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关于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7) 说说(138) 名言(1k+) 诗词(9k+) 祝福(59) 心语(1)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朗读)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唐】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注释

    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孟浩然(6*—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阅读全文]...

2022-04-03 07:45:23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意思)

  •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

    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如今到了洛阳,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足以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乡呢?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阅读全文]...

2021-12-26 19:38:11
  •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阅读全文]...

2021-12-19 00:17:01
  • 寻隐者不遇写作背景(寻隐者不遇的古诗词)

  • 写作
  • 贾岛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早逝,他从小受教于屡试不第叔叔贾默,立志向学除了学*传统的经史外,他还勤学诗歌,拜多位大德高僧为师,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按说以贾岛的才学考中“进士”,应该很容易,但唐朝考试并非靠真实学问,大多靠朝中*举荐,因此,好多人李白杜甫王维等都没考中。贾岛从小立志考中“进土”,以报国荣身。然而他却屡试难中,这中间锗踪复杂的原因着实让他有些失望。贾岛很早便与佛结缘,并在早年出家做了僧人,并法号“无本”,后来在恩师韩愈的鼓励下重燃了当年报国荣家的想法,蓄发还俗参加应试。贾岛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得到人们喜爱,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说他生活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却很少写反应当时现实的诗,这一比杜甫差的太多了。这话有道理也有偏颇。杜甫生活也由盛转衰的时代,盛衰对比造成社会现像明显,杜甫处在人生盛年,经验学识都在鼎峰,写出好作品实属自然。贾岛从出生就遭社会动乱,父母双亡,一个小孩他除用学*来改变命运,他能做什么,到了成年想报国只能靠通过科举,做了官。才能施展抱负,这也是他还俗应试的原因,后来他果然做了一个小官,并且很成功,这也说明贾岛并非只是一个会吟风弄月的诗人。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带一股灵动飘逸的仙气,这和他人生经历和性格有很关系。不是同时代一般诗人可比拟的。

    [阅读全文]...

2021-12-29 19:14:42
  • 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及答案(人日寄杜二拾遗古诗原文)

  •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適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高適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適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適写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適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適了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己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预朝政之意。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適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適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意思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哪能预料呢?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多少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又何尝事皆前定呢?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哪会知道今天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呢?“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象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阅读全文]...

2022-01-28 20:31:04
  • 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 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 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 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 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阅读全文]...

2022-04-24 03:44:02
  • 梦中相遇的爱情古诗词

  • 爱情,相遇,写作
  • 梦中相遇的爱情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中相遇的爱情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上邪 (汉现代经典爱情诗)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八、《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九、《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十、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怨情 (唐现代经典爱情诗)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望夫石 (唐现代经典爱情诗)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转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返来石应语

      相思怨 (李冶)

    [阅读全文]...

2022-03-26 12:27:26
  • 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

  • 阅读,文学
  • 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翻译

      衣服上沾满了旅途上的灰尘和杂乱的酒的痕迹。出门在外去很远的地方宦游,所到之地没有一处是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的。

      我这一辈子就应该做一个诗人吗?为什么骑上瘦驴在细雨中到剑门关去?

      注释解释

      剑门: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

      销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合:应该。未:表示发问。

      最后二句:典出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前线调回成都(今属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他在南郑往成都途经四川剑阁剑门关时写下这首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阅读全文]...

2021-12-05 20:50:33
  •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   《寄左省杜拾遗》

      作者: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

      1、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

      2、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

      3、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限:界限。

      4、阙:通“缺”。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意思就是以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译文:

      我们并排走向朝廷的红色台阶,

      然后分别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队。

      拂晓随着宫廷仪仗队进去朝拜,

      黄昏时浑身沾满御炉香气回归。

      满头白发力不从心为落花流泪,

      羡慕别人如鸟入青云展翅高飞。

      贤明的朝廷没有什么阙事遗漏,

      自己觉得谏议的奏书越来越稀。

      赏析: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次年写此诗。诗是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阅读全文]...

2022-01-25 14:43:20
  • 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

  • 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翻译

      衣服上沾满了旅途上的灰尘和杂乱的酒的痕迹。出门在外去很远的地方宦游,所到之地没有一处是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的。

      我这一辈子就应该做一个诗人吗?为什么骑上瘦驴在细雨中到剑门关去?

      注释解释

      剑门: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

      销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合:应该。未:表示发问。

      最后二句:典出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前线调回成都(今属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他在南郑往成都途经四川剑阁剑门关时写下这首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阅读全文]...

2022-03-17 19:29:59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 句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 语录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 说说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 名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 诗词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 祝福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