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行唐杜牧写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行唐杜牧写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行唐杜牧写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行唐杜牧写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行唐杜牧古诗集锦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行唐杜牧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山行唐杜牧古诗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别杜牧古诗
赠别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小学生古诗词阅读为什么难?
因为,既要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又要了解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举个例子来看。
《山行》(唐·杜牧)这首诗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目问: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第三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来时的哀伤叹息。
A选项的前半句话,实际上是要求孩子理解古诗句的内容,知道写了什么;后半句话要求我们了解诗句的前后关系(或者说结构关系)。
通读全诗,可以知道这首诗的确描写了山林的秋天景色;接下来,关键是破解第四句诗。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眼前见到的明明是霜叶,为什么想到二月花——春天的花儿呢?
原来,这秋天的枫树林,经过霜打之后的片片红叶,红得太艳丽,太可爱了,诗人忍不住想到了春天的花儿。
于是,诗人内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忍不住说,这霜叶比起二月的花儿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也就是说,我太喜爱满眼满眼的红枫叶了,它们比二月的红花还要红艳,还要美丽!
品到这里,我们也就能明白,第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枫树林的热爱,这是整首诗最重要的情感,自然也就是中心了。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说,第三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烘托的作用。要从整首诗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
的确,第三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叙述了自己停下车马,停下脚步,原因正是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以自己的行动,烘托出秋天的枫林惹人喜爱。
这样看,B选项也是正确的。
那么不正确的只剩下D选项。
我们验证一下。
D选项说,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来时的哀伤叹息。
很显然,这个选项,只根据诗歌中的“寒山”“霜叶”,仅从表面好意思,就得出“这是诗人对秋天的哀伤叹息。”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寒山,虽然说的是深秋季节的山,但从整首诗看,重点句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古诗词品读,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哦。
你学会了吗?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点赞、关注、转发,有问题可以私信我。
今天跟大家分享杜牧的《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的题目是《七夕》,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在传统中国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节日,就叫七夕节。这个节日来源于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所以最*几年有商家就宣传说这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是呢?我个人其实不同意,为什么呀?因为如果是情人节,必须是一对儿有情人共同参与的节日吧?
比方说咱们这个节目一开始正好赶上正月十五元宵节,那还真有点儿情人节的意味,因为那天晚上不宵禁,大家都出来赏灯,青年男女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见面,这就是所谓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但七夕不一样啊,七夕它是专门属于女性,特别是女孩子的节日,公开的活动就是女孩子们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像织女乞巧,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唐朝有个小神童叫林杰,写过一首《乞巧》诗:“七夕今宵望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那才是七夕节的正解,如今也选进了小学课本。这个活动根本就没有男孩子参加,也不允许男孩子参加,所以如果说它是中国的女儿节,倒还差不多。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又始终觉得它和爱情相关呢?因为牛郎织女正是人们心中的一段佳偶啊!
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牛郎织女其实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形象代言人哪,他们本本分分、苦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却免不了受外界打压,经历种种磨难,这不就是普通老百姓经常体会到的生活困境吗?更重要的是,尽管他们遭遇不幸、被迫分离,一年只能相见一次,却还是彼此守望、彼此忠诚,这就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样坚贞的爱情当然会让古人特别是在婚姻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孩子羡慕,所以七夕节公开的活动是乞巧,但背后女孩子也都在偷偷地乞求爱情。什么样的爱情呢?“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一生的幸福。那这样的祈祷谁都希望它实现,但是呢,生活又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我们今天讲的这首《七夕》不是一个爱情的赞歌,而是一首七夕梦想幻灭的诗,怎么写的呢?先看第一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
所谓“银烛”就是白色的蜡烛,而“画屏”则是画着图案的屏风,秋夜之中,银烛高烧,摇曳的烛光让屏风上的图画都显得那么幽冷。这句诗写得真好,好在哪啊?本来银烛和画屏都是美的、华丽的,象征着富贵人家精致而奢侈的生活,但是呢,诗人加上了一个名词“秋光”和一个做动词用的形容词“冷”,一下子,整个感觉就变了吧,为什么呀?
因为秋天本来是凉的呀,银烛象征着黑夜的到来,秋夜还要更凉一些,秋属阴,夜又属阴,银珠的银色还属阴,全是阴性的,冷色调的,这样的冷色调和画屏这个华丽的暖色调撞色,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违和感,什么违和感哪?就是所谓繁华背后的冷落凄凉啊!所以这句话一出来,整首诗的基调也就奠定了。就是在这样既华美又幽冷的氛围之中,主人公登场了,怎样登场的呢?
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场景从室内转到室外了,一个美人儿从画屏背后走了出来,正拿着轻罗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想想看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美呀?中国古代有用美人的服饰来代指美人的传统,比方说《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就是“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华美的服饰本身就是美人的外在象征,那这首诗里的美人儿既然拿着轻罗小扇,应该本身也像轻罗小扇一样轻盈、俏丽吧?而“扑流萤”呢,又是那么可爱的动作,那么富有女性气息,其实就是夜间版的宝钗扑蝶嘛。
可是你再仔细想,这句诗真的只是美吗?不尽然吧,还有深深的寂寞吧?为什么呀?因为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太有象征意义了。扇子嘛,本来是夏天纳凉用的,此刻已经是七夕了呀,秋风凉了,怎么还会出现扇子呢?因为秋扇见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啊!
当年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之后,曾经自比秋扇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也号称是中国最早的宫怨诗啊。从这首诗出来之后,秋扇见捐也就成了美人失宠的代名词。那流萤又是怎么回事呢?流萤意味着荒凉、意味着人迹罕至啊!中国古代人一直以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是草变的,这当然不科学。
我们如今都知道,萤火虫它不是草变的,之所以容易出现在荒郊野外、杂草丛生的地方,是因为它害怕光嘛。但是就算古人不懂光污染,他们至少注意到了一个事实,就是人越少的地方,萤火虫才越多。那如今这萤火虫居然飞到了美人面前,这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美人这里一定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呀!
我们之前讲刘禹锡《乌衣巷》的时候,曾经说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一句话就透露出朱雀桥的冷落了,因为如果桥上车马簇簇,肯定不会长出闲花野草。同样,一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也就透露出美人深深的失意。她的画堂已经好久无人来访了,它就像秋天的轻罗小扇一样,早已被人抛弃。她挥动着轻罗小扇扑打流萤,本身是静极思动,要打发走这寂寞的时光,可是呢,她越是动就越凸显出这个地方的寂静,同样这场景越是美,也就越凸显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啊!那扑着扑着美人累了,坐了下来,于是呢,也就引出了后两句诗: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是什么呀?天阶是皇宫里的台阶呀!那到这儿一切真相大白了,原来女主人公是一位宫娥呀,怪不得她身处的环境那么华丽,而她本人又是那么寂寞!她就坐在宫殿的台阶上,夜越来越深,天越来越凉,她还是不想回到屋子里去,因为屋子里面是“银烛秋光冷画屏”。她原本就是受不了那一份清冷才出来的,可是呢,外面同样的冷。如果说秋夜像水一样凉,那么皇帝的恩情就像冰一样冷啊!
正是在这样凄清的环境里,在这样凄凉的心境之下,宫娥抬起头来,久久地望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深宫寂寞呀,本来对时间并不敏感,可是这一天不一样,这一天是七夕呀,这是牵牛织女相会的日子,想来这宫娥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应该也乞过巧,也暗暗期待过爱情吧?那如今在宫里头,再过七夕,怎能不让她心生感慨呢?牵牛织女远隔天河,还能一年相会一次,而她和皇帝呢,却是咫尺天涯呀,这样看来倒是牛郎和织女更值得羡慕啊!
那你说这里头有没有哀怨?当然有吧。有没有期盼?当然也有吧。可是呢,诗人什么都没说,一腔心事就在“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字之中,这就叫做含蓄蕴藉、意在言外。按照《红楼梦》里香菱的说法,就像一颗青橄榄哪,仿佛有千斤之重,越嚼越沉、越嚼越有味道。
那整体看下来,这首诗像不像我们之前讲的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两首诗都是宫怨诗,时间都是秋夜,场景都是宫殿外面的台阶,动作都是举眼向天,所不同的是什么呀?李白的诗啊玲珑剔透,真如水晶心肝、玻璃人,而杜牧的诗呢,是以丽景写哀,是一个着色美女。其实无论哪一首,都当得起“清丽隽永、妩媚风流”这八个字。那如果一定要比呢?到底哪个更好?我个人的意见啊,还是李白更好,为什么呀?
因为李白结在了“玲珑望秋月”上,秋月是什么?秋月是非特定意象,它的象征意义更丰富,涵盖的感情也更广泛,你可以理解为宫娥望幸,也可以引申为一个人对理想、对爱情、对一切美好事物和美好情感的追求,真是千人千解,耐人寻味。而杜牧结在了哪呢?他结在了“坐看牵牛织女星”上,牵牛织女是特定意象,它的象征意义更明确,它涵盖的感情就相对窄一些,你只能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因此它就显得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飘。但是,话又说回来,毕竟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七夕”呀,爱情的坚贞、婚姻的忠诚又何尝不是人类自古及今一个永恒的话题呢?所以仍然是一首绝妙好诗。
在古代呀,宫廷里头过七夕最热闹,又是张灯结彩,又是指天誓日,但是呢,宫廷里的情感却又最稀薄,即使得宠如杨贵妃,最后也不免“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命运,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相比之下,每天为柴米油盐操心的贫贱夫妻,可能没有“七月七日长生殿”那么多浪漫的事儿,但是呢,却更容易心意相通,乃至至死不渝。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品读唐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在骊山上,有温泉,天宝年间唐玄宗常携杨贵妃和官员宠臣来此游玩。
"长安回望绣成堆",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句意为:在长安城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
"山顶千门次第开","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这一句是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上迎接荔枝的到来,所以山上的宫门一层接着一层地打开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一骑红尘,指送荔枝的人骑着快马奔弛而来,扬起灰尘。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唐玄宗就命地方官从涪州送到长安,沿途设驿站,用快马飞驰接送,以保证荔枝的鲜美。因此,每当杨贵妃看到一骑飞奔而来,便会心一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驿站的快马走传如飞,人们只当是官府又有紧急公文,没有人会知道这是进贡的荔枝送到了。只有骊山高处的杨贵妃对此心照不宣。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清 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 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 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金 谷 园
唐代: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唐代: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太*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
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唐杜牧写的古诗意思
出行唐杜牧古诗的中心意思
山行唐杜牧的古诗配画
秋夕唐杜牧的古诗意思
古诗山行唐杜牧的斜读音是
古诗山行唐杜牧的诗带拼音
古诗杜牧的山行诗意
山行.(唐)杜牧的古诗
山行的古诗唐朝杜牧
古诗唐杜牧秋夕的诗意
唐代古诗杜牧作的山行
绝句古诗唐杜牧的诗意
归家唐杜牧的古诗诗意
杜甫山行的古诗意思
芭蕉的古诗杜牧意思
杜甫的诗山行古诗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古诗意思
露思唐杜牧的古诗
山行杜牧写的古诗
山行古诗杜牧的词
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寒山唐杜牧的古诗
山行杜牧古诗的配画
杜牧的古诗山行图片
清明唐杜牧古诗带拼音的诗意
古诗山行杜牧的诗句
杜牧的古诗山行朗读
古诗山行杜牧的视频
播放山行杜牧的古诗
最惊艳的八次初见古诗
咏鹅的古诗画一幅画
浙江桐庐的古诗
留在家乡的古诗词
一些创作背景有趣的古诗
乞巧古诗的正确读音
让你印象最深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三首古诗和背后故事
十一结婚的古诗
写灾情的古诗
植物相关联的古诗
古诗词的高洁植物
山中是不是描写秋天的古诗
形容玉兔与月饼的古诗
抓娃娃的古诗
关于思清的古诗
赞美常青树的古诗词
夏景遽如许的古诗视频
站直了做人的古诗
带有昽字的古诗词
描写灌县和青城山的古诗
写愁的古诗词整首短一点
洁白无瑕的花古诗
大好河山的古诗三首
适合古诗江南逢李龟年的音乐
古诗词里有酒的名字
春天蓬勃生机的古诗
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报
和酒有关的古诗文
古诗中的*仄搭配
形容漂亮姑娘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