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的古诗鉴赏

关于比拟的古诗鉴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比拟的古诗鉴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比拟的古诗鉴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比拟的古诗鉴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89) 语录(7) 说说(6) 名言(8) 诗词(2k+) 祝福(1) 心语(96)

  • 《杂诗》古诗鉴赏

  • 文学
  • 《杂诗》古诗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杂诗》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人介绍:

      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721)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工诗善画,兼通音乐。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鉴赏: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没有像我们*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在这首诗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

      这不是王维擅长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对景物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有“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这也许就是这首“杂诗”*中见巧的魅力所在吧。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1】织妇:织女星。

      【2】绮缟:有花纹的绢。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鸟悲鸣声。

      【7】景:月光。

      作品赏析:

      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分析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这两句写的是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此时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的两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诗经·小雅·大东》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为第二节,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是对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这凄凉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最后四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为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很相似。最后两句“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没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阅读全文]...

2022-05-21 13:31:58
  •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

  • 李白,唐诗
  •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何足珍?

      李白诗鉴赏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意思是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药,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结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拟作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雄奇形象。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扩展: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奋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阅读全文]...

2022-07-20 02:45:24
  • 古诗的鉴赏

  • 古诗的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白居易《庐山桂》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拿到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体理解诗意。

      在此基础上,一般可按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路来鉴赏。写什么就是理解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分析内容时尤其要重视对诗题的解读,因为诗歌题目往往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内容。

      落实怎么写,须研究诗歌的结构、诗中的典型细节、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再深入一步,还应探讨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诗,我们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正确地解读它。

      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若是考试,命题人往往会在篇末注明诗歌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境遇,无疑也有助于准确解读作品。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知道了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所写,便不难体会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洋溢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为连理,二人情意甚笃,只可惜王弗27岁就香消玉殒。苏轼失去挚爱,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这首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一开始便道出生死相隔的悲痛,感人至深,为全词定下了凄凉基调。“十年”是一个充满魔咒的时间段,多少生死离别总在这个数字上徘徊。苏轼也不例外,开口就是十年,多么漫长的十年,更何况还是“两茫茫”,哪怕是魂魄常来入梦,也是让人欣慰的。“两茫茫”的悲哀就是,一样的相思、哀愁却无法相互感知。“不思量,自难忘”是作者心理的的纠结与痛苦。既然生死相隔,那么就各自相安罢了,可是过去的美好点滴难以忘却,止不住去怀想,每一次怀想就是一次的身心折磨。作者用最*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距离,千里之外的孤坟多么凄凉,此时的词人又是多么凄凉,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种种凄凉却无处可以说,只能默默承受,多么沉痛。可是,就算妻子的坟墓*在眼前,凄凉只会更深更重,依旧是无处话凄凉。因此苏轼这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此时纳兰妻已病逝三个多月。重阳节前三日,纳兰梦到妻子淡妆素服,之手哽咽,离别时她说了一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随即纳兰梦醒,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阅读全文]...

2022-06-23 18:13:27
  • 《约客》古诗鉴赏

  • 文学
  • 《约客》古诗鉴赏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约客》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南宋群贤小集》本)。

      译文

      黄梅时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是半夜了,朋友却没有如约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赏析

      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祥。

      “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是你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不安吧?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阅读全文]...

2022-07-12 13:23:34
  • 怀古诗鉴赏

  • 文学
  • 怀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诗词鉴赏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

      写作特点

      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 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艺术特征

      1、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2、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从物是人非的角度看,诗人往往选取的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诗人当世已然不存或残存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关照,抒发出时空更替的兴亡之感。

      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

      3、蕴涵的情感趋向的相对统一。

      诗歌的终极目的都是抒**感,怀古诗在抒**感的趋向性上也表现了相对的统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寄托个人境遇。二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三是感慨人世无常。

      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9、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2、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代表诗词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阅读全文]...

2022-05-01 10:43:25
  • 秋夕古诗鉴赏

  • 秋夕古诗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夕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

      ⑴星度:指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⑵销:一本作“消”。

      ⑶眉妩:谓眉样妩媚可爱。典出《汉书·张敞传》“张敞画眉”。

      赏析/鉴赏

      《惜秋华》,梦窗词入夹钟商。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韵,下片六仄韵。《梦窗词集》收此词调五首,也因句逗有异可分为三格:上片八句,下片九句一格;上下片各九句一格;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格。

      “七夕”词除此之外,梦窗集中尚有《六么令·七夕》、《荔枝香*·七夕》、《秋蕊香·七夕》、《诉衷情·七夕》、《惜秋华·七夕》、《醉蓬莱·七夕和方南山》、《凤栖梧·甲辰七夕》等七首词,可以互相参阅。

      “盐官”,即浙江海宁县。三国吴时置盐官县,其后历代名之,元升县为州,改为海宁州,即今海宁。据《宋史·地理志》:两浙路临安府县九盐官,上绍兴,中升畿。

      “数日”三句。“枣”者,早也。扣题送人归盐官。此言连日西风紧吹,打落了成熟的枣子,似乎在催促友人早早回“盐官”去。“瓜果”两句,点题“七夕前一日”。此处是说:明天就是“乞巧”夜,所以现在就要准备好祭祀用的瓜果,准备明晚仰视天河,看牛郎织女鹊桥会。从以上五句,读者可体会到词人所送的人,他“归盐官”是去与亲人团聚的。因此要催他早早归去;并喻之牛郎会织女。“匆匆”两句,词人感叹。词人送人分别在即,他倒上两杯离别酒对饮,并祝其旅途*安,且又惆怅地叹息着:人生真是离合无常,我们俩好像那空中的白云,水中的浮萍,聚散两依依。“留连”三句。言两人离别依依难舍,所以听到树上寒蝉凄切的鸣声,就好像听到了它在唱着劝人及时行乐的《金缕曲》。上片紧扣“送人”。

      “绿水”三句,别时之言。词人说:现在我们还暂时相聚在岸边,很快你就要乘舟而归“盐官”。你走之后,旧居南墙外的竹林中,槐树荫里那些我们经常相聚的地方,很快就会冷冷清清。“此去”两句,点出友人去处。“杜曲”,在长安县南,为唐时杜氏世居之处,这里借喻“盐官”;“紫宵”,指京城临安。此言友人回到盐官之后,从那里到临安就非常*。两句也暗示友人已有机会入京去为官吏。“扁舟”两句。言词人估计:友人今晚的行舟将会在吴江上留宿,如果他夜晚观赏吴江水景,在月光照射下,吴江上水波粼粼,好像有无数个飘动着佩带,在跳着《霓裳羽衣舞》的仙子一样。“眉妩”两句,为友人盐官家人设问。此处是说:友人到家后,亲人定会兴高采烈,并且询问你,在分别后可在想念我吗?下片从离别后生发开去。另据词中的“夜宿吴江”,可猜测到,词人送友之处是在吴中。

      秋夕

      (唐诗)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着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银烛:白色的蜡烛。

      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萤火虫。

      天阶:皇宫中的石阶。

      【赏析】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名句赏析——“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⑸卧看:卧着朝天看,“卧看”另一版本为“坐看”。

      参考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1-24 20:13:18
  • 咏柳古诗鉴赏

  • 咏柳古诗鉴赏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咏柳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主干通常在2-3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悉的诗句。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贺知章简介

      说起贺知章,相信不管是正在读大学的`,还是正在读小学的,都是比较熟悉。我们曾经都是背着贺知章的《咏柳》长大的,由此可见,这位诗人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贺知章一生作诗无数,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词,为后人传颂。其实贺知章不仅才华出众,风度翩翩,而且还独具慧眼,发现了许多对后世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其中李白就是很好的例子。贺知章通过科举考试,做了进士,后来又节节高升,官至秘书监。我们都知道,古人都喜欢以文会友,贺知章也不例外。

      据悉,贺知章与张若虚等人都是无话不谈,非常亲密的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诗论词,讨论国家政治,自己的理想抱负。那贺知章与李白又是怎么结识的呢?据史料记载,李白因为机缘巧合,曾经将自己写的诗词给贺知章看,希望可以得到他的指点。贺知章看完李白的诗词,对其大加赞赏,称赞其日后必定大有作为。两人因诗结缘,成了好友。而两人都喜欢喝酒,经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像贺知章这样既有才华,又独具慧眼的人,实在是难能可贵。

      贺知章的诗

      贺知章这个人是个人才,十项全能,全面发展,也同样是全面优异。其中,他的文采众人皆知,诗句广为流传。经历了千年的传颂,虽然有些已经遗失,但是保留下来的仍然是句句经典。

      就拿贺知章的句子较少的诗来说,比如采莲曲,就有着和“山寺桃花始盛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而且在意境上面还更胜一筹。再比如说《回乡偶书》,这其中的乡愁与无奈,就算是时隔千年,仍然被人们拿来引用,叙说着自己对家乡的那一份深沉的热爱。

      因为贺知章是修行的,所以他的禅诗也是很多的。在一本叫做《唐禅社首乐章》的书里面,就能够找到他的很多作品。其中的遣词造句,无不让人惊叹。也正因如此,所以才能让他获得“初唐四杰”这样的美誉吧。上亿的人口中有千万个诗人,千万个人中只有那四个人,才华横溢,各有各的特点,诗词歌赋皆是一绝。

      贺知章也是很关心国家大事的,其中他也是写过军旅诗的,虽然不像是高适那样专门写这种类别的诗人写的那么的气势豪迈,却也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比如一首《送人之军》,是写给出征的将士们的,鼓励他们为了国家战斗,让国家没有忧虑。他们就像是长城一样,守卫着国家。

      除了上述之外,贺知章也写过很多别的题材的诗词,其中还有很多送友人的。

    [阅读全文]...

2022-03-24 06:22:28
  • 《小池》古诗鉴赏

  • 《小池》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池》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篇。此诗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小池

      朝代:宋代

      作者: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鉴赏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阅读全文]...

2022-07-29 15:55:42
  • 《春雪》古诗鉴赏

  • 《春雪》古诗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雪》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雪》作品介绍

      《春雪》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27首。

      《春雪》原文

      春雪

      作者:唐·白居易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春雪》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辛卯。

      ②上林:上林苑,秦时所建,汉武帝时扩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

      ③曲江:曲江池,在唐长安城东南角,以其流水屈曲,故称。

      ④枝:全诗校:“一作柳。”

      ⑤四序:春、夏、秋、冬四季。

      ⑥生:全诗校:“一作性。”夭阏:受阻塞而中断。

      ⑦圣人:指孔子。

      ⑧鲁史:指《春秋》。

      ⑨《春秋·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

      ⑩《春秋·偿公三十三年》:“十有二月……陨霜,不杀草。”

      《春雪》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春雪》繁体对照

      卷424_27春雪白居易

      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陰夜飛雪。

      連宵複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鵝毛,密如飄玉屑。

      寒銷春茫蒼,氣變風凜冽。

      上林草盡沒,曲江水複結。

      紅乾杏花死,綠凍楊枝折。

      所憐物性傷,非惜年芳絕。

      上天有時令,四序*分別。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觀聖人意,魯史有其說。

      或記水不冰,或書霜不殺。

      上將儆政教,下以防災孽。

      茲雪今如何,信美非時節。

    [阅读全文]...

2022-05-06 13:35:09
  • 《竹里馆》古诗鉴赏

  • 《竹里馆》古诗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里馆》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词鉴赏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阅读全文]...

2022-04-15 15:46:26
比拟的古诗鉴赏 - 句子
比拟的古诗鉴赏 - 语录
比拟的古诗鉴赏 - 说说
比拟的古诗鉴赏 - 名言
比拟的古诗鉴赏 - 诗词
比拟的古诗鉴赏 - 祝福
比拟的古诗鉴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