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张九龄的春江花月夜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张九龄的春江花月夜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张九龄的春江花月夜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张九龄的春江花月夜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生*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却在千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吧.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濶,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诗文共赏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二、详解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汀(tīng):沙滩。纤尘:微细的灰尘。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穷已: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只见、仅见。悠悠:渺茫、深远。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浦上:水边。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相闻:互通音信。逐:追随。月华:月光。文:同“纹”。闲潭:幽静的水潭。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潇湘:湘江与潇水。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乘月:趁着月光。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三、解题
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诗人扣紧“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诗,但并不*均用力,而是突出特定的时间环境—月夜。“夜”是比较抽象的,写好了“月”,自然就包含夜,而且是一个特定的“夜”,所以全篇以“月”为主线,可以说句句离不开月,当然也离不开“夜”。月光下的情景如万花筒,随着月亮起落高低,月色的不同,闪烁变幻。先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继而月光渐朗,花如珠霰,在后皎月中天,微尘不飞,碧空如洗,令人悠思遐想,上穷千古,下伤离情;往下斜月沉沉,雾茫茫,路茫茫,思绪茫茫;最后落月余辉,散落树梢,余情袅袅。一夜月光贯穿今古,朗照天地,净化了游子、闺妇的爱情。词虽纤丽,但境界开阔,这是那些轻艳浮靡的宫体诗不可比拟的。
对宇宙、人生的沉思遐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思想内容方面显示了初唐的时代精神。诗人对江山风月、良辰美景不停留在一般形象的感受,而是升华为对时间的永恒、空间的无限的哲理性认识;以严肃的态度描写游子、思妇的纯真爱情,虽有惆怅感伤,但有留恋,绝无低级庸俗成分,洗净了宫体诗的影响,给优良的传统爱情诗注入了新鲜的内容。联系初唐四杰的诗,特别是与张若虚同时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看,此诗透露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认识,虽有迷惘,但有憧憬,这正是盛唐气象的萌芽,时代精神的回响。但是此诗较多地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在宇宙面前感到人生美好的短暂和惆怅,这是读这首诗时应注意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用当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突破他们时代的局限。
四、逻辑结构(诗文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四句是第一节。这节从月出写起,而描写重点在月色下的春江。头两句写春江水满,江海相连,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衬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壮丽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写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跃远逝,邈远迷茫。这景色给人遥思遐想,故启出下句“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下将眼前景物联系到一个广阔空间的想象的境界,为以下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月下游子、闺妇的相思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是第二节。这节极写月光皎洁。首句承上节“春江”写“江流”,又带出“芳旬”。“芳甸”一语即透出春天气息。长江春水本来应该是滔滔奔腾,这里却轻着一“流”字,而且赋予“流”的形象化:“宛转绕”,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写“花林”。可是这时是月光下的花林,不可能有日间看到的姹紫嫣红的色彩和真切形象。直接写月光下的花,无法浓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个轮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曹植《公宴》)对于月下的兰花和荷花(朱华)只能点到为止。张若虚这两句诗虽然也是点到为止,却写得流光溢彩,表现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觉花光烁烁,如霰洁白,如霰闪闪,似真似幻,创造了色彩迷离的特定境界。最后两句写月光的清淡、皎洁。月亮升高了,月色纯净,简直就是“空里流霜”了。霜是不会流动的,诗人此时感觉月色如霜从空中流泻下来。这里着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动态。但是此时的“霜”(月色)只是清凉的、静谧的,因而“不觉飞”,这透明的月色似乎又动中有静。由于月色洁净,因而“汀上白沙”与月光融为一色而“看不见”了。这时天地、景物与人在这透明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纯净无瑕的快慰。诗人在这里对于皎洁月光的描写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确实达到了极精巧的程度,真可与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画派对于光色的表现相媲美。
以上第一,二节八句起笔扣题,把春、江、花,月逐层写出,写的是月色夜景,这“夜”自然就包括在其中了。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江天—色无纤尘”四句里的头两句继续写月,但这时已是皎月当空,境界更加开阔,由写景转入抒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一是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二是表现了整个人自然的纯净,景物与宇宙浑然一体。此时的直觉只有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独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闻不见的地位去了。这里一个“孤”字显得这境界实在过于广阔了,这宇宙实在过于苍茫了,我们似乎感到诗人一颗凄清的心在这透明的空间跳动。后两句因景生情,进入了遥思遐想,对宇宙、对人生作了探索咨询。两句的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得‘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诗人的这种意识更直接体现在下一节诗中。
下一节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诗人在上节由人与月的关系想到时间长河的遥远迷茫,这一节想到人生世代相传虽然也是无穷尽的,但哪及得年年圆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诗人在寻求人生与永恒的大自然关系的解答,吐露了对人生世代变幻的迷惘。此时浮想联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个“待”字写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执著的期待和追求,但无法了解它期待和追求什么。人比月应该更有情,应该有更执着的期待和追求。这时诗人进入了低回沉思,目光从月又移到江,“但见长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对人生短暂的轻轻喟叹,淡淡的惆怅。因为有所期待,所以也并不绝望。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关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幢景。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浴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起是第三部分,;转写游子、闺妇,景物成为离人相思的烘托。前面有江天一色“无纤尘”,描写大自然的洁净无垢,这一节首句出“白云一片”,可以说是相反相成,起了衬托月色的作用,同时又是转到另一主题的起兴。“白云”飘忽渐远,似离情依依,故日“去悠悠”;“一片”又显得孤独无定。前人常用浮云喻游子,所谓“浮云游子意”,所以启出下句“青枫浦上”游子愁肠九折的相思之情。。以上两句是虚写,下两句直写游子、闺妇无可奈何的相思:谁家今夜有停留在江上的游子?何处的闺妇在明月朗照中的楼上思念远方的亲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月下闺情。通过游子设想思妇的相思情状。“可怜”自是游子怜惜明月楼上的思妇。“月徘徊”一语双关,既是把景物写活,又是诗人的一种寄托。这里用了·曹植《七哀》诗的典故,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思妇愁,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一语即含蓄地点出了思妇的哀愁,又与上节“白云”“去悠悠”对照设想思妇的哀伤。下句“应照”的“应”字是“应会”的意思,是设想之词。游子设想自己所见的月应会同时照及“离人”(思妇)的妆镜台。杜甫有“双照泪痕干”句(“双照”共照两地相思的人)。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联系的一个根线。后两句通过闺妇两个动作细节,刻画其相思的内心矛盾:此时帘遮“玉户”,皎洁的月光透过帘幕撩得闺妇心烦意乱,她想卷起帘幕将月光赶去,但是卷起帘幕,月光更是直泻闺室,只有惹起更强烈的愁思;下句写月光照在捣衣砧上,也使闺妇思绪烦乱不安,她又痴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还来”(一说是拂去砧上自己的身影)。古代妇女捣衣常与制衣送征人有关,故闺妇在月下捣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对远方游子无限的思念。这两句通过游子想象闺妇的两个动作,描写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无法排遣。这月色给游子,闺妇何等强烈的感*彩!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中,首两句承上节月光的“卷不去”,“拂还来”,写闺妇的内心独自。此时两地所望见的是同一个月,故说“此时相望”,但是又不通音讯,故又说“不相闻”。相望不相闻”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下句表达了闺妇希望追随月光流照君前。这当然也只是痴想,事实是“鸿雁长飞”也不能将此处的月光带到游子那里去。最后一句从游子这边看,浦边水里的鱼龙也只潜在水里跳跃,泛起一点波纹而已,不能代为传递消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扫·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后因称书信往来为“鱼雁传书”。这里后两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突出了会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逐步总结全诗。“昨夜”指望月之夜,这时已是次日黎明。花落寒潭,青春将尽,人未还家。一个“梦”字点出望月思人、期待相会的虚幻。江水流,夜将尽,花已落,月西斜,雾漫漫,呼应了开头春、江、花、月、夜的描写,逐句收结,衬托了游子闺妇急于相会而又不能实现的惆怅。最后归纳为“不知乘月几人归”如此花月良宵,有多少离人虚度了,又有几个人此时返家。无可奈何中又有美好的憧憬,因为毕竟也有良宵夜归人啊!“落月摇情满江树”,月有情,最后余辉洒满树梢。树有情,留得余辉满树梢;人有情,余辉树影情摇摇;不知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此情此景绵绵无尽。清代人王尧衢评此诗结尾说:“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不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的无穷。。(《唐诗合解》)
五、诗文评价
张若虚的《春汀花月夜》闻一多先生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认为“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
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胯诗杂论》)一篇诗得到如此高度赞誉,这在中国文学史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于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己”与“江月年年望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即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窘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唐诗杂论》)
六、艺术手法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人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便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冰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彷徨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美的历程》)由于诗中并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内容,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诗中的月亮不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引发了作者对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探究与思索(“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使此诗在诗情画意之中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光均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们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内在贯通。
此外,此诗四句一换韵,凡九换韵,*仄交替,且又多用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而使全诗显得声韵流荡,一气流走。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清风摇情满江树。
赏析:
全篇收放,皆关花月。景语情语如歌。缠绵徘恻然而气象宏伟。清丽之笔,点染出春花绝丽皓月千古。在一个美丽的季节里,在一个美丽的夜月里,诗情如潮难以自抑。对此美景良辰,徘徊江畔,神游万里,遐想联翩。春江花月,漾起了幽幽相思情意。别恨离愁涌上心头,无休止。月上高楼谁在守候?
山长水阔相会无由。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道!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希望大家喜欢!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诗人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诗人生*】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等待了将*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下面我们来具体赏析一下。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7]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温秋红
初唐的春天,夜晚的江边,一轮明月淡淡升起,不知名的野花在江畔、石隙中点缀吐芳,真美呀,连日应酬在俗务中的张若虚面对此等美景,脱口而出:“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沉浸在诗意中的诗人没有想到,这一美篇横扫盛唐,开启了大唐诗歌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诗风。一曲《春江花月夜》仿佛聆听到大唐滚滚而来的新气象。其大开大合的造境手法宛如一股清流,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把大唐诗风引入到一个昂扬开放,清新自然的新高度。
唐朝前期的文风继承了六朝浮夸之风,宫体诗大行其道,诗歌成了腐朽荒淫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荡然无存。这个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和旷漠,明确了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六朝浮夸之风,争奇取巧也同时促进了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深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承继初唐四杰文风理念,推陈出新,去伪存真,使这一旧题焕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据传《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隋炀帝、诸葛颖、张子容、温庭筠均有涉猎,但它们远不及张若虚此篇恢弘大气,脍炙人口。他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将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没有多余铺垫,一开始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一个“连”字,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动态地展现出江潮浩瀚无垠,明月随潮涌生,气势宏伟,磅礴大气,诗情画意信手拈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置身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人总是孤独的,就像那轮孤独的明月,它在宇宙中何时而来?又何时而去?人生有限,宇宙无穷,对月问天,一丝人生短暂的伤感油然而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处别开一笔,这是诗人高明的一个地方,也是本诗出彩的一个环节。诗人没有沉浸在孤寂辽远的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而是上升到对宇宙、生命探索的层面,这种哀而不伤的基调源于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也是面对美景的一种良性宣泄,字里行间回响着大唐积极乐观的时代之音。
上半篇通过江畔、明月、江流、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勾勒起一幅幽美恬静的春江月夜图,面对如画美景,诗人的思绪转向更深更远。在有限的生命中,人世间有多少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此句为过渡,用“愁”字引出下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谁家”“何处”两句设问层层递进,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思绪不可遏制地荡漾开来。“可怜”紧承“何处”句,表达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欲说思妇却说月,悲泪自出。其中“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以月喻人,将思妇惆怅和迷惘的内心活动生动地表现出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不去”“拂还来”思妇的困扰、忧烦、细腻的情感波动跃然纸上,画面感极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由景及人,以己度人,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空间转向远方的游子,引出八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寄身异地他乡的游子春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自己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看那一江春水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春天随流水而去。明月几度西斜,辉映江潭,渐渐地斜月隐入海雾,一天又将过去,回家的路还是那么遥远。此时有多少游子、离人、怨妇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也许有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思念的人儿还在守着这野浦孤舟,想着远方的亲人。江水东流去,明月永不息,惯看离情别绪的明月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万千思绪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春、江、花、月、夜、楼头、思妇、扁舟、游子这些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张若虚的作品中大放异彩,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诗人将月赋入了复杂的人类情感,初月的朦胧、高月的明媚,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痴情、砧上月的执着,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在月的朗照下江流、江畔、江潭、江树、江花这些空间的纷繁景物,与春、夜、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清雅且夺人心魄的春江夜月图。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全诗四句一韵,*仄交替,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江与月这两个主题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通篇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在诗歌发展方向不明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继初唐四杰之后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轮明月耀千古。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廊中回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依然不朽,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唐诗赏析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唐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读】: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声真韵、仄声纸韵、*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赏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关于《春江花月夜》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首诗乍一看非常普通,然而这种看似的普通,才是它另一个超凡的原因。任何优秀的作品看上去都是普通、不显露的,直到你对它细细研究,心神契合,才能发现其中惊为天人之处。由于张若虚是初唐的作者,他的这首诗也给后来的诗圣、诗仙有了启发,可以说后面的诗人作品最多与这篇等高,而再也没有超越之者,所以它才被后世公认为“孤篇横扫全唐之作”。我们的解释在如下五个维度:
一、将极其复杂的变换隐藏在简单的叙述下,此乃第一高
任何一首诗,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音节、音律和对丈。这首诗共分九组,每一组各用一韵,每一组必然转韵,有它整齐的一面;然后九个韵脚*仄之变化,错声穿插,极其复杂。至于它内部是如何错杂变换又高度统一、每一句每一句当做何解析、到底其中有什么样的美感高度,这种大家自己到网上都能搜到的本公众号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经典的作品为什么都具有整齐而普通的外表下高度的复杂性?因为,这是一种世界呈现的基本属性,越高级的事物,就越将反应这样的属性。长期浸泡在资本社会里被地铁广告迷魂了双眼的人类可能不易察觉这样的普遍规律,然而我们也可以应机说法用LV来打比方大家就能马上明白。LV或iPhone,无论从设计风格还是所代表的理念上,都是极其简洁的,然而其内部构造却是盘根错节,无比复杂,各种细节极其考究才能最终能成就其表面的简洁与普通。
那么这首诗也一样,字还是那些字,个个都认得,小学文化就可以读懂,然而这样的*凡背后隐藏的是极深的词语用法和穿透一辈子才能感同身受的意境。如同一首音乐,巴赫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作是古典音乐的圣经道理也就在于此。巴赫的代表作是十二*均韵律集,如同本来在自然界中高度乱跳的音符,在他的手上就被**得让其乱跳中具有规律性和美感。
大智都是若愚的,你用一种看似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旦考究其细部却发现有万千洞天,那就算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作品。这首诗里面的押韵、叠词、事物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就算是奠定了经典的高度。由于这种随手在网上都能查到的解释本公众号没有必要多说,所以也有可能造成读者觉得我们的解释有一些空泛。读者要问,到底复杂在哪里了?我建议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个叫“都市隐侠”的网友的解释,他已经把该诗的复杂程度解析得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我只是随便提及一点,大家就马上会对这首诗刮目相看了:
比如说,这首诗看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在谈“夜”,前面的“春江花月”不过是“夜”的形容词,所谓“春江花月”的“夜”。然而实际上,它谈的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独立的事物,谁都不和谁有任何的重叠,然而又在因缘际会的主持下,这五个元素如同一个完整的五线谱系统,共同来完成了这一曲春的江的花的月的夜的交响乐。五个独立元素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该聚就聚,曲终则散,反应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具备的一种自然聚散的格局。这五个独立事物在缘份的相应下,仿佛是突然就来了,然后相互交织、错杂变换,其复杂格局不亚于物理中的伽利略变换(Galilean Transformation),以及它的升级版洛伦兹变换(Lorentz Transformation),演奏完毕这一出,然后又曲终而散,该干嘛干嘛去。
高度复杂,却又在表面上呈现极简,就是一种经典。这样的说法几乎不会遭到任何人的质疑。因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本身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表面白茫茫、而其细部却错综复杂的特性。故而能符合这样一种特性的作品,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天道”。任何领域,其经典作品都概莫能外,比如我们熟知的E=mc2就是物理学领域的春江花月夜,其简洁的外表下,反应了一个峰回万转的巨大洞天,它自己,就能独立成为一个世界。
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layers, levels, 这样它就具备了但凡高密度物质所特有的良好属性。如同我们形容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往往会用到sophisticated这个词,就是因为他的状态如同一个多面棱镜,一定是和这个宇宙的多元性所高度呼应的,而不是一种角度、一种方式、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单细胞动物。
二、将人类情感巧妙隐藏在就事论事的描述中,此乃第二高
这是凡被誉为经典作品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我们分辨优质与劣质作品的前提条件,便是看它在什么阶段去添加人类情感。优质者,必然只是先如此而如此、就事论事,然后要选择非常恰当的时机将人类情感添加其中;而劣质者,因为其本质是空洞的,所以必然一上来就把人类情感添加在其中美其名曰为“升华”。比如谁要是一上来就跟你说“啊!让我们高举古往今来文明与思想的伟大旗帜,让这春花与秋月融入在我们美妙的梦境中吧!”,你就立马能够分辨这句话之所以成为一句废话,就是因为它还没有把正事说清楚,就忙不迭地加入一些空话套话的人类情感。
一件事情,就只是这件事情本身,如此而如此,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原则。然而人类有一种天然喜欢给事物赋予含义的倾向,导致我们总是不能够把握在什么时间给事物赋予情感才能算作恰当,而胡乱赋予,所以这样反而会凸显出一个就事论事的作品,能具有永恒的经典性。
春、江、花、月、夜,它们分别就只是它们自己,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见缝插针地推销一个什么寄托游子的相思、慈母的缅怀、国家的兴亡等等,而是直接就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现象本身,这就立刻让该作品免于俗套,否则和让金星都要呕吐的参加个唱歌比赛却一上台就开始声泪俱下讲自己的辛酸史有什么区别。
人类,没有谁是不辛酸的。然而你作品归作品,太过于做作地带入自己澎湃的情感,就是一种人类贪嗔痴的脑电波展现。生活中,也正因为人类的这种感情泛滥性,让我们蒙蔽了双眼往往看不见事物的真相,所以对这种人性弱点反其道而行之的,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经典的作品。
这种特色在当今的流行音乐领域也可以看出来。流行的,并非完全不好,然而我们这方水土产生的流行歌曲却永远还是摆脱不了那些情啊爱啊、纠结啊、痛苦啊,而反观国际上高手的作品,节奏都比较欢快,就算这首歌要表现纠结,其音乐表现形式仍然可以如同雨点欢快地敲打着地面,我们就直面此纠结而歌唱这个纠结本身,而不引**感上的纠结。它用一种欢快的调性仿佛在歌唱着“看啊!我们是多么地纠结!纠结是多么地奇妙!”
三、提出“人类即怨妇”的理论模型,此乃最高峰
优秀的作品,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你那廉价的感情。只说事物,却让事物回光返照把人类感情全都反射出来,从而让人泪崩。You don’t tell at all, but people will figure out。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在缘份的作用下自动汇聚,如同五个蓝精灵,在这个地球上跳着一出欢快的舞蹈。虽然前文如此而如此,啥也不说,然而真的要装傻装到底,五个蓝精灵跳完就完了吗?这个时候,“人”要登场了。
世间万物,自可独自舞蹈;花开花谢,自有自然的规律独立支配。然而人类的出现,或讴歌或摒弃,为事物赋予意义。虽然一切最终如镜花水月,然而就是偏偏要在这镜花水月的人世间,上演这么一出镜花水月的'好戏。
在用极其复杂的韵脚、笔调和结构来不偏不倚、不带任何感情地叙述完这五种事物的独立舞蹈之后,作者要开始渐渐带入人类情感的笔墨了。前面已经说过,优秀的作品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一上来就感情澎湃,只能沦为怨妇;然而先就事论事,等已经用错综之笔墨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虚构的独立时空以后,再和大家一起来迸发感情,就是另一回事了。
前面两种复杂变换和情感的隐藏,为的就是给本诗的真正立意的出场做铺垫。虽然作者仍然百般隐藏,然而在这里,所见略同公众号当场指出,本诗的诗魂即将登场。注意,这里作者在悄然间开始凌峰直上,开创了一个千古未有的高度。当然,也是那么的不显眼。这种不显眼又加倍了其凌峰直上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论怨妇。
当然,这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独创的一个解释。网上纷纷评述,无非都是类似于说,这时候变成了春、江、花、月、夜、人这样六大元素,然后人呢,当然也要开始追思游子的思乡之情了,然后联想到深闺怨妇们久以懒用的梳妆台,我是多么想化作一缕月光飞到她的身旁啊!等等之类。或者,说什么古代都是男子出门闯荡,报效家国,所以都是妇女留在家久之成为怨妇,而我做为一名在外的游子,也只能看着这样的长江东流水,追思着我们家里的妻子,所谓这也和时代有关之类的。
然而本公众号今天要顶翻这种烂俗的说法。什么游子思乡之情在古诗中到处泛滥,还能成其为什么经典?这不是和我们前面所说的“镜子原理”相矛盾了吗?前面不兜售情感,现在就跑出来兜售了?论月亮论着论着就论成了怨妇,还成什么“孤篇横扫全唐之作”?
真正的秘中之秘在于,作者的立意之高远,不在于在这月光舞的照耀下就昏了头想到了怨妇,而是在于揭示一个千古之秘:人类即怨妇。
此话怎讲?人类,寄身于此苍茫宇宙当中,被共同放逐在这个地球上。放眼望去,左右无依,马克思说动物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就是它的本能、它的本能也就是它本身;而人却在自己的生存本能之外,还多了一些东西。人类,在寻找所依;人类,在寻找意义。
海德格尔曾说,“如果有一天,技术和经济开发征服了地球上最后一个角落;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在任何时间内都会迅疾地为人所知…那么问题依旧会纠缠着我们: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要干什么?”
一开始,人类找不到答案,只能求助于神灵;后来人类运用自己比本能要多出来的那一点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并拓展身边可利用的世界,似乎是利用科技而找到了答案。然而在我看来,人类就算靠着科技神通广大,像蚂蚁一样爬满了整个银河系,以上三个问题仍然还是问题。
人类,对以上三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或者说,人类的存在,就是不断地探索这三个问题的过程;如同动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它的本能彰显一样。而没有答案的人类,就只能成为怨妇。怨妇本非怨妇,只因没有答案,没有坐标,而烦恼滋生,自成怨妇。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还有“烦恼”存在的人类生命体,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怨妇。但如同在茫茫星空中,我们只要寻到一个北斗,就可以以它来做为我们的起始点,构建一整套寄身于其中的系统。北斗之位次,可暂时击碎烦恼,化解人类之怨。然而我们确实身处在一个无比复杂的时空当中,以一种北斗构建起来的系统,可能又在时空的流变涤荡之中被彻底击碎。比如以宗教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在时空辗转变异的作用之下,就可能被彻底敲碎,然后新的以科学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可能又接上来。然而,关键在于,不是每次一种系统的崩溃都有另一种系统可以马上接上,中间有一个真空迷茫期,那么烦恼就又重新滋生,人类又复归怨妇。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怨妇变成非怨妇、又从非怨妇变回怨妇的循环往复的历史。一切人类历史上的纷争、战争、握手言和、暗自较劲,都脱离不了这个“怨妇系统”的理论涵盖。大到整个人类,小到每一个人自己、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烦恼滋生—烦恼断除—新烦恼又滋生”的“怨妇—非怨妇—又怨妇”的不断循环过程。
人类,就不断困于这样一个怨妇系统当中。而对于这个怨妇系统的揭示,才是这篇诗文突然扶摇直上、拔地而起的优秀原因之一。但这毕竟是一首诗,它所揭示和反应的这种高绝无敌的哲学思想必然要用一脉相承的叠词和诗歌意境来展现,所以只不过假借一下怨妇的说法,却仍然假装像个没事人儿一样,继续不痛不痒地描写个什么月光、什么离人的梳妆台、什么相思明月楼、什么闲潭梦落花。其思辨和命题的高度已经达到如此顶峰,却还乔装打扮得像个普通俗烂的什么游子的思乡之情,让无数拜倒在它身下的诗人们一千多年都没有看出来,这才是这首诗达到双倍顶峰的原因。当然以上这样一种解读,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的独创,自初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千多年来,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和作者张若虚一起来共同揭发这个宇宙人生的“怨妇系统”。
四、用时空之虚幻性实现对“怨妇系统”的破除,此乃第四高
毋庸置疑,好的诗词最终都要包含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的终极揭示,就是时空了。这很容易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揭示可以再超越时空。然而如何从一个事物的细微局部开始描写,最后落脚到推演时空,是一个非常考察作者功夫的事情。一般来说,高明的作者都是运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事物局部描写到谈及时光的易逝和人生之苍老,比如曹雪芹就在《红楼梦》里面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或者,在“黛玉葬花”的部分中,作者就借花喻人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第二种方法是赋予本来撕裂与分割的时空以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类情感做为意义以弥合时与空、大与小的关系,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而要想将这两种方法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势必要通过两件事物穿针引线,即“江水”和“月光”。因为江水正如时光一样具有奔流不回头的性质,而月光具有冥冥之中照耀人类的性质。所以这首诗正好借这两种事物,把这个终极天问、思古之幽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请大家注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样一段话,就通过月和江的作用,把人及时空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前面已经揭发了人类的“怨妇系统”,而这里便提出了怨妇系统是由时空造成的,而时空是一个虚幻之物。于是,就为前面提出的命题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一首好诗不光是要提出一个命题,而且还要为这个命题找到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这首诗的答案,就隐藏在对时空的论述之中。对时空虚幻性的认识和修行的穿越,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终极的北斗之坐标。以此为位次,万物复生重归其位,人类因为找到坐标而不再怨妇。至此,“怨妇系统”崩塌。
请大家注意,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一种如此贯通古今的思绪和情志,作者竟然仅仅是通过一些春花、江月之类局部的事物来呈现的。正如前文所述,作者通篇不论情感而情感自现,不论及什么伟大的思考而其思考就倒映在它对局部细节事物的描述之中。整个诗篇中运用江与月这两个主题做为主线来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借用网上那个“都市游侠”的网友解释,作者将“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同时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五、提出一种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的“应和之美”,此乃第五高
命题再高,至此已经全部收尾。通观全篇,此诗还反应出“一切只是一种应和”的思想和风格。全诗以江和月为主线,如同两个刀片不断旋转,再给它涡轮增压,卷进来春、花、夜,让这春、江、花、月、夜五个独立元素独立成章,却又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结构。它们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绑定谁,本来无一物,不过应其机缘,各自来到这个世间,弹奏出一抹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曲子。这正恰如世间的万象,都不过是独立的个体,各自应其缘份来到世间上演这一出镜花水月的人间好戏。人生也是一样,我们独自来到世间,又独自回归坟墓,人与人之间是独立的,正如这春、江、花、月、夜也都是独立的个体。然而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与他者之间的应和、与环境之间的应和、与自我的应和。
如同高山与流水,我们本质上都是独立要完成自我的人类个体,却因为缘份的感召而暂时相互应和,一切怨妇,一切天问,一切时空,也都不过融化在这样一种如春、江、花、月、夜的独立活动却又相互应和、独立完成却又相互配合、独自表演却又相互弹奏中了。
春江花月夜,不过是各自独立却又相互配合,在时空演奏出美妙一曲的那一瞬。而一瞬中透着永远、一花中见到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又不过缩为一粒微尘、永远的时光又不过浓缩为你正经历的这一瞬。
春天的大江水势浩荡,夜晚,我站在江岸向远方眺望,大江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在那里冉冉升起,月光伴着潮水一起像我涌来。月光照耀着春江,照耀着原野,也照耀着我,大江千万里奔流,月光千万里相随,我的心跟着春江水,跟着月光,千万里遨游
大江在原野上曲曲折折地流淌,原野上花草丛生,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在花草与江流间穿插生长,月光如霜,无形无状,似有似无,但照在丛林和花草之上,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微风吹过时,高低错落地闪烁,前后跳跃着闪烁,左右飘逸着闪烁,洲上的白沙也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清,分不明。置身此景,如梦似仙
江水浩渺、天空无尘,天地我融为一体,令人恍若进入虚无之境,高悬空中的那轮孤月。更增添了这种如梦似幻的虚无之态,这是思想的故乡,只有这时,思想才能任意驰骋,谁是那个在江边上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又是从哪一年开始,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人呢?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但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丝毫不受时间影响。昨天的月亮
照了谁?明天的月亮又将照耀谁?不知江月是否寂寞?它为何如此固执?也许他在等待着什么人?思想在飞驰,大江在奔流,其实,你我他,都知道月亮为何如此固执,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有爱,欲托明月寄相思。
离乡的游子如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爱人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夜在坐着小船漂泊?想必世间的某一处,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着故人吧?
明月皎洁,月色令人流连,照在离人的梳妆台上。不必卷走,照在爱人的捣衣砧上,不必拂掉。那月光中,有亲人的思念,亲人的守候
今夜,我们同在月色里,一起守候这轮明月,虽然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但能感受彼此的心。鸿雁在无边的月光中往复飞翔,它一定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爱。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那是相聚时欢愉的跳跃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让我恍然忆起家中的美景,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明月慢慢下沉,藏在深深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那西落的月亮为我作证,相思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我已听懂你的爱,我已感受到你的召唤,今夜我将乘着月光回家。。。。
春江花月夜全文: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古诗张九龄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诗句
张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古诗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作
春江花月夜名句
带有春江花月夜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是初几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诗意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原诗
古诗春江花月夜诗句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图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原意
有春江花月夜的诗句古诗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阅读
李白的古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全文古诗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的作者是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简介
苏轼的古诗春江花月夜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古诗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故事
古诗春江花月夜的教案
春古诗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
春江花月夜常考句子
配春江花月夜古诗的曲子
古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插曲
春江花月夜的古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