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关于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72) 语录(32) 说说(67) 名言(26) 诗词(1k+) 祝福(2) 心语(1)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 思想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所谓诸子百家,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改革,出现了各种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春秋晚期 “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春秋晚期 “无为”

      墨子: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韩非子:战国时期 “法制”

      孙子: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的。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名家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阴阳家: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

      农家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医家就是学医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3-30 00:07:34
  • 墨家思想的渊源

  • 思想
  • 墨家思想的渊源

      导语: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但是墨家却是第一个反对的思想派别,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墨家及其创造者——墨子。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年),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春秋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是手工业者出身,当过木匠。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因为不满儒家提倡的繁琐的“礼”,后来就抛弃了儒家思想,招收弟子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出身低微,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有深切的体会。他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所谓“兼爱”、“非攻”,就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助,反对掠夺战争。他主张的“尚贤”,反对王公大人把持*,要求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提倡勤俭节约,提出了“节用”、“节葬”等主张。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的“兼爱”思想抹杀了阶级对立的事实,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有弟子300余人,大多是手工业劳动者。这个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他们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墨子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夫。他还推荐他的弟子出去做官。如果有人做官后背弃了他的主张,就要被召回。做官得到的俸禄,必须分一部分供这个组织使用。

      墨子也亲自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主张。有一次,公输般替楚国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为了反对这次掠夺战争,一连走了l0天10夜,从宋国赶到楚国,劝楚王不要发动战争。他和公输般当场用模型进行攻守演*。他在演*中取得了胜利。公输般说:“我有办法可以打败你,但是不讲了。”墨子说:我也知道你的办法,就是叫楚王杀死我。我早已料到这点,已经命弟子在宋国准备好守城器械了。楚王感到没有取胜希望,只得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一场战争终于被制止了。这件事情说明,墨子和他的弟子又都是实干家。

      墨子提倡教育,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以其“兼相爱、交相利”的中心思想为基础的。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他说:“乱何自起?起于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在“交相利”的基础上发 生关系,从而实现没有差别的爱与理想的和*社会,使孤苦伶仃的老人有所侍养而安度晚年,幼弱无靠的儿童可以有所依赖而生长发育。墨子说:如果人们都把别人的室家、身体、祖国看成跟自己的一样,同被自己所爱,那么盗窃、残杀、抢掠、攻伐之类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干了。墨子的.这些想法当然只能是空想,但还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善良愿望,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墨子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视关于客观事物的实践知识。他提出过判断事物的是非真假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其中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一表是百姓民众利害,另一表则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目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对于教育和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的关系,墨子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食者国之宝”,即民以食为天的意思。从这个观点出发,墨子甚至主张在严重灾荒的时候,“士不入学”,使教育暂时停下来,从而节省一些费用。墨子还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也和物质条件有关,他说:“时年岁善,*仁且良;时年岁凶,*吝且恶。”意思是如果年成丰收,那么老百姓也会仁义善良;如果年成饥荒,那么老百姓便会吝啬丑恶。墨子的这个观点传播很广,汉朝时流传的谚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墨子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墨子的这个说法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密切关系。

      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其中有些是墨子本人写的,有些是他讲学时学生所记的笔记,有些是战国后期墨家的作品。是研究墨子和墨家的基本材料。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曾经和儒家学说并称为“显学”。墨子有很高的社会威望,有北方圣人之称。

      墨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它在当时也是被无数人所推崇的哲学派系,它和古代老子代表的道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的三大哲学体系,后来韩非子更是将儒家和墨家称之为世之显学,而这也可见墨家曾经在历史上的地位。而值得一提的是墨家在很多的学术方面都是受到道家的影响,因此墨家学派也是被很多人认为是道家的分支的。

      墨家学说的产生时间,大约在战国时期,是由墨家的第一位巨子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规定只要是派系中的成员,都必须推崇墨家的主张,并且他们所得的钱财都需要缴纳给团体。墨家也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思想,在前期,墨家的思想主要涉及到社会上的伦理政治的问题,其关注点主要在于当时的战乱现象。

      到了后期,墨家学说则是开始对逻辑学有所研究,他们的研究领域也开始向科学领域拓展。墨子他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因此他对于世间的观点也和很多人是不一样子的。他也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核心的墨家观点,而墨子也正是因为他的农民身份,这才得以对科学与数学有所研究,更是创立了许多关于几何学、光学、物理学等在古代极为突出且优秀的科学理论。

      也正因为墨家的成员大多来自于社会的底层,因此他们也以“长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的,他们也可以去关注社会的底层以及天下的民生。并且按照墨家的规定去各国做官的成员,必须要推崇墨家思想的政治主张,而作为首领更需要以身作则,需要有很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他们可以吃苦耐劳,去把正义当作自己的责任。

    [阅读全文]...

2022-01-26 22:31:32
  • 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 教育,思想
  • 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墨家是*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墨家是*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哲学观念、兼爱、非攻,以人为本的社会伦理对当代公民的道德水*、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墨家军事防守思想和非攻兼爱思想对当代*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价值观

      一、墨家思想的影响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墨子学说在当时影响如日中天。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与主张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墨子》一书中所撰写的《兼爱》、《天志》等篇目中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也是墨子哲学观念重要主张。墨子认为在战乱时代,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为争夺领土而发生的战争,以及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的争执,演变发生“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这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

      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兼爱”精神的缺失,墨子曰:“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讲的就是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兼爱”的缺失,墨子认为唯有“兼爱”得到大众的认可,并发扬其精神,这样,天下才不会大乱,人们才能和*共处,才能创造太*盛世。

      墨子对“兼爱”的叙述为简称为“仁”,把信仰“兼爱”理念的人称为“仁人”,与儒家提倡的“仁”在道理上相*,但在具体以细节内容上则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学说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的“亲亲”理念对远*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家学说主张爱无贫困差别,爱无厚薄。在“兼爱”基础上提出的“非攻”理念,在大爱面前反对非正义的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地方*相互竞争方面的延伸。

      “兼爱”思想是墨家学说思想的核心理念,它蕴含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就是要普通大众待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并以理想化的思想境界,达到墨子所希望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当代,发扬墨家“兼爱”思想,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高等生物,人与人之间和群体关系与动物之间的族群关系不同,人们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关系。“人的发展是社会的手段,又是社会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所以,要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论,“兼爱”思想恰恰如实反映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前*所处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金钱与名利的关系,在促进经济社会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墨家“兼爱”思想,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

      三、“尚贤”,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根本

      “尚贤”思想是墨家学说中最实用的政治主张,就是主张国家*实行任贤用人。墨子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墨子在提出“众贤”与“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选贤用能,对社会有用的人“将富之、贵之、誉之”。从而达到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同时也就面临着*如何选拔和使用这些对社会有用的贤人的问题。

      在选用贤良之士方面,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墨子在“尚贤”思想的最核心的体现,它贯穿着墨子的整个任能用贤的政治思想。在人才选拔上,要做到“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会遇到的深刻问题,人才选用得当,则对国家繁荣昌盛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甚至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墨子提出的“尚贤”思想不是一种空洞的理念,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一种可操作性的选贤制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

      墨子认为通过任用贤人政治主张,就可使官府殷实,万民富足,从而最终达到整个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昌盛。

      虽然距今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墨子所倡导的“尚贤”思想和“尚同”的主张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墨子的“尚贤”学说仍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尚贤”,是实现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的根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墨子的“尚贤”与“尚同”思想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目前走具有*特色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前,选用贤能担任国家重要岗位,有效的发挥其才能,为远大的*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铺路。

      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热心施教,积极求知,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比较严格组织纪律的团体,墨子培养的学生有德行、有辩才、有技艺,他们能文善武,技艺精湛。墨子和他的墨家学派在机械制造、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斐的成就。今天看来,墨家的育人理念与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技术型人才的目标颇有相似之处,对班主任工作来说,墨家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适应时代的育人要求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尤其值得借鉴。

      关键词:墨家思想;教育理念;高职

      班主任工作墨子是先秦时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强力”“节用”。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代影响力非常大,曾一度超过儒家,孟子曾经这样评论:“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墨子著书立说,设坛讲学,“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弟子:有精通攻守战术的大弟子禽滑釐;有因卫君无道背禄向义深为墨子欣赏的高石子;有德才兼备被墨子称为“骐骥之才”的耕柱子;有起初横行乡里为人不齿,后学墨子之术成为天下名士显人的高何、县子硕等等。据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意思是说,墨子有名望的学生就有180人,这些学生都对墨子非常服从,他们都是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至死也不会回头的人物。墨家作为手工业阶层的代表,尤重艰苦实践,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用今天的话说,墨子几乎是*百家中唯一与逻辑学、自然科学,以及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和市民社会接*的一家流派。无论从哪方面说,墨子都是*古代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高校班主任工作艺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墨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诸侯混战的战国时期,看多了以强执弱、以富劫贫、以贵傲贱的不公*现象,他以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墨子批判了当时不兼爱的社会现象:“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呼吁人们要“兼爱”,兼爱,就是*等与博爱,“爱人之家若己之家,爱人之国若己之国”,如果“天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墨子号召他的学生为天下兴利除害,“利天下,利万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维护公理与道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墨子为救民于水火,侠肝义胆,为了制止诸侯间的非正义战争,一方面,他“上说诸侯,下说列士,*不暇暖,墨突不黔(*子来不及坐暖,烟囱也来不及烧黑),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另一方面,带着弟子制造兵器,为弱国助力。《墨子公输》就记载了墨子为制止强大的楚国侵略弱小的宋国,穿着草鞋不辞辛苦连走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都城郢,以雄辩口才和强大的后方防御力量软硬兼施说服楚王放弃非正义战争,为宋国百姓解除了灭顶之灾。这种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人方面负有很大的重任。古人云:“邦无道,富且贵,耻。”国家危难之际,有知识分子或投笔从戎或毁家纾难;建国伊始,为了建设新*,一些专家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蹲守山沟沟里作科研。也许有人说,悲天悯人是从上而下俯视众生的态度,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资格;有人会说,现在是和*年代,大家都过着小康富裕的日子,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悲天悯人的了。其实非并如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和*年代自有和*年代的悲悯内涵,它表现为当国家需要我们时,是否愿意全心奉献;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是否伸手相助;当灾区需要援助时,是否慷慨解囊;当山区需要人才时,是否愿意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作为大学生,是做一个关心时事与民生的忧天下者,还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甚至浑浑噩噩混日子的蠹虫?作为高校班主任自身,也应该以悲悯情怀体察他人感受,常抱怜悯之心,常怀宽容之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学生保持宽容慈爱,以教育之心去育人。班主任要为所有学生的未来着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生活与心理健康,而不只是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怀一颗悲悯之心,用爱与付出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向前,碾出开阔崭新的教育新生活。

      二、顺应时代的育人标准

      墨子招收门徒,并努力把他的弟子培养成有时代担当的英雄侠士。《墨子尚贤上》对人才标准的描述是:“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技艺”是墨子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德行”,是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传统文化以“德”为衡量人的标准,要求统治者“以德配天”,要求读书人通过“修身”完成“君子人格”塑造。先秦诸子百家都非常重视“德”。在《墨子》一书中,“德”的重要性也被多次提及。墨子还非常强调“行”的重要性,墨子认为“行”就是不断做事,要求弟子“力行”,尽自己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并且要有很强的行动力,只要这件事情是对的,就要立刻、马上去做。“行”以“德”为标准的,符合“德”才能做,不符合德的'坚决不能做。墨子对弟子要求很严格,他有一个弟子胜绰,随项子牛三次攻打鲁国,这种不义的行为违背了墨家精神,墨子就派另一弟子前去交涉,请项子牛辞退胜绰。墨子自律极严,率先垂范,有一次他的弟子公尚过为他在越王那里谋了个官职,越王许以五百里地迎他做官,墨子却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不能以行道的理由向越王索取土地,况且他认为自己的节用思想也不会被越王所采纳,不能为了*厚禄而出卖义。墨子这种注重德行,强调身教的思想在他的《墨子修身》篇里有论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君子只有率先垂范,才能教育别人,要老老实实践行仁义,别人才会信服你。“厚乎言谈”是人才的第二个要求。逻辑清晰,厚重有度的言谈,是内在才情和外在魅力的重要表征。一个长于言辞论辩的人必定知识广博,头脑灵活,其素质和能力都超越他人。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拥有好的口才不仅可以*步青云,还可以起到安邦定国的作用。先秦对口才的重视,以至于形成众多辩者云集的名家流派,墨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墨子擅长言谈,《墨子》一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子墨子曰”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对比分析,时而反诘疑问,时而自问自答,说理清晰透彻,议论浅显易懂,墨子丰富而系统的逻辑思想,对后来的说理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博乎道术”是墨子人才观的第三个标准。“道”,是指人或事物所遵循的轨道;“术”可以理解为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对农夫来说就是“耕稼树艺”,对农妇来说就是“纺绩织布”,对达官贵人来说就是“听狱治政”。社会有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要干好自己分内之事,为国家效力。墨子反对死记硬背以“六艺”为主的文史知识,主张学以致用,注重以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墨子和他的弟子在从事手工业制造的同时,在数学、几何、物理、光学、声学、机械制造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与贡献,这些贡献即使在当时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比较先进的。比如数学方面有倍数、级数的概念。在几何方面对圆、长方形、直角方面的定义都非常准确。在物理方面涉及杠杆原理。在光学方面最值得一提,有小孔成像的实验研究。在机械制造方面更是精巧细致,在军事、农业与手工业等方面都非常实用。“德行”、“言谈”、“道术”,构成墨家经世致用的人才规格。首先,“德行”是立人之本,“言谈”是沟通之媒,“道术”养身之技。对比墨子的育人标准,高职院校育人又何尝不如此?“立德”“明德”“修身”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大学班主任,应该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一个品行不端的毕业生,无论他技能学得怎么好,首先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更不用说服务社会了。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培养成做事的工具,那样只能成为“半个人”,大学生应该具备对外界事物和事件的认知与表达能力,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表达情感,要具备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现象的审美能力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绕不开的话题,高职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第三,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落在培养特色上,这个特色就是高职学生的“职业性”,是区别于本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为学生提供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使命。班主任要督促并鼓励学生学好一技之长,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墨子主张“非命”、“强力”,即反对天命观,主张积极发挥人类自身的能力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他说,“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是害民乱国的东西。认为人的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而是人积极可为的,人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因此,墨子极力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家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有点公共意识,遇事只是抱怨自己命不好,而不去反思检讨自己,把一切都归为宿命,把人放到了一个完全被动态度,是不好的。墨子反对怨天尤人,主张“强力”,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份内之事。他说,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民羽毛为衣裘,以蹄爪为裤屦,以水草为饮食,雄的不用耕田种地,雌的不用纺线织布,只靠自身和自然界的条件就可以生存,人类则不同,社会的治安,人民的饥饱,全在人力,人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社会有不同的分工,农夫要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农妇要夙兴夜寐,强乎纺织,多治麻丝葛绪;百工要积极修舟车为器皿;商人要“之四方”,不怕“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这是他们的“分事”,每一个公民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财富,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生活才能幸福。墨子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墨子的非命强力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九五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遇上点难事就产生畏难情绪,事情做不成功则怨天尤人,在学校里没有学到多少本事,毕业后面临着失业的危机。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其中不少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不到一半。从“天之骄子”到“蚁族”的变化,使得这些人产生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的悲观思想。高校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领袖”,要给学生多一些关怀和教育,让学生明白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与其一味怨天尤人,争“最不幸”的头衔,倒不如积极努力,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时的失意,并不意味着一生的失意,年轻时受些挫折,反而对未来的人生有更多的帮助。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诫学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不向命运屈服,勇于自立自强,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墨子“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文化内涵及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3月.

      [2]崔永斌.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原大学学报,2004.12.

      [3]李媛.墨子人才培养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2.

      [4]黄建聪.墨子尚贤思想述评.社科纵横,2008.09.

      [5]黄建聪.墨子“节用”“尚力”思想述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

      [6]张幼林.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教育研究所,2010.12.

    [阅读全文]...

2022-07-22 09:07:03
  • 思想的古诗句

  • 思想
  • 思想的古诗句

      1、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11、逆胡未灭心未*,孤剑床头铿有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19、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3、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

      2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2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8、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0、有志者事竟成也!

      3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3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3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39、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40、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4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4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4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阅读全文]...

2022-03-13 04:04:31
  •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 思想
  •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她通过顽强而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话语方式,细致而痴情的构筑自己的精神园地,坦率而坚定的恪守自己的批判目光,并以自己的系列作品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颇具批判内涵和认识价值的“例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一、不同阶段的张爱玲热潮现象

      四十年代的上海,张爱玲的名字与她最初发表的作品一同展露头脚,开始被读者注意,并为当时文坛所重视。从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开始,张爱玲的独特价值开始被发现。如果说沦陷时期的海上文坛对张爱玲的奇才之叹,多少还是带有一种将历史的断裂放诸风花雪月中进行追忆的弥合,从而满足一部分艺人对旧式才子佳人繁华似锦生活的怀想;那么当时左翼群体的容忍,则与孤岛时期上海文坛左翼作家提出的“表现上海”的口号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怎样,这一切的大小环境却给予了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可能,促成了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名噪一时。

      事实上,瞩目在*传统文化断裂中浮出缝隙的那些*当代女作家,透过当时喧嚣的声浪下不时呈现的与时代潮流相抵牾,并挣脱不掉的无尽的内心冲突和无休止的自我挣扎的暗涌,我们还是能够在喧嚣之中清晰可见张爱玲这个绝对“个色”的奇葩。在她所成就的属于自己的现代传奇中,其他女性作家多少相形逊色。如以冷静机智的观察见长,作品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似乎缺少了情感的冲击力的凌叔华、杨绛;或偏重于自我的内心体验,却缺少精准的造型能力者如萧红,等等。

      岁月无情,历史在迅速飞快的翻转。上个世纪的*经历了太多的变革,而终于尘埃落地,张爱玲的再次转身,却已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八十年代的*文坛,“整合历史,忆古怀今”成为那时处于断代文化群落的通病和普遍心理需要,在一种“文学复兴”的文艺思潮中,“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便一跃成为文学史上一种类型精神探索在新时期的回声和继承。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张爱玲能够如同“出土文物”一般浮出历史地表,并形成了一种疯狂的热潮则是这样一个寻找过程中的必须与必然了。

      也曾经可谓洛阳纸贵。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潮不仅表现被当时广大的读者群众所接受,就连当代文坛彼时也纷纷涌现出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对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各自创作中留下清楚的影响痕迹。曾几何时,张爱玲式的对生活傲然而又投入的姿态,庶几成了一种时尚,大学生枕头边放一本《张爱玲文集》便是一道好看的风景,“张爱玲”变成某种趣味的象征而被争相仿效。而在当时文学界流行的新写实主义、新市民文学特别是小女人散文中,都依稀能闻到张的气息,看到张的影子。作家苏童在“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评选中,选中《鸿鸾禧》,称“这样的作品是标准*造的东西,比诗歌随意,比白话严谨,在靠*小说的过程中成为了小说”。同时,他与叶兆言的旧家族题材小说,也多受张爱玲的启示;而上海女作家王安忆则一直无法摆脱张爱玲小说影响的焦虑,这位深得张爱玲衣钵的传人,一边想象和体验着张爱玲那个时代的上海,一边说“不要拿我和张爱玲相比”。盛况一时, 延续到九十年代。掀起新的研究高潮。各种评论课题从不同的角度纷纷展开。张爱玲成为了*文坛一个倍受瞩目的现象。直到今天。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胡兰成的一篇题为《评张爱玲》的文章,文章虽对张作品的分析很空洞,但却是第一个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的。他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和鲁迅不同的地方是,鲁迅在经过几十年来的几次革命和*,他的寻求是战场上的受伤斗士的凄厉的呼唤,张爱玲则是一株新生的苗……鲁迅是尖锐的面对着政治的,所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里,文学从政治走向人间,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或许表述上有一些言过其实之嫌,但张爱玲在*现代文坛的漂亮起点与开端就由此拉开序幕。

      二、庸俗反当代的传奇构筑

      今天,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浩瀚史册,拂开上面的层层灰尘,重新审视张爱玲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之所以魅力独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她的作品中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观照态度。她的传奇的构筑不仅缘于她以庸俗反当代的文本的丰富性为读者的阐释提供多种可能;更重要也在于她所提供的文学想象与情感体验,又都与当下普遍的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具体分析, 首先得益于与她的传奇生*无法分离并油然而生的对世界万事的独特敏锐与超然观望。诞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书香之族给了她天生的优越感,但童年遭逢父母离异乃至继母虐待的不幸,使得她的自尊中多了一层自卑,生活在被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被遗弃的现实,形成了她永远抱了十二分的委屈,眷念、遗憾、惆伥,要时时控诉幽忧所怀想的风格。

      其次,张爱玲诞生之时,古老的*正处于风雨飘摇中,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而封建大家庭内部却依旧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古老的文化与那种安稳,舒缓的传统生活方式依旧继续着。 这种破落贵族世系横遭凋零的感受使得她在对往日风情的描写渗透了贵族遗梦式的感伤。同时,身为没落世家的一分子,她对旧式生活的腐朽没落有着真实的体验与清醒的认识,她熟悉自己笔下那些公子王孙、遗老遗少、太太、姨太太、丫鬟、小姐,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深谙他们阴暗畸形的心理。所以也能够细致入微的观察到这些被时代否定的人物身上可同情的因素。并将其内心深处苍凉孤寂的宿命感投射到笔下的人物长廊里,在作品中表现了较多的犹疑和难以决断,及由此流露出对现代性更为复杂的理解。她不断拾取人生细微末节的碎片并将其加以组合与拼接,从而用一种寻常生活的影象来描述,并在描述里改变一些人生原有的定论,形成她自己琐碎的细节构筑的独特视角。

      具体到她的系列小说中,则体现为一种专有的“庸俗”------

      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部为男女问题这噩梦所苦,噩猛中是淫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灰暗、肮脏、窒息与腐烂的气味,象是病人临终时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噩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脱。零星的折磨,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幻想、热情、希望,都没有生存的地方。川嫦的卧房、姚先生的家、封锁期间的电车车厢,扩大起来就是整个的社会,一切之上还有一只瞧不及的巨手张开着,不知从哪儿重重地压下来,要压瘪每个人的心房。这样一幅图案印在劣质的报纸上,线条和对照模糊一点,就该和张女士的短篇差不多。

      首先,她的题材,都是些“庸人俗事”,多流连于“男女间的小事”和“软弱的凡人”,而且往往故事*凡琐碎,基调阴沉荒凉。似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都千篇一律的呈现的一个共同的具体环境——没落的旧式家庭,阴暗的色调,腐烂的气味。主人公都在随着自己阶级的没落沉下去,沉下去,毫无救赎的希望。人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毫无行为的能力。

      如《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他憎恨他的父亲,憎恨他的鸦毒烟香弥漫的家。他的父亲是没落文化的殉葬品,而他也无可奈何的不断在自己身上发现父亲的影子,这样的矛盾发现使他成了一个变态者,但其实他的父亲却并没有刻意的去把他培养成这个样子。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旧的生活方式培养出的。而文中随着聂传庆对言丹珠的施暴,他也就彻底放弃了生命中最后一点亮色。这是聂传庆们的宿命。

      再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下定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随身携带,在那袖珍世界里,他是绝对的主人”,但一次次的失败让他“改过自新,又变成了好人”,他妥协了,不再妄想创造一个“对”的世界,环境对他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个人的挣扎是徒劳的。

      环境不仅左右人的命运,也扭曲人的性格。《传奇》中的人物都是*庸无力,被环境吞噬的沦落者。只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唯一的英雄,畸形的婚姻在姜家为她得到了一个觊觎黄金的机会,而黄金梦也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的自觉,为此她心有不甘,一定得有人来为她的牺牲付出点什么。她要报复,但不知道要向谁报复,她认识不到是环境造成了她的悲剧,她的敌人太抽象了。于是她把报复的利剑指向了自己的儿女。她成功了,儿女都被她拖到了地狱之中。但她满足了吗?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透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浑圆的胳膊……。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上面的一滴眼泪她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边,渐渐自己干了。

      人在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生的悲剧是永恒的。张爱玲的小说反映了旧的生活方式,旧的文化必然走向死亡的命运。但张爱玲却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她的目的不是鞭挞和批判,而是展示。她高居于云端,远远地看着她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她所搭建的舞台上表演.而这些人物都是普通人,没有英雄,也够不上真正的传奇。《传奇》初版屝页上有作者这样的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些普通人没有脱俗的理想,没有超人的毅力,他们按照世俗的标准行事,好与坏都被性格的*庸限制着。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这些人“硕大无朋的自身和这腐烂美丽的世界,两个尸身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其次,假借着对这种“庸人俗事”的迂回纤细的盘写,张爱玲以独特的文化视觉,女性观点和艺术感受,系统完整的描写了现代都市的畸形人生和畸形人性,成功的把我们绝大多数*凡人绝多数时候*凡生命中的卑微可怜,悲喜剧无法掰分的特征彰显出来,进而揭示出其中沉淀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复杂因素,并由此表达了她对*现代殖民化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的独特认识和深切领悟。

      因此,张爱玲的价值便在于她以独特的话语形式,讲述了新旧交替的都市现代化进程中,泸港洋场、百万人海中的苍凉梦魇,以超人的才华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绝世凄凉,提升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品格,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真正的灵魂,为观照人类存在提供了一种历史维度。其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性的故事以及弥漫于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可以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我们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随着她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话语,遭遇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许小寒…….让你切身感受他们生活的没落和乱世的苍凉。从而惊悚于人性的丑恶、 生命的无常、 欲望的疯狂,我们无法正视这一切,抽身想逃,却又挣脱不得。这梦魇般的感受一旦经历,让人铭记难忘。

      显然,这种“梦魇”感受与作品题材的独特性密切相关。一个大时代的崩溃,一个家族的兴亡,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梦魇般的经验和体会。从金碧辉煌的昔日到满目疮痍的今天,从沸沸扬扬、不可一世的辉煌到行尸走肉、醉生梦死的颓唐,从簪缨望族到一介细民,跌宕变化中,一个个苍凉的故事在她完美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繁复艳丽的意象中本不断的演绎,也借此成就了她独特芬芳的美丽。

      三、技巧与意象成就的张味

      傅雷曾说,“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所以他劝说她应该“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从中,张爱玲的敏锐与驱策文字的独特技巧可见一斑。

      以代表作《金锁记》为例,作品中曹七巧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里的性格变异的女人。小麻油店铺出身的父亲因为势利的目的牺牲了她,把她嫁给一个有钱有势,门第高贵的官宦之家的害了骨痨的病人。而她终身唯一的希望便是丈夫死了,得到财产。抽烟的丈夫没有生命的肉体,使得她在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她爱上了刚刚结婚爱拈花惹草的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面对七巧,却不敢越雷池一步。10年后,七巧死了丈夫和婆婆,分到了家产,自立了门户。而此时的小叔子却再把家产挥霍得所剩无几的时候,到她家向她倾诉起”爱情”来了。

      作品是这样描述的: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他跟她捉迷藏似的,只是*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已经完了。人生就是这样一来的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里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头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两颊贴*在她扇子上,他又老了十年,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啊!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那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就算她错怪了他,他为她吃的苦抵的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来撩拨她,她恨他。他还在看她。他的眼睛---虽然隔了10年,人还是那个人啊!就算他是骗骗她的,迟一点发现不好吗?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就跟真的差不多吧? 不行!她不能有把柄落在这厮手里。姜家的人是厉害的,她的钱只怕保不住。她得先证明他是真心不是…….

      短短几百字,却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以及戏剧性的转折。在这一段文字里,曹七巧的自问自答,自证自疑.喜与悲的交织,爱与恨的转换沿着一条线曲折的展现出来,没有丝毫凝滞的地方。文中最后,七巧在赶走季泽之后,桌上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两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完了,永远的完了,这一滴滴的汤液表现的就是七巧情绪发作后彷徨迷离,空虚无依的心理,以及对没有任何意义的未来的恐惧。这样的心理描写不仅为下文曹七巧的疯狂报复打下了伏笔,也充分展示了张爱玲对于文字技巧的熟练驾驭。

      此外,备受称道的“张味”还表现在张爱玲小说中创造的层出不穷的意象上。读张爱玲的文章,往往会沉浸在她所营造的鲜明的视觉效果里,体会到一段文字如同一幅画的意象。在《金锁记》里有这样一段。七巧暗式女儿的恋人董世舫长安吸鸦毒,随随便便就断送了女儿的幸福而没有丝毫的愧疚。长安听了母亲对未婚夫说的话,“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绣花鞋与白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短短的两行字,将长安按兵不动的凄苦无助,无奈绝望的心理于暗淡的色调,迟缓的动作,沉重的气氛中暗示的淋漓尽致。而若换用直接的心理描写,不仅得多浪费许多的篇幅,更会失去那股惆怅与凄凉的韵味,表达效果相对这样侧面烘托的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也将逊色许多。 可以说,张爱玲笔下鲜少那种绝对客观的自然环境描写,传奇的世界里每一个角落都是被人物特定的心理氛围所笼罩着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张爱玲的意象话语使她的小说获得了一种“存在编码”:凄怆、悲哀、 月亮、 乱世、人类、 生命、 情欲、阴暗、 鸦毒、噩梦、恐怖…….这些关键词, 不仅组成了整个小说的梦魇,更烘托了小说广漠的悲哀的氛围。它们弥漫于小说的情节,语言,无法剥离,无处不在,具体而飘渺,切*而又茫远,既是小说的,也是作者本人的。作者从小就体会到了孤独和凄凉个人的身世之感,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悲观,经由这些浸透于小说世界中,达至深远。

      此外,张爱玲也善用比喻,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情节变化,抑或人物对话,大量的比喻总是信手拈来,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五光十色,却又美不胜收。在她笔下,月光的凄清可以象笛声一样呜呜咽咽《沉香屑》;书页剪影的零落颤动可以象不成腔的一串小音符,发出檐前铁马的叮当《倾城之恋》。

      四 受众效应

      1995年,伴随着张爱玲在大洋彼岸的寓所的悄然辞世,海内外的“张热”曾一度达到高潮。各种选集、文集、纪念集、会议文章纷纷问世出版。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从9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大众文化审美情趣的转变着眼分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人们的精神领域却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状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起,价值标准日趋多元。与此同时,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在80年代末突然坠入低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而愈发关注世俗的个人的生活,通俗大众文化与娱乐日益充斥并迅速占据了当时的文化市场和舞台。相声、小品、卡拉ok开始流行在电视娱乐节目之中。在这样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张爱玲作品中所精于摹写的那些表象就往往更能成为一幅幅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画卷,不仅引人怀旧,且诱人体味省察。而张爱玲那种既世俗又具有强烈的贵族趣味,那既能正视人生一切欲望,写尽尘世男女的悲欢离合,又不动声色消解情感神话,对灵肉生活细致书写并对女性生命入微感受抒发的笔调,引起众多的读者共鸣原是意料之事。

      可以说,张爱玲作品中深蕴的那股悲凉,以及那种于人生的“惘惘的威胁”,隐藏着的式微破落的颓势,对私人生活关注背后的犬儒,对价值的嘲弄与颠覆,以及对人性*乎残酷的解剖都在她那极具沧桑感的故事与话语中,凝聚成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意味的“苍凉的手势”,那既是对世俗人生审美的人性的生命的体验和观照,也是对精神家园另一种风格的苦苦追寻。或许这就是她浮雕般的小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关注民族的伟大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吧。

      具体到受众,于内地读者,尤其是*几十年出生的青年、中年人,无论香港还是旧时代的大上海,都是感官中荒唐而怪诞的奇光异彩的世界。*现代*历史的诸种矛盾辏集在此,拼起的是一幅五光十色的图画。无疑,在这个价值观审美观多元化的时代,这样的图画为众多的“张迷”津津乐道是清理之中的结果。于是张爱玲的 “经典化”时代到来,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疯狂“热潮”。文学史家给予张爱玲的关注越来越多,评价也逐级升高。而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文学史家对张爱玲“经典性”的充分验证结束,张爱玲就越来越为社会所知,越来越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并和商业操作日益结合,成为90年代特别显眼的一种精神现象。

      总之,张爱玲用冷静的笔调,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女性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细致地写出了生活中**凡凡人物的婚恋关系,虽然缺少浪漫温馨的爱情,但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心灵的撞击的现实,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独特年代的轮廓,以及以各种姿态生活的人们,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深刻而富有阅读性,即使在今天,她不愧为一代天才作家,她的作品值得我们一再敬仰再三品味。

      【拓展】张爱玲励志故事

      在心尖上雕刻的

      张爱玲作品里面有对女生命远的精妙体察,对世道人心的一语洞穿,加之与生俱采的骨子里的傲与冷,使读者似乎五脏六腑变换了一个全新格局,如她的《倾城之恋》《红致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但它们仿佛有些过于富丽,带有她年青时期的颜色跟底调。

      长篇小说《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作品中的顾曼贞,永远穿戴暗蓝旗袍,由于她姐姐曼璐演变为二流交际花的缘故,她这样的衣着多少有些自卫的象征。然而在沈世均眼里,她却是“细微而的,抽象的好”。世均回南京的家,曼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里想起她,“家乡就变成异乡了”。于是他忍不住一大早下了火车就来厂里,恰在门口遇见她。他急道:“曼贞,我有话对你说。”曼贞看他焦急的样子,高低端详他,一连串猜想在她脑里闪过——他定亲了,他家里出了事,他辞职……他却道:“我有好些好些话要对你说。”

      张爱玲的笔恍如是有神灵支使的。事件越是千钧一发,她却越是漫不经意。这种千百年下世间男女所痴心的一桩事,若放在俗家笔下,不知要制作多少发抖、琐屑而无聊的语言幻像呢,并且还往往纠结于外围,深刻不到内里。而她片言只语,全都着了精要,一下子浮现了事情的本相,直抵人心坎深处最柔软的局部,好像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斯的精妙、确实与传神。这样的工作,真非蠢才而不能。

      《十八春》最要紧的利益仍是作品的内在自身,它写出了人的运气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定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显得练达而老成。美的情势在技巧上是能够复制的,它如叶片的阴影。叶子连结了枝蔓,枝蔓连结了枝条,枝条连结了枝干,造句,很多根线条构成一个走势,颇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核心。这核心才是真正令人惊心动魄的,它必是赤裸的,也是坦白的,藏不住任何的机密。它是对于一个人心目中的世界毕竟是什么样子的,更有对人生世态的观点。它所展示的点滴零星,都来自这里。假如作家对世界的懂得是混乱的,由这个根脉中心抽条出的枝蔓花叶,也一定是繁复凌乱、不秩序的。

      张爱玲偏偏让美妙而清洁的性命轨迹,阅历灾害与泥沼。曼贞被姐姐囚禁而被姐夫玷辱,生了孩子,却不得不为了孩子再回到灾害与泥沼里——在姐姐逝世后竟然抉择嫁给了姐夫。我感到她对世界的理解是达观的,也有超事实的成分。她有着伤痛。也有着对世道人心的彻底扫兴。她为了保留着她的狂妄和尊严,只能取舍孤单。

      对张爱玲,人们好像只觉其雅,而不觉其痛。

      一个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为疼痛才被翻开的,这使她看见了众人所不觉察的隐性世界。张爱玲诚然有着贵族血统,生活优裕,曾经快活地在她母亲家的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听着客人们演话剧,唱英文歌。岂知后来的生涯渐入佳境,母亲分开,只剩下她和弟弟随着父亲生话。他们的生活是可以想见的。有钱也不行,不是钱的事。(经典语录 )他们的裤腿永远短了一大截。冬天的鞋子进了水,脚肿胀得像一个面包。只是因为她对继母项了嘴,她父亲的耳光便打过来。她只记得地的脸倾向左一边,又偏向右一边。他父亲甚至软禁她半年,病了也不给医看。没心没肺的孩子或者渐渐把这忘了,偏偏她有的只是灵性,她是靠着灵性成长的,就只有把这苦痛贮存了。那些整块吞咽的苦楚缓缓结了痂,内里的变异却只能如腐水普通慢慢地流淌出来,毒素个别浸透在她的生活里。也许那些情节,只是毒素作用的征象。文学情节往往是写作者心理教训开放的霎时。

      那时候她心中的母亲,实在是一个空幻的存在。母亲,除了是血脉之源,更是保险、暖和、爱之所在。但这些过早地离她远去了。我俨然看见了她在繁花似锦的表层底下,求助而又无助地,爱又恨着她的生之源。这世间最艰巨的悖论,她过早地面对了,也因而生发出对世界的悲剧感。她对心中那个叫做母亲的存在,只是心憧憬之,而永远地求之不得了。

    [阅读全文]...

2021-12-22 10:54:08
  • 墨家文化与科技思想

  • 思想
  • 墨家文化与科技思想

      墨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其与“名家”、“数术家”等并列为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墨家文化与科技思想,欢迎阅读与收藏。

      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早期学术繁荣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儒、道、法等诸家均视科学技术为末道或不屑为之或明确排斥。儒家经典论著《论语》中讲道:“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所为。”所以认为君子当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视科学技术为“小道”而不为。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小国寡民,安贫乐道,对科学技术持有抵触态度,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智慧出,有大伪”,“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技)术,奇物滋起。”认为只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才能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法家基于“定分止争”“兴功惧暴”的要求,看到了科技对于富民强国的重要性,但法家却并不推崇科学技术。

      在这一时期,唯独墨家对科学技术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主张的同时,还在几何、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军事技术、机械、土木工程诸方面取得伟大成就。梁启超在《〈墨经校释〉自序》中说:“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钱临照更赞叹:“集数百条自然现象与思想之定义与定律于一书,先秦诸子之著述中惟此墨经而已矣;求诸世界并世之古籍中,亦惟古希腊之少数著述始足以相埒,吁,亦盛矣!”并言称墨子是“我国古代稀有之科学家也”。随着*30年来墨学这一“千年绝学的伟大复兴”,以《墨经》为代表的墨家科技成就获得了学术界普遍承认和推崇,墨子也被尊称为“科圣”。当代著名墨学专家杨向奎先生认为:“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笔者认为,墨子的科技成就固然让人骄傲,但是其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贯彻始终的“人文关怀”更值得珍视,对当今科技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义利统一”——墨子科技思想的功利主义

      所谓科技功利主义是以墨子的义利观为理论基础,也就是何谓至善的问题。孔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把义利对立起来,主张“仁者安仁”“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墨子回答这个问题时主张既“贵义”又“尚利”,提出了义利合一的观点: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

      墨子提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他认为:“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墨子·天志下》)故“义”是“正”。在《墨子·天志下》中墨子又说:“义,利也”。(《墨子·经说上》)即“义”是“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在墨子看来,“利”是判断衡量事物是否合乎“义”的价值判断尺度,“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墨子·贵义》)。他明确提出“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墨子·辞过》)。《经上》篇中写道:“功,利民也”,就是说只有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才有“功”可言。他还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人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人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也就是说,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义”是“天下之良宝”。

      墨子认为,凡是符合于“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就是“不义”。一切善恶之名的区别也都以是否有利为标准。有利于天下人的现实利益的,就是至善的标准;反之,凡是有害于人的,就是恶。为了实现行“义”的目的而得到“利”,墨子是愿意付出代价的。他在《大取》篇中说:“断指与断腕,利天下相若,无择也。死生利若一,无择也。”通过这一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墨子那种只要对天下人有利,无论断指还是断腕,是生还是死,都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博大情怀。在这样的“义利统一”思想的推动下,在“行义重利”的人文关怀大旗的指引下,墨子及其弟子的科学技术实践都是努力地趋向实现“义”“利”等功利性目标,最终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墨子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只不过是他的“义利统一”思想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射和外化。

      在这里笔者想指出墨子所讲的“利”,乃立功之利,当然也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规范,而不是世俗所慕财货之利,简单地说:墨子之利是公利而非私利,不是损人利己之利。墨子眼中只有“人民之大利”“天下之利”“国家之利”。

      二、“道技合一”——墨子科技思想的价值旨归

      《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不如为车鞔之巧也,用咫长之,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鞔,拙为鸢。”

      从上述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墨子的科技实践中寄托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墨子的科技思想是一种人文化的科学观,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由于墨子的科学技术实践都是为以“救世”为特征的“义”的思想服务的,所以“道”和“技”就构成了墨家科技思想的主要元素,以“道”保障“技”的发展方向,以“技”促进“道”的深入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制约。

      针对墨家学派这一特点,朱亚宗先生认为:“墨家集团成功地实现了人类社会早期难以具备的两个结合,一是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二是辩术与技术的结合。这大致可以看作是墨家学派的特点。”所谓“学者与工匠的结合,其奥秘在于将学者在空闲的读书与思索中发展起来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用于提炼工匠积累的技术经验,由此而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在这种结合中,学者的有闲与工匠的实践都是缺一不可的条件”。而“这两方面的条件恰好在墨家学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墨家集团是实现学者与工匠相结合的理想组织”。

      墨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伟大的科学家的双重身份,是他的智慧体系中两个互相交融的层面的外在表现。他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体系是他的“道”,他的科学发明和创造是他的“技”。“道”是理论层面的,“技”是操作层面的。所谓“道技合一”,就是指墨子“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的统一”。考索墨子的科技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其科技贡献主要集中在几何学、光学、力学以及机械制造方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科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最为密切,与人民群众生活最为密切,无论是发展几何学用于建筑和手工业制作,还是研制杠杆、滑轮、桔棒等使用广泛的生产工具,目的都是为了能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以获取实利。墨子说:“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鲜且不加者去之。”(《墨子·节用上》)意思是造车船用来沟通四方之利,造车船的原则是能增加轻快便利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这句话最能说明墨子创造价值的标准。张岱年先生认为:“墨家自然科学研究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最高宗旨。”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墨子科技思想的真谛。

      三、警惕科技发展中的人文代价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狂飙突进,科学技术裹挟着地球在迅疾向前的情况之下,科学技术也面临着自我加速脱离正常轨道的危险。科学技术在推动世界向前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的文明和既定的秩序,正在陷入一种既创造文明同时也破坏文明的荒诞境地,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与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1936年,英国促进科学协会莱克普会议将“科学和社会福利”作为它的主题,并提出建立一个世界性科学联盟来保卫和*与学术自由,并最有效地把科学用于为人类造福的建议。1937年12月31日,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委员会会议决定:将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作为它的一个目标。该协会邀请英国促进科学协会,以及全世界抱有类似目标的一切其他科学组织,不仅在促进科学事业的利益方面和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和学术自由方面进行合作,而且积极促使科学协会和剑桥大学先后设立了专门研究科学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部门,这些团体的活动代表了这一时期科学家之间最大限度的协议。然而,随着科学知识功利价值的`日益彰显,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财富方面所具有无限潜力但也正在被改造得越来越强调私利、功利性。令人担忧的是,为了攫取超额垄断利润,一些大的利益集团正试图挟持技术的发展,技术已经成为资本的婢女,完全听命于资本的驱遣。

      目前所有问题概括起来,不外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科技实践过程中“道”与“技”的疏远和分离,“道”日渐萎缩,“技”在没有“道”的保障之下自我加速式地膨胀,那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来越失去了*衡。这种人文关怀方面是侏儒、技术方面是巨人的科学技术,与墨子所提倡的“道技合一”的科学技术相差甚远,前一种科学技术完全违背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一定会把人类社会引向自身发展目标的反面。

      墨家简介

      墨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其与“名家”、“数术家”等并列为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

      儒家代表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的辉煌。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1]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dí)(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儒家和墨家为“世之显学”,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墨家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兄慈、子弟孝、尊长友、年幼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兼爱同样是用了建造和*,*息惨斗。儒家对此目的其实也是支持的,兼的内容重点在劝爱且禁恶。

      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纲五常,礼,恕等等儒家理论来支持。恕就是禁止讨厌,礼就是劝进善心。不过换个名词。方便儒家独尊罢了。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墨子提出正义的战争与不正义的战争,认为正义战争是诛,并不反对。

      尚贤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者,老旧也。指原先的周朝世袭制:《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由于时局动荡,巫文化的衰败,很多世袭贵族腐朽无能,大诸侯对分封制的敌意更加强烈,民间也开始要求变革原有的不*等旧制度,取消大夫士的特权,墨子出于民间,提出民虽下贱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礼。

      尚同

      孔子死后,儒门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

      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态度,此一时彼一时。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从口诛笔伐的内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诛笔伐的做法变成顺乎道德的个人权利。譬如:把不劳而获说成是劳心者治人。

      由于有缝隙可钻,有利可图,一人振臂,文人阶级一哄而起。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

      墨子认为是诡辩造成这种思想混乱局面。提出大统一口径,并惩罚这种利用倾危缴绕之辞,谋私利的作家。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书同文,车同轨。

      以天子的口径为标准,大一统思想与口径,阻止礼崩乐坏的蔓延的同时顺便符合有利于*民的标准。

      天志

      墨子认为,工匠建造总是需要一个单位尺度作为计量,能工巧匠能够完全刻画无误,不巧者虽不能完全无误,但依尺度动作,效果仍然良好过单靠自己个人能力,主观的自由探索。

      所以墨子提出要按章办事,按照章程来操作。仁,内也,是心的感觉;义,外也,是外在的标准。

      墨子认为“天”是有人格的,高贵且聪明,天之行广而无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应以天为尺度计量自己的行为。墨子认为天是无差别的博爱,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 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所以人必须兼爱。最后一级一级的统一为兼爱整体,以兼爱的做法废除一切战争与学术矛盾

      明鬼

      希望以神鬼之说使君主警惕,杀无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为一些怒气而杀害臣民的生命。所以和无神论者一样的不相信巫术,不信有命运,却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

    [阅读全文]...

2022-05-01 00:19:15
  • 著名思想家罗家伦的主要作品介绍

  • 著名,历史,阅读
  • 著名思想家罗家伦的主要作品介绍

      罗家伦是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家伦的主要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

      罗家伦的主要作品

      罗家伦是*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其先后在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求过学,在中央党务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任过职,尤其是清华大学,他是该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几所名校,都和他有过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看看罗家伦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罗家伦任职清华大学时,正值清华大学初建,其前身为“清华学校”。罗家伦任第一校长。他任职时间仅有两年,但对清华大学的贡献可不小。起先,清华大学的创办资金,其中一部分是庚子赔款,这笔钱原先存在*。罗家伦因为其出色的外交关系,多方周旋,争取回这笔款项,用作清华基金。其次,他废除了大学只招收男生的规矩,开始招收女生。再次,他建立了一所由玻璃地板制成的大型学校图书馆。

      罗家伦任中央大学初期,当时中央大学正值数易校长的动荡时期,罗家伦到任后,对其进行大刀阔斧般的整改,并制定了“安定”、“充实”、“发展”的六字治学方针和“诚、朴、雄、伟”的四字校训。如今,前身是中央大学的南京大学,依然沿用了这四字校训。

      罗家伦的作品主要由《新人生观》、《科学与玄学》、《新民族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他的作品大都受蔡元培、胡适等人的影响较深,主要体现了先进的民族独立观念和价值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驱性。

      罗家伦高考的故事

      罗家伦是**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的四字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他提出的。罗家伦曾求学于复旦公学(即今天的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中先后担任过校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罗家伦高考时数学竟考了0分。

      1917年,和罗家伦同乡的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夏天,北大面对南方地区进行招生。当时罗家伦正在上海念书。蔡元培请来了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担任考生的'阅卷工作。胡适在阅完所有考卷后,提出其中有一名考生的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希望其他阅卷教授也能给予其满分,并也希望北大可以录取这名学生。

      当其他委员查看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惊讶地发现,他的数学考试成绩仅有0分,其他各科成绩也并非十分出色。当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阅读到这名考生的文章后,当时就作出了明确表态,录取这名考生。虽然当时遭到了许多委员的反对,但在蔡元培和胡适的强烈支持下,这名考生还是被录取了。而这名考生,便是罗家伦。

      从罗家伦高考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和胡适确实有着伯乐识人的眼光。如果这件事放在今天,像罗家伦这样的考生,除了写文章之外,其他别无所长,估计连大学都不见得能被录取,更别提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而罗家伦日后的经历证实,蔡元培和胡适二人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不得不引起现代教育学者们的深思。

      罗家伦鼓励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介绍

      在**代的学者和教育家中,罗家伦算是其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也是一位忠实的*党员。在就读于复旦和北大,先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的时间并非很长,但却是清华史上的第一人校长。任校长期间,罗家伦鼓励学者发表研究成果,开放招收女生,为清华的崛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清华大学依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等院校,其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不能说和罗家伦是没有关系的。

      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后,对于治理学校还是颇有成就的,他写的文章也十分有特点和见地,言辞清新,见解独特,看待事物一针见血。只是比较可惜的是,后来中原大战时期,阎锡山控制了华北地区,而清华所在的城市北京正好在阎锡山的势力范围之内。对于蒋介石认命的校长罗家伦,阎锡山当然不会客气,就把罗家伦从校长的位置上赶了下去。

      罗家伦在清华期间,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准,做过几件大事。首先,是罗家伦聘请教师,他聘请的教师大多是当时的名流,而解聘了许多二流教授,对于教学的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其次,罗家伦鼓励学者发表研究成果。他极其重视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发表新成果的学者和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三,招收女生。这是在清华史上破先例的,着也使得清华在招收学生上有了更多选择和其多变性。

    [阅读全文]...

2022-05-16 01:31:31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阅读全文]...

2022-02-12 11:43:24
  • 苏轼的文学主张

  • 苏轼,文学
  • 苏轼的文学主张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文学主张,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又工于绘画,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四大家”。他的文学主张散见在他的部分诗、文、书、序、札记之中,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广泛影响。

      苏轼强调作者要有深厚积累,文章应有充实的内容。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他要求文章要“有为而作”,联系现实,“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诗集序》)。《答俞括书》称赞俞括的文章:“皆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此正*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他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文说》中提出的“随物赋形”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根据所表现的对象,真实生动地描写外物。他还发挥“辞达”的见解,认为“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认为“辞达”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要求。他还强调“神似”,反对“形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即此诗,是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苏轼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其意中所欲出。”(沈德潜《说诗语》)但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却极力推崇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风格,即使对李白、杜甫也稍嫌不足。在《评韩柳诗》一文中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即外在的质朴*淡与内在的含蓄浓郁相结合。这种风格概括了陶潜、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一派诗人的创作特点,也正是唐末司空图所总结和提倡的诗风。因此苏轼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味在咸酸之外”(《与李生论诗书》)的主张。

      【拓展】苏轼主要影响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小像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小像“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王论》批评周*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阅读全文]...

2022-04-11 12:57:05
  • 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代诗句

  • 思想,古代
  • 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代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

      2、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作品《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作品《石灰吟》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作品《礼记儒行》

      5、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作品《大雪歌》

      6、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作品《雨雪曲》

      7、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作品《病起书怀》

      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学家:鲁迅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作品《岳阳楼记》

      1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文学家:鲁迅

      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作品《抱朴子外篇广譬》

      1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作品《出塞》

      14、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15、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聂鲁达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代诗人杜牧作品《泊秦淮》

      1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诗人李贺作品《南园》

      19、精忠报国。作品《宋史岳飞列传》

      20、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21、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

      22、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2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作品《日知录正始》

      2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文学家:鲁迅作品《自题小像》

      2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作品《出塞诗》

      27、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

      2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代诗人·陆游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9、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3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作品《夏日绝句》

      3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32、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李煜作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作品《管子牧民》

      34、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代诗人·李清照

      35、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3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代诗人令狐楚作品《少年行》

      37、一箫一剑*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作品《漫感》

      3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代诗人·文天祥作品《指南录.扬子江》

      39、一寸山河一寸金。作品《金史.卢产伦传》

      40、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夜泊水村》

      41、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作品《塞上曲二首》

      4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44、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作品《赠台湾旧友》

      4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作品《离骚》

    [阅读全文]...

2022-06-23 13:04:26
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 句子
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 语录
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 说说
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 名言
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 诗词
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 祝福
墨家思想主张的古诗短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