

      总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位悲情英雄!本书中还有一个地方写的特别好,那就是交易场所内情景的描写,那不能不说是人身鼎沸、热火朝天啊,侧面反映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但同时也体现了很多国民嗜赌、想不劳而获的投机取巧心理。

      赌博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没有小赌哪来的大赌啊,所以,要从戒小的开始,那样社会风气会有所些许改观,外国人问关于麻将的问题的次数也会减少!总之,《子夜》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复杂的发展趋势:外国资本主义对*以及*企业的封锁、侵略!读完全书,不仅感慨与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了解了主人公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不由己。

      个人欲望,梦想都得顺应社会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与《子夜》的第一次接触是在母亲的书架上,对名著并无多大兴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为背景,生动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莆的遭遇,展现了那个时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征和急速变动的社会现实,使我们每个人都燃起强烈的爱国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国,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当时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却另有一番景象。这里有着纸醉金迷的的生活,有着明争暗斗的算计,有着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国主义势力及其走狗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以及农村经济破产是怎样危及民族工业的,这些矛盾使我们得以全貌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地唤醒了我们的报国热情。小说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刚也巨头吴荪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惨命运。吴荪莆的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并非一个束手待毙的人。他凭着自己的财力,游历过欧美的见识,以及在同行中过人的智谋和手段,既获得同业的重视也颇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向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纵*的经济命脉,戴上二十世纪*“工业王子”的桂冠,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犹如一只正要摄食的狮子。一心发展。

      虽然片面地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但还是会为了*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也该像他一般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造福国家,造福人民。不幸从农历端午节后,省*传来了命令:为了支撑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莆勃然大怒。但转念一想“益中”即将吞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谋取暴利也要资金。吴荪莆日益感到资金周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交易所的斗争也日益激烈。赵伯韬盯上吴荪莆这块肥肉,想乘吴荪莆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企业。随后工厂举行了*,市局发展对吴荪莆十分不利。

      吴荪莆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业的危机,咬啮着吴荪莆的心。为了排除心头烦闷,他疯狂地带着情妇寻欢作乐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赵伯韬来访,他要用吴荪莆吞并小厂的办法来吞并“益中”公司了。赵伯韬向吴荪莆的银行投资投股。吴荪莆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决心拼一次,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然而内线和赵伯韬的情妇刘玉英竟是两头作内线;连忠于“友情”的韩孟翔也临阵倒戈………益中公司全军覆没。吴荪莆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

      虽然曾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成了丧家之犬,但从他失败的经历来看证明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强者生存。*的历史是淹没于屈辱与反抗中的。落后只有被挨打。感悟那悲惨的一幕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处在安乐生活中的我们有多少对祖国的爱呢?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热爱祖国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带着几分对大师的尊重与敬仰,我翻开了《子夜》,挺厚重的书,隐约着透露出一种沧桑感。一排排宋体字,方方正正,却展示了一段不*凡的人不*凡的经历。

      《子夜》是这样为我们展开故事的情节的:丝厂老板吴荪甫雄心勃勃,要在他已有的实业之上不断发展,再扩大自己的资本,成立大型公司。可是他生不逢时,大好不容易才在手下屠维岳的帮助下*息。稳定了工厂后的吴荪甫不断努力,终于合伙成立了一个银行,低价收购了八个小厂,专营生活用品。可是由于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销售,资金也周转困难,扼住了企业发展的喉咙。在吴荪甫和合伙人的坚持中,赵伯韬盯上了吴荪甫的产业。他使用了不少手段,最后,在气力不支下,他使用了杀手锏:他要以“国内公债维持会”的名义,电请*下令禁止卖空,他还直接去运动交易所理事会和经纪人会,怂恿他们发文要增加卖方的保证金,增加一倍多。正好是卖空方的吴荪甫只好请自己的姐夫杜竹斋投入强大的资金在卖空方中,或能一搏,谁知杜竹斋背叛了自己的妻弟吴荪甫,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最终,吴荪甫破产了。

      在《子夜》中,作者茅盾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最重要的当然是主人公吴荪甫,他魁梧刚毅、有财有势、有勇有谋,却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建造一个大型工业公司时,由于复杂因素的交迫下而惨败;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有政界作后台,在军界里也有很深的关系,人称“公债场上的魔王”,正是他将吴荪甫逼入绝境……

      《子夜》虽是弘篇巨制的大手笔,但宏伟严密且脉络清晰。从开头和结尾就可以看出。开头,大上海的软风一阵一阵吹上人面,苏州河幻成了金绿色,轻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江边充斥着“光、热、力”,此时的吴荪甫有财有势,气派威风;而结尾,吴荪甫的工厂、银行、公馆全都没有了,自己的梦当然也破灭了,惨败于赵伯韬的吴荪甫带着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岭消暑。一头一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惊叹于一位民族工业巨子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惨。

    [阅读全文]...

2022-03-12 10:24:25
  • 子夜冬歌古诗翻译(子夜冬歌古诗的意思)

  •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成分和脂粉气。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乐府诗集》更指明”江东”即建业:”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乐府诗集》还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建业是当时的首都,荆、郢、樊、邓也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梁裴子野《宋略》说当时”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当然还有为数更多的一般*,在上层社会这种声色生活的影响下,更不能不增加南朝民歌的*成分。  其次,也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土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他们不但爱好民间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唱,如《晋书?王恭传》:”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晋中兴书》说”为吴歌”)。”又《南史?王俭传》也有”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的记载。在这种政治气候下,凡有反抗性的民歌自然在排摈之列。如《吴孙皓初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又如《将士谣》:”宁作五年徒,不逢王玄谟。玄谟犹尚可,宗越更杀我。”同是五言四句的民歌,但前者反抗皇帝的迁都,后者控诉将官的残忍,所以他们便不爱听。这就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关键。  因此,我们对南朝民歌的看法要有区别,有批判。既不能把它和来自广大农村的汉民歌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这就是南朝民歌的全部,更不能把一些*作品或文人窜入的拟作看成是真正的民歌。否则将造成错觉、误解。  尽管如此,但基本上南朝民歌还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仍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按《子夜四时歌》:”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可见当时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幸福是曾经作过斗争的。他们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行结识。但最后一关还是通不过,结果仍不免殉情。  但是,这里也有胜利者的喜悦。这类作品往往对爱情作*裸的天真而大胆的抒写,最能显示出南朝情歌的特色。如《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一种”相乐相得”的喜悦心情,真是跃然纸上。徐陵曾袭用第一首作《乌栖曲》:”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惟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便不及民歌的朴素而生动。民歌说”打杀长鸣鸡”,不言”憎”而意自见。从这首歌词所表现的爱情来看,显然,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结合,这类情歌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  渊冰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冬歌》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  –《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  –《懊侬歌》  从这些歌词中,不仅可以看出女子的坚贞爱情,而且可以看出她们的悲惨命运。在男女不*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子倾心,她们也不免提心吊胆。这就是为什么当别离时或离别后她们总是”泪落便如泻”的根本原因。如《华山畿》:”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这眼泪中,有胶漆般的爱情,也有”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南朝民歌既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屈辱的*们的悲诉。如《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夜度娘》和《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独唱,如《拔蒲》: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读末二句,不禁令人想起《诗经》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诗句,可谓异曲同工。有的则是男女对唱,如《那呵滩》: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前一首为女子所唱,后一首是男子的回答。《那呵滩》另一首有”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的话,可以肯定这里的”郎”的身份也应该是篙工之类的船夫。因”闻”而相送,说明不是夫妻关系。”各自是官人”,语极幽默。一种应差服役身不由己的愤慨,自在言外。《采桑度》也是和劳动结合的情歌。  南朝民歌除吴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属于”清商曲辞”。这是江南(建业附*)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据《晋书?夏统传》,当时祭神,多用女巫,”并有国色,善歌舞”,神弦曲大概就是由女巫来唱的。神弦曲所祀之神,大都是地方性的鬼神,来历多不可考。只有青溪小姑传说是三国时吴将蒋子文第三妹,所以《图书集成?博物部》统归之”杂鬼类”。  和《楚辞?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恋爱的特色。曲词中,有的赞叹男神的美貌,表现为”女悦男鬼”,如《白石郎曲》: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有的写女神的私生活,表现为”男悦女鬼”,如《青溪小姑》:  开门白水,侧*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这些歌实际上都与情歌无异。朱熹评《楚辞?九歌》说:”比其类则宜为”三颂”之属,而论其词则反为《国风》再变之郑卫。”(《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意虽不满,但也道出了民间祭歌的一个共同特征。  在艺术形式方面,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其次是语言的清新自然,《大子夜歌》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其实不只是《子夜歌》。第三是双关语的广泛运用。双关语是一种谐声的隐语。有一底一面。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用药名”散”双关聚散的”散”,用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另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燃灯不下炷,有油那得明?”(《读曲歌》)用点灯的”油”双关理由的”由”。但这一句的”明”字却又属于前一类。最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这些巧妙的双关语,一方面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民歌作者的丰富想象。  最后,我们叙述”杂曲歌辞”中的那首抒情长诗《西洲曲》。这首诗的作者有问题,《乐府诗集》和《古诗纪》都作”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但宋本不载),《诗镜》等又作梁武帝。大概这首民歌曾经过文人们的润色。  这是一首”依亦吐芳词”的闺情诗,一个少女倾诉了她的四季相思之情。诗中虽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但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这类带有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时序的变迁还是非常清楚的。此诗表情细腻,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两句,结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写照,言外便含有无限自怜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颖,属对自然。又如从”采莲”,更生出”弄莲””杯莲”等事,便觉一往情深,无限低回。按《子夜夏歌》:”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则此处”莲”字亦属双关,有望”怜”意。又此诗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更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结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是涉想新奇,馀味无穷。范云《闺思》诗:”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又李白的名句:”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从此化出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它的产生时代不可能过早。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严格点说,就没有一个诗人。邓以北魏末年号称”三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而论,所作都不过寥寥十首左右,大都模拟齐梁,毫无特色。《北齐书·魏收传》载邢邵诋魏收偷窃任昉,魏收则又讥邢邵在沈约集中作贼,可见实际上都是没有出息的文人。但是,北朝民歌却放出了异彩。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所谓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横吹曲”。这些歌词的作者也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折杨柳歌》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便是明证。歌词中提到的慕容垂、广*公(姚弼)、高阳王、琅琊王等,便都是”虏家儿”的豪酋贵族。鲜卑诸民族的歌,原是所谓”其词虏音,竟不可晓”的,而现存歌词却全用汉语,这一方面是由于通晓汉语的鲜卑人或通晓鲜卑语的*的翻译,前者如有名的《敕勒歌》,后者如上举《折杨柳歌》;另一方面是由于鲜卑诸民族的汉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页)曾”诏断北语,一从正音”(《魏书?咸阳王传》),”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纪》)。所谓”北语”,即”胡语”,亦即鲜卑语;所谓”正音”,即汉语。《北史?辛昂传》载昂”令其众皆作中*”,可知现存歌词当有一部分原来就是用汉语创作的。据《南齐书?东昏侯纪》、《南史?茹法亮传》的有关记载,以及梁武帝和吴均所作《雍台》诗,我们知道,北朝的鼓角横吹曲曾先后输入齐、梁,并由梁乐府保存,陈释智匠著《古今乐录》因冠以”梁”字,*遂沿用不改。其实从乐曲到歌词都是北方各民族的创作。  鼓角横吹曲现存六十多首,数量虽远不及南朝的清商曲,但内容却丰富得多,相当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也较强,酷似汉乐府民歌。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的反映得到证实。  (一)反映战争的。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统治族与被统治族之间的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更使得这些战争具有异乎寻常的残酷性。作为这种残酷性的集中表现,便是人民的大量死亡,汉族人民固然遭受浩劫,少数族人民也同样做了各族统治阶级用来进行争夺战的牺牲品。如《企喻歌》: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便是当时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战争的真实写照。从这首短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的反战情绪,这是由当时战争的罪恶性质决定的。为了保存实力,少数族(尤其是鲜卑族)的统治者还往往利用非本族的人在前冲锋陷阵,甚至迫使*和*作战。对此,北朝民歌也有所揭露。《慕容垂歌》第一首写道: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按慕容垂(鲜卑族)攻苻丕(氐族)于邺城,丕被逼降晋,晋因遣刘牢之救丕,垂逆战败绩,退守新城。胡应麟《诗薮》说”秦人(氐族人民)盖因此作歌嘲之(垂)”,这解释是可信的。”吴军”即指晋军,”我”是代慕容垂自称,实际上是嘲笑他的卑鄙怯懦。”汉”指被迫在城外抵御晋军的*。当时少数族每自称国人,而称汉族人民为*或汉儿、汉辈。在这种野蛮的大混战中,兄和弟也往往由于割据者的驱迫而处于互相攻杀的敌对地位,如《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这种惨象和沉痛的呼救声,也是历来战争中所罕有的。  北歌中的杰作《木兰诗》,也正是这种战争频繁的时代环境的产物,但它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我们后面将着重论述。  (二)反映人民疾苦的。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和上述那种野蛮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几乎是每一次战争,也不论胜负,各族统治者都照例要进行一次人口掠夺。大批的人民被迫离开本土,转徙道路,因而在北朝民歌中体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而且都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诗。如《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风吹叶落,一去数千,正是被俘远徙的人民的自我写照。又如《琅琊王歌》: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陇头流水歌》更写到流离道路的苦况:  西上陇坂,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弱枝,足踰弱泥。  写得最悲壮动人的是《陇头歌》三首: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遥望秦川”也就是遥望故乡。想到生还故处已无指望,那能不”心肝断绝”?这些都不像一般的羁旅行役之词。  有些民歌还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接触到阶级社会贫富对立的根本问题。如《雀劳利歌》: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这里的”长嘴”和”短嘴”便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象征性的概括。又如《幽州马客吟》: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  通过尖锐的对比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有钱始作人”,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鄙视。在北朝,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同时存在,不少被俘的人民沦为奴隶,阶级对立特别明显,这就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意识。  (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的。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这种民族特性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现。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欲作健”就是说要作健儿。把自己比作猛禽,把敌方比作小雀,就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那种”以刚猛为强”的本色。他们也爱美丽的姑娘,然而却更爱”大刀”和”快马”。如《琅琊王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又如《折杨柳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珌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王士祯《香祖笔记》评前一首云:”是快语。语有令人’骨腾肉飞’者,此类是也。”的确,这种快语是得未曾有的。  (四)反映爱情生活的。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但在北歌中却打不到一个泪字。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是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如《捉搦歌》: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衤夹襌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又如《地驱乐歌》: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和南歌的纡回宛转,大异其趣。北朝有关爱情婚姻的民歌并不多,但是其中就有两三首提到”老女不嫁”的事,这可能和战争频繁、丁壮死亡过多有关。东魏时,高欢曾”请释芒山俘桎梏,配以人间寡妇”(见《北史》卷六),寡妇之多,竟成了社会问题,这一事实也正说明这点。  除上述四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孤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史称”北齐神武(高欢)使斛律金唱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也许就是斛律金翻译的。  《杂歌谣辞》的另一首《陇上歌》,则是汉族人民歌颂陈安为反抗刘曜(匈奴族)的压迫而壮烈牺牲的挽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蹑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蹑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事详《晋书?刘曜载记》。史言”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这自然是为缓和汉族人民愤怒的一种手段,但也足证陈安之深得民心。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在这里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馀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这些,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最后,我们论述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出喜剧。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这提法和评价是很恰当的。但是和《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也有一个产生的时代问题,而且更为纷纭,魏、晋、齐、梁、隋、唐,各说都有。有的还提出了主名,把著作权归之曹植和韦元甫。目前我们已可肯定它是北朝民歌。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已著录这首诗,这是不可能作于陈以后的铁证。北朝战争频繁,好勇尚武,这首诗正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风貌。又诗中称君主为可汗,出征地点都在北方,也都说明它只能是北朝的产品。大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东、西魏分裂以前。在流传过程中,它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以致”中杂唐调”,如”万里赴戎机”六句。但全诗看,仍然保持着北朝民歌的特色。  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又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回到家里,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传奇色采,更使这个勇敢、坚毅、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妇女中出现像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只如《北史?李安世传》所载《李波小妹歌》就提供了一个武艺卓越的妇女的真人真事:”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但是木兰的形象,比之李波小妹的形象却有本质的差别。李波小妹是残害人民的豪强地主家庭的妇女,而木兰却自始至终都不失劳动人民女儿的本色。她不惜自我牺牲,也不顾”男女有别”,”弯弓征战作男儿”,既保全了老父,又捍卫了边疆。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使民歌作者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地体现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把她塑造成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妇女扬眉吐气。这点在封建社会具有崭新的教育意义。  在表现手法上,《木兰诗》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谢榛《四溟诗话》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是有道理的。又如末段写木兰还家,也很繁。但这里却不是夸张,而是精雕细琢,通过人物行动来刻划人物性格。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作为繁简的标准的是人物的特征。从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扣紧”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不闻爷娘唤女声”数句之所以动人,主要即由于切合木兰的身份,挪用不得。《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采,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巨大的。它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它是一种新力量、新血液。  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五言四句的小诗,汉民歌中虽已经出现,但为数极少,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因此绝句的真正源头要算南北朝民歌。当时有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谢朓等已纷起模拟,但还是一种尝试。到了唐代,便由附庸而蔚为大国,而在和音乐的结合上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且有不少优秀作品,但篇幅都较小,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例如杜甫《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一连用四个”喜”字造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爷娘闻女来”等句脱化而来的。前人说李白的《长干行》以《西洲曲》为”粉本”,说他的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也都是信而有征的。此外,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就都善于提炼口语融化入诗。双关语,虽可溯源于先秦的瘦词、隐语,汉代歌谣中也偶有一二,如《董逃歌》及《古绝句》”藁砧今何在”一首,但大量使用则始于南朝民歌。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晋,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  前面说过,南朝民歌是商业大都市的产物,几乎全是谈情说爱的”艳曲”,所以胡应麟评为”了无一语有丈夫气”。这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和泛滥,在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5-18 05:47:01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 李白
  •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6-27 10:45:10
  •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赏析

  • 学生
  •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1】捣衣: 古人在缝衣之前,把衣料捶*。句意: 长安城的月夜,只听见千家万户的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

      清王夫之 《薑斋诗话》 卷二: “景中情者,如 ‘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又 《唐诗评选》: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清田同之 《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

      长安夜空, 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 衣的情景。**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总 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 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 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

      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说诗晬语》卷下)

      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立言温厚。”(《唐诗别裁集》卷二)

      【总案】 《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爱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少妇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战争,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生活的愿望。“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诗的语言自然洗炼,格调清丽婉转,具有浓厚的乐府民歌的风味。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创作背景

      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阅读全文]...

2022-03-26 22:35:03
  •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子夜》

  • 语文
  •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子夜》,希望能帮到大家!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的*,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息了*。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作品赏析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得以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经典文段摘录

      1、机关枪声渐渐稀薄了。曾家驹伏在地上,最初以为自己是死了;后来试把手脚动一下,奇怪!手脚依然是好好的,身上也没觉到什么痛。他坐起来看看他的身边。两个农民都没有声息。曾沧海蜷曲着身子,半个脸向上,嘴巴张得很大,嘴里淌出血来。曾家驹呆了一会儿,忽然跳起来,撒腿就跑。

      2、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3、她们怀抱着多么美妙的未来的憧憬,特别是她——那时的“密司林佩瑶”,禀受了父亲的名士气质,曾经架起了多少的空中楼阁,曾经有过多少淡月清风之夜半睁了美妙的双目,玩味着她自己想像中的好梦。但这样的“仲夏夜的梦”,照例是短促的。父亲和母亲的相继急病而死,把“现实”的真味挤进了“密司林佩瑶”的处女心里。

      4、太阳刚刚下了地*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5、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静,*静得一点风也没有。

      6、司契潘脸色苍白,把蚂蟥从胸膛上扯下来,用脚把它们踩死了。他踩死最后一只蚂蟥,扣上了衬衣的领子,又好象不知道是害怕什么,重新把领子解开了……象石灰一样的白嘴唇安静不下来了:哆嗦着,显露出一种笨拙的笑容,紧紧抿住,变成了一个发青色的圆球……陶梅林觉得,司契潘好象是在用牙齿嚼着一种很硬的、不听话的东西,司契潘脸上渐渐地有了血色,从里面用牙咬住的嘴唇变得象石头一样僵硬了。

      关于《子夜》读后感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决定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在写作《子夜》的时候,作家又充分地运用了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的社会经验。

      他说:“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过实际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部分我还能了解。”(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报》副刊《绿洲》)过去的这段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阅读全文]...

2022-01-18 03:05:08
  • 《子夜昙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 写作,阅读
  • 《子夜昙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夜昙花》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子夜昙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子夜昙花》,回答下列问题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忍俊不禁:

      2、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说“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作者“惊喜”是因为 (2分)

      3、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第六段中加点句子“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的理解。(2分)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写了恩师,而中间部分却写昙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

      5、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2分)

      参考答案:

      1、忍不住笑。

      2、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发现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3、“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果决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在寂静无人之夜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4、作者借花喻人,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辉的一面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5、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多彩的,生命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应该像昙花一样,花期虽短,却尽情绽放,充满活力,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阅读全文]...

2022-07-23 02:22:13
  • 子夜冬歌古诗翻译(冬夜即事原文赏析)

  • 《子夜四时歌》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乐府民歌,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子夜是东晋时期江南吴地的一名女子,她创作了一组乐府民歌“子夜歌”,反复咏叹,思念郎君。

    南朝乐府民歌大多是女子所唱的情歌。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质朴坦率,简约清明。纵观《子夜四时歌》全篇,婉约清丽者有之,质朴清新者有之,细腻缠绵者有之,大胆率真者有之,且因民歌本身的歌谣性质,音节摇曳,朗朗上口,是为古典传诵。

    十二首子夜冬歌,思念远方的人!

    *代吴歌-冬歌

    南北朝-鲍令晖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心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南北朝-萧衍

    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

    经霜不堕地。岁寒无异心。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南朝-无名氏

    朔风洒霰雨,绿池莲水结。

    愿欢攘皓腕,共弄初落雪。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南北朝-无名氏

    寒云浮天凝,积雪冰川波。

    连山结玉岩,修庭振琼柯。

    子夜吴歌-冬歌

    唐-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相和歌辞-子夜冬歌

    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

    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子夜冬歌

    唐-薛曜

    朔风扣群木,严霜凋百草。

    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

    子夜四时歌-冬歌

    明-张宁

    岁晏时气肃,寒风透帏床。

    镜敛双蛾蹙,被拂孤鸳翔。

    玉关路千里,不如寒夜长。

    子夜冬歌-其二

    明-于慎行

    华茵倚重炉,璇房卷罗幕。

    惊见雪花飞,谓是杨花落。

    子夜四时歌-冬歌

    明-王廷陈

    白马雪中驰,色混影难觅。

    不知郎去路,但见马行迹。

    子夜冬歌-其二

    明-李孙宸

    与郎面拥炉,背后北风吹。

    不须相借问,冷暖各自知。

    子夜冬歌八首-其七

    清-曹家达

    [阅读全文]...

2022-07-23 17:21:50
子夜经典语录 - 句子
子夜经典语录 - 语录
子夜经典语录 - 说说
子夜经典语录 - 名言
子夜经典语录 - 诗词
子夜经典语录 - 祝福
子夜经典语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