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关于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39) 语录(12) 说说(15) 名言(12) 诗词(1k+) 祝福(1) 心语(533)

  •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

  • 月夜,杜甫
  • 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杜甫《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题选自2021年山东临沂市初中学业水*考试试题】

    7.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4分)

    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解析】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更鼓和孤雁使得原本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孤雁”也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以个人心理幻觉当做肯定,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解析】通过叙述与弟弟天隔一方,没有任何消息,具象了当时社会动乱,社会家庭分崩离析的场景,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添家国愁思。

    【解析】由于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本题选自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8分)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4分)

    【解析】“戍鼓”“孤雁”均是通过声音来描写边塞的凄凉景象的,采用的“听觉”的角度,而“断人行”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战乱导致路上没有任何行人,通过“视觉”的角度,展现战乱导致荒凉。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入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即可)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参考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阅读全文]...

2022-02-01 12:28:26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月夜
  • 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阅读全文]...

2022-04-16 18:53:43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月夜
  •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

      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

      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

      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

      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

      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

      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

      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

      叛乱还没有治*。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阅读全文]...

2022-05-28 00:03:12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 月夜,杜甫
  • 自古以来,历代的文人们也对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怀,每逢中秋必作诗一首。下面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一些比较著名有特点的中秋节诗句。最雄浑的中秋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最亲情的中秋诗词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借鉴。

    最清冷的中秋诗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最感伤的中秋诗词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

    [阅读全文]...

2021-12-23 10:26:02
  • 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 月夜
  • 公元759年,安史叛军攻陷汴州、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陷入战乱之中。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乱阻隔了杜甫与诸弟们的联系,引起了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一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驻防军中的鼓角声阻断了行人,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声大雁的哀鸣。在这个秋天,形势危急,秦州地区的驻军高度警惕,时刻戒备着,即使是在夜里,诗人依旧能够听到军营里传出来的鼓角声。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人们都躲在家中,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此时,一声大雁的哀鸣,使秋夜显得寂寥空阔的同时,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在诗人看来,这只孤雁仿佛是自己的化身,离群独飞,孤独而惆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颔联承接首联,点明时序,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在这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肃杀之气越来越多,这更能触动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诗人更是如此,仰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却认为还是家乡的月光更明亮。其实,月光无所谓哪里更明亮,诗人把不符合情理的事说得如此郑重,从中可见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乡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虽然有兄弟,但都各自分散,天各一方,不知道他们现居何处,无法打听他们的消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人们为躲避战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就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诗人与弟弟们失去了联系。此时,叛军已经攻陷中原地区,听闻这一战况,诗人更加为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弟弟们而担忧,但他们却生死未卜。在这一联中,“有”和“无”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痛苦。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我寄出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因为得不到弟弟们的消息,诗人尝试着按照以前的地址给他们写信,虽然希望渺茫,但除此而外,诗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但寄出的家书却因战乱的阻隔而迟迟地寄不到地方,真可谓“家书抵万金”了。诗人无法消解心中的乡愁,又想到目前战乱还没有结束,一时之间,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沉痛不已。

    在白露之夜,孤雁的哀鸣,他乡的月光触动了诗人的乡愁,但战乱使兄弟分散,并且阻隔了道路,亲人之间不通消息,一时之间家书抵万金。诗人知道,这种痛苦的根源是国家局势的动荡,只有国家恢复了和*安定,人民才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2-01-06 13:01:58
  •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月夜忆舍弟翻译及注释)

  • 月夜
  •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图片来自花瓣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图片来自花瓣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图片来自花瓣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2021-11-26 17:05:34
  •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 月夜,杜甫,诗人
  •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月夜》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杜甫《月夜》赏析,一起来学*一下。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阅读全文]...

2022-01-01 21:47:52
  • 月夜忆舍弟的意思简短(月夜忆舍弟的诗意解释)

  • 月夜,诗意,解释
  • 阅读杜甫《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题选自2021年山东临沂市初中学业水*考试试题】

    7.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4分)

    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解析】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更鼓和孤雁使得原本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孤雁”也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以个人心理幻觉当做肯定,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解析】通过叙述与弟弟天隔一方,没有任何消息,具象了当时社会动乱,社会家庭分崩离析的场景,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添家国愁思。

    【解析】由于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本题选自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8分)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4分)

    【解析】“戍鼓”“孤雁”均是通过声音来描写边塞的凄凉景象的,采用的“听觉”的角度,而“断人行”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战乱导致路上没有任何行人,通过“视觉”的角度,展现战乱导致荒凉。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入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即可)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参考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阅读全文]...

2022-05-06 15:11:40
  • 杜甫 《月夜》

  • 杜甫,月夜
  •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译文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赏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阅读全文]...

2022-02-23 21:09:08
  • 杜甫:月夜

  • 杜甫,月夜
  •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1、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译文: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赏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阅读全文]...

2022-01-20 05:25:00
当前热门
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 句子
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 语录
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 说说
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 名言
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 诗词
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 祝福
古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音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