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关于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7) 语录(3) 说说(3) 名言(701) 诗词(301) 祝福(1k+) 心语(135)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古诗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古诗原文及译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古诗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解】

      卢纶(739—799),字允言,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诗歌创作在当时较有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白羽:箭尾的羽毛,这里指箭。石棱:石头有棱角的地方。单于:匈奴首领。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塞下曲: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张仆射,即张延赏,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官至左仆射同*章事。卢纶的这组和诗共有六首,这是第三首。②单于:古时匈奴最高统治主的称呼。③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诗大意】

      没有月光雁群飞得很高,单于在今夜带队潜逃。正准备率领一支轻骑兵去追逐,漫天大雪竟然落满了弓和刀。

      【鉴赏】

      《塞下曲》本是乐府旧题,用来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分别描绘了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不同场景,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写将士们雪夜追击溃敌的情景。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一、二两句写敌军的溃退。“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匈奴是我国古代民族,战国时游牧在燕、赵、秦以北。秦汉以来,不时南侵中原,成为北部边防的对象。唐人写诗,常常以汉代唐,所以这里的“单于”是借指侵扰唐朝的契丹等贵族首领。诗的'第一句写景:“月黑”,说明这是一个没星没月的漆黑夜晚;“雁飞高”,是说连大雁的叫声也听不到。这一句把敌军逃遁时的气氛渲染得相当充分。敌军是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悄逃跑的,说明已全线崩溃。敌军满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还是被察觉了,这就暗喻了我军将士斗志旺盛,打了胜仗仍不松懈。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三、四句写准备追击的情形,正面表现将士们的威武气概。当发现敌军逃跑后,我军主帅立即命令骑兵,具体是怎样的装束,下句交代了:身佩弓箭和战刀。弓箭用于远距离的射击,战刀用于*身白刃格斗。这样的装束已显示了追敌将士的英武和骁勇,他们是实现主帅部署的一把尖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支轻骑兵的阵容和装束不是孤立写的,而是借写景自然带出的:刹那间弓箭和战刀上就落满雪花,雪之大、天之寒可想而知;冲寒冒雪,不稍迟疑,则士气之高、军威之壮也可想而知。

      这首诗首尾写景,中间叙事,敌军摸黑逃遁是暗写,而着力刻画我军冒雪追击的场景。诗人不仅善于捕捉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有没有追上敌人,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追击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高潮的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惟其如此,才能给人以启发,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当然,这也和该诗是组诗之一有关。作为组诗里的一首,既要突出特定的侧面,注意自身的完整统一;又要服从全诗的总体结构、布置。如果第三首就写到破敌庆功,那么后面就难乎为继了。

      卢纶虽是中唐诗人,但他的边塞诗却写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昂扬向上的盛唐气息。

    [阅读全文]...

2022-04-25 07:06:03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诗及赏析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诗及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卢纶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注释

      1、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3、燕尾:旗的两角*,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4、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5、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6、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7、*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8、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9、月黑:没有月光。

      10、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

      11、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12、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13、野幕:野外帐篷。敞:开。琼筵:美宴。

      14、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

      15、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16、出世:一作“百中”。

      17、奔狐:一作“奔猨”。

      18、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

      参考译文

      【其一】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其二】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其三】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其四】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其五】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阅读全文]...

2022-06-03 06:25:42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的诗句鉴赏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的诗句鉴赏

      【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意思】不见月亮的夜晚,大雁高飞, 单于趁着黑夜逃跑。要率领轻骑去追 赶,一路大雪落满了将士背挂的弓刀。 单(chán)于:本指汉朝时匈奴的最高统 治者,后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遁 (dùn):逃走。将(jiàng):率领。轻骑:轻 装快捷的骑兵。

      【鉴赏1】

      这首小诗以极 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雪夜追敌的画面。首句点明时间,渲染气氛, 以雁飞旁衬敌人逃遁。三四句极写行军的艰辛。看,出征轻骑在集合的` 瞬间,大雪已落满弓刀,那么征途的劳苦,战士的气概,当然就不言而 喻了。诗句虽未交代结果,但唯其如此,才能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艺 术效果。

      注: 单于,匈奴首领之称,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边塞的少数民族的 首领。将,率领。轻骑,装备轻便的骑兵。

      【鉴赏2】

      于:古代匈奴王,这里代指 入侵者的首领。这诗写的是边塞的 战争,漆黑沉寂的边塞夜晚,敌军 悄然遁逃了。一支英勇的轻骑兵察 觉后,欲将追击。然而边塞的大雪 瞬间落满了战士们的弓和刀。全诗 雄壮豪放,充满英雄气概。艺术上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不尽 的遐想和回味。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军人佩带武 器,在冰天雪地里追击敌人或行军巡逻 的情景。[例]突然,在银光闪闪的大地 上,发现了一行战马的足迹,它们零乱 地通向森林,通向草原,通向界碑。你 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月黑雁飞高,单于 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那 样的诗句。(祁生《足迹》)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单于:汉北方匈奴的最高统帅,这里指代中唐时期北部少数民族的首领。

      【鉴赏】此诗写追赶逃敌,气魄雄豪,有盛唐气象。首二句“月黑”,言无光;“飞高”, 言无声。这就写出了敌人悄悄逃窜之情状。“单于”,敌酋也,代侵略者,“夜遁逃”,可 见敌军之彻底崩溃也。后二句言,察觉敌人逃窜之行动,立即率轻骑出动的情形,既写 出了将军指挥的果决,也表现了战士出击气氛之热烈。诗人未写战事的*和结果, 而只写准备追击的场面,犹如箭在弦上而不发,更有吸引人的力量。这种神龙见首不 见尾的写法,更富趣味和魅力,能逗引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俞陛云曰:“而弓刀雪满,未 得穷追,见漠北之严寒,防边之不易也。”(《诗境浅说》)此解,亦可表明我方势力之强也。

      【赏析】

      诗歌的题目全称是《和张仆射塞下曲》,是六首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三,形式是五绝。

      这首诗叙事只叙结尾,没有过程;不写如何激战,只写敌人溃逃;写追击只写出发那一瞬间的场景;写场景不写全部,只特写大雪飞落在战士们的刀和弓上的镜头;也不交代猛追逃敌的结果,敌人首领究竟抓住没有,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全诗表现的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这是展现英雄气概,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表达。

    [阅读全文]...

2022-02-18 19:37:27
  • 塞下曲四首古诗

  • 塞下曲四首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四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赏析:

      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沉的乡愁为特点。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诗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难能可贵。

      一、二句*述史实,为全诗铺叙。三、四句顺势腾起,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烟不绝的兵家要塞,如今却充满和*宁静的气氛。这是把今日的和*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写法,于无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尢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响彻入云的和*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紧“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第二首: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解释:诗中呈现沙场日暮,骷髅灰飞,阴风地动,一片凄楚。诗人来到长城塞上,北方阴风强吹,阵阵袭来,气候不佳,空见塞外的昭君祠,客死塞外尽望乡,长城线上皆是士兵的白骨,荒凉的景象,一阵风沙吹来,灰飞烟灭,可怜塞上战死的无名英雄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

      昭君是历史上为和*、为忠爱国家而牺牲自我的女子,诗歌中许多写其哀怨的故事,也写其和亲出塞时孤寂悲怨的一面,塞外苦寒的异地上留有昭君祠,陪伴着塞外戊守的长城卒,一同悲歌。

    [阅读全文]...

2022-02-28 10:22:07
  • 塞下曲古诗其二83句

  • 经典
  •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全诗翻译赏析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这两句写作者赴山居路上所见,是*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出自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注

      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径:小路。

      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参考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赏析

      《题卢处士山居》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处士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全诗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主人公人品的高洁及作者对他的景慕之情。

      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阅读全文]...

2021-11-23 20:00:19
  • 关于《塞下曲》的古诗赏析

  • 关于《塞下曲》的古诗赏析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而是迫**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阅读全文]...

2022-04-27 08:59:42
  • 拼音版古诗塞下曲的意思(塞下曲拼音版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塞下曲

    卢 纶

    línàncǎojīngfēng

    林暗草惊风,

    jiāngjūnyèyǐngōng

    将军夜引弓。

    píngmíngxúnbáiyǔ

    *明寻白羽,

    mòzàishíléngzhōng

    没在石棱中。

    作者背景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词释义

    引弓:拉弓,开弓。

    *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没: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阅读全文]...

2022-04-03 21:41:16
  • 《塞下曲》

  • 塞下曲

      高适

      结束浮云骏,

      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

      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

      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

      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

      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

      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

      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

      往往成老翁。

      高适诗鉴赏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其威力可想而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皇帝灭敌的怒威和发布的征讨命令。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正气凛然。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和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省略,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渲染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且看: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在这样骁勇的军队面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二句,连用二个典故(“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见《史记·天官书》),但语极精炼。以一“酣”(痛快)一“罢”写战斗过程,以一“高”一“空”的对比写战斗结果,大有楚霸王项羽东城快战之雄风。其高屋建瓴之势,将唐朝将士们无可比拟的声威,战斗中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渲染得凛凛袭人。文势至此,陡然收住,而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以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封赏。因此,他怎不为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所鼓舞?怎不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

      自然,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将主人*边定远的壮志,豪放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但并非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以至于“流入叫嚣”。而是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强大的感情激流去冲击读者的心灵。

      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直至卷起连天*。真不知诗人胸中有几多“江河之水”耶!

      与雄壮豪放的感情相适应,是语言的遒健,形象的瑰奇和飞动。诗中的“浮云骏”、“天子怒”、“将军雄”、“阵云匝”、“兵气冲”、“大笑向文士”等语句不仅孔武有力,而且具有瑰伟的姿态和飞动的灵魂,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十分生动具体。同时,全诗选用易于表达乐观豪放之情的乐韵,亦增加了诗歌的奔放之势。

    [阅读全文]...

2021-12-30 14:13:22
  • 塞下曲古诗其二的诗意(塞下曲诗文赏析及解释)

  • 诗意,解释
  • 今天在欣赏诗词之前,先给大家说一说“甘露之变”这回事。

    *常喜欢读点儿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甘露之变的来龙去脉,唐太和九年,也就是公元的835年,唐朝已经走了一段时间的下坡路,渐渐迈入了衰败黑暗的晚唐时期。

    晚唐的没落有两件大事,在外是藩镇,在内是宦官。用一位*代人的话说,“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当宫廷内出现一位有能力也有野心的明君时,他一定不会甘心受宦官的控制。

    这位“明君”就是唐文宗,他18岁即位大统,励精图治,先是放出宫女3000多人,后来又释放鹰犬,裁并冗官,多有政绩,只是处处受限于宦官,于是他开始默默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重用李训、郑注,发动甘露之变,谋诛宦官。

    这年的11月,唐文宗以观露为名,欲要将宦官的头目仇士良骗到后院斩杀,行事未遂被仇士良发觉,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权势熏天的宦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后唐文宗被软禁,年仅30岁郁郁而终。

    甘露之变中被牵涉到的朝廷重臣及其他共有1000多人,对于当时的唐朝可谓一记重拳,自此之后,江河日下。

    【临其诗境】

    由甘露之变,牵扯出今天这首诗歌的作者王涯。王涯本是朝廷重臣,年高德勋,却以70岁高龄惨死在甘露之变宦官的爪牙之下。

    这个人在政治上一路升迁,28岁就得了进士,从玄宗,穆宗到文宗,三朝元老,历任中书侍郎,剑南、东川节度使,可谓显耀。文宗即位,任命他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史*载他为政刻急,为了周济用度变法加税,使天下民生雪上加霜,这是他人生最后的一个污点。

    不过下面这一首诗,倒与他一生的政绩无关,大概是每一个少年都曾经有过的轻狂心事,读来共鸣甚深。

    【经典原文】

    塞下曲二首·其二

    唐代: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条分缕析】

    年纪轻轻就背着长剑离开家乡,不为别的,只要追随那扬名万里的冠军侯,“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先要给大家说一下,唐代这些从军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实的人,所有的装备,干粮以及骏马都是家里自备,他们去往边境也不仅仅是服兵役,更多的是要求一个立功扬威的机会,所以才会有这首诗的第二句,“金鞍宝剑去邀勋”,普通的士兵哪来的什么金鞍宝剑呢。

    前两句中有着很单纯的少年心态,那种不管不顾,一往无前的态度,仿佛只要去到沙场之上,尊位与荣耀就唾手可得,自己就将成为举国上下敬仰的英雄。

    怀着这样自信且轻狂的心态,少年从自己的安乐乡中走出,提着长剑走向战场,为了自己的荣耀而拼搏,谱写一曲血与火的战歌。

    第三句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出行未久,少年已经遭受了挫折。

    秋冬季节,水寒伤马骨,这也是自古以来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用来形容战争的惨烈或者边塞的苦寒,面对注定到来的苦难,少年的表现令人惊叹。

    “不知”,少年一心想要立功扬名,根本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他的心中早已被远处龙城的一抹暮云装满,在那黑压压的云中,少年仿佛看到了枯骨与烈火,看到了无尽的厮杀与血流成河,也看到了那个活到最后的人,成为了龙城的英雄,登高一呼,天下雷动,耀眼的旗帜横插在战场上,随风飒飒。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这句话真的是将少年志气发挥的淋漓尽致,每读一遍,胸中总有一股热血涌起。

    [阅读全文]...

2022-06-01 15:24:20
  • 塞下曲其二戎昱古诗赏析 塞下曲戎昱古诗赏析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是幸福的,那时候的边塞军人虽然很苦,但是常打胜仗,把唐朝的疆域版图打成全球最大的国家。“万里长征”的人东打到朝鲜,西打到中亚咸海,南到到越南,北打到贝加尔湖畔,打太远了“人都还未还”。唐朝极盛时期叠加版图面积超过1532万*方公里。这不但为诗人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唐朝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安史之乱”开启了中唐时代,这一时期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对内*叛对外反抗吐蕃入侵。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和盛唐相比,少了些豪放言志的理想,多了些精致浮浅的现实。生于盛唐长于战乱,虽未亲历那无数的大小战事,戎昱却能写下著名的诗作《塞下曲》,和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相比少了些大气,却更充分地展现对朝廷战胜吐蕃时的豪情和喜悦,算得上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渐衰微,吐蕃趁火打劫,在这段时间内先后夺取了陇右、河西、北庭、安西地区等地区,把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地区纳入怀中。公元763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安史之乱*定了,另外一个就是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此刻,吐蕃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我们来稍微盘点下这个差点就颠覆唐朝统治的吐蕃入侵史。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和吐蕃以和为主以打为辅,双方都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为了*“安史之乱”,唐朝把大部分的兵力调往长安后方兵力空虚,吐蕃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自756年开始,吐蕃先后攻下了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数十州,一路烧杀抢掠在763年抢到了长安城!

    783年,唐朝再发内乱史称“朱泚之乱”,唐德宗被赶出长安出走奉天。吐蕃乘机要挟出兵协助并要求唐朝割地补偿,在李泌的坚持下唐朝拒绝了吐蕃的无理要求。于是吐蕃786年秋再次发起攻击,大举入侵泾、陇、邠、宁四州,到处抢掠人马牲畜,收割各州庄稼,西部战事再起,然而各州县不敢迎击各自为守。

    786年两个人扭转了之后对吐蕃的战局,一个是李泌,制定了对吐蕃的战略封锁,“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一个是李晟,差点在战乱中把吐蕃宰相尚结赞杀死,并让狂攻了一百多年的吐蕃渐渐露出了疲态。在788年之后,唐朝实现对吐蕃攻守转换,吐蕃也开始逐步的走向没落。而戎昱的《塞下曲》正是在786年李晟伏击吐蕃胜利之后所写的诗作。

    《资治通鉴》关于这次伏击的记载:李晟遣其将王佖将骁勇三千伏于汧城,戒之曰:“虏过城下,勿击其首;首虽败,彼全军而至,汝弗能当也。不若俟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也,出其不意击之,必大捷。”佖用其言,尚结赞败走。军士不识尚结赞,仅而获免。

    简单说下这场战事,786年9月份,尚结赞率领吐蕃主力,从陇州东进攻打凤翔。西*王李晟派部将王佖率兵3000人在汧城伏击吐蕃军中军部队,导致吐蕃军大败尚结赞乘乱逃走。吐蕃2万余前军也在进攻凤翔的时候被李晟击退,史称:“汧城之战”。次月,王佖率步骑5000偷袭并攻占吐蕃摧沙堡基地,击败吐蕃2万士兵杀死守将扈屈律悉蒙,并烧毁了吐蕃之前积聚的物资粮草后班师而归。

    因一首《咏史》(又名《和蕃》)让唐宪宗牢记并推广,却被《沧浪诗话》评为“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史书一句带过并无详细记载,戎昱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

    《唐才子传》记载:“ 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上,乃放游名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初事颜*原,尝佐其征南幕,亦累荐之。卫伯玉镇荆南,辟为従事。历虔州刺史。至德中,以罪谪为辰州刺史。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新唐书·艺文志》亦有记载:“戎昱集五卷,卫伯玉镇荆南从事,后为辰、虔二州刺史。“

    戎昱,生于740年前后开元盛世期间,身处中唐战火纷飞的年代,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卒于800年后。一生在游历和官宦生活中周旋,“大凡才能之士, 所谓名位未达, 多在方镇”,戎昱又“美风度,能谈”,先后跟随浙西节度使颜真卿、湖南崔瓘、桂州李昌夔、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等人做其幕僚,在朝廷短期当差后到州府担任刺史。其官宦生涯并不顺利,“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

    目前留下来的作品是明人辑的《戎昱诗集》存诗125首(目前可寻118首)。按照其作品内容将诗作分成5个类别,友情送别书信占据了三分之一多,官宦和游历生活次之,咏景感怀再次之,边塞诗为后。在其诗作里,交友广泛是其中一大特色,除了任职期间所交往的朋友,还有:宰相(李泌)、将军(李晟)、驸马(张潜)、以及自己的偶像岑参等人。其诗作中立志为国报效朝廷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戎昱的诗歌受到“诗史”杜甫的影响很大,其诗作忧国忧民直面现实,《咏史》、《苦哉行五首》(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入剑门》等诗作就是对现实最大的描述。“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重寻谁”,戎昱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崇拜的诗人岑参,其边塞诗歌受到岑参的影响也很大。而这首《塞下曲》和岑参的边塞诗有的一比。

    “黄昏掩门后,寂寞自心知。”有忧伤有寂寞的戎昱,三观很正,懂知足会感恩,“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对朝廷的每一次胜利,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赋诗,《收襄阳城二首》、《辰州闻大驾还宫》,还有为786年李晟的这三场战事的胜利而写的《塞下曲》。

    786年,戎昱刚从辰州刺史离任在长安做短暂逗留(另说戎昱在江南一带游历),然而不管怎么样此时的戎昱正处于低谷期,虽是“谁家有酒判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但一听到前线打了胜仗,便豪情万丈的写下了这首《塞下曲》。

    786年,李晟面对吐蕃时打了三场胜仗,一场是王佖率兵3000人袭击吐蕃中军获得大胜,第二场是李晟率军在凤翔击退吐蕃2万前军,第三场是王佖率步骑5000偷袭吐蕃摧沙堡基地获得大胜。戎昱在听闻捷报后,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塞下曲》。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写的是王佖偷袭吐蕃沙堡基地,击败2万吐蕃士兵并杀死守将,烧毁吐蕃的所有物资后凯旋归来的场景。唐朝文人*惯用“汉将”来代表当时的将军,歼灭吐蕃驻地全部敌人,“虏塞”已经被烧“空”了,将军带领着士兵举着战旗从玉门关的东边凯旋而归。

    “高蹄战马三千匹”,写的是第一场战事王佖率兵袭击吐蕃中军。3000名战士骑着战马奔赴战场,一战破敌打乱敌人进攻节奏,在对吐蕃战事中取得了鲜有的大胜仗!并差点就把敌军首领斩杀。

    “落日*原秋草中”。写的是第二场战事凤翔退敌,“秋”字点明了战争的时间是在秋天,李晟将军亲自率部应对吐蕃的2万前军取得大胜。站在战事完毕的城墙上,看着太阳西下,枯萎的草木更显无尽的沧桑。“*原秋草”“无边落日”,是对这次胜利的感慨,更是对无边战事的感慨!

    捷报频传,在当时的唐朝是非常的振奋人心的!戎昱虽不在战局,却也时刻关注战争的变化。这首诗和之前写的《塞下曲》(6首)有明显的不同,之前写的是战场纷乱、环境凄凉和士兵的悲惨生活。这首诗只是在记叙战争的情况,字词间却都透露出作者豪情万丈和喜悦心情,戎昱很显然的在用这首诗来庆贺来自不易的胜利。

    自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入侵唐朝疆域,在面对强敌和内忧外患时,唐朝更是输多赢少,大片的土地被吐蕃占据。凤翔非常的靠*长安,如果这次战役失败,则长安有可能再次沦陷成为吐蕃的手中肉。虽然这次战役没有把吐蕃打残,但也从战略上阻断了吐蕃的意图,再次开启和吐蕃的拉锯战,在李泌对吐蕃战略封锁的配合下,吐蕃陷入战争泥潭并开始走入下坡。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国安危岂能以和亲来求安稳?“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男儿就应该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的,“自惭出守辰州畔,不得亲随日月旗。”戎昱一身热心想要上战场“梦随行伍朝天去”,却总是报效无门,只能“仰面诉天天不闻,低头告地地不言。”

    这首《塞下曲》,既是对胜利赞歌,更是对自己未能亲身参与的感慨。世人对戎昱的评价更多的是站在盛唐的角度来说的,除了《沧浪诗话》,《唐才子传》对其评价也是“昱诗在盛唐,格气稍劣,中间有绝似晚作”。然而,《唐诗品》《三唐诗品》《诗学渊源》等对其评价都非常高,认为“戎使君诗,锐情古作,力洗时波。”但不论如何,戎昱的诗既是其人生的写照,是友情的真挚,更是中唐的“史实”。

    戎昱写《塞下曲》,就是在为这个国家取得的胜利呐喊!不管国家内部怎么样,只要是胜利,我们就应该为之感动为之自豪!从《塞下曲》学戎昱,不管人生如何,三观一定要正,家国情怀一定要有。

    [阅读全文]...

2022-01-05 17:29:27
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 句子
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 语录
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 说说
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 名言
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 诗词
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 祝福
类似张仆射塞下曲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