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拉古诗的诗意

关于嘟拉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嘟拉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嘟拉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嘟拉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31) 语录(41) 说说(507)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2)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阅读全文]...

2022-05-09 20:02:23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学*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3-25 15:17:46
  • 春日古诗的诗意

  • 诗意
  •   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诗,有引导学*之意。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诗意

      好日子里在泗水河边寻找春天的景色,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无聊的时候发现春天的景色很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天。

      《春日》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扩展阅读:《春日》教案

      一、教材简析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春风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雷 春潮 报春 春节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 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阅读全文]...

2021-12-14 12:06:53
  • 古诗清明的诗意

  • 诗意,清明,文学
  • 古诗清明的诗意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诗清明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

      作者:杜牧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的诗意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

      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

      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

      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

      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

      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

      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

      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

      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一)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二)古诗清明的诗意感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三)清明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阅读全文]...

2022-07-12 20:38:47
  • 春的古诗和诗意

  • 诗意
  •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里充满生机,又是如何记载这么美好的景象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出自唐朝诗人的古诗作品《咏怀古迹·其三》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作品《赠别·其一》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翻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出自唐朝诗人唐彦谦的古诗作品《垂柳》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翻译】

      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可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宁愿忍耐饥饿,甚至白白饿死。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出自唐朝诗人雍陶的古诗作品《访城西友人别墅》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翻译】

      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作者从*常的题材中,发掘出不*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揭示了村园**特有的美。作品本身就象诗中写到的枳树花,色彩淡素而又清香袭人,不失为一篇别具风姿的佳品。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出自唐朝诗人的古诗作品《戏题盘石》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翻译】

      可爱的巨石大如*,下面濒临泉水。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出自宋朝诗人:陈与义的古诗作品《虞美人·张帆欲去仍搔首》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翻译】

      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出自唐朝诗人、家杜牧的古诗作品《早雁》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翻译】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出自宋朝诗人、文学家欧阳修的古诗作品《戏答元珍》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翻译】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出自宋朝代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踏莎行·小径红稀》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翻译】

    [阅读全文]...

2022-04-16 01:26:18
  • 春天的古诗及诗意

  • 春天,诗意
  • 春天的古诗及诗意

      导语:春天真是太美了,它的美是含蓄的、羞涩的、高雅的,它美的自然,美的真实,美的洒脱,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让我们赞美和拥抱这美丽的春天吧。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春天的古诗及诗意,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二、《白鹿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白贞。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

      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三、《春望》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四、《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其全文诗句如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湿润得松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六、《清*调·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七、《元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文诗句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在噼噼*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普照着,每年春节都取下了旧春联换上新春联。

      八、《绝句》(其一)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接着,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九、《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其全文诗句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阅读全文]...

2022-05-03 12:01:15
  • 古诗《元日》的诗意

  • 诗意,文学
  • 古诗《元日》的诗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元日》的诗意 ,欢迎阅读。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就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就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诗、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春节*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民间过春节的*惯,大抵就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人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年”就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一,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 “发财”、“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日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阅读全文]...

2022-04-28 17:31:08
  • 赠汪伦古诗诗意

  • 诗意,阅读
  • 赠汪伦古诗诗意

      李白,是我们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所著的古诗一直流传至今,陪伴着我们成长,教会了我们许多的东西。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李白大诗人的古诗《赠汪伦》古诗诗意,欢迎阅读参考!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不如。

      [译诗、诗意]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阅读全文]...

2022-07-06 10:10:57
  •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 诗意,阅读
  •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赠汪伦》及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原文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②水深千尺③,不及④汪伦⑤送我情。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作品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文学赏析

      *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阅读全文]...

2021-12-27 03:19:42
  • 古诗花影的诗意

  • 诗意
  •   《花影》是首饶有趣味的小诗,而且作者也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是苏轼所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阅读全文]...

2022-03-29 07:19:57
嘟拉古诗的诗意 - 句子
嘟拉古诗的诗意 - 语录
嘟拉古诗的诗意 - 说说
嘟拉古诗的诗意 - 名言
嘟拉古诗的诗意 - 诗词
嘟拉古诗的诗意 - 祝福
嘟拉古诗的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