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关于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7) 语录(17) 说说(11) 名言(1) 诗词(785) 祝福(2) 心语(94)

  • 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

  • 方向,发展,文学
  • 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比修辞学研究跨语言、跨文化写作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对了解和认识跨语言、跨文化写作上的文化差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将继续影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语的写作教学与研究。在简要讨论对比修辞学的理论基础与评述Kaplan的传统对比修辞学理论及其缺陷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讨论对比修辞学的发展及其新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与理论指导。

      摘 要

      对比修辞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得过程中母语的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传统的对比修辞注重写作成果分析,过于强调二语写作修辞准则。90年代以来,对比修辞研究的兴趣与重点都有了更新,开始注重写作过程研究,并将认知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纳入二语写作研究框架中。*年来,对比修辞研究从跨文化修辞新视角探索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对二语写作的影响。本文在简要论述传统对比修辞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讨论了(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及其最新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对比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对比修辞 跨文化修辞 二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 0 H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Since it was set up in the 1960s, contrastive rhetoric (CR)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ying and revis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extending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framework to a multifaceted linguistic,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framework.

      The earlier contrastive rhetorical studi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ysis of written products and lai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nce 1990s, both th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ocus of CR have been renewed , having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aken 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Lately a new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Rhetoric (IR) has been adopted to include dynamic model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us better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CR and mak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 Intercultural rhetoric;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引言

      “对比修辞”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中母语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写作实践”(王燕萍,2011)。40余年来,受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对比修辞研究不断吸收各个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修正理论框架。本文就其发展过程M行简要回顾,重点介绍其研究新动向—跨文化修辞。

      1、对比修辞的发展

      1966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首次引入“对比修辞”术语,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第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Kaplan指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修辞准则,母语的语言*惯和文化会对第二语言写作产生干扰,其观点将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从句法层面提升到了段落语篇的层面。

      进入80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体系。衔接、连贯等各种语篇分析手段的使用,充实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使其研究方法更为客观。80年代初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分析是对比修辞的研究热点。在研究二语写作时更多地关注于写作成果而忽略了认、年龄、文化等因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对比修辞,给予其更为宽泛的定义。其研究重点开始注重语篇宏观模式的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其语料也不再仅限于学术论文,而是包含商业报告、信函及专业文献等各种体裁。进入21世纪,对比修辞研究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已发展成为集各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学者对其研究不再是单一的以语篇分析为主,更多地考虑认知和社会变量等因素,关注写作的交际性和文化差异。

      对比修辞研究由纯语言模式转向认知和社会文化模式,对比修辞这一术语不足以涵盖这一领域。Ulla Connor 于2004年在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Beyond texts一文中,正式提出“跨文化修辞”的概念,以期更准确地揭示现阶段对比修辞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2、跨文化修辞

      跨文化的含义为文化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跨文化修辞是对比修辞理论的新动向,涵盖多语种环境下书面及口头文本的跨文化研究,强调研究的动态模式。其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同领域中各种新的研究方式都为跨文化修辞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跨文化修辞的理论下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体裁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定量历时分析法及人种学分析法等;跨文化修辞最新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将体裁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纳入跨文化修辞研究,同时将跨文化修辞研究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跨文化修辞不再是从二分法的视角研究单纯的线性和非线性、集体和个人文化,而是各种大大小小文化的融合。语篇分析是对比修辞的基础,语篇风格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风格,而是代表其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2.1 跨文化修辞与文化

      在跨文化修辞模式下,文化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作为跨文化修辞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Atkinson(2013)强调文化的复杂性,强调在写作和交际中重视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青年文化等;当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和研究时,所有这些文化层面都必须加以考虑。二语学*者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风格,也代表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文化是一个多样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信仰、行为、交流模式等。传统学者认为文化是种族的、具有民族色彩、静态的。跨文化修辞中,Connor(2001)指出文化应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协商与适应。大文化具有民族、种族及国际特色,是必要成分并且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小文化(如学术文化、学生文化、教室文化、青年文化等)与社会群体的行为有关,基于一种动态过程,体现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特定的语篇就是小文化的体现。大的民族文化在教育背景下与多重的小文化交流重叠(Atkinson,2004)。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集合,可以隐喻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它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视为民族的,因此,与跨文化修辞有着自然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要协商意义并且适应彼此的说话风格。

      2.2 跨文化修辞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研究跨文化修辞的一个重要方法,语篇分析不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篇,而是要考虑其背景环境。在语篇分析中,Connor从语篇和写作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研究跨文化修辞。其重点参考语篇分析的三个理论: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James Gee的D理论;Ken Hyland的学术写作理论。三个理论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理论根基不同。Fairclough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强调了语篇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Gee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语篇,两者强调的是语篇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口语或书面语篇。与此相对应,Hyland的理论是基于学术语篇的写作研究。与此同时,大部分学者强调了几个相关的研究方法,如体裁分析、语料库分析、多模态分析及民族志分析。

      3、总结

      从对比修辞到跨文化修辞的历程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修辞已超出传统修辞的理论框架,更多的考虑修辞中的文化、社会、认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综合性的领域。这对于我们了解跨文化写作有重大影响。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向拓宽了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对比修辞对我们研究二语写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tkinson,D.(2004).Contrasting rhetorics / contrasting cultures: Why contrastive rhetoric needs a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e.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Special Issue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in EAP,3,227—289.

      [2] Connor,U.(2004).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 Beyond Texts [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3: 291—304.

      [3] Connor,U.(2001).Intercultural Rhetoric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 [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4] 王燕萍.Ρ刃薮抢砺鄣男率咏恰―跨文化修辞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 吴建刚.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阅读全文]...

2022-05-31 20:16:31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文学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3、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李贺的《马诗》

      10、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11、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12、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3、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1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阅读全文]...

2022-07-15 03:16:18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9.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1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11.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1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阅读全文]...

2022-03-10 16:24:40
  • 顶针修辞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 文学
  • 顶针修辞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顶针修辞手法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④

      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注释】

      ①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②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③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④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⑤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⑥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⑦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⑧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 ?凄。

      ⑨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⑩咨嗟:叹息。

      【简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2、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①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②情。

      何日*胡虏③,良人④罢远征。

      【注释】

      ①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②玉关:即玉门关。

      ③虏:对敌方的蔑称。

      ④良人:丈夫。

      【简析】

    [阅读全文]...

2022-03-20 07:23:12
  • 木兰诗中的修辞

  • 修辞,阅读
  • 木兰诗中的修辞

      《木兰诗》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诗中的修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修辞手法: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修辞手法: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修辞手法: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修辞手法: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修辞手法: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手法: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修辞手法: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修辞手法: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修辞手法: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手法: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木兰诗》的艺术美。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木兰诗》的艺术美表现于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是:承传与创新,简劲与细腻,叙忧与状乐。

      一、承传与创新

      《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

      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木兰诗》的艺术美》。“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凡的戎马生涯。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终于凯旋的经历,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拟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与代父从军的勇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惜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

      三、叙忧与状乐

      《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于化作了行为。在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神的折磨,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

      《木兰诗》状乐的部分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真切有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生活重新获得而乐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自豪与欣喜表现得奔放而热烈。《木兰诗》对“乐”的状写,情味浓,寓意深。熙熙而乐的情景,不正是劳动人民从痛苦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争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吗?这其中不也深刻表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吗?从“乐”中,人们不难领悟到幸福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从峥嵘岁月中走过来的人们。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阅读全文]...

2022-03-19 10:12:11
  • 木兰诗修辞赏析

  • 木兰诗修辞赏析

      导语:《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因此里面有很多修辞手法,下面请大家跟小编一起赏析木兰诗修辞吧!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

      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

      《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3处都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3个或4个句子连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第一处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忙碌地准备行装的情景;第二处描写木兰回到家乡,家人迎接木兰的热烈场面;第三处则是描写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乡后,走进家门和重着女装时的欣喜心情。

      六、对偶

      诗中有5处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此5处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的意思,内容互相补充,音节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其中,第5处是对偶中含对偶:“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与“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形成对偶;上述两句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是对偶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也是对偶句。

      七、夸张

      诗中有3处使用了夸张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在这里,对所述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都作了扩大的描写。“十二卷”、“十二转”、“万里”、“百千强”都非实指,而是采取“虚言多数”的手法。“十二卷”是夸张地说征兵文书下达的频繁,以突出军情的紧急;“十二转”是说木兰战功卓著,官爵越升越高;“万里”是极言征程之远;“百千强”是说木兰受到的赏赐之多;“飞”更是夸大地说明行军的快速。

      八、借代

      诗中有2处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4-20 12:31:53
  • 木兰诗互文修辞手法

  • 古诗文
  • 木兰诗互文修辞手法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互文修辞手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互文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诗句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如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就错了,这里用的正是互文的手法,四旬都各自省略了一部分内容,而只写出其中的一部分。把四句合起来理解,那么就是“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而“东西南北市”正是“各处的市场”,“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就可省略为“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这四个句子可以合起来理解为在“各处的市场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这就准确地表达出木兰出征前到处购置必需品的忙乱场面,而如果只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很机械,同时也不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旬中的“开门”、“坐床”都是动作行为,但是木兰回家后不大可能只开东阁的门,只坐西阁的床,而是在这里形容木兰回到家后的兴奋的心情,把自己的房间都要打开看看,自己的所有的床都要坐坐,这样理解这两旬诗才合理,那么这两旬就应该这样整合;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我东阁西阁的床。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同样,此句不能按字面来理解,需要重新组合后才符合旬义,即改成“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为什么呢?因为“当窗理云鬓”本身是说不通的,实际是镜子本来是放在靠*窗户的位置,那么照镜子的时候正是面对窗户,为了诗句不重复,所以成了这样的句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互文的的特点就是把本来用一句话就可表达明白的内容分成两旬或几旬来表达,看似罗嗦,但是这种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歌当中,诗歌的语言比较特殊,要求句子整齐对称,避免重复,所以可能一首诗中会出现较多的互文手法,而互文的修辞效果也正体现在这里,那就是使得句子整齐对称,不会出现重复,同时也令人耐人寻味。

      修辞手法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7.“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10]

      9.“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拓展内容:木兰诗修辞手法互文

      诗中使用互文的手法有4处:

    [阅读全文]...

2022-01-14 10:29:49
  •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 文学
  •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导语: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1、《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静。

      2、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 “交情”、“水上风波”比 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1、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6、日照香炉生紫烟,摇看瀑布挂前川。

      7、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8、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6、问君能有几多愁,露似珍珠月似弓。

      1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9、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2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阅读全文]...

2022-06-26 19:56:13
  •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 诗歌
  •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的有内涵,读起来更加的通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欢迎参考阅读!

      1.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一种事物来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得更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的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似、若、犹、像、等。暗喻将被喻体说成是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化为、当作等。借喻即是喻体代被喻体。

      2、比拟

      比拟是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方法。比拟有拟人法和拟物法两种。如《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在两个星座之间来回,具有人的恋情和动作,这是拟人法。如《游金山寺》:“飞焰照山栖鸟惊。”将火光当作会飞的东西来写,这是拟物法。

      3、 夸张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有夸大法和缩小法两种。夸张要做到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4.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来表达情意的修辞方法。

      5.对偶

      对偶是一种把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与相似,意思有联系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反复是一种为了强调某种事物或者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的种类: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设问是一种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8.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如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

      9.引用

      引用是一种引用别人现成的话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借代是一种不要把所说的人与事物直接讲出来,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与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简言之,即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种类有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反语是一种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方法。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层递

      层递是一种将语言排成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的逐层递进与递退的修辞方法。需要时也可巧妙地综合运用。

      13.顶真

      顶真是一种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的修辞方法。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6-14 17:38:32
  • 木兰诗用的修辞手法

  • 木兰诗用的修辞手法

      木兰诗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大家知道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用的'修辞手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用的修辞手法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5-09 14:38:30
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 句子
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 语录
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 说说
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 名言
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 诗词
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 祝福
修辞学的古诗要背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