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的一剪梅古诗配画简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清照的一剪梅古诗配画简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清照的一剪梅古诗配画简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清照的一剪梅古诗配画简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人李清照《一剪梅》古诗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有恨谁人省 清秋黯销魂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易安词中的精品。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下面,我们一起来简析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的开篇,即交代了词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嫌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独自划着小船出游。"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既巧妙地点明了秋天的时节,又渲染出清凉的氛围,使人想见:"红藕香残",一年又过,而词人仍然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冷"之苦。在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就巧妙地将眼前景、心中情融为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能力。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要借游览以遣怀。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离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细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永,*实之语,却感人尤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直承上句,但巧妙地将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这里,"谁"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词人舍去自己却言及对方,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那样的怨言。所以,这里词人借写事来抒情,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伫立楼头之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可谓一字传神。
由于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词的下片也就顺此思路自然展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句,点明了词人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他们归来堂上赛诗、饭桌小酌时测字,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之苦,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执著、钟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独特的构思,不仅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词的末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承上文,极言相思之深、之切。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词人内心的绵绵凄苦。"才下""却上"把那种相思之苦,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质感,形象。
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这首词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为不同;
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磊落大方,较之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诗词,别具一种健康、自然之美;
三、这首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但并不流于浅俗,"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对偶句的使用,使人读之声韵和谐,朗朗上口。笔意纤纤,而情浓眷眷,若非易安居士这样的铸词高手,谁能做到?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是易安词中的精品,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词《一剪梅》及歌曲简谱
导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听过,那就是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一剪梅》,这首词此封凄婉动人,句句充满相思之情,让人读之动人,歌手费玉清也演唱《一剪梅》的歌曲,歌词优美,声线迷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剪梅》简谱及李清照的诗词原文。
歌名:一剪梅
演唱:费玉清
发行时间:2003-01-01
专辑:清韵悠扬
填 词:娃娃
谱 曲:陈彼得
歌曲语言:汉语
真情 像草原广阔
层层 风雨不能阻隔
总有 云开 日出 时候
万丈阳光 照耀你我
真情 像梅花开过
冷冷 冰雪不能掩没
就在 最冷 枝头 绽放
看见春天 走向你我
雪花飘飘 北风萧萧
天地 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 傲立雪中
只为 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 无怨无悔
此情(此情) 长留(长留) 心间
雪花飘飘 北风萧萧
天地 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 傲立雪中
只为 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 无怨无悔
此情(此情) 长留(长留) 心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 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创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处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据家。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校勘金石,生活美满幸福。然而,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由于非常不愿分别,李清照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此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具体而真实。其中,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的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方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一剪梅》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词作的语言有很多家常语,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词语,词人以白描的创作手法、极富韵律美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词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独具魅力。
赏析
此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另辟蹊径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审美体验,又有精妙的审美传达,堪称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具有多重妙处。这句中的“秋”字,是女词人情怀触发的景点,是缘景生情的契机。女词人把季节业经抽象化的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体特征的“红藕香残”表达出来。因而,“秋”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了。此为妙处之一。妙处之二是,“香”是女词人得来的嗅觉感受。她不是对节候作判断性的说明,而是独特地用感觉器官去进行感受,从“香残”的“残”中感知到凉秋降临了。这种感知方式与众不同,颇有特色。而女词人用她感知方式(主要是嗅觉)所感知到的对象的属性,又起到了暗喑提示作用,暗示着“秋”的季节来临。妙处之三是,凉秋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容易激惹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中例证甚多。它说明了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的对应同构关系。女词人并没有让自然景象淹没主体的心理意绪,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如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绪的媒介。既非意大境小,亦非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幽的秋思的两相契合。
女词人淡淡地起笔,先勾勒季节特征,然后微微推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二句,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轻”,言其悄悄;“独”,标示仅己身一人。这里可引人悬思抒情主人公这些行动的原因和目的所在。词中可谓不着一字,而意脉潜隐。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原先潜隐着的意脉开始显豁,上升到表层意象。女词人眺望秋际云天,原来是企待着丈夫的“锦书来”,所以,紧接着才有“雁字回时”一句。“雁字”可以是眼前实景,雁阵回归,嘹唳长空;亦可以是寄兴之景,因为鸿雁传书,已成为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翘首企足、引领秋空,是为着等待丈夫的书信的意识一旦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解释。“轻”,悄然而行;“独”,独自一人是为着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在孑然只身中,去慢慢等待那雁传的尺素,去细细咀嚼那离别的伤情,去悄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这种情绪只属于她,因而无需有人结伴同来,更不必张扬开去。一切只有在“轻”中、“独”中,オ会回味、咀嚼,才体验、领略得到。唯其如此,方显出思妇之情的独特,益见其情之深挚。上阕的煞尾处,突然跳成一个景象描述句:“月满西楼。”这一收煞,不但呼应了起笔“红藕香残”的景象,而且组合成了一个空间系列环境:红藕、兰舟、雁字、西楼。占据这空间一角的则是满怀幽思的女词人。如果化为丹青,就是一幅绘画,产生出绘画美。“月满西楼”,以空间感透现出时态感。“满”字显示出时间的推移。女词人独上兰舟,引领眺望,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她深情,缱绻,执着,直等待到“月满西楼”。这里汩汩流转的`是女词人的情和意,于是前述的绘画美便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次:意境美。
如果说,上阕更多地是从境中隐隐显显地透现出相思之意,那么,下阕则侧重于直宣情愫。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借眼前之景来抒发,暗合流水落花的伤感和无奈,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之恨。“相思”的全词意脉径露纸面。上阕的一切描述汇聚、绾合到这里,为它下了注脚。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女词人和丈夫在两处作同一的感受、感应,表明女词人和丈夫的心灵感应是同一个节拍,可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其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相对于范句,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两句词是女词人对相思情的独特体验和捕捉。相思之情,特别是心心相印的思念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遏,它铭心刻骨,像游丝一般地粘附着。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消除,却又会不自禁地钻入“心头”。女词人对这种情感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女词人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到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又以独特的技巧表达出这一情感,凝为审美的晶体,于是这首词就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剪梅古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也有济南章丘人一说) ,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相看。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古诗 婉约 闺怨 孤独 怀人 最美 声声慢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思念 闺怨 离情 一剪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初中古诗 重阳节 怀人 思念 醉花阴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初中古诗 女子 闺怨 感伤 武陵春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三百首 地名 咏史怀古 爱国 忧愤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初中古诗 纪游 最美 闲适 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惜花 伤春 闲适 如梦令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豪放 理想 追求 言志 渔家傲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古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伤今追昔 元宵节 情怀 永遇乐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代: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宋词精选 婉约 寒食节 写景 惜春 浣溪沙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重阳节 思念 伤怀 行香子
李清照的一剪梅古诗配画简单
李清照的一剪梅古诗配画
李清照一剪梅的古诗
一剪梅宋李清照的古诗
一剪梅的古诗宋李清照
古诗一剪梅李清照写的
李清照的古诗词《一剪梅》
一剪梅古诗李清照的歌曲
李清照的一剪梅古诗带拼音
李清照的一剪梅整首双语古诗
李清照简短的古诗
古诗雪梅宋李清照的词
夏日绝句李清照的古诗配画
李清照的一首古诗
李清照的梅花古诗视频
李清照古诗的有
李清照梅花诗句
李清照清酿的古诗
李清照的诗古诗
李清照的古诗四
仿李清照的古诗
李清照三分一的古诗
李清照稍长一点的古诗
李清照词的古诗
李清照花的古诗
李清照诗句
李清照简短的古诗词
李李清照的诗词
李清照的诗词
清代李清照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