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关于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73) 说说(25) 名言(40) 诗词(59) 祝福(12) 心语(789)

  • 春节文化传承

  • 春节,文化,传承
  • 春节文化传承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文化传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

      花红桃艳,金桔满盘,喜气洋洋华夏儿女策马赴羊年,春节年年过,今年过节又不一般。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回望过去,每个时代都各有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80年代的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

      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

      现代社会花样更多,过几年一个样,呼机拜年,电话祝福,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旅游过大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弄潮儿的好戏,大众的呼声是,年越过越淡了。可不是,这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危机。*收,祭祖和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新生代们,不仅摆脱了农耕,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收祭祖的意义消失了,人们现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驱鬼也取消了。守岁,它是年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省略的话,那肯定会影响到年节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把公历第一天称为"新年",而把传统的历法新年改称春节,淡化了、模糊了春节的"新年"含义。以致于有人想取消春节,用阳历年取代春节。

      第三,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气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需要多样化的节日。不同层位的人们大可从那些节日中获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应该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于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强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导地位才能更突现出来。

      第四,如今,*时工作日的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使得过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娱乐时间。城镇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也不再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精神压力寻求**,想着可以哪里去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 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春节家庭团聚的*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人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调整与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与民族的需要。

      一种民俗的传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民俗心理必然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心理变化并不似社会变迁那样快,需要与新的生活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整合。春节作为一个民俗,在社会的发展逐步摆脱农业主导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时候,去与留就是纯自然选择,而不能人为干预,其保留的也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 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建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进军,让它成为世界人民同乐的佳节!

    [阅读全文]...

2022-01-30 21:09:28
  • 关于文化传承的名言(关于文化传承的诗句)

  • 传承,文化,名言
  •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德不孤,必有邻。

    6、礼之用,和为贵。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人无远虑,必有*忧。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老子的十大经典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治大国,若烹小鲜。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李白的十大经典名句:

    1、最大气悲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复出。

    5、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最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7、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8、最惊心动魄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的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十大经典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8、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9、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苏轼的十大经典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阅读全文]...

2022-07-18 00:00:12
  • 文化传承的名言

  • 传承,名言,文化
  • 传承古老文化,培育圣人精神。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传承的名言,一起来看看吧!

    1、吸收几千年的文化,建立几千代的产业。

    2、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3、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幸福中国。

    4、古代的文化遗产,新一代的文明展示。

    5、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警句。

    6、传承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7、传承东方经典,培育传统文化。

    8、还原古代文化,展现现代风格。

    9、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10、弘扬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智慧。

    11、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

    12、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13、通过过去和未来传播中国文化。

    14、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15、重温东方文化,陶冶情操,使家庭与世界*等。

    16、文化传承文明,传承不再遗憾。

    17、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精神。

    18、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

    19、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工作。

    20、即使有金银,也很难买到文化遗产。

    21、文化成就未来,传承令人难忘。

    22、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财富。

    23、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保护。

    [阅读全文]...

2022-04-05 22:39:21
  • 关于文化传承的优美句子

  • 优美,文化,传承
  • 一 中华世纪坛赋 作者:魏明伦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

    徐行三百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

    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

    浪淘何物

    劝归谁家

    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

    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代,国难当头。

    百年忧患,敌忾同仇。

    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

    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

    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冉冉凌空。

      ★登坛了望,乾旋坤定。

    天行健,地包容。

    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

    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

    哀兵必胜,中华必兴。

    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

    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二、中华世纪坛赋 作者:雪川  ★设坛祭祖,乃尘海茫茫,意会圣贤、神通经典之盛事。

    古今异格,赋颂不已。

    且喜京华世纪之交,日融乎比,月裁乎兴。

    凡人间山水草木,潇潇然如卞子采玉,琢就长安街西令惊鸿游目骋怀之杰作,坛名中华世纪。

      ★此坛也,非教化空动之吟咏情性。

    森森万象,寓九州绵乎八极之道;冥冥造化,藏四海生于六经之名。

    岂肯淡忘文韬武略,长留堦前玉树临风;不为摹写雕龙画凤,重铸坛顶神眼照人。

      ★昔者岁星由北而东,南巡西走,左行于地。

    其率领诸神统正方位之状,天何言哉

    后世凡筑墙垒垣,出师讨贼,开拓封疆,均祭祀于大荒之中,掐玄机以扣天门。

    今物示于极,民动于心,泱泱华夏鼎新革故之伟业,璨然若炬。

    天之人望如金声玉振。

    负道义,垂华表,转国运,济沧桑

    天下百姓再竭斯坛,莫不寄言盛世中华,披肝沥胆,以怀珞握瑜之妙笔,画衔才佩德之重彩也。

      ★嗟乎神坛长在,盛世长在。

    区区辞约意简之赋,盖踯躅于阙伯难成岁首,改用实沈之意蕴美而成。

    笔路荒芜处,窃望披阅者视若写物图貌之省净文体也。

    是为辞缘。

    1.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历史悠久,也是中引以为自文化瑰宝之一。

    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

    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3. 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

    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

    [阅读全文]...

2022-02-13 13:51:38
  • 传承家文化主题口号

  • 传承,文化,宣传
  • 1.人人都说文明话,友谊永系你我他。

    2.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完善农村文化建设, 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5.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6.我的坐垫更加好,不信您就扫一扫。

    7.同撑文化遗产保护伞,共筑精神家园防火墙。

    8.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9.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10.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生活因拼搏而精彩,学业因坚持而成功

    1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口号宣传标语

    12.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13.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财产,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财产。

    14.独到之“醋”,非同寻“常”。

    15.醋艺传承,匠心酿造,调味臻品。

    16.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7.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8.香醋老味道,“和村”才地道。

    19.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20.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21.生活对于智者永远是一首昂扬的歌,它的主旋律永远是奋斗。爱护校园环境吧!因为它有利于大家的健康。

    22.继承文化遗产,和谐当今社会,泽披华夏万世。

    23.文化和谐发展,社会安定文明。

    2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5.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26.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27.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28.脚下的风景,一扫无限(惊喜)。

    29.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30.整治村庄文化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1.滴滴“和村”醋,浓浓健康情。

    32.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重视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

    [阅读全文]...

2022-05-25 22:28:33
  • 传承中医文化的宣传语

  • 传承,文化,宣传语
  • 1、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2、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3、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4、看病用中药,治标又治本。

    5、中医传国脉,岐伯济天下。

    6、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7、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8、推拿按摩,舒筋活络,祖传秘方,养生保健。

    9、发挥中医优势,保佑百姓安康。

    10、千年传承,中医养生。

    11、跋山涉水,采药寻方;走村串户,治病疗伤。

    12、传千年绝技,承百年养生。

    13、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14、钻技术,乡村医生要吃香;识宝贝,草药遍地不是草。

    15、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16、妙手通经络,德心理乾坤。

    17、服务百姓健康,发展中医中药。

    18、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19、传承岐黄医术,呵护百姓健康。

    20、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21、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22、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23、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24、中医内外兼治,祛除骨病顽疾。

    25、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26、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27、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2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9、以精诚制药,以本草济民。

    30、上下五千年,推拿寿延年。

    31、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32、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3、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34、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文化。

    35、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36、中医仁术,骨方传奇!

    37、承祖传绝技,集中医大成。

    38、中医药发展上水*,人民群众得实惠。

    39、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40、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41、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42、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43、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44、发扬神农精神,传承国药精粹,打造世界品牌,健康天下百姓。

    45、传播中医文化,打造健康生活。

    46、中医费用很低廉,治疗效果不一般。

    47、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48、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一。

    49、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50、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51、银针刺开云千里,妙药驱散雾万重。

    [阅读全文]...

2022-01-20 06:08:06
  • 传承中医文化唯美句子

  • 传承,文化,唯美
  • 1、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2、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4、治愈奇效,世代传承。

    5、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6、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7、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8、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9、养生源自中医,健康来自歧伯。

    10、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11、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12、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13、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14、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15、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16、传承中医文化,健康万户千家。

    17、房陵文化传千古,神农本草饮天下。

    18、神农本草筑梦*,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19、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20、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21、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22、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达己。

    23、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24、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25、世间万物人最贵,药品千种草为珍。

    26、古法推拿,保健养生。

    27、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28、惟志惟勤,尚德尚药。

    29、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30、古中医,调五行,通经络,享养生。

    31、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32、弘扬中*粹,传承中医文化。

    33、妙手通经络,德心理乾坤。

    34、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35、承千年文化,扬中医德馨。

    36、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37、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38、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9、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40、中医担大任,奇方骨根本!

    41、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42、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43、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44、发挥中医优势,保佑百姓安康。

    45、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46、倡导健康方式,享受美好生活。

    47、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48、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49、传承中医文化,岐伯健康万家。

    50、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51、传千年绝技,承百年养生。

    [阅读全文]...

2022-04-19 20:10:52
  • 大学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 大学生,传承
  • 大学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为生力军的大学生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于衡水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有积极的态度,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影响,其中学校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重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承、学生、策略

      *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影响着*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年来,随着社会改革,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文化趋于弱化。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度不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挑战。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必须改变态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1、*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戏剧、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大学生从各方面去学**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伟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得大学生真正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优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传统文化推崇“修身齐家*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与他人关系的*衡和协调;*传统文化主张“不耻下问”,对于学*的态度非常积极向上…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种种思想,都督促着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惯,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2、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本课题对衡水市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水*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题,61.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27.8%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还有几乎10%的学生不感兴趣。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只有52.1%的学生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选择性继承,其中大部分是精华,也有糟粕;22.1%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应该继承;8.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利大于弊,应该放弃继承。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是很高,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不清。对*传统文化的未来,51.6%的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很迷茫。

      第二,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了解程度差,传承传统文化的情况差。*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问卷中只选取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应该有所了解的某些方面。关于*传统节日,只有39。8%的学生能全部记住,58.2%的学生只能记住一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59.1%的学生只是大致了解,不能完整描述。*四大名著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学生都看过,并读过多次,27.5%的学生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48.8%的学生只看过其中一两部,还有同学基本没看过。关于*三大国粹,只有24.6%的学生知道,61.1%的学生知道一部分,还有14.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关于古代诗词曲赋,17.2%的学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学生表示能背下一些,还有39.5%的学生能背的很少。关于某一门传统艺术,只有9.6%的学生选择了精通,64.3%的学生选择掌握过一点点,26.1%的学生表示没接触过。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全面,且了解不深刻,仅限于表面的一点点,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长期以来社会*对于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虽然*年来,国家开始对儒家文化、对传统节日慢慢重视起来,但是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在此之前,*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造**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低。同时,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少,宣传影响力度小,社会没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上为大学生树立风向标,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较为忽视。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学校作为学生学*的主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方面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较少的学校单独设置*传统文化的课程,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课程设置外,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较少。文科以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或许了解的相对多些,理科类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学校在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做的不够。

      第三,外来文化对于*的冲击。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在不断地传入*。在这个大环境下,*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人们越发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从而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年来,美剧、日剧、韩剧、泰剧等电视剧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38.7%的学生认为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影响,45.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第四,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影响如何这一题上,25.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各个方面有着绝对影响;53.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但较以往有所减弱;12.9%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学生没有在传统文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很多学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上也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相对来说较少,家长对孩子的学*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专业成绩。问卷中也显示只有23.9%的学生通过家庭影响来了解传统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学*传统文化上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径

      要想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会及*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环境。*应出台更多鼓励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在问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传统文化,40.2%的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上多鼓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或是电影的发行,同时要保证高质量的节目使得学生接受更多更准确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同时书籍方面,正规整个出版市场,抵制盗版低质量的书籍,确保学生能读到正版的相关书籍,在书香中学*和领悟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多个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多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相关的活动。

      第二,学校从各方面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问卷显示46.1%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传统文化,可见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创新。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有着众多显性或者隐性的联系。每个专业的教师应仔细思考自己的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尽量将所教内容相关联的*传统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方式,可能会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多主动的了解和学*。

      (2)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随着社会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表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再是星星点点,不再是各种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和培养目标,可以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尤其对于理科类的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来弥补其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不管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是在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理智对待*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关系。

      (3)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宣传*传统文化。除了课堂上传授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除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组织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进行相关的讲座,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将教室、宿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学生自身要加强民族意识,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

      (1)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学生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学生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

      (2)学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传统文化。尤其,*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第四,社会、家庭、学校应该互相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家庭因素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学*传统文化的行为。社会及*要重视对家庭、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家庭学*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再次影响孩子。同样,学校也可以利用与家长的交流机会,加强家长对于孩子学**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下,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朴.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20-22.

      [2]王冠,司雁龙.*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41-242.

      [3]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13-116.

      [4]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18-20.

      [5]覃萍.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J].梧州学院学报,2006(4):74-77.

      [6]魏媛媛,杜瑞*.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汇总的现状及价值实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5):75-77.

    [阅读全文]...

2022-06-14 23:36:12
  • 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

  • 文化,朱子,传承
  • 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所创立的闽学体系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被称为朱子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俗。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一、彰显个性,打造主题文化育人环境

      朱熹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博大精深的儒家理学思想是营造育人的肥沃土壤。为此,学校首先从个性化的主题出发,把朱子文化摆在了育人的显要位置,让全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

      1、校园布置,展现特色。

      2011年,学校新筹建的教学大楼,从整体布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架构了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格局:在教学楼一层架空层墙上,木刻朱熹画像、朱子生*简介、朱子劝学语录等;二至六层教学楼走廊、楼梯、教室墙壁等多处挂着装帧醒目而典雅的朱熹诗词名句;外墙大字书以取自朱熹治学思想精华的“立德、长智、健体、尚美”为校训。这些精心的布置,不仅是一种文化装饰,更是从直观上让全校师生感受浓浓的朱子文化气息,激发师生学*朱子文化的热情。

      2、主题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对自身的管理理念持以共商共议的态度。“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管理主题向广大师生宣传,在得到认可和共识的基础上,才予以确立。在宣传过程中,虽然只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向教师征询一些意见和建议,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但也就是在这一看似无为的过程中,朱子文化的气息已悄然漫开,遍布校园。

      二、传承经典,挖掘主题文化育人素材

      朱熹虽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文化大师,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但毋庸讳言,他的思想理论也不全然是金子。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校注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校所用,为师生所用。

      1、汲取育人精华,丰富德育阵地。

      朱熹一生不断地进行德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如:关于“立志、克己、省察、涵养、主敬、穷理、笃行”的自我教育内容;“洒扫应对”的蒙童教育思想;"禁于未发”的教育原则;“各因其材”的教育方法:“制定规范”的教育实践等。这些德育思想对于育人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借鉴意义。于是,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尽可能地将这些丰硕成果加以提炼供全体师生学*,丰富学校德育阵地。

      2、学*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

      朱熹的教学思想是在继承儒家先贤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广泛考察了历史和当时教育的各种情况,考察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治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他的教学思想充满了睿智和辩证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在鼓励教师博览采收的基础上,把“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推介给全校师生,这六法对师生的学*产生了最直接、快捷的影响和帮助。

      三、开展活动,渗透朱熹优秀思想

      在主题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从“全面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的宗旨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宣传了朱子文化,传承了朱子文化,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从心灵深处去深深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朱子文化。

      1、开展读书活动,走*朱熹。

      学校开展了以“读朱熹”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有关朱熹的书,写5000字的读书笔记和一篇学*心得;学生按低、中、高年段分别要求,读有关朱熹的故事、了解朱熹的生*事迹、懂得朱熹与尤溪的密切关系、背诵朱熹的名言诗词等。通过活动,让师生了解朱熹,朱进朱熹。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亲*朱熹。

      学校结合我县是朱熹诞生地这一人文优势,开展了多项与朱子文化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游览*(朱熹)公园、参观南溪书院、观看半亩方塘、聰仰朱熹塑像高年级开展“寻找朱熹足迹"活动;组织师生观看有关朱子文化的视频……这些活动,拨开了历史与时空的垂蔓,让师生们*距离地接触了朱熹,亲*了朱熹,更深切地感受理学大师酽酽的文化气息。

      3、开展研讨活动,贴进朱熹。

      为了进一步了解朱熹,更深入地领会朱子文化的精髓,学校还专门组织开展了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多种研讨活动。有针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谈‘我眼中的朱熹”活动;有针对教育教学思想的"谈‘学朱熹的收获"活动:甚至还专门设置一些主题聘请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到校开讲座。这些举措,从不同程度上进一步把朱子文化的传承引向深入,让师生们真正地踏进朱子文化的精彩世界。

      4、开展活学活用活动,活化朱熹。

      任何管理都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宣传朱子文化,传承朱子文化,真正的目的不是让师生们读读朱子诗书、说说朱熹故事等,而是要让他们从朱子文化中汲取养料,丰盈自身,让古人的思想精髓在师生们的身上重现光彩,获得新的生命力。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在开展学*朱子文化的过程中,始终把“学”和“用”结合在一起,并且把“用”摆在了突出位置。全体师生如何运用朱熹的思想修身育德?教师如何运用朱熹的教书育人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学生如何运用朱熹的读书方法提高学*效果?……学校通过开展“学朱熹,用朱熹"活动,引导师生从这些问题出发深入学*和实践,努力把从朱熹思想中领悟到的精髓贯穿于日常的学*、工作和生活中。

      四、延伸经典,塑造“儒雅书香校园”

      朱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还应该具有向外延伸和辐射的意义。它是一个点,它所辐射的外在区域才是无限广表的文化世界,也是我们努力触摸的愿景。所以,学校在开展学*朱子文化的同时,大力鼓动师生广读群书,丰富学识,让书香飘满校园,让校园成为真正的文化圣地。

      总之,朱子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清,它的甘甜,它的深远,它的广博无不成为师生们饮之不尽的生命源泉。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我们的努力和探索还在继续,我们校园的朱子文化还会更具生命力,校园的书香还会飘得更沁人心脾,校园的一切一定会更和谐、更美好!

    [阅读全文]...

2021-12-09 05:40:31
  •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

  • 传承
  •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精选5篇)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文化兴,民族兴;文化衰,民族衰。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遵循这么一个定律,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这便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灵魂作用。

      随着传统的民俗活动等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京剧等优秀剧种在流行音乐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势头中濒临危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逐渐衰落,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它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射了传统民族精神的逐渐缺失。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那么,谁来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呢?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也有着自己应尽的责任。当本民族的艺术精品被外来的泡沫文化所淹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不仅仅是记于心中那么简单。我们要守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一直发光发亮的遗产。譬如,国粹京剧,诗词歌赋,我们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美德,各类传统节日等等。这是在我们华夏子女血脉里流淌的使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忽略它放弃它呢?也许,我们无法杜绝外来快餐文化的侵略,但是民族使命要求我们记得在情人节送玫瑰的同时,也必须记得七夕时牛郎织女的相会,我们知道在感恩节吃火鸡的同时,也必须不忘元宵时的汤圆,我们必须记得每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这代表了*,代表了*文化,代表了我们没有忘记,我们在走着自己的文化之旅,我们欣赏国外的很多风景,但我们绝不摒弃我们的文化大餐,我们在学*,我们在传承,我们在进步。

      我们应该还记得那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我们同为*人,不仅仅因为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会说一口*话,真正让我们*人感到是同气连枝、血脉相连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它也构成了人们生活和追求幸福的不懈动力,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要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深深的铭记我们的血脉中喷薄的*精神。让我们向我们的民族致敬,向我们的民族文化低头,谦虚的表达我们最虔诚的守候!

      作为华夏儿女,*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的饮食文化。

      *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饮食文化可大有讲究。首先是人们对食材的讲究。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猪、牛等牲畜的生长,所以他们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们则偏向于水产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因为南方气候条件温和,适合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划分,沿海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住在海边,以海产品为主,所以当地人们大多都吃海鲜。这些便是对于食材的考究。

      更为重要的还是餐桌礼仪。餐桌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当完善是在周代,*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对于这些礼仪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为了更好地体现长幼、尊卑之分,餐桌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请别人吃饭时应先请客人入座上*,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再请家中的长辈入座客人旁边的座位,这是对长辈的尊重。最后才是自己。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时不能发出太大的声响,并且入座之后不要随便动碗筷。吃饭时,先请客人动筷子然后请老人动筷子,夹菜的时候要少夹一些。这才能体现出作为主人的文化素养。还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行为举止,如不要随意打嗝,吃鱼或骨头的时候应将鱼刺和骨头轻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张纸巾上。作为主人,可适当调节一下气氛,多和客人谈笑。作为客人,在离*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并且表示下次请他吃饭。这些餐桌礼仪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体现了自己的礼貌礼仪,还展现了自己的文化之风,使别人对你印象良好。

      对于餐具的考究,我国的文化也是很久远的。简单说一下筷子,作为东方的大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吃东西惯用刀叉,而国人更偏向于使用筷子。筷子的历史十分久远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广泛使用却是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刀叉的历史仅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远得多。在古代,筷子作为方便夹菜的餐具开始广泛使用。到了后来,筷子还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物件。装饰豪华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征了高贵的权利和丰厚的财力。到*后代,筷子已然成为了百姓们的餐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最后便是食物的做法,*人对于食品的做法多达几十种。而不同的做法做出的菜品又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做法就诞生了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个菜系。做法可简单地分为煎、炒、烧、煮、蒸、烤等几种方式。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其独特的做法可以称为一绝,菜式中正大气,*和养生,滋补身体,令人叫好。川菜是我国菜式最多的菜系,一般以炒和烧为主四川人善用麻辣辛香的调味料,吃起来又麻又辣,使人充满激情。川菜始于秦汉年代,是特色的民间菜系,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说法。而苏菜和闽菜都倾向于调汤调味,这两种菜的共同点都是口味*和,令人舒适。八大菜系的诞生,将*的饮食文化推到了顶峰,各种民间美食层出不穷,实乃大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更应该将其永远地传承下去。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问道“德国人能从*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著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许多人回忆起人生开学的第一堂课,都津津乐道,因为这是跨入知识之门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点,意义重大。荀子在《劝学》中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先知礼,而后闻道,这是古人的教育观。如今,以一项隆重的仪式来纪念幼学启蒙,何乐不为?不论这项仪式是沿袭传统,还是新造之物,它毕竟传达了一种重教、崇知的积极观念。

      但社会上对“开笔礼”的批评,不在它积极的一面,而在它与传统的扞格。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每一项看似都与传统有关,但捏在一起,塑成一个“开笔礼”,冠之以“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之名,就有点装腔作势、不伦不类。这种打着“传统”旗号附庸风雅的情形,在当今社会所在多有。一些人宴*上推杯换盏、酒酣耳热,美其名曰“酒文化”;成书于顺治初年的《弟子规》,在文化商人的推波助澜下,登堂入室,成了与“四书五经”并列的儒学经典……凡此种种似是而非的“伪传统”大行其道,广为传播,对我们传承文化究竟是福是祸?

      作家史铁生说:“传统,也许不该把它理解为源,而应该理解为流。”我们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大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个时代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创造,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品格。

      礼为传统之形,道为传统之核。过于重视传统中形式的、表面的东西,就会流于庸规陋俗,成了装腔作势、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附庸风雅”,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所谓的“雅的这样俗”,是魏禧《与友论文书》中所道的“如市肆之列杂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气耳!”传统的表现是延续,延续根源是内在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它就不是某种表层的思想外衣,不是想扔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

    [阅读全文]...

2022-03-18 23:33:47
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 句子
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 语录
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 说说
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 名言
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 诗词
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 祝福
描写文化传承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