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的古诗讲解

关于饮酒的古诗讲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饮酒的古诗讲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饮酒的古诗讲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饮酒的古诗讲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2) 语录(10) 说说(15) 名言(1) 诗词(375) 祝福(1k+) 心语(1)

  • 饮酒陶渊明古诗

  • 诗人
  • 饮酒陶渊明古诗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一作考证《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结庐:建造简单的房子。

      问君:诗中是指问自己。

      何能尔:怎么能如此。

      心远:心境高远,超脱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显得偏僻、清静。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

      相与还:结伴归来。

      此中:这里面。真意:指从大自然中所领会到的真实淳朴的意趣。

      欲辨:要想说明白。

      忘言:意思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陶渊明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然后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陶渊明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陶渊明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然后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然后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然后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然后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然后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然后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然后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然后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渊明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陶渊明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陶渊明,县吏就叫陶渊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陶渊明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陶渊明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阅读全文]...

2022-06-22 20:57:38
  • 古诗饮酒赏析

  • 古诗饮酒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饮酒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本诗选自《陶渊明全集》。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 篱 辨

      三、翻译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梅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含蓄地告诉人们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

      五、名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是点睛之笔,看似*淡,实则极富哲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深沉感情。

      六、写法归纳

      1、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朴素而形象地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诗歌用语质朴而意味深长,不假修饰却诗意盎然。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阅读全文]...

2022-05-05 19:33:52
  • 饮酒陶渊明古诗赏析(饮酒全诗内容和诗意解答)

  • 诗意
  • 人人都有从众心理,通俗一点说,叫随大流。

    领导讲话完毕,我们会随大流地鼓掌;单位选举表决,我们会随大流地举手;超市打折促销,我们会随大流地抢购;街上流行服饰,我们会随大流地穿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在大多数时候,随大流都代替了我们的大脑,代替了我们的思考。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裸地揭示了从众心理的无脑。

    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第一至第六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六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实验结果很有趣,被试者的反应多种多样,有25%的被试从头到尾都坚持着自己的判断,没有受到影响,而50%以上的被试则在超过六次的实验中都听从了实验合作者的错误判断,甚至还有5%的被试在每一场实验中都展示出了对错误判断的盲从。将从众行为出现的总次数除以被试数目再除以实验次数,得到的从众行为发生率约为33%,也就是三分之一。

    阿希从众实验

    很多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随大流,只是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随大流,是适应社会规则的一种方式,是我们维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融入集体生活的一种方式。随大流,使我们看起来不那么另类,使我们不做“出头鸟”,使我们有安全感。

    在大多数的时候,随大流没什么,大家都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可是有些时候,随大流是万万不行的。

    陶渊明的《饮酒》(其六)就表明了他对随大流的态度。

    饮酒(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世上的人各式各样,他们的行为举止千差万别,我们又如何去判断是对是错呢?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在从众罢了,大家说好的,他们就说好,大家都骂的,他们也去骂。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就有很多,只有少数贤士才能够冷静思考,不同流俗。面对世人的愚昧盲从,我们无可奈何,只好像商山四皓一样隐居深山,远远地逃离。

    商山四皓

    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在社会规则的约束下,在官场氛围的应酬里,适当的“随大流”当然也必不可少,在陶渊明看来,这就是一个个的应声虫。要想升官发财,要想富贵荣华,这样的应声虫你不做也得做,上官说什么就是什么,上官让如何你就得如何。

    “指鹿为马”的故事,就很好地反映了官场的这种现象,面对赵高的震慑,臣子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有的反对,可是反对的人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指鹿为马

    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面对不听话的属下,上司要么排挤,要么打压,陶渊明既不想顺从,也不愿意无端牺牲,所以,他只能逃走了。

    陶渊明的时代虽然过去了,可是人云亦云的人哪个时代都不会少。无关紧要的时候随大流无伤大雅,可是事事随大流,时时随大流却会使我们失去自我。

    归根结底,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有些时候,还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需要,敢于替自己做主,敢于替自己发声,你唯唯诺诺敷衍过去了,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会替你。

    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再做“咄咄俗中愚”,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够好恶随心,是非随愿!

    [阅读全文]...

2022-07-04 23:03:36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古诗(古诗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无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确实是以倾国倾城的美色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西子湖这个精彩的别称,就来自于宋代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儿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

    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前两句写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为精彩的是由前两句所引出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前人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钱钟书先生也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百度汉语:藐姑射,读音miǎo gū yè,基本意思为神话中的山名。和郦波老师的读音有所不同。《庄子·逍遥游》:“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则说洛水的女神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洛神赋》的名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与友人畅游西湖,小酌尚景,同时用因人喻物的手法写出了这首名作。湖光山色之间,初晴后雨之际,东坡先生并没有止步于对具体实景的描摹,而是更钟情于烟雨迷蒙的湖光山色。此时此刻,诗人仿佛看见了绝世佳人一般,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是如何将佳人之美与西湖之美结合起来的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效颦”也是个著名的成语,它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时候会犯心口痛。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个模样,还是那么楚楚动人。据说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姑娘,东施就长得不那么待见了。她非常羡慕西施的漂亮,觉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也是那么优美,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每日的在外头表演,行为艺术。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俱觉其丑,丑不堪视。东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着胸口、蹙着眉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说西施无论在何时都是那么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别有一种病态之美,这个病态之美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态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态也极具美学的意义。

    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了,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无怪乎清代的大诗人查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饱含的哲理,这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其一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的是晴,“晚雨留人”写的是雨。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的,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

    美人如画,画如美人。绝代佳人已逝,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西施的美貌,却能从东坡先生的诗句中想象一二。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湖那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被使人通过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雨落苏堤后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许只有湖畔庙中供奉的水仙能够尽情领略,那么东坡先生还有哪些对西湖的赞美之词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第二首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尽享西湖风光的并不是那个在虚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谁呢?当然是苏轼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是源于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苏轼这种心态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这首吟咏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是因为,苏轼与西湖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理还深的关联。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到1091年,分别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那是非常显著的,得到当时老百姓的赞扬的,也是为后世所称颂的。那时候的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怎么样?他就招募民工,前后共用了二十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淤泥堆筑起了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还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桥。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西湖十景的苏堤,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

    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那是和东坡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印月”,那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东坡先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得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能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诗句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回看这首小诗,既饱含深刻的哲理,又与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因此这一首诗,真可以称得上是情、景、理的水*融,就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古代诗歌极高的境界。苏轼本人对唐代画家吴道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实这两句评价,同样适用于苏轼本人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那生动空灵的景物描写、那新鲜又充满表现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不印证着苏轼作为一代大诗人所具备的惊世奇才。

    [阅读全文]...

2022-03-16 08:50:07
  • 描写饮酒的古诗词

  • 描写饮酒的古诗词

      【月下独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问刘十九】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金陵酒肆留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凉州词】

      朝代:唐代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饮酒】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长命女】

      朝代:五代

      作者: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饮酒】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阅读全文]...

2022-01-08 04:54:53
  • 饮酒别离诗句

  • 别离
  • 饮酒别离诗句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别离前的不舍都在酒中。

      1、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喝酒告别的.诗句——贯休<古离别>

      2、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

      3、酒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4、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5、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

      6、莫怪*来都不饮,几回因醉却沾巾。谁料*生狂酒客,如今变作酒悲人。——白居易<答劝酒>

      7、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8、沽酒聊自劳,开樽坐檐隙。主人奏丝桐,能使高兴剧。——独孤及<客舍月下对酒,醉后寄毕四耀>

      9、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关于喝酒的诗句。——<短歌行>

      10、莫辞酒,此会固难同。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喝酒告别的诗句——韩愈<赠张徐州莫辞酒>

      11、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犹嫌小户长先醒,不得多时住醉乡。——白居易<醉后>

      12、劫灰飞尽古今*。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李贺<秦王饮酒>

      13、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残杯劝不饮,留醉向谁家。——白居易<春尽劝客酒>

      14、五十江城守,停杯一自思。头仍未尽白,官亦不全卑。——白居易<对酒自勉>

      15、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对酒>

      16、楚兰不佩佩吴钩,带酒城头别旧游。年事已多筋力在,试将弓箭到并州。——卢殷<长安亲故>

      17、一瓮香醪新插刍,双鬟小妓薄能讴。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免外求。——白居易<尝酒听歌招客>

      18、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白居易<花下自劝酒>

      19、凭君满酌酒,听我醉中吟。客路如天远,侯门似海深。——杜荀鹤<与友人对酒吟>

      20、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白居易<把酒>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3、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6、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7、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8、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9、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0、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

      11、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4、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16、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7、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1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0、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2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適《别董大二首》

      2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3、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梅花》

      24、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25、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26、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27、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28、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9、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阅读全文]...

2022-03-31 22:37:44
  • 饮酒

  • 仰望青山开画图,韶华如酿醉难扶。更邀陶令东篱下,香透人间酒一壶。 (责任编辑:副主编)

    [阅读全文]...

2022-05-19 03:36:25
  • 《饮酒》全诗赏析

  • 《饮酒》全诗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7-10 16: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