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字的古诗

关于凝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凝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凝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凝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5) 诗词(8) 祝福(1k+) 心语(51)

  • 枉凝眉古诗原文赏析

  • 枉凝眉古诗原文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枉凝眉古诗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鉴赏】

      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

      《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

      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一之 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枉凝眉

      曹雪芹〔清代〕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译文:

      一个是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一个是没有缺点的纯洁美玉。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空话?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一个白白地魂牵梦挂。一个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怎么禁得起从秋天流到冬天,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注释:

      阆苑(làngyuàn):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仙葩(pā):仙花。“阆苑仙葩”自然指绛珠仙子林黛玉。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一个枉自嗟呀(jiē yā),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等事。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想眼中”一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

      创作背景: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红楼梦十二支曲》乃至于《红楼梦》全书有一些情节是表观爱情的,对于那种庸俗低级“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曹雪芹是反对的。曹雪芹所肯定的爱情是建立在背叛封建宗法秩序,背叛儒家伦理道德,具有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而这样的爱情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封建社会末期思想斗争的`一种反映。《枉凝眉》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一支曲子,是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这首曲子借助于“谈情”而“谈政”,表现作者的衰贬和爱憎。尽管作者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枉凝眉》中尖锐地提出问题以后,因无力作出正确的回答而陷于苦闷;尽管作者由于对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估计不足,看不到摆脱毁灭命运的政治出路, 因而把封建叛逆者的歌颂变成了凄凉的挽歌,然而他的爱憎褒贬却是那样的鲜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赏析:

      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串《红楼梦》中书的一条主线。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二人的命运只用了一首判词概括。而在这套《红楼梦》曲中,却接连用了《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加以浓墨重写的渲染。两只曲子都是围绕着宝、黛、钗之间的婚恋关系来写,以宝玉的口吻,对钗、黛两人加以对照,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终身误》写宝玉在婚后面对宝钗,怀念黛玉,女主角应该是宝钗,因为曲中在两两对照时总是先写宝钗,后写黛玉;《枉凝眉》的女主角则是黛玉无疑,宝玉在对黛玉倾注满腔怜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宝钗的同情。《终身误》的含义较为显豁,宝玉用满怀惆怅的口吻,鲜明地表达出对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遗憾宝惆怅。而《枉凝眉》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词意较为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关于《枉凝眉》一曲的具体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天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们前世有缘,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爱,曾经反到试探彼此的心事,并有过表白。宝玉对黛玉始终呵护有加,但他们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一般,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支曲子仍然以宝玉的口吻写出,同时提到了黛玉、宝钗。“美玉无瑕”并非指宝玉,而是指宝钗,她的德言容貌都无可挑剔,如同没有任何瑕疵的美玉一般。宝玉真正深爱的人是黛玉,但他最终却娶了宝钗为妻。这样的结局,使黛玉“枉自嗟呀”,也使宝钗“空泪牵挂”。在宝玉看来,黛玉仿佛是“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而宝钗犹如镜中之花,看似美丽,却触手冰凉。在经过反到比较之后,宝玉还是把中部心思都放在了黛玉的身上。他满怀痛惜地想到,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水,可以这样日到一日地流淌。

      关于此曲,一般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写宝黛爱情的,这样读解,显然有不少难以说通之处。从根本思想来说,像判词一样,《枉凝眉》也是泛咏一切悲剧女儿的人生命运的。像《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宝《终身误》一样,都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反到吟咏、藉以加强中书的悲剧主题。这支曲也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写的,是宝玉的心声,如实地写了宝玉在钗、黛关系上的内心矛盾宝到杂情感。他不断地在内心的天*上街量着两个人,在动荡中不断加以比较、选择。所以有“一个是……一个是……”这样的反到咏唱。但是随着他对二人了解的深化,宝玉的爱心日益向着黛玉倾斜了。所以曲子的结尾三句,他的爱心部集中到了黛玉身上,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读者读着读着,仿佛看到、听到宝玉俯伏于黛玉灵前嚎啕哭诉,真诚地向黛玉坦露自己内心的中部隐衷。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原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赏析:

      作者在这支曲子中,进一步抒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他们"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都是心地纯洁,聪明善良的青年。这样一对有情人,能不能结合呢?作者用两个设问,怀着含蓄而又诚挚的感情,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里来。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迫害下,有情人难成眷属,只能空自嗟,枉牵挂。接着应用"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对造成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最后用眼泪的控诉作结。整个曲子婉转深沉,发人深思。当然作者不会认识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他写出这种悲剧,明白而响亮地发出呐喊,提出控诉,也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这部伟大的作品发出反封建的思想光芒。

    [阅读全文]...

2021-12-08 14:47:03
  • 枉凝眉古诗赏析

  •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注释

      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赏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整理:zhl201608

    [阅读全文]...

2022-05-09 12:54:43
  • 徐凝古诗春雨

  • 春雨
  •   一声春雷,那贵如油的春雨也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水润,如画一般的美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凝春雨,一起来了解下吧。

      《春雨》

      徐凝

      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

      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徐凝人物简介

      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

      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

      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纪事引郡阁雅谈云:“官至侍郎”,与此全不同。此依《唐才子传》)凝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

      任杭州刺史时,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论》记载徐凝(题开元寺牡丹)诗的本事:“致仕尚书白舍人,初到钱塘,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慧澄,*于京师得此花栽,始植于庭,栏围甚密,他亦未知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以覆其上。牡丹至此分而种之也。会稽徐凝自富春来,未识白公,先题诗曰:‘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唯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白居易、徐凝两人相见,谈起长安牡丹和往事,甚感相见恨晚,说笑甚欢。更为奇巧的是,就在此时寺僧忽报诗人张祐来了。后徐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

      徐凝作品风格编辑 徐凝意境(7张) 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

      《题处湖》州缙云鼎:“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

      徐凝的书法著称于时。据《宣和书谱》载:“徐凝,书有行法,其笔意自具儒家风范,非规规于书者。”其《黄鹤楼》、《荆巫梦思》两诗的墨宝,为宋代宫廷所收藏。

      徐凝代表作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寄白司马》

      三条九陌花时节,

      万户千车看牡丹。

      争遣江州白司马,

      五年风景忆长安。

      《题开元寺牡丹》

      此花南地知难种,

      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

      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

      羞杀玫瑰不敢开。

      唯有数苞红萼在,

      含芳只待舍人来。

    [徐凝古诗春雨]

    [阅读全文]...

2022-03-31 05:39:38
  • 含有凝字的古诗词 带凝字的诗词名句

  •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生。——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调·其二》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佚名《硕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佚名《硕人》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贾岛《题李凝幽居》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豆蔻花梢二月初。——苏轼《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幼学琼林·卷一·天文》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如剪。——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题李凝幽居》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贾岛《题李凝幽居》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

    最是凝眸无限意,似曾相识在前生。——《花月痕·第三回》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杜牧《旅宿》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陆游《落梅》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李世民《望雪》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格言联璧·学问类》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崔护《五月水边柳》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饮酒·其八》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李纲《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上作》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李白《夜坐吟》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绮*凝尘,香闺掩雾。——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阅读全文]...

2022-03-20 08:53:56
  • 庐山瀑布古诗(庐山瀑布唐徐凝古诗解释)

  • 瀑布,庐山,解释
  • 徐凝,唐朝,浙江睦州人,出生于大约813年,与张祜、杜牧同时期人,与白居易、元稹等人有交往。

    在唐朝元和年间,徐凝颇有诗名,诗风朴实,不乏精品。

    在唐朝那个诗人层出不穷,牛人辈出的朝代,徐凝好像生错时代的一个人。

    本来,在同龄人中,不管他写什么诗,算是写得很不错的。

    但他却总是不能出人头地不说,还总被前辈或同龄人碾压,为啥?

    是因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吗?

    才不是呢!徐凝有才,没有他道不得的景。正是因为他道得了眼前的景,才总是被人碾压。

    怎么回事儿?

    先提问一下,提到庐山瀑布,大家一下子就想到了谁?

    对,李白和他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瀑布落差之大,一泻而下之壮丽气势,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都包含在了这短短28个字中。

    可以说,李白是庐山瀑布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庐山瀑布就是李白的一张名片。

    多少年来,因李白诗而闻名遐迩的庐山瀑布,吸引了多少慕名而去的文人骚客,但大家都袖手观瀑,不写一诗。

    或者悄悄写了,自我欣赏,不予公开。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嘛!

    但有才的徐凝,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被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打动,不畏前辈是牛人的他,来了首《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无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心而论,这首诗将庐山瀑布冲出千仞山壁,长泉奔落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表达出来了。

    尤其是后两句,水光山色相互辉映,动静结合又对比,视觉听觉齐冲击,让当时的诗人们,眼前着实亮了一下。

    明人杨基在他的《眉庵集》里说,“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休。”可见这诗,真的不错!

    但这光亮一闪,又暗淡下去了。因为,人们已经思维定势了!

    这庐山瀑布的著作权,只能是李白的!庐山瀑布只认可李白的文案!其他人的,懒得考虑,且先靠边吧。

    人类头脑一僵化,上帝就发笑。

    于是,徐凝败北李白。

    自尊心受挫的徐凝,写不过前辈牛人,那就与同时期的诗人比试一下。

    才华这东西,虽然不可斗称升量,但只要一首诗,也能高下立判。

    人称张公子的张祜,与徐凝才气相当,诗名不分上下,两人经常互掐。就与老对手张祜比试一番吧。

    徐凝先出题《汉宫曲》: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哟呵,不错啊!你以赵飞燕一人受宠,三十六宫尽失欢的二十八字,写宫女之凄凉冷落。

    我就把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不幸,融于二十字中写出来!

    张祜毫不示弱,以举重若轻,驭繁就简的笔力,写出一首《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此诗一出,转发无数,宫人尽唱何满子。

    杜牧更是点赞不已,双手都拍红了:“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最后,根据阅读量和“在看”,点“赞”人数,张祜的诗,远超徐凝的诗。

    于是,张祜胜出。

    张祜的诗,让*明白了,*真情,语贵精炼。

    用最少的字,表最多的意,就是高手!因为浓缩的,都是精华!

    看着杜牧为张祜热烈鼓呼的样子,徐凝生气地将矛头又转向了他,你不是扬州代言人吗?

    我就不信了,这代言人的高帽,还能永远是你的?偏要抢你这顶帽子戴戴!

    于是,隆重出炉一首《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别说,这诗还真挺别具一格的。大家都在赞美扬州水美景美人更美,扬州是旅游胜地。

    而徐凝偏就独具匠心,说扬州的月光美,明月美,咋滴,不服来干!

    [阅读全文]...

2022-04-11 07:01:23
  • 题李凝幽居贾岛古诗(题李凝幽居原文及翻译)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边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邻并:邻居。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宿:休憩。分:*分。负言:失言。

    译文:

    隐居的地方邻居很少,长有野草的小路通向废弃的园子。小鸟栖息在池塘边的树上,月光下一个僧人轻敲寺门。桥那头是色彩缤纷的原野,云雾随风飘荡好像山石也跟着移动。我暂且离去但还会再来,定好的日期绝不食言。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阅读全文]...

2022-07-04 18:42:12
当前热门
凝字的古诗 - 句子
凝字的古诗 - 语录
凝字的古诗 - 说说
凝字的古诗 - 名言
凝字的古诗 - 诗词
凝字的古诗 - 祝福
凝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