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诗减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诗减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诗减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诗减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是宋代诗人邵雍(邵康节)所作诗词之一。《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诗歌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谢谢!
山村咏怀
一去①二三里,烟村②四五家。
亭台③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词句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描写风景的优美。它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组合成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质朴素淡,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有人也作“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有人也作“一去二三里,田村四五家,高樓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试着想象一下,便会在我们眼前呈现这番情景: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做午饭,家家冒着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让他们认真看插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意思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画与诗充分联系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意境美。然后教学生书写生字一二三,因为是第一次写字,我着重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的各部分名称及位置,写字姿势、横的写法及位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这节课传授知识较多,方法设计还不够完美、纪律等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多加反思和学*。
减字木兰花 华曾兄以减字木兰花词见赠,既步原韵
张令仪〔清代〕
残篇断帙。蠹鱼独许予同*。偷谱伤心。敢拟风前柳絮吟。
薄衾单褥。数粒而炊支鹤骨。作赋悲秋。远逊骚人善语愁。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李清照〔宋代〕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苏轼〔宋代〕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秦观〔宋代〕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宋代〕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减字木兰花·立春
苏轼〔宋代〕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
欧阳修〔宋代〕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宋代〕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纳兰性德〔清代〕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淮上女〔宋代〕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李商隐《赠荷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心雕龙·熔裁》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人无喜事精神减,运到穷时落寞多。——《警世通言·卷二十五》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却无。——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项鸿祚《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贺铸《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买得一枝春欲放。——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不管桃花依旧笑。——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嗜。——《格言联璧·接物类》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白居易《牡丹芳》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龚自珍《减字木兰花·偶检丛纸中》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苏轼《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香消翠减,雨昏烟暗,芳草遍江南。——乔吉《小桃红·春闺怨》
怕郎猜道。——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白居易《南湖早春》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新月》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一去二三里古诗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
唐代末年,有一个人叫范摅(shū),具体的生卒年已不可考,自号五云溪人,吴(江苏吴县)地人。大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他写过一本笔记体小说叫《云溪友议》,书中所载大多为开元之后的异闻野史,其中又以诗话为多。唐代很多诗人的轶文趣事,正史没有记载的,往往就依靠这本书得以流传,比如王梵志的十余首诗等等(前面写过他的类似打油诗的文章)。这本书里还记有一些神鬼故事,比如韦皋遇玉箫,王轩遇西施等,这些内容已经不是名流轶事记载,而是神话、传奇文学的性质了。
(《云溪友议》书影)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本书里记载的一则故事。
唐元和年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就是刘禹锡、柳宗元他们“永贞革新”失败后的那个皇帝),有一个秀才叫崔郊,崔郊姑母家里有一位婢女,总之长得容姿不凡且极擅音律,崔郊跟她互相爱恋,甚至私订终身。后来因为姑母家穷,将婢女以四十万钱的价格卖给了宰相于頔,由于这个婢女确实才貌出众,于頔也非常宠爱这个婢女。这下可苦了崔郊,他只能终日思慕不已,相府森严,不得见人,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靠*相府,想要再见一见这个婢女。
(唐宪宗像)
这一年的寒食节,婢女终于出府,与守望在门外的崔郊终于相见,两人一见,一番痛哭、一番山盟海誓之外,崔郊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婢女,诗名当时没有,我们姑且就跟《全唐诗》一样叫它《赠婢》(也有一说叫《赠去婢》),全诗如下:
(诗意图)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是面也见了,诗也写了,虽然仍然不能释怀,但终也无计可施,只能终日怏怏不乐。谁料到有一个嫉妒崔郊的人打听到这件事之后,私下里向于頔原封不动地告了密。于頔读完这首诗之后,下令召见崔郊,左右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了,崔郊这个时候忧悔不已,但已经无处可逃了,只能硬着头皮去见于頔。等到于頔见到崔郊,上前握住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就是你写的啊,40万钱又算个啥,你为啥不早点说”。于下下令让婢女跟崔郊同归,甚至还细心地增添了婢女的妆奁首饰。
(诗意图)
于頔也是个诗人,《全唐诗》存诗两首,这件事当然算得上是诗坛佳话。《全唐诗话》里也有这个故事,所载情节大致相仿,说不定确有其事吧。
崔郊在《全唐诗》里只收了这一首诗,算是孤篇留名的诗人了,这首诗里还出了“侯门似海”这个成语,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
(石崇的优游生活)
“公子王孙逐后尘”这是典型的烘托手法,借用公子王孙的追求来显示女子的美貌。“绿珠垂泪滴罗巾”这一句中“绿珠”用了典故,西晋富豪石崇曾经有一名宠妾叫绿珠,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石崇非常宠爱,到赵王伦当权时,他的手下孙秀倚仗权势,点名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当然拒绝,不久,石崇被收下狱,罪名是造反,遭夷三族,绿珠不堪其辱,坠楼身死。理解了“绿珠”的含义,这一句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就是像绿珠一样的悲泣流泪滴湿罗巾。
(京剧《绿珠坠楼》剧照)
“侯门一入深如海”,“侯门”指*之家,女子一进入*之门就像进了大海一样深不见底。“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大致是缘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里面有一个故事:“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于是后世就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另一种说法是“萧郎”就是指梁武帝萧衍(这个人物在电视剧《琅琊榜》上演后广为人知,就是大梁的老皇帝的人物原型),他是个风流多才的男子,于是*便以萧郎代指女子所爱的男子。有意思的是,古诗文里还有“萧娘”的说法,唐人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萧郎”的来由之一是萧衍)
从“侯门深如海”的比喻,到“一入”与“从此”句式,诗中所透出的是深沉的绝望,这种绝望是彻头彻尾的,否则就不是“深如海”,后面的句式也是无可奈何而绝望的,这种写法显然要比直接抒情写多么思念、多么无奈要更加感人。
心上人被“侯门”所夺,最终悲剧结尾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事情,弱小的一方无可奈何,因为对方太过强大,除了陷入绝望再无他途。这里的侯门指一切有权势的人,上自皇帝,下至公侯,并不单指有侯爵这个爵位的门第,渐次发展,崔郊诗中所说的“侯门”也渐渐成为权势之家的代名词,或者仔细算来,这也算崔郊的一点历史贡献吧。
(港版《笑傲江湖》中的林青霞)
当然,崔郊是幸运的,他写了一首诗,不但留给后世一个“侯门似海”的成语,同时也领回了自己的女人,甚至这首诗还创造了一个句式,即“一入”……“从此”。典型的例子可以举两个:一个是网络流行语“一入段子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另一个是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李连杰、林青霞版)里有几句诗:“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据说是出自香港词作家黄沾的一首七律诗,其中的“一入”其实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说人生总有不少转折的节点(比如选择一个行业,爱上一个人,选择一个城市等等),从这个节点开始,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这个节点可能是关键而又让人痛苦的,这大概是从崔郊的这首诗递延下来的情绪的再一次“感发”吧。
一去二三里古诗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去二三里
作者:
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飘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之后,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但是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谈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教学
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传十分广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使人想到诗人郊游或因事外出,一走就是两三里路;“烟村四五家”则是诗人看见沿途炊烟袅袅,几户人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让人看到数座亭台耸立,路边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资料的明白不作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区分两类字的不一样要求,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10个。对这些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要求会认的有5个字,只要求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求掌握9种基本笔画。这9种基本笔画和1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都将为学生今后超多识记和书写汉字奠定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要将识字作为重点,还要注意两类字的处理方法有所不一样。
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并且让学生用不一样符号画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字,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状况。10个要求学会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透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而5个要求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应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九个基本笔画应引导学生了解笔画名称、运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笔画的同时练*书写笔画,透过实践加深认识。生字的书写必须要强调笔画顺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还应十分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要力避对古诗的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诗中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的主动性、用心性。更不能旁证博引,探幽发微,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心中,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明白。
古诗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透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可透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例如:教师可用简单、舒缓的语调朗读本诗,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读古诗要强调背诵,哪怕学生一时不可能完全明白,但熟读成诵,时刻久了,就会逐步明白。因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描述的情景,透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忙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本诗,可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资料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本诗,还能够让学生各自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然后动笔画简笔画。学生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了,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因此本课教学如能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可在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邵雍的诗,有的看似简单,然意蕴深刻,他个性善于用历史典故。邵雍年轻时胸怀大志,《闲行吟》中,“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否泰悟来知进退,乾坤见了识亲疏”。“屠龙手”指大手笔,典出《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的故事,“展翅九万里”,有鲲鹏一般的“巨笔屠龙手”,“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否泰、乾坤”是易学专用于词语,“否极泰来”,“朗朗乾坤”、“乾坤颠倒”等都是常用的成语。
一些含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成语典故的古迹,邵雍随口成诗,例如《伊川击壤集》中的“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朗朗上口的数字启蒙诗,全世界的华人儿童差不多都读过,但人们只知道这首诗是直白的数字诗,很少有人研究此诗的背景和所含历史典故。有人说这首诗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像“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那样,是形容不是实数。其实是没有认真探讨邵雍作此诗的历史环境背景。
伊川大莘店的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父亲、继母、弟弟邵睦隐居之地:
1687年春,康熙皇帝赐的《学达性天》御匾由钦差喀拜送到该词:
《宋史邵雍传》记载的“先生三十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说的就是邵雍的母亲迁葬在“伊水上”,即伊水的上位(河流水西、水北为阳,即上位),墓在大莘店西北,距大莘店村内的居住地三里地。当时他在此办书院,“讲学于家”,下午下课后,他步行三里地到母亲坟上,将一路沿途所见记录成诗。由莘店到邵墓当地*惯口语称做“一去二三里”。
从安乐佳城看二三里地外的大莘店村和村西的伊尹祠,远处是九皋山:
邵雍步出村庄后,正是乡间各村做晚饭的时侯,一眼所看到的村子,有东蛮子营、西蛮子营、古城村、古城寨、姜沟、龙王屯等四五个村庄,袅袅炊烟从这些村里升起,诗情画意般的“烟村四五家”,随口而成。
说起这“蛮子营”,在《汉书·地理志》有载:“新城县,惠帝四年置,故蛮子国”。《左传》记述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尊王伐戎”的名义,亲率楚国大军征伐洛阳南部的陆浑之戎,借机挥师北上,观兵周郊。新城故城是周王室南大门要塞,周定王派王孙满在“周郊”要塞犒劳楚庄王,楚国军队不能进王室境内,只能驻扎在新城要塞郊外,因楚人时称“*子”,故楚军驻扎兵营称作“蛮子营”。楚庄王借喝酒之机,炫耀楚国实力说,楚国兵多将广,士兵们只要折断手中兵器戈矛的尖,就能够够铸成九鼎,趁机向王孙满打听王室重器“九鼎大小轻重”,意在谋图九鼎。
大莘店伊尹祠附*不远处出土的青铜车上的物件:
九鼎是传国之宝,诸侯岂能乱问?于是王孙满说:“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成语“问鼎中原”即典出于此。
附*的“古迹尚或存”有“伊川亭”,“击壤亭”,“弄丸亭”;成汤聘伊尹为“国政”的“拜尹台”;龙王屯附*有望龙台。古城有楚庄王“??鼎台”;还有秦昭王建高台,囚周王室末代天子周赧王的“避债台”,是“债台高筑”成语典故发生地;于是邵雍将这些历史典故用“亭台六七座”诗句就全部概括了。
而沿途路边开着八九十来种野花,是诗人对那里“佳山佳水”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八九七十二”,道家有“七十二福地洞天(WWW。niUbb。neT]”。邵雍的功德之后被人们认识,他成了十全十美的先哲圣贤,安乐佳城成了天下闻名的风水宝地,此是后话。
怀念逝去的父亲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怀念逝去的父亲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悼春》(五绝)
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
2、《别父》
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3、《思父》(七绝)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
4、《思父》(七绝)
春雷轰烈起沧茔
难信慈严九界行
何日再耕陇上地
三更梦见泪无声
5、《思父》(七绝)
醉风醉雨醉思亲
难孝高堂欲断魂
可叹乡愁谁解意
几回梦赋杏花村
6、《咏梅》(七绝)
俏梅傲雪谁人赏
独竖严冬落九芳
岁月无痕常忆旧
思亲不觉冷风长
7、《思乡》(七绝)
微风细雨又秋凉
犹抱琵琶对烛伤
只恨亲情无处诉
问君何日下池阳
8、《七绝忆父》(新韵)
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
卸任一身轻自在,回家顿感五粮甜。
9、《忆王孙·诞辰》
枯枝依旧借春青,嫩草芳环九九庚。
茔绕云烟杜宇鸣,泣亡灵,香烛扶摇无应声。
10、《想父亲》(新韵)
人间五月杨花酩,岁岁来勾想父亲。
似雪一生化无影,爱花半世散花馨。
11、《深秋--驻胆心惊》
滴落梧桐有泪声
去岁哀身逢骤雨
余生悸梦恸悲风
篱边老树存残叶
父爱不如母爱那样体贴入微,随处可见,他一般是埋在心底,只有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出来。
1、《悼春》(五绝)
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
2、《别父》
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3、《思父》(七绝)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
4、《思父》(七绝)
春雷轰烈起沧茔
难信慈严九界行
何日再耕陇上地
三更梦见泪无声
5、《思父》(七绝)
醉风醉雨醉思亲
难孝高堂欲断魂
可叹谁解意
几回梦赋杏花村
6、《咏梅》(七绝)
俏梅傲雪谁人赏
独竖严冬落九芳
岁月无痕常忆旧
思亲不觉冷风长
7、《思乡》(七绝)
微风细雨又秋凉
犹抱琵琶对烛伤
只恨亲情无处诉
问君何日下池阳
8、《七绝忆父》(新韵)
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
卸任一身轻自在,回家顿感五粮甜。
9、《忆王孙·诞辰》
枯枝依旧借春青,嫩草芳环九九庚。
茔绕云烟杜宇鸣,泣亡灵,香烛扶摇无应声。
10、《想父亲》(新韵)
人间五月杨花酩,岁岁来勾想父亲。
似雪一生化无影,爱花半世散花馨。
11、《深秋--驻胆心惊》
滴落梧桐有泪声
去岁哀身逢骤雨
余生悸梦恸悲风
篱边老树存残叶
岭上苍松映旧容
父爱如伞,感受的是保护的暖;父爱一座山,给予得是无比的威严;父爱如光,照亮每个瞬间。
1、《悼春》(五绝)
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
2、《别父》
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3、《思父》(七绝)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
4、《思父》(七绝)
春雷轰烈起沧茔
难信慈严九界行
何日再耕陇上地
三更梦见泪无声
5、《思父》(七绝)
醉风醉雨醉思亲
难孝高堂欲断魂
可叹谁解意
几回梦赋杏花村
6、《咏梅》(七绝)
俏梅傲雪谁人赏
独竖严冬落九芳
岁月无痕常忆旧
思亲不觉冷风长
7、《思乡》(七绝)
微风细雨又秋凉
犹抱琵琶对烛伤
只恨亲情无处诉
问君何日下池阳
8、《七绝忆父》(新韵)
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
卸任一身轻自在,回家顿感五粮甜。
9、《忆王孙·诞辰》
枯枝依旧借春青,嫩草芳环九九庚。
茔绕云烟杜宇鸣,泣亡灵,香烛扶摇无应声。
10、《想父亲》(新韵)
人间五月杨花酩,岁岁来勾想父亲。
似雪一生化无影,爱花半世散花馨。
11、《深秋--驻胆心惊》
滴落梧桐有泪声
去岁哀身逢骤雨
余生悸梦恸悲风
篱边老树存残叶
岭上苍松映旧容
古诗的诗减去
诗古诗的诗减去
湿疹古诗的诗减去
古诗的诗减去言字旁组啥词
减压的古诗
一减养的的古诗
关于减盐的古诗
三减三健的古诗
带有减肥的古诗
关于减税的古诗
关于减负的古诗
减压的古诗句
古诗中的加减
含减的古诗词
叠字递减的古诗
古诗中的减法
与减肥有关的古诗
减肥的古诗句
防火减灾的古诗
有关减负的古诗简
防震减灾的古诗
防灾减灾的古诗
古诗的加减法
减肥的古诗词
花式减压的古诗
防灾减灾日的古诗
有关双减政策的古诗
体重减轻的古诗
写防灾减灾的古诗
古诗的减法和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