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关于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4) 说说(161) 名言(751) 诗词(9k+) 祝福(53) 心语(1)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 苏轼,阅读,文学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与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与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与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与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与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阅读全文]...

2022-02-09 22:22:42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

  • 苏轼
  •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yuwenmi小编整理了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欢迎欣赏与借鉴。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2-10 12:17:58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 苏轼
  •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与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与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与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与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与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与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阅读全文]...

2022-04-14 02:09:55
  • 水调歌头赏析诗词大全

  • 水调歌头赏析诗词大全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赏析诗词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体裁: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④不胜:不堪承受。

      ⑤弄:赏玩。

      ⑥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⑦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⑧共:共赏。

      ⑨婵娟:此处指美丽的月光。

      婵娟有三个释义: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孟郊《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腰肢袅娜,体态婵娟。亦作婵媛。

      2.美女、美人。【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或称为婢娟。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赏析】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陆游词作鉴赏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由鸟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若无之产矗立着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姜夔《所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同样步步推*,但情韵气象两者完全不同。陆词起则苍莽横空,气象森严;姜则指点名胜,用笔从容*缓。当然,这是由于两位词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姜词一味低徊,纯乎黍离之悲,故发端纾缓;陆则寄意恢复,于悲壮中蓄雄健之气。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黄戈跃马豪情。上片情景浑然一体,过拍处更是一派豪壮。

      然而,孙刘已杳,天地悠悠,登台浩歌,难免怆然泣下,故换头处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今日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斥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前。当前可愁之事实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张浚北伐,兵溃符离,宋廷从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谈恢复,实则输币乞和,靦颜事金。“日者虽尝诏以缟素出师,而玉帛之使未尝不蹑其后”,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这忠,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曰“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事实上,山东、淮北来归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归宋若有数十万,可见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国事,也是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他的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词兴心中的万千忧愁。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羊祜(字点子)镇守襄阳,登临兴悲故事,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即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晋人,与“古徐州”之为晋代地望回环相接,收足全篇。

      这首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特大,寄慨遥深,后来,张孝祥书而刻之于崖石,题记中有“慨然太息”之语;毛开次韵和歌,下片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领会放翁有所期待、并未绝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词人陈亮也曾以《念奴娇》赋多景楼,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慨万千之语。陈亮此阕,较之陆词更为横肆痛快。词人着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应视为南北天限,当长驱北伐,收复中原。与放翁之感慨抑郁者,意境大不相同。陈亮*生之怀,一寄于词,惯以词写政治见解。他这一阕《多景楼》,纯然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互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豪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但作为文学作品讽诵玩味,终觉一泻无余,略输蕴藉风致,不如陆作之情景相生,万感横集,意境沉绵,三复不厌。借用*人陈匪石《声执》中两句话说,陈之词“气舒”,故“劲气直达,大开大阖”;陆之词“气敛”,故“潜气内转,百折千回”。陈如满弓劲放,陆则引而不发。陆较陈多积蓄,多意蕴,因此更显得沉著凝重,悲慨苍凉。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阅读全文]...

2022-05-02 21:51:17
  •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

  • 阅读
  •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水调歌头古诗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阅读全文]...

2022-02-28 19:12:37
  • 水调歌头游泳诗词大会(水调歌头游泳诗词赏析)

  • 游泳
  • 古隶*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古隶:文发扬

    2021/12/12

    一,古隶《水调歌头.游泳》图片:

    文发扬古隶巜水调歌头游泳》

    二,《水调歌头.游泳》全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江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雲雨,高峡出*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水调歌头.游泳》词尝析

    四,古隶《水调歌头.游泳》书法赏析

    1,这是**1956年6月从武昌下水横渡长江而作。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尚未建成,三峡大坝尚在远景规划之中。而此诗词中皆有展示。

    2,**的诗词,写秋天的有《独立寒秋》《沁园春长沙》,写冬天的有北国风光《沁园春雪》。写夏天的诗,就是这首《水调歌头游泳》了。

    4,十年后,即1966年夏天,**最后一次到武汉畅游长江。是年,他发动了*。

    5,**与武汉。此词《游泳》是一篇,还有早年写的《黄鹤楼》,更有**在武昌主办的《农民运动讲*所》。他的夫人楊开慧,儿子毛*,毛岸青都曾在讲*所居住。

    6,以游泳为题材写成的伟大诗篇,古有《秦风.蒹葭》。第二首就是**的这首。当然,还在《沁园春长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些著名的语言,來自于这三首关于游泳的伟大诗篇。

    四,古隶书法欣尝

    1,本篇古隶书**《水调歌头.游泳》是文发扬古隶书法的又一篇力作。当然是手稿。画中头,才,武,极,舒,吹,打,庭,今,宽,子,逝,如,樯,蛇,飞,天,通途,截,峡,*,应,恙,惊,殊等字,皆古隶书法。

    2,本书法除上述古隶书法外,其余为碑隶。是《曹全碑》的改良体。

    在《碑隶》的基础上,加进《古隶》,使此桢书画画风为之一变。

    一变者,隶书是扁*的,也可以是纵长的。其实,横*,纵长,都属于长方形体。

    第二变,《碑隶》画风,有纵有横。《古隶》画风,有纵无横。

    其三变,《碑隶》有波折。《古隶》有向下一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奋起一笔。

    [阅读全文]...

2021-12-10 15:42:25
  • 苏轼《水调歌头》的古诗赏析

  • 苏轼,阅读
  • 苏轼《水调歌头》的古诗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翻译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阅读全文]...

2022-03-28 06:35:24
  • 水调歌头词牌格律

  • 阅读
  • 水调歌头词牌格律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韵,后段十句四*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词牌格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体

      水调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韵,后段十句四*韵 毛滂

      九金增宋重 八玉变秦余 千年清浸 先净河洛出图书 一段升*光景 不但五星循轨 万点共连珠

      中中中中仄句中仄仄**韵中**仄句中中*仄仄**韵中仄中*中仄句中仄中*中仄句中仄仄**韵

      垂衣本神圣 补衮妙工夫

      中中中*仄句中仄仄**韵

      朝元去 锵环佩 冷云衢 芝房雅奏 仪凤矫首听笙竽 天*黄麾仗晓 春早红鸾扇暖 迟日上金铺

      中中中句中中仄句仄中*韵中*中仄句中仄中仄仄**韵中仄中*中仄句中仄中*中仄句中仄仄**韵

      万岁南山色 不老对唐虞

      中仄中*仄句中仄仄**韵

      此调以此词及周词、苏词为正体,若贺词之偷声,王词、刘词之添字,傅词之减字,皆变体也。 此词前后段,不间入仄韵,宋词俱如此填。其前段第三、四句,后段第四、五句,俱四字一句、七字一句,其七字句,并作拗体,惟葛郯词,“翠光千顷,为谁来去为谁留”、“跳珠翻沫,轰雷掣电几时收”;吕渭老词,“醉魂何在,应骑箕尾到青天”、“黄粱未熟,经游都在梦魂间”;刘过词,“日高花困,海棠风暖想都开”,“人生行乐,且须痛饮莫辞杯”,谁字、雷字、骑字、游字、棠字、须字俱*声,与此异。又,前段起句,毛词别首“金马空故事”,辛弃疾词“四坐且勿语”,叶梦得词“修眉扫遥碧”;换头三句,毛词别首“双石健,含古色,照新堂”,石字、古字俱仄声;苏轼词“众鸟里,真彩凤,独不鸣”,彩字、不字俱仄声;辛词,“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首字、正字、倦字俱仄声,俱与此词异。谱内可*可仄据此,其余参下*韵词。

      别体

      又一体 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韵,后段十句四*韵 周紫芝

      岁晚念行役 江阔渺风烟 六朝文物何在 回首更凄然 倚尽危楼杰观 暗想琼枝璧月 罗袜步承莲

      仄仄仄*仄句*仄仄**韵仄**仄*仄句*仄仄**韵仄仄**仄仄句仄仄**仄仄句*仄仄**韵

      桃叶山前鹭 无语下寒滩

      *仄**仄句*仄仄**韵

      潮寂寞 浸孤垒 涨*川 莫愁艇子何处 烟树杳无边 王谢堂前双燕 空绕乌衣门巷 斜日草连天

      *仄仄句仄*仄句仄**韵仄*仄仄*仄句*仄仄**韵*仄***仄句*仄***仄句*仄仄**韵

      只有台城月 千古照婵娟

      仄仄**仄句*仄仄**韵

      此词前段第三句六字,第四句五字,后段第四句六字,第五句五字,与毛词异。按,苏轼词,“中年亲友离别,丝竹缓离忧”、“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叶梦得词,“倚空千嶂横起,银阙正当中”、“遥知玉斧初斲,重到广寒宫”,正与此同。宋词如吴文英、刘克庄、方岳,金、元词如蔡松年、王庭筠、元好问、赵孟頫,皆如此填。

    [阅读全文]...

2021-12-28 03:54:48
  • 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

  • 苏轼
  • 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欢迎来参考!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达旦:早晨;白天

      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但:只。

      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然后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然后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然后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阅读全文]...

2021-12-16 23:33:49
  • 苏轼的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 苏轼
  • 苏轼的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阅读全文]...

2022-07-30 20:02:47
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 句子
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 语录
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 说说
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 名言
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 诗词
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 祝福
可以跳舞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