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关于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70) 语录(15) 说说(36) 名言(2) 诗词(1k+) 祝福(7) 心语(9k+)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 文学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带月的古诗句

      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2、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春夜》

      6、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8、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0、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1、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2、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1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14、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15、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阅读全文]...

2021-11-30 18:50:32
  •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 文学
  •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

      1、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代指音讯。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4、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5、燕子(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2)燕子眷恋旧巢的*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渗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取的意象有:尽锦衣的战士、如花的宫女、宫殿、鹧鸪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或“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句只见破败荒凉。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器乐类:羌笛(羌管、笛)、胡笳、琵琶、戍角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2)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表思念。古诗十九首:明月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自然类:白云、明月、水、冰雪

      1、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场所类:南浦、灞陵、长亭、西楼(借代)

      1、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辛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却有多种不同的意味。

      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态,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词作家正是着眼于这两个动词,把“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阅读全文]...

2022-01-05 03:15:17
  •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诗歌是文学上的一种文体,是人类内心情感所释放的窗口之一。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感受到藏在诗歌深处的灵魂的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诗歌中飞鸟不仅化**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关键词:

      诗歌;飞鸟;意象

      纵观*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

      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这在全篇中遣词巧妙,在文首以孔雀作为意象抒发对爱情可悲可叹的情感。而在文末“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鸳鸯双飞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结尾,抒发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而“飞鸟”的出现不仅渲染气氛更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在传统诗歌中,相爱之人不能相守,我们则称之“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分飞”恰恰是这种悲欢怨爱无法聚首的离别典型。

      此时的“飞鸟”正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起兴对象,所兴之物对全诗起到了联想、想象的作用。无论是雎鸠、孔雀还是鸳鸯,无一不是以飞鸟来展现爱情,或凄苦、或幸福、亦或是哀怨的.情感。恰恰正是这一振翅的盘旋,一低头的眼眸,一哀伤的浅叹,才造就无数爱情题材里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情飞鸟。

      满腔抱负的大鹏鸟

      不同时代放飞不同的“飞鸟”。早在先秦时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飞鸟”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中的这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身上背负着却是寻常鸟儿无法想象的远大抱负,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自由与理想有极度的渴望与追求,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生于充满奋勇向上精神的唐朝,满怀抱负的他以大鹏喻己,畅快淋漓的写出:“其辞曰:……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此辞赋中的大鹏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虽与庄子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同样是理想之情下的产物。

      李白深刻描绘了“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想要振翅高飞的崇高人生理想与实现自身伟大抱负的宏伟愿望。后来的仕途中,李白在官场失意,受到朝中权贵排挤,即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也没有心灰意冷,在其诗歌中仍运用大鹏展现自身拼搏抗争的精神。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时的大鹏鸟虽然已经不再似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但是仍然带着希望东山再起的的昂扬斗志。到了晚年,当真是力不从心,但临终之际,他仍在高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辞赋中的大鹏鸟带着壮士未酬的决绝直冲九霄云外,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即使被折断羽翼,仍热报国情深!

      从以上辞赋中我们看到,大鹏在诗人眼中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英雄,他能感受到大鹏恢弘的翅膀与绝尘而去高飞的背影。大鹏鸟即是李白,他一生的宿命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而振翅高飞、神游天外的鹏鸟形象无疑不是李白上下求索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大鹏鸟始终是奋勇向上、满腔抱负的最好传达者,代替他用自己的羽翼在历史上化作一曲千古绝唱。

      乱世悲歌的惊心鸟

      “飞鸟”的意象汇集着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人生、历史、现实丰富而复杂的思考与反映,不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更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颇具个人的独特风格,在古典文学创作的大河中仍然闪闪发光。飞鸟一面飞出了当时世人对实现伟大抱负的强烈情感,另一面也飞出了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坎坷的命运与长存的国仇家恨。

      在大家所熟知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作者何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杜甫当时所处山河依旧,但长安不在的社会现实里。困于时局,见花开时落泪,听鸟鸣却更加揪心,内心百感交加,以“感时”、“恨别”花鸟更添迷惘忧愁,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怨恨的意境之中,以乐景写哀情来表现自己强烈的国恨家仇。诗中哀怨的飞鸟意象,尖利的鸟鸣使诗人更添悲苦之情,这才道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句!诗者多舛的命运与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使他不由得又陷入无尽的哀怨悲伤中来,埋怨无情的鸟鸣更使人心惊。

      这种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飞鸟意象,也深刻体现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当时时局动荡不安,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诗者内心彷徨幽怨。虽与清风,明月做伴,但孤鸿的哀嚎,翔鸟的尖鸣却更添愁苦。独自彷徨徘徊,更是以孤鸿,翔鸟作为自身真实的写照。是独自徘徊无人可诉的内心的煎熬与痛苦,还是在当时黑暗的统治下,以尖利的鸣声来表达内心的不羁与对虚伪世事的蔑视!又如其《咏怀诗》之四十三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此诗以鸿鹄作为感情强烈的喷发点,道出对现实的不满、孤寂处境的苦闷,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天空下徘徊飞翔。阮籍一生写鸟的诗歌数量之多,通常都是以比兴来借“飞鸟”抒发其惊惧苦闷的心境,“借鸟达情”也是他一贯的手法。

      杜甫与阮籍二人诗中的“飞鸟”在一鸣一翔中喻己、喻人、喻情、喻景中成为千古绝唱,在诗歌中自成一体。我们在诗人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与世间万物中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乃至身临其境的深处在当时社会的局势中,从中读出了诗人的愤懑,读出了诗人的温度,读出了诗人的生命。

      向往自由的田园鸟

      “飞鸟”有时也是归隐田园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后来世人所崇仰的一种人生追求。“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早期诗歌中,“飞鸟”意象多用来表达对“大济苍生”的丰功伟绩。在《杂诗四首》其三云:“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就表达了积极入仕的理想追求。当时局势复杂,陶渊明受到官场上的强大冲击,于是将自己比作羁鸟,不禁感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后对官宦生活的无尽矛盾令他开始充满了对田园的向往与依恋,最終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写下了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其后期作品主要以田园诗歌为主,涉及飞鸟意象的多达三十几首。

      隐居后的陶渊明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此鸟非彼鸟,困于官场的羁鸟化作了自由象征的飞鸟。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山林中充斥着朝霞与雨露,在傍晚黄昏时分,鸟儿轻快的结伴回巢,鸟声啁啾,呈现一派生机盎然、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最终道出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心声。而诗中的“归鸟”正是这样一种从容自得的生命归属,更显诗人陶醉其中,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能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

      总结

      在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史上,以飞鸟意象作为当时诗人所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诗歌中有如爱恨情仇的爱情鸟,壮志难酬的大鹏鸟,忧虑不安的乱世鸟,再到向往自由的田园鸟,都是不同的“飞鸟”意象,它们在起兴的同时又承载着诗人本身的情感,无论是以“飞鸟”咏全诗的通体比兴,以鸟喻己,借以言志;还是仅以“飞鸟”作为陪衬,直抒胸怀,点缀全诗;都是在创造着情与鸟的相互融合的鲜明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与表达的诗意密切相关。愉悦时,看崇山飞鸟万物生机盎然。乱世时,阴山凄雨尖鸣万念俱灰。诗人以“飞鸟”传情,情又反衬“飞鸟”,恰恰是情景契合无间的诗的境界。飞鸟是一种本原的生命,它既是合乎自然法则,又是展现内在之美,独具个性的诗化形态。每一种鸟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感情,代表着众生万象的情怀,这无疑不是诗人抒**感最好的诗歌意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更是其展现的人生意义与人格价值,在史诗中仍然闪现着无尽的光辉。

    [阅读全文]...

2022-06-19 08:17:06
  •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 荷花
  •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

      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莲、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4、怀旧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抚琴弦,却恨无知音共赏。元代王翰《题败荷》:“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诗人借败荷之声传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怀人写得凄楚动人。

      5、清闲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快感。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

      6、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7、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一、二两句远眺*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8、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9、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全诗的精妙所在也许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作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正如“蝉噪林愈静”,写动态是为了更好的烘托静。这句诗中“莲”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生姿的美丽。周邦彦《苏幕遮》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五国维赞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它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乡梦,何曰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乡荷塘的情怀。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从整体上创造了这样一番景象:梦的氤氲带来的是泛舟西湖,荷满莲香,烟雨交加的如诗如画的仙境,觉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涟涟,美不胜收。此情此景与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看来同样是写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便构造出芙蓉不同神韵。

      10、与荷之姣好容貌相对,该是残荷衰败的凄凉景象。孟郊《怨诗》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看得让人触目伤怀,撼人心魄!是啊,闺中怨妇的情思与被抛弃的痛苦尽在一看芙蓉中!“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龄却要做垂死残荷,那满池荷花大概是用泪水浇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这与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有相同怀念之情和凄美意境。败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颓废,没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与作者心境结合,便是一种凄美,一种令人悸动的美。

      11、芙蓉还有另一意象义便是高洁之志的象征,这与梅、竹、松德意义大体相同。且看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这里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为人们向来认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正好寄寓了诗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再如陆龟蒙的《白莲》,他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瑞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瑶他仙子,与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文人骚客好咏莲,贺铸的《踏莎行》则借莲感叹自己的际遇——“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莲长于偏僻柳塘,无人知道,无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赏,自嗟自叹,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年不肯嫁东风”,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是贺铸不肯阿谀权贵的写照。最后莲之“无端却被秋风误”,与贺之不为世所容,郁郁终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为芙蓉在古代诗歌中三大意象义,无论是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败,或是赞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鉴赏诗歌时,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荷花,历来为*的文人所偏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荷花,又名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原产印度,为多年水生草木。夏季开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民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历来象征着美好与高洁,周敦颐赞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高洁、坚贞、隐者的象征、祥瑞、爱情的象征、怀才不遇者的自况和美的象征等。荷花象征高洁,诗文中不胜枚举。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荷花又称荷、莲、莲花、芙蓉、菡萏等,在传统文学中,荷花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以此突出诗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生态度;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渠》)。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莲”与“怜”同音,“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如李白《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借荷花写幻想中的超脱,写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寄托着诗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阅读全文]...

2022-05-25 22:29:50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砧声,也作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思妇怀人。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郑准《代寄边人》)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吴大江《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游子思乡。清幽月夜,捣衣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声响也是华夏民族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

      异乡岁晚怅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牟融《客中作》)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杜牧《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心中自然涌起无尽的乡愁。

      傍晚,暮钟敲过,月华澹澹,从远远的河滩上或是密林掩映的小溪边传来阵阵砧声,会传递一种怎样凄清而又寂寥的况味!又会唤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这哪里仅仅是捣衣之声?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意象,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拓展:意象分类

      古代诗歌中意象主要种类:

      方式一

      1、树木类

      2、花草类

      3、动物类

      4、风霜雨雪水云类

      5、器物类

      6、颜色类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8、地点

      9、其他类

      方式二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7:05:19
  • 有春节意象的主题古诗

  • 春节
  • 有春节意象的主题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就要到了!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有春节意象的'主题古诗,欢迎大家浏览。

      001。蟋蟀 《诗经·唐风》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002。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003。介雅 南朝梁·萧子云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004。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005。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006。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007。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008。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009。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010。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011。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012。应诏赋得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013。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阅读全文]...

2022-02-24 17:08:24
  • 竹子的古诗大全

  • 竹子,文学
  • 竹子的古诗大全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竹子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咏竹》

      唐 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2、《竹》

      梁 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3、《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4、《新竹》

      宋 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着,箨龙未信怯春寒。

      5、《赋得阶前嫩竹》

      宋 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6、《春日山中竹》

      唐 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7、《初食笋呈座中》

      唐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8、《咏竹》

      唐 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9、《竹风》

      唐 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10、《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阅读全文]...

2022-06-27 12:08:33
  • 《竹山词》意象研究

  • 《竹山词》意象研究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山词》意象研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竹山词》运用了大量隽永感人且富有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寄托着词人刻骨铭心的遗民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承载着遗民词人对黍离之悲的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竹山词》 遗民情怀 意象

      蒋捷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遗民词人,与张炎、周密、王沂孙被称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年少时留连风月,并以道自任,积极入仕;时过境迁之后遭受离乱,过着流亡生活。时代的巨大落差震荡着词人的心灵。蒋捷心中蓄积已久的儒家大夫爱国意识及与生俱来的经世致用精神,耳濡目染的爱国热情在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凝结成强烈的遗民情怀。他用真情写心声,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里留下了一枝令人注目的奇葩――《竹山词》。虽词作不多,仅存九十四首,但艺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竹山词》中大量隽永感人且富有色彩意象地运用是其词的一大艺术特色。这些意象是词人刻骨铭心的遗民情怀与客观物象相互融合的艺术形象。

      一、思乡类意象――情系故国的遗民情深

      1、山意象。《竹山词》中,“山”字共出现23次,其露面的频率比较高的,大都表达了家国之思。以山来表达亡国后无家可依的痛苦。词中的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山来代表作者魂归梦牵的故乡。如“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称苍狗。”(《贺新郎·兵后寓吴》)二是以山来暗示可望而不可及的缥缈世界。如“散艳魄,飞入江南,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解连环·岳园牡丹》)这里的山*在眼前,远在天边,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最终幻化成可望不可及的虚幻世界,留给词人的最终是绵延不尽的相思。

      2、水意象。水在《竹山词》中也是使用比较多的意象之一,共出现18次。在词人的笔下以水的流向来比喻归家的路。如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荆溪阻雪》)这些朦胧的水路正是词人有家难归愁绪的抒发。词人还用水来比喻长流不息的故园之思。

      3、梦意象。蒋词中写到“梦”的竟多达30首,梦是无影无形、虚幻朦胧、难以捕捉的。词人对“梦”意象的频频使用,是为了反复强调现实的残酷和他对故国悠悠之思。词人的梦中总是出现“冷”、“寒”、“凄”等字眼,以及“夕阳”“残星”等灰色的意象。梦终究是要醒的,要面对现实的,这些朦胧的梦境带给词人的是更大的空虚和痛苦。

      二、愁苦类意象――凄凉一片的遗民心境

      1、秋意象。翻阅了一部《竹山词》,很容易发觉其基调、色彩都是属于秋的。90多首词中有18首写到秋,其中以秋为题的就有5首。词中的色彩大多为冷色,如“冷淡前裙”、“冷淡百菱花”。 等。天气多为“风、霜、云、雨”,时间上多为黄昏、夜晚,动物也多为“孤雁”、“孤鸿”等,声音也是悲凉的,如《声声慢·秋声》,此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八个“声”字一韵到底、一气贯下。雨声、风声、更声、铃声、采角声、笳声、蛩声、雁声写尽了秋之凄凉,声音层层逼*,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地向词人疾速袭来,组成了一部悲凉凄婉的秋声命运交响曲。这些萧瑟的意象与词人凄苦无依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无声地呐喊出凄凉一片的遗民心境。

      三、抒怀类意象――坚贞不屈的遗民气节

      1、魂意象。《竹山词》中写“魂”的不算多,只有5首词,分别是《水龙吟·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瑞鹤仙·红叶》、《探芳信·菊》、《蕉叶·秋夜不寐》和《贺新郎·题后院画像》。魂本来是虚无的,最不可把握的意象,其表达的意义更加隐晦,增加了作品的朦胧感。“魂”是词人的理想追求,限于元朝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词人把这种理想追求借“魂”这种模糊意象含蓄的表现出来,造成了意象的朦胧。词人借香草之魂和美人之魂来表现自己能自甘寂寞、坚持原则,不慕荣华富贵的遗民气节。

      2、竹意象。宜兴,自古及今,遍植竹林,有竹海之称。生于斯长于斯的蒋捷谙熟此物,而在末世情境下对竹子的偏嗜更带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这种自然物的选择与其理想情趣和人格操守遥相呼应。正如他在《少年游》此词中就流露出对竹的情感。“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他一生深爱着竹,竹的高风亮节正是他坚贞不屈遗民气节的象征。

      综上所述,蒋捷通过《竹山词》中意象的精心选取,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遗民词人自我形象。

      摘要:*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先民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成果。古代文学作品的种类繁多,类型也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结合古代文学各个时段的作品分析人物以及文学形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文学形象

      1引言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和命运存在着不同,使得人们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十分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养,并且能够对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借鉴。

      2古代文中各个时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学形象研究

      人类是生活的主角,文学作品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人物,就如同水离开了源泉,树木离开了其根本。在*古代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肖像的描绘、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或是由于作者个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纵观*文学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的几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无一不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文学作品的起源是《诗经》,这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文学发展的契机所在。

      在《诗经.魏风》有一篇佳作名字叫做《硕鼠》,在这个小故事中,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勤劳劳动的奴隶,一个是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文章大意是说“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多年来却不肯照顾我、施恩于我,我发誓要离开这里到那理想的国度去。”这是*先民最早对于自由思想的向往,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硕鼠形象的描写,作者将“剥削者”描绘成一个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实际上这并不是对于剥削者肖像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对于剥削者抽象的描写。作者对于剥削者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比喻的形式,将剥削者的性格与老鼠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形象,与此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有思想、追求幸福、努力生活奴隶形象,并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让读者能够产生对于剥削者的厌恶,对于奴隶的同情。

      《诗经》一书最早创作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诗经》的叙事方法以及人物塑造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期,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多的是采取形象的比喻,或者借喻的形式来树立人物的形象,这样既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也能够让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先民的智慧所在。随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学的人物塑造手法开始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某一项具体的事件或者某一个具体的对话当中来实现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对话或者事件的描述,来构建人物的形象。

      比如《晏婴传》中记载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婴来到楚国希望能够说服楚王,但是当晏婴跋山涉水来到楚国之后,却遭到了楚王的轻视,按照当时招待使者的礼节,有他国使者到本国来的时候,需要按照使者在他国的地位来进行招待,但是晏婴来到楚国之后,楚怀王并没有亲自派人去接见他,甚至连城门都不打开,只留下一个狗洞,让晏婴自己进去,晏婴知道楚怀王不安好意,轻视他的身高,于是晏婴说道:出使狗国才会从狗洞进去,难道我要去见的人是狗王么?在后面的故事当中,楚怀王对于晏婴多方刁难,晏婴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不卑不亢,不惧强权,忠心的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最终赢得了尊重。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故事的描述,向读者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形象。

      文章的叙事过程跌宕起伏,晏婴与楚怀王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谈判的机会。这是先秦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形象,虽然晏婴本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在文章中不能全方位的概括,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个故事中向我们所塑造的晏婴的形象,而塑造这个形象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对话,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逐步地向人们塑造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文学的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些手法。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仅会塑造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还会有一些神话历史人物,比如屈原的《洛水赋》在这首诗中,它通过利用环境的描写,来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翩翩女神的形象,而通过对于这个女神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向往,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所在。历史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加强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的控制,焚书坑儒让*损失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多的是一些神鬼为主的,通过对于这些神鬼的肖像以及能力的描述来塑造其文学形象。比如在《恶鬼传》中,就有很多对于恶鬼外表的描述,或青面獠牙、或三头六臂,塑造了一些十分恐怖的文学形象,这对于后世志异类小说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

      可以说后世的一些志异类小说更多的是以先秦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素材进行创作的。虽然这个时期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文学形象,可是由于封建统治皇权的加强,人们的言论和思想自由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来保证人们的文学创作,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随后陈胜吴广起义,联合各地的奴隶开始希望推翻暴秦的统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以描绘战争为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会更加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神话塑造。比如对于陈胜吴广形象的塑造,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陈胜吴广的形象,更多的是以天神的形象存在的,他们能够撒豆成兵,能够利用黄符来呼风唤雨。

      再比如,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刘邦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对比较猎奇,文学作品中曾经记载过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相较于其它方面,文章更加重视对于刘邦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性格刚毅的少年形象,虽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甚至在现代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都会加入一些这样的桥段,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自秦汉以后,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北朝之后,此时的社会相对稳定,人们有更多的精力能够从事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

      在宋代,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社会文化比较繁荣,统治也相对安定,由此就涌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不再以一些古之圣贤作为主要的形象来进行塑造,而更多的开始结合人们的生活状态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词为主,涌现了大量的词人。词虽然比较短小精悍,但是和故事小说一样,也离不开对于人物的塑造。比如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就十分擅长对于女子形象的塑造。

      在《点绛唇寂寞深闺》中“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寥寥数语,就可以让读者脑中出现这样一个女子,她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坐在闺中,到处走走看看,所有的楼台都已经被依靠过了,却没有情绪再出去走走,也不知道那个人应该在何处?却只望见连天的衰草和归来时的路。这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十分寂寞的女子形象,在家中苦苦思盼爱人的归来,即使望遍了所有的高楼也只看到了连天的水草,也看不到爱人的踪迹。

      这种表现手法,在宋代的词曲中经常看到,宋代的词人更加愿意使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他们经常会使用梧桐叶来表示寂寞聊赖,用西窗来表达夫妻和爱的生活。这是宋代词曲中最典型的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更加愿意将创作结合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愿意去在去创作一些不存在的人物。随后到了元朝,戏曲开始繁荣,戏曲也是源于生活的,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比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等,这些作品开始更加贴*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加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西厢记》里面的红娘、张生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

      通过对这些文学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元曲中文学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因为社会的阶级性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不同,也就导致了人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更加结合社会的阶级矛盾来进行创作,通过对于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开始繁荣,如果说之前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更多的是为了贴*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的,因此时期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贴*的,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这些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技艺更加高超了,这四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法上已经能够很好地结合前人的创作技法,无论是在故事的设置方面,还是在象征性的表述方面都有着很高超的技巧,这些技巧就使得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比如《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憨厚老实的沙僧,看到好吃懒做的八戒,看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一个个经典的形象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在文章中作者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通过使用语言描写的方式来塑造这些形象的,另外还更加重视对于这些形象外表的刻画,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读者想象出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这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一副宏大的历史蓝图,在这本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都十分的有意思,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如机关算尽的司马懿、威武忠勇的关羽、温良宽厚的刘备这些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些经典形象的塑造,是由历史事件逐步推动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这些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十分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典型的性格特点。纵观*古代文学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塑造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或足智多谋、或武艺高强、或温文尔雅、或古灵精怪。

      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实际形象都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技法上,更多的也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独特的个性上,我们在惊叹古代先贤的文学创作水*之余,也需要能够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更多的氧分,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

      3结语

      通过对于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学由于其时代背景都不同,其创作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导致了古代文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也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中人物塑造的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来更好地去创作适合现代读者审美观点的优秀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顾玉明.*古代文学史长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少康.*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蔡正楚.*古代文学通论[M]湖南:岳麓出版社.

    [阅读全文]...

2022-07-15 10:07:02
  • 关于竹子的古诗

  • 竹子,古诗文
  • 关于竹子的古诗(精选54首)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子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篱竹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竹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庭竹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咏竹

      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

      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

      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书舍竹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和师厚栽竹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

    [阅读全文]...

2021-12-27 10:46:48
  • 关于竹子的古诗

  • 竹子
  • 关于竹子的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竹子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咏竹》

      宋、韦骧

      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

      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

      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2、《书舍竹》

      宋、蔡确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3、《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4、《和师厚栽竹》

      宋、黄庭坚

      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

      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

      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5、《新竹》

      宋、惠洪

      琅干数本倚墙阴,新笋均条忽作林。

      昨日小轩添得境,却烦佳月碎筛金。

      6、《种竹子题爱心亭》

      宋、范成大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

      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7、《新竹》

      宋、朱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8、《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宋、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9、《新竹》

      宋、杨万里

      青士何年入大荒,羽仪禁者立如墙。

      锦绷半脱娟娟玉,粉节新涂拂拂霜。

      带雨小酣三日后,出墙忽喜一梢长。

      今年秋闰防多署,剩借先生格外凉。

      10、《移竹》

    [阅读全文]...

2022-04-29 07:47:33
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 句子
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 语录
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 说说
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 名言
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 诗词
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 祝福
关于竹子在古诗中的意象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