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关于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1) 语录(15) 说说(42) 名言(1k+) 诗词(676) 祝福(4) 心语(1)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李清照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欢迎浏览。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作品鉴赏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悠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作者简介

      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阅读全文]...

2022-02-08 05:06:15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

      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

      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

      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

      怎么渡?

      (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阅读全文]...

2022-06-24 19:30:51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李清照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

      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

      8、误:不小心。

      9、藕花:荷花。

      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

      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

      一直玩到日暮时分,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m.ju.51tietu.net)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阅读全文]...

2022-02-10 01:30:33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 阅读,语文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下面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参考!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解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

      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阅读答案:

      试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3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2: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个人资料: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阅读全文]...

2022-02-19 01:53:16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李清照的《如梦令》只有两首,一首是描写春天的“昨夜雨疏风骤”,另一首就是课文编选的描写夏日生活的“常记溪亭日暮”,两首都是易安的“少女之词”,传递着相似的少年情怀,前一首恰好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阅读、填词翻唱,用它来体会少年的烂漫与放纵,以及词如何严格按照词牌来填。

      都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婉转悱恻的李易安却把少年的欢乐谱写得那么有声有色;都问“夏天为什么缺少诗意”(孙绍振), 窃窃欢笑的李易安那一场“常记”的溪亭盛宴却比夏天本身还要意蕴悠长。

      魅力何在?

      除了清词“对瞬间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就在于李清照突破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定论,不但让“画”变成了“回忆中的画”,而且这回忆竟然超出了“画”的视觉形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意象场,带动读者的心一起来分享、透视那一场少年心灵的“动画”。

      几乎所有的鉴赏者都关注到“常记”的起法是一种追述,“自然、和谐,面对知己娓娓地叙述(《唐宋词鉴赏辞典》)”;“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百家讲坛》,康震),可他们却鲜有关注这种追述的好处。“常记”的妙处何在?“记”,就是回忆。人们常说,失去过才会懂得珍惜。事实上,我们回忆中的景总比眼前的景更有情有趣,因为回忆的阀门里流淌出来的景,它包含着比现实的景更重要的内心的情绪、情思、情感。那么“常记”呢?自然是“常常回忆”。为什么偶尔想一想还不够,还要常常地回忆? 她的内心宝贝着、珍藏着、珍贵着怎样的追思?一切因为那一场“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醉”字大有文章。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也只不过就是今天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的年龄,这是一个男孩子都要禁酒的年龄,更何况当时对女子的无穷约束呢!虽然清词中不乏纵酒之音:浓睡不消残酒、酒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更喜团茶苦、东篱把酒黄昏后、谢他酒朋诗侣、酒美梅酸、三杯两盏淡酒……可这里的“醉”基本上都是成过家之后作为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自主行为,偶尔一次“浓睡不消残酒”,还是悄悄地、偷偷地、人不知鬼不觉地呼呼大睡,因为成年之后和闺阁生活总是有区别——即使开明的李格非,想来也不会允许李清照小小年纪就成为一个纵情花酒、离经叛道的“问题少女”吧!她连荡秋千见到客人都要“和羞走”(《点绛唇·蹴罢秋千》),更何况呼朋引伴、前呼后拥地在“溪亭”饮到“日暮”呢——“醉”的机会一定太难得,难得到李清照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时时沉浸其中;难得的就像今天的学生某一天集体逃课郊游一样放纵,就像六年级的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样想往。

      接下来所有的文字,都是对“醉”的意象的一气呵成、层层铺排。

      首先是“沉醉”。

      “不知归路”是“沉醉”的直接后果。是迷恋溪亭偷偷饮酒的乐趣不愿意回家;还是把酒当成了营养快线,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尝喝酒就已经被溪亭的景色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连其间,根本就想不起家来了?字面上,“沉”有沉醉 沉浸、沉迷的意思,“沉醉”,说明当时的意识不是很清醒,醉眼朦胧之中,摇摇摆摆之间,痴迷也罢,酒喝多了也好,总之是醉了,深深地醉了,醺醺然“不知归路”,不愿回家。这是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已经突破了画的静态布局,转到了比较强烈的心灵感应上来。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对“不知归路”之“醉态”的具体描写。这是移步换景,是电影蒙太奇,镜头切换之间,一下子闯入了“荷叶罗裙一色裁”的铺天盖地中来。“藕花深处”是什么样子呢?词人根本就来不及细细描述,因为是“误入”——这也突破了“画”的表述极限,词人在这里贴*的不是静态的景,而是视觉变换的`“流动的景”,这种“流动的景”,指挥着“流动的情”:不是“我”的心灵在指挥我的手和脚,而是“我”的脚和手在指挥着“我”的心灵,这个“身不由己”,是“沉醉”的第二层表现:自我的心灵在大自然面前放纵着的审美体验。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简直就是一幅极端“沉醉”的池塘交响乐。小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划到了荷塘深处,举目四望,到处是挨挨挤挤的荷花,原本放纵着的女孩子们慌了神,赶紧向岸边划去,可是越划越乱,越乱越划,已经分不清哪里是荷,哪里是岸了,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划,嘻嘻哈哈地划,东倒西歪地划。几乎就在同时,一个同样的瞬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鸥鹭,彩的罗裙、还有夕阳的余辉,以及富有梦幻色彩的湖面全都晃动了起来,间杂着划桨声、嘻笑声,水声,鸥鹭的扑腾声、鸣叫声,也许还有甜美的歌声,还有相互洒水的惊叫声,以及发现岸边的欢呼声,混杂着荷花清香的少女的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处”迸发出来,视觉、听觉、嗅觉,各种感官动起来,交织起来,自然就带动游者和观者的心也动起来,美好的感觉、欢乐的心情,把有声的“动画”变成了内心世界的“情画”,这种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到文字之外,构成了一个无限快乐、无限优美的意象场,使整个池塘都和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样热闹了起来。这个意象场,用女孩子们的热闹同化着荷塘的热闹,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高潮。

      “对于古典式抒情来说,直接的抒情是比较少见的,情常常与感联系在一起,情感一词可能由此而生。”“情的本性就是动的,故有‘感动’之说,感觉或者感触只有‘动’了起来,才能表现感情”(孙绍振)这恐怕就是古典诗词理论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动情”艺术吧。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阅读全文]...

2021-12-04 14:31:50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

      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译文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阅读全文]...

2022-07-14 17:51:05
  • 如梦令三首全诗(如梦令填词技巧)

  • 李清照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她作有三首《如梦令》,一首比一首醉人!

    我们来看看: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宋]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阅读全文]...

2022-01-14 04:52:42
  • 关于如梦令的散文诗

  • 关于如梦令的散文诗

      如梦令·昨夜子间烦躁

      昨夜子间烦躁,

      又梦两生纷扰,

      辗转已无眠,

      坐叹此生依旧。

      凉否?

      凉否?

      顿觉身上衣少。

    [阅读全文]...

2022-06-02 01:39:21
  • 如梦令诗词英译

  • 如梦令诗词英译

      如梦令

      昨夜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Ru Meng Ling

      ast night the rain was scattered ,

      The gusts strong ,

      Deep slumber did not ease my hangover long .

      I queried the one rolling up the blinds .

      And was told the flowering crab apples h*e kept their prime .

      Do you know ?

      Do you know ?

      Now is the time when green should be corpulent

      And red should be gaunt .

    [阅读全文]...

2021-12-25 02:09:33
  • 《如梦令》诗词的英译

  • 《如梦令》诗词的英译

      如梦令

      昨夜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Ru Meng Ling

      ast night the rain was scattered ,

      The gusts strong ,

      Deep slumber did not ease my hangover long .

      I queried the one rolling up the blinds .

      And was told the flowering crab apples h*e kept their prime .

      Do you know ?

      Do you know?

      Now is the time when green should be corpulent

      And red should be gaunt .

    [阅读全文]...

2022-04-16 06:19:22
当前热门
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 句子
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 语录
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 说说
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 名言
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 诗词
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 祝福
如梦令的古诗长迹西堂日暮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