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赵均的古诗

关于诗人赵均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人赵均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人赵均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人赵均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6) 语录(2k+) 说说(10) 名言(490) 诗词(607) 祝福(1) 心语(51)

  • 诗名含有均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均字的诗词

  • 予与元均永叔君谟同年登科永叔寻人馆阁元均

    石介〔宋代〕

    网罗当日得英雄,文阵三人各立功。海裹赤鲸疑有角,云中骐骥欲追风。寻闻馆阁英声出,又见贤良大对通。亦说年来畜奇业,蟭螟何计逐飞鸿。

    阅旧诗轴见夏均父和晁之道诗次其韵寄伯容仲成均父诸友

    饶节〔宋代〕

    往者少年日,所慕韩伯休。涉世更百难,得交多胜流。

    当时回俗驾,喘汗困万牛。晚看故曹耦,半逝半乃侯。

    侯者朱其轮,逝者卧荒丘。荒丘不足悲,朱轮或可羞。

    翻然乃自悟,庶几桑榆收。朋侪竞挽止,一往只掉头。

    我岂筑室愚,喋喋于道谋。向来汉上行,悬知计未优。

    重念佛祖心,独往恐不酬。细看丛林敝,百孔如破裘。

    出有造请恶,入怀薪米忧。虽云学道辈,坦途多不由。

    我欲独挽之,难哉推陆舟。归来拥白云,草茅有前修。

    誓不出山去,三更林莽秋。寄声二三友,兴来过我不。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宋代〕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初秋忆金均两弟

    张九龄〔唐代〕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寄秦州田元均

    欧阳修〔宋代〕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氛氲。

    答吴均诗三首 其一

    周兴嗣〔南北朝〕

    明灯照暗室,边韶对赵壹。但酌中山酒,唯甘江浦橘。

    风动云人箕,雨至月离毕。*赠不拜,是我相知日。

    答吴均诗三首 其二

    周兴嗣〔南北朝〕

    惊凫起北海,仪凤飞上林。骞低不同翼,欢楚亦殊音。

    曀曀夕云起,落落晓星沈。李陵报苏武,但令知我心。

    吊灵均

    王鲁复〔唐代〕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答吴均诗三首 其三

    周兴嗣〔南北朝〕

    昔别襄城村,同会长安市。谁学莱芜甑,本得王乔履。

    阶前养素鹤,池中饴赤鲤。一往玉壶上,兼复见箫史。

    吊灵均词

    皎然〔唐代〕

    昧天道兮有无,听汨渚兮踌躇。期灵均兮若存,

    问神理兮何如。愿君精兮为月,出孤影兮示予。

    天独何兮有君,君在万兮不群。既冰心兮皎洁,

    上问天兮胡不闻。天不闻,神莫睹,若云冥冥兮雷霆怒,

    萧条杳眇兮馀草莽。古山春兮为谁,今猿哀兮何思。

    [阅读全文]...

2022-03-27 19:46:27
  • 含有赵字的古诗词 带赵字的诗词名句

  •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围魏救赵》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史记·赵世家》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赵世家》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战国策·赵二·武灵王*昼闲居》

    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佚名《东城高且长》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李白《长相思·其二》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战国策·赵二·赵燕后胡服》

    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战国策·赵二·武灵王*昼闲居》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佚名《赵威后问齐使》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与赵莒茶宴》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刘基《乞猫》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钱起《逢侠者》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长安古意》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苏轼《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徐凝《汉宫曲》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杨炯《夜送赵纵》

    买丝绣作*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李贺《浩歌》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齐州送祖三 / 河上送赵仙舟 / 淇上别赵仙舟》

    [阅读全文]...

2022-02-17 17:21:59
  • 含有均字的古诗词 带均字的诗词名句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篇》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道经·第三十二章》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陆游《哀郢二首》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颜氏家训·教子篇》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佚名《北山》

    灵均标致高如许。——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以真为假,以假为真,均之为妄境耳。——《容斋随笔·卷十六·真假皆妄》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王勃《滕王阁序》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苏轼《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辛弃疾《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庄周《胠箧》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释慧远《庐山东林杂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节选)》

    锼会裛厕,朗密调均。——嵇康《琴赋》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王禹偁《对雪》

    百年均梦寐,万古一虚空。——陆游《浮世》

    夫志均者相求,好合者齐颜,与夫子同之。——阮籍《大人先生传》

    有隐士焉,见之而喜,自以为均志同行也。——阮籍《大人先生传》

    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方苞《狱中杂记》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全祖望《梅花岭记》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丘迟《与陈伯之书》

    兆出名曰正则兮,卦发字曰灵均。——刘向《九叹》

    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贾谊《惜誓》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佚名《襄王不许请隧》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左丘明《宫之奇谏假道》

    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沧浪渔父,归来惊笑,灵均枯槁。——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端午即事》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苏轼《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柳宗元《永州八记》

    均田画畴,蕃庐错列姜芋充茂,桃李荫翳家安其所,而服美自悦。——左思《三都赋》

    考之四隈,则八埏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左思《三都赋》

    上之迁下,均之埏埴。——潘安《西征赋》

    嚚、顽、朱、均惕复惠兮,桀、跖、鬻、博儡以顿悴。——王褒《洞箫赋》

    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均!——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灵均憔悴可怜生。——元好问《鹧鸪天·只*浮名不*情》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端午即事》

    [阅读全文]...

2022-06-22 11:17:33
  • 野步的古诗赏析(野步赵翼赏析)

  • 清朝虽然很落后,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差劲,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文学上还是有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在这一时期的小说,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仅仅一部《红楼梦》,便足以傲视群雄;另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李汝珍创作的《镜花缘》等等,这些作品同样流传很广,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

    小说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由小说家做主,至于怎么去创作,完全凭借个人的经历,还有对于情节的把控。但是很显然在古代,特别是在清朝小说,并不是主流,无非是文人的消遣之作;比传统的文人,还是以诗词为主,毕竟几千年来诗词代表着正统,最能够体现出文字的精华,还有文字独特的美。

    清朝的诗人尽管不是太突出,至少无法和唐朝那些大文豪相媲美,不过也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其中龚自珍、袁枚、郑板桥、黄景仁、赵翼等人,相对来说比较有影响力;以其中的赵翼来说,其诗通俗易懂,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论诗五首》、《野步》、《读书所见六首》,这些作品无论是流传程,还是其内在的核心价值,并不赢于唐诗。

    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又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江苏常州市)人。赵翼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是《论诗五首》,在这五首诗中,充分地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还有对于诗歌的理解,其中的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谓是妇孺皆知,成为其流传最广的名句,另外还有《野步》,也是难得的佳作,这首诗意境唯美,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秋美景,可以媲美唐诗。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野步》即独自在原野外散步,除了突出散步时的心情,还有就是抓住了秋天的特点,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描写秋天的景色。这一类描写秋色美景的作品,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对于后世的诗人来说难度很大,如果稍稍写得不好,很有可能落入俗套。赵翼在这首诗中很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铺直叙,则是以另一种视角来展现,从而让这首诗更具有韵味。

    第一二句着实*淡无奇,没有很突出的地方,无非先是从天气开始着笔,然后描写自己如何一个人出门散步,“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只要一到了秋天,天气就开始逐渐转凉,料峭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好像是在催促人们尽快换上厚重的棉衣,一个人拄着拐杖到郊外去游玩。在这两句中,最让人叫绝的是第一句中的“催”字,用得可谓是出神入化,立马营造出了一种阴凉之感,也体现出了秋天的寒意。

    当然整首诗最精华的部分是后两句,在诗人看来秋天并不美,甚至秋风还有点管闲事,“最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里一个“管”字用得很巧妙,每年秋天来临之后,秋风也紧随而至,那秋风最爱多管闲事,只要秋风起,不但把枫叶变红了,还让人的头发变白了。深秋季节,秋风渐起,那个时候寒风瑟瑟,枫叶变红了,并且还带来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人的头上,好像在一夜之间使人头发花白。

    赵翼这首《野步》清新脱俗,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也写出了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让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有画面感。可见在清朝的诗人中,赵翼可以算是比较优秀的诗人之一,而这首诗也是写出了新意,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秋天,无论是意境,还是写作技巧都是一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足以媲美唐诗。

    [阅读全文]...

2022-06-30 00:48:22
  • 赵世家原文及翻译(赵世家原文及翻译古诗)

  • 林屋公子

    “赵氏孤儿”的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家非常喜欢的一个题材。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就有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文豪伏尔泰也受其启发创作了诗剧《中国孤儿》;2010年还有陈凯歌导演,葛优、王学圻等主演的同名电影。在不同的作品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有略微区别,但梗概基本都是一致的,而这个故事大纲,则可以追根溯源到《史记·赵世家》中。

    《赵氏孤儿》剧照

    自相矛盾的太史公

    根据《赵世家》的说法,晋国执政赵盾与国君晋灵公发生矛盾,晋灵公多次想杀赵盾未果,反而被赵盾族人赵穿所杀,也就是有名的“赵盾弑其君”公案。之后赵盾立晋灵公叔父晋成公为君,晋成公又传子晋景公。此时,赵盾去世。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盾之子赵朔率领晋国下军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上进行了战争(即邲之战);战后赵朔娶了晋成公姐姐为夫人。也就是同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想诛灭赵氏。

    当初赵盾还做过一个梦,梦见晋国赵氏始祖叔带抱着自己的腰痛哭,之后又大笑着拍手叫好。赵盾对此进行过占卜,结果是龟甲上的裂纹中断,但后来又恢复了。赵氏的史援认为这个梦是凶兆,赵盾的过错会应验到他儿子身上,到了他孙子那一代时,赵氏家族则更加衰落。果然,此时屠岸贾正是想清算当年谋杀灵公的人,他对各位将领提出:“赵盾虽然不知情,但却是叛党的首领,既然他弑君了,他的子孙怎么还能在朝为官?所以请诛杀他们!”

    只有大夫韩厥表示反对,他认为:“灵公遇害时赵盾并不在场,先君不是认为他无罪吗?现在大家要诛杀他的*,那是违背先君的意愿作乱;而且还不请示国君,这不是目中无主吗?”屠岸贾不听,于是韩厥通知赵朔快跑。但赵朔却不愿意,他对韩厥说:“您一定不会让赵氏的香火断绝,那么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韩厥答应他的要求,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果然不经请示,就私自率领将领在下宫袭击赵氏,杀死了赵朔和他三位伯父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盾的父亲赵衰在晋国时就生下了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之后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到翟国,翟国攻打廧咎如得到一对姐妹,赵衰娶了姐姐生下赵盾,重耳则娶了妹妹。赵同三兄弟与赵氏族人均死于下宫之变,只有赵朔夫人赵庄姬身怀六甲,因为躲到侄子景公宫中才免祸。

    此外,赵朔还一个朋友程婴和一个门客公孙杵臼,他们也没有死于这场动乱。后来有一天他们见面了。公孙杵臼问程婴:“您怎么不为赵氏而死?”程婴说:“赵朔妻子有身孕,如果是男孩我就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去死吧!”公孙杵臼没有说话,但他确信程婴是自己的同道,而不去做以卵击石的牺牲。不久之后,庄姬生下一个男孩,这事让屠岸贾知道了,于是就去宫中搜查。庄姬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婴儿未出声而躲过了搜查。程婴也听说此事,于是找来公孙杵臼商量。公孙杵臼提出牺牲自己,请程婴来接受更难的任务。

    于是两人在外面找了个婴儿,给他穿上好看的衣服藏在深山。然后程婴就从山中出来找到将军们,说自己知道赵氏孤儿与公孙杵臼在一起,要求以千金报酬来告知他们的藏身地。于是大家一起找到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小人,当初与自己一起藏匿赵氏孤儿,现在即使不能抚养,又怎么忍心出卖呢?然后他抱着婴儿大哭:“苍天啊!孩子有什么罪呢?请你们放过他,杀了我就行吧!”将军们怎会答应?于是把公孙杵臼和婴儿都杀了。

    又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占卜的结果是大业的子孙作祟。大业是嬴姓始祖,秦国与晋国赵氏都是其后代。景公问韩厥怎么回事,韩厥当年受赵朔之托,也知道赵氏孤儿的情况。于是他说:“大业的子孙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是赵氏吗?嬴姓当年辅佐商、周天子,到叔带时离开周王朝到晋国辅佐文侯,得以立赵氏,直到成公时都没有断绝香火。而君上您却灭亡了他们家族,晋国人都感到悲哀,所以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吧。希望您好好考虑!”

    景公感叹道:“那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见到机会到了,赶紧将实情告诉景公。于是景公决定恢复赵氏孤儿的贵族身份,程婴就带着一直藏匿的赵氏孤儿赵武进宫了。当时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病情,景公叫赵武出来与他们见面。将军们非常尴尬,纷纷推脱说:“这都是屠岸贾假传君命!如果不是君上您有病,我们也会主动请立赵武的。现在您的命令不正是我们的心愿吗?”程婴、赵武就率领将军们攻灭了屠岸贾,景公也把赵氏封地还给了赵武。

    又过了五年,赵武年满二十岁行冠礼。程婴见到赵武已经成年,于是说:“当初下宫之变时,大家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只是想将扶立赵氏;现在您已经继承祖业,我也该到地下向赵氏和公孙杵臼报告了吧!”赵武叩头痛哭,认为自己宁愿受苦也要报答程婴一直到死,请求程婴不要轻生。但程婴却铁了心,他说:“杵臼认为我能完成大事,这才先我而去;如果我不回去复命,他会认为我没完成任务!”于是自刎而死。之后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

    《史记·韩世家》则与《赵世家》说法类似,只是内容相对简略;而《晋世家》却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了赵同、赵括兄弟,并且灭亡他们的家族。韩厥说:“怎么能忘记赵衰、赵盾当年的功劳,使他们断绝香火呢?”于是晋君就让赵氏庶子赵武继承赵氏,并且封给他城池。《十二诸侯年表》也与《晋世家》一致。可见,《晋世家》相对于《赵世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下宫之变的发生时间,此说应当另有所本。

    《元曲选》中《赵氏孤儿》插图

    偷情、内讧、阴谋引发的灭门血案

    《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赵同、赵括兄弟,这种说法应该可以上溯到《左传》,这也是对“下宫之变”最早的记载。那么,《左传》对赵氏孤儿记载如何呢?

    春秋晋国实行军政合一的“三军六卿制”,国家军队被分为三个军,由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六人统领,他们同时又是国家卿士(相当于宰相),其中以中军将为首*执政。公元前601年,此时晋国的中军将是郤缺,他提拔了赵盾之子赵朔为下军佐。那么赵盾可能在此年去世或者退休,而晋成公要到明年才去世,然后晋景公即位。而在赵盾在去世前,已把公族大夫让给三弟赵括,即让赵括作为赵氏的宗主。

    与《赵世家》不同的是,赵衰先娶廧咎如女子生赵盾,而在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后,才娶晋文公女儿赵姬,生下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所以这三人都是赵盾的异母弟。此时赵盾已经去世,而此三人都还健在。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赵朔担任下军将,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赵同担任下军大夫,作为卿士的辅佐。尽管从*职务来看三兄弟都不如赵朔,但此时赵氏宗主仍然是赵括。

    但在八年以后的晋齐鞍之战中,则没有了赵朔的下落。下军将换成了当年的赵朔副手栾书,而下军佐却没有记录,那么赵朔在此之前已去世或因病退休,这里也与《赵世家》不同。一年后,晋景公为了表彰鞍之战的战功,将军队编制扩充到六军十二卿,其中提拔赵括为新中军佐、赵穿之子赵旃做新下军佐,此时下军佐仍然没有记录。考虑到赵朔离职后应由赵氏来顶替,这位没有记录的下军佐应该就是赵盾二弟赵同,此时赵氏以赵同最为年富力强。

    因为赵朔的离职,儿子赵武年幼,所以不管是此时赵氏的宗主,还是赵氏在晋国军政界的第一人,都与赵盾这支没有了关系。但此时发生了一则桃色新闻,原来在公元前587年,赵朔的遗孀庄姬耐不住寂寞,居然与丈夫的小叔赵婴齐勾搭上了,此时赵朔当已病逝。次年,赵同、赵括得知此事,觉得弟弟败坏门风,下令将其放逐齐国。赵婴齐其人虽然作风不检点,但智谋却要强过两位兄长,他请求兄长原谅他,并提醒说如果他不在,栾书将会作乱。

    栾书在鞍之战中尚且还是下军将,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居然成为了一把手中军将,可见此人甚有手段。赵婴齐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赵氏家族在赵盾时就如日中天,早已遭到其他家族的忌恨。赵朔、赵婴齐尚能协调各方面关系,但赵同、赵括却是脑子一根筋的人,毫不掩盖自己的权力欲。之前六卿里还只有赵氏一*,现在扩张到十二卿,却一下被赵同、赵括、赵旃占据了三*,自然更加引起其他家族的仇恨。这些《赵世家》也没有记录。

    公元前583年,失去了丈夫和情人的赵庄姬率先发难,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并找到栾书与另一家族郤氏作证。于是晋景公派兵讨伐赵氏,杀赵同、赵括。赵朔于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离职,极有可能是英年早逝。而下文公元前542年时,赵武年龄尚不到五十,所以赵武出生年份应该在公元前591年—公元前5*之间,在下宫之变时大约八岁,还跟随母亲住在晋景公宫中。赵姬也不太可能是晋景公姑母,更可能是晋景公的姐姐。

    赵同、赵括被杀后,晋景公想把赵氏土田赐给祁奚,祁奚推辞了。同时韩厥出来为赵氏说话,他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居然没有后代来继承,那么有功劳的人多害怕啊?三代都能保持几百年之久,难道没出过*的君王吗?这都是靠祖先的贤明啊!”晋景公觉得有道理,于是又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并归还了土田。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83年的下宫之变后,此时年幼的赵武已经成为赵氏宗主,这又与《赵世家》不同。

    以上就是《左传》中的“赵氏孤儿”故事,相对于《赵世家》内容就*实得多。起因就是一位寡妇与小叔私通,小叔被两位兄长赶跑,寡妇寂寞难耐,遂诬告另两位叔叔谋反。栾、郤等家族早就看不惯此二人,趁此机会将他们一窝端,但并未波及到整个赵氏家族,不但幼年的赵武毫无惊险,甚至赵旃都没受到牵连。而赵旃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杀害晋灵公的赵穿。成公、景公父子即位本身就来源于赵盾、赵穿之功,自然不会清算二人后代。

    至于屠岸贾其人,即使存在,也不会有太大作用。如前所述,晋国实行的是“三军六卿制”,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六卿之手,虽然有掌管刑罚的司寇,但并非重要官职,《左传》甚至没有记载过何人任过此职。《国语·晋语》记录了晋文公父亲晋献公去世时,大臣里克派一个叫屠岸夷的大夫去翟国迎接重耳即位。屠岸氏在先秦文献就此一见,而屠岸贾的记录也只存在于《赵世家》《韩世家》中。下宫之变时真正掌权的是中军将栾书。

    既然赵武继嗣在下宫之变后接踵而至,所以程婴与公孙杵臼更无活动空间了,此两人当系虚构人物。从春秋中期社会形态来看,公孙杵臼、程婴这种性质的门客、友人,在当时也不会存在。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体还是宗族(文献称“氏”或“族”),如果公孙杵臼和程婴是春秋人,应该都有自己所在的宗族,而不会个人依附于赵氏。之后两人又躲在深山,这在生产力落后、需要家族共耕的春秋时期,个体家庭或个人都是难以独立生存的。

    至于韩厥,他才是赵氏得以复兴的首要功臣。他是当时晋国韩氏的宗主,在鞍之战后,又出任十二卿之一的新中军将,但其起步很早。据《晋语》,韩厥步入政坛出任掌握军法的司马,正是来源于公元前615年时赵盾的举荐,所以在三十二年后,他仍然能够投桃报李,出面扶持赵武,为赵盾的后代保留了贵族爵禄。景公本身也没有必要废除赵氏封地,相反留下来制衡其他卿族也不错。后来韩、赵两氏互相扶持,直到三家分晋。

    综上,从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看,《赵世家》《韩世家》的讹误特别明显。实际上,前人就往往以《左传》纠正《史记》之误。如唐人孔颖达就说“马迁妄说,不可从也”,清人梁玉绳、赵翼、马骕及今人杨伯峻等都支持这个观点,这应该算是比较主流而科学的观点。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如清人高士奇说“千古疑案,自当两存之”,明人王樵甚至认为屠岸贾杀赵朔与庄姬杀赵同、赵括并非同一事件,但这些都不太具有说服力。

    程婴像

    “赵氏孤儿”的N张面孔

    当然,《左传》也未必完全可信。比如叙述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冲突中,赵盾屡次劝谏灵公改正错误,灵公竟派遣刺客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在上朝前很早就抵达赵盾家,见到赵盾已穿好衣冠坐着打盹了。鉏麑感慨自己刺杀贤臣不忠,放弃使命又不信,干脆自杀了。鉏麑死前的想法史官怎会知道呢?童书业先生就指出:“这件事《左传》的记载很偏袒赵氏,实在是很不可信的。”故《左传》就一定程度偏离了史实,而《赵世家》则显得更不合逻辑。

    那么,太史公为什么会要记录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呢?其实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在《史记》中并不罕见,而太史公作《史记》的一个态度就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将不同的资料收录于不同的篇章中,以待读者自己判断。实际上,以太史公的才智并非不能觉察到赵氏孤儿故事的虚构性,但其却对故事中的许诺、报恩、忍辱、复仇等内容主题大为感动与赞赏,所以才将其录入《赵世家》,但作为晋国史主线,仍以《晋世家》为主。

    其实单从《赵世家》的文本内部也可以发现其传奇性,即它先后用了先后四个梦境来贯穿全篇。第一个梦就是赵盾梦叔带的事,之后赵氏中衰并复兴;第二个梦是春秋后期赵鞅梦见自己到上帝那游玩,之后赵氏灭范、中行氏,奠定分晋基础;第三个梦是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梦见一位嬴姓少女鼓琴,之后赵国废嫡立幼,开始衰落;第四个梦是战国后期赵孝成王梦见金玉堆积如山,之后赵国丧师于长*之战,此后一蹶不振。

    这四个明显带有预言色彩的梦,当然并非历史实录,而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时赵地人有意识的民间创作。*人李景星《史记评议》中有过非常精彩的点评:“尤其妙者,在以四梦为点缀,使前后骨节通灵。……以天造地设之事,为埋针伏线之笔,而演出神出鬼没之文,那不令人拍案叫绝。”可见,记录整个赵氏孤儿的传说,不但不是太史公的败笔,反而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名副其实。

    既然《赵世家》这部分内容取材于赵地民间传说,那么故事当然会有意识地掩饰赵国先人的负面消息。春秋晋国人尚且把这次事件称作“孟姬之谗”,认为赵庄姬正是引起这件事的罪魁祸首,但在《赵世家》中,赵庄姬却成了一个可怜的寡母。为了缝合赵武于公元前583年被立嗣的历史记载,又把下宫之变时间提前到了公元前597年,也就是《左传》中赵朔最后一次登场的年份,而设计将赵朔、赵婴齐两人也死于了这场*。

    其实,在《国语·周语》中倒是有个与赵氏孤儿类似的故事,国人暴动时周厉王出奔彘地,太子静躲在召公虎家。愤怒的国人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说:“过去我多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以致罹受此难。现在假如太子被杀,大王会认为是我在泄愤。侍奉国君遇到危险不埋怨,有怨气不应该发怒,何况自己侍奉的是天子?”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儿子顶替,等太子静长大后召公虎扶立他即位,也就是周宣王。

    还有一件是《公羊传》记录的故事,说的是春秋初年鲁孝公年幼时,邾国国君邾颜公的女儿是鲁国国君夫人,算起来是鲁孝公的母亲或祖母。邾颜公仗着女儿把持后宫,居然奸淫了鲁国九位公主,之后索性派坏人想杀掉孝公。孝公一位臧氏奶妈听说有坏人来,于是就把自己儿子留在寝宫替代,而抱着孝公找到鲁国大夫鲍广父和梁买子,并最终通过周宣王除去了邾颜公,鲁孝公得以复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语》的召公虎和《公羊传》臧氏母交出的都是自己的儿子,而在《赵世家》中,程婴与公孙杵臼找来的却是别人的儿子。《公羊传》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国语》的儒家观念较重,也被称为《春秋外传》。这表明,程婴、公孙杵臼的报恩观念虽然不受正统儒家的认可,但却可能更符合战国秦汉的下层民众思想。那么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虽然并非是真实的春秋历史,却是反映战国秦汉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比太史公稍晚的大儒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两部历史文献,也记叙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新序·节士》中赵氏孤儿的记录与《赵世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后面还加上了刘向的评论,刘向认为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笃守信义的忠诚之士,但程婴没必要为向死者报告而自杀。而《说苑·复恩》虽然故事脉络与《赵世家》也基本一致,但叙述的主角却变成了韩厥,其中为韩厥加入了不少言论,最后刘向评价韩厥可谓是不忘恩。

    太史公记录赵氏孤儿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正是为后世提供优秀的文学素材。刘向已经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初步演绎,但真正把这个故事传播到家喻户晓的,还要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这个时间诞生并发扬并不是偶然,因为它的主题正适应蒙元统治下的*心理。它的内容相对于《赵世家》又有较大改变,甚至有些完全背离史实,但却又通过设计煽情场面、增强伦理冲突、塑造道德典范,变成了一幕善恶有报、赏罚分明的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史》(校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王利锁:《刘向对赵氏孤儿故事的两种叙述》[N],《中国艺术报》,2013年4月10日。

    [阅读全文]...

2022-07-06 05:59:45
  • 描写赵州桥的古诗句

  • 描写赵州桥的古诗句

      1.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

      3.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送吴七游蜀)骆宾王

      4.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

      5.山步溪桥又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僧廊偶为题诗入,鱼市常因施药留

      6.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7.雁齿小虹桥,垂檐低白屋。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8.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感怀)董思恭

      9.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张旭

      10.遇圣人知幸,承恩物自欢。洛桥将举烛,醉舞拂归鞍。(东都酺宴四首)张说

      11.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12.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13.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

      14.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杜甫

      15.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宋之问

      16.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华观)陈子昂

      17.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

      18.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

      19.涧险泉声疑度雨,川*桥势若晴虹。(游石淙山)张昌宗

      20.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21.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杜审言

      2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3.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24.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旗。(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

      25.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送赵司马赴蜀州)宋之问

      26.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

      27.上有天堂,下有赵州桥。

      28.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29.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30.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31.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阅读全文]...

2022-02-03 03:32:05
  • 吴均经典诗句

  • 经典
  • 吴均经典诗句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2、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吴均《采莲》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

      4、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7、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吴均《咏雪》

      8、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吴均《赠王桂阳》

      9、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10、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吴均《胡无人行》

      1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阅读全文]...

2022-05-31 00:24:41
  • 赵令畤 蝶恋花·其二_绝句其四古诗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赵令畤 蝶恋花·其二》,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蝶恋花其二》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

    赏析:

    这首词描写闺中思妇伤春怀远的愁情怨绪。上片借杏花以写伤春悲情。欲减而实未减,显出节候的无常与心情的无奈。不卷者,讲珠帘垂挂而不卷,那人却躲在闺房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强调残余杏花能开几时的惜花情绪,花几许恰是暮春物象变化的典型特征,隐喻了深闺思妇如花青春犹如杏花之凋零!啼痕意象兼融人花,淋雨的花瓣儿如花啼泪痕,深闺思妇惜残红坠地而自伤落泪,人与花同命相怜,只恨清明时节凄凉细雨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令思妇怕见落花而躲在闺中深深处。下片借飞燕以抒怀远愁绪。宿酒、尽日三句,写思妇闭锁深闺的重要原因,恼破春情绪,春情缭乱恼煞人,即眷恋夫君的情怀难以按捺,于是借酒浇愁忘忧,宿酒过量而醒迟。酒醒后,尽日唯一缕沉香相伴,其孤寂可知。飞燕句将恼怨发向飞燕,它将夫君归家的喜讯传错,让自己空欢喜一阵,实烦恼一番,实在难堪!真是怨奇而情深。最后以小屏风之景结思夫君之情:西江路,即广西苍梧一带之西江,恰是词人宁远军承宣使任所地域。词人以悬想、虚设深闺思妇神往西江路怀念自己的方式,抒写了词人对闺中爱侣的深切相思。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和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余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

    是不是觉得赵令畤 蝶恋花·其二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蝶恋花唯美伤感句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6-08 18:10:48
  • 赵翼:论诗

  •   《论诗》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6-29 04:37:06
  • 吊灵均全诗赏析

  • 吊灵均全诗赏析

      吊灵均

      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沈。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注释:

      ⑴吊:凭吊,怀念。灵均:指屈原。《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⑵沈:即“沉”。

      赏析:

      《吊灵均》是唐代诗人王鲁复的作品。这首诗写屈原虽自沉汨罗江而死,但其道永存,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深深敬佩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

      屈原早年即因学问渊博和长于辞令而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曾任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先振兴楚国而后统一天下。结果,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等,联合起来攻击屈原联齐抗秦外交政策。昏庸贪婪的楚王终在内惑外骗中背齐和秦,于公元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把激烈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放逐到汉北(今湖北、河南交界一带),是年屈原39岁,正当盛年他和祖国一起走向不可复回的悲剧之路。待到楚怀王觉察受骗,一气之下去攻打秦国,却遭秦与齐的夹击惨重挫败。这时楚怀王才想起起用屈原。屈原爱国心诚不计旧怨,受君命出使齐国和好,事成归国。时隔不久,秦强召楚怀王亲到秦地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会秦昭王。楚怀王不听屈原的苦苦哀劝,听信庶子子兰的怂恿亲去武关,一入关即被秦兵生擒,5年后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后又轻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鄂渚(今湖北武昌县境内),继而更加远逐到溆浦(今湖南中部)。当屈原负冤含悲走到湘水附*的汨罗江时,闻迅秦将白起率兵攻下楚都郢城(今湖北荆州至当阳间),想到国破家亡自己已报国无门,美好的政治理想已完全破灭,断然怀石沉江以身殉国,享年63岁。其时为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夏历五月初五日。综观屈原的一生,诚如四川秭归屈原祠衣冠冢内柱的楹联所说:“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其人虽已远,其精神却永存。古来凭吊屈原、歌咏屈原之作不知凡几,有人崇仰其不朽的爱国情操,有人为他的孤忠抱不*。这首诗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这两句写汨罗江水的深沉万古不变,但它淹没不了骚人屈原的高风亮节。句中的“汨罗”,江名,在今湖南东北部,江有二源,一出江西修水县,一出*江县,古称汨水、罗水,西流至湘阴县入洞庭湖。据说屈原是自投汨罗而死。“骚人”,即骚体诗人,这里指屈原。屈原把中原传统文化和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结合一体,创造了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化神州传说,塑造出许多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热爱祖国人民的深刻思想和充沛激烈的情怀与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使屈原的《离骚》等作品,遂得与《诗经》并称,世代流传。上句极写出汨罗江的深远流长,为下句作铺垫,不管汨罗江有多深,年代有多么久远,而骚人屈原的道却永远也不会沉没,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屈原在他的《离骚》等作品中,总结了许多经世治*之理,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他的所谓“道”,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其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可见,屈原之道,是爱国之道,强国之道。在本诗的作者看来,这种“道”,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是永远不会被尘土埋没,不会被江水淹没。屈原之道永存,屈原精神永存。

      “明明唐时月,应见楚臣心。”这两句承上句而来,意为从光辉灿烂的唐时明月就可以看到屈原那颗与日月同辉的心。句中的“明明”,明亮的意思;“楚臣”,指屈原。“楚臣心”,指屈原的爱国之心,与上两句中的“骚人道”是融为一体的。这两句与上两句相对应。上两句是从时间的久远来说明屈原之道永存;这两句则更进一步,从广阔的空间来说明屈原的一颗忠君爱国之心永在。这两句亦有所本。《史记·屈原列传》载:《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濯淖于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唐代,诗人借日月来抒怀,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作者将皎皎日月与屈原的爱国之心联系起来,更具有诗情画意和深刻含义。

      这首诗简洁、明了,含义深刻。短短二十字,将屈原的忠君爱国的道义作了充分的褒扬,把它看成是与宇宙同在。俗语说“公道自在人心。”屈原自投汨罗,是对楚国国王昏庸、奸佞当道,国将不国的无声抗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历代诗人无不凭吊屈原,一洒同情之泪。唐朝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云:“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唐朝洪州将军《题屈原祠》云:“行客漫陈三酹酒,大夫原是独醒人。”宋代张耒《和端午》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龚文选《仰屈原庙》亦云:“一生抱鲠骨,九死等鸿毛。独恨娥眉妒,汨罗涌怒涛。”等等,对屈原的遭遇十分同情,对屈原的人格十分推崇,和王鲁复的诗意如出一辙。

    [阅读全文]...

2022-07-19 02:26:12
诗人赵均的古诗 - 句子
诗人赵均的古诗 - 语录
诗人赵均的古诗 - 说说
诗人赵均的古诗 - 名言
诗人赵均的古诗 - 诗词
诗人赵均的古诗 - 祝福
诗人赵均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