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古诗插图

关于《清明》的古诗插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清明》的古诗插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清明》的古诗插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清明》的古诗插图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23) 说说(621) 名言(22) 诗词(1k+) 祝福(174) 心语(5)

  • 病牛古诗的插图84句

  • 经典
  • 李纲《病牛》阅读答案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诗作。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该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释]

      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⑴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⑵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⑶但得:只要能让。

      ⑷众生:大众百姓。

      ⑸不辞:不推辞。

      ⑹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病牛》阅读题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看似*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病牛》阅读答案

      (1)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意对即可)

      (2)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连用两个“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意对即可)

      《病牛》作者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12年(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高宗时任宰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余日即被罢,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病牛》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病牛》赏析: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作品。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病牛》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所传诵。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阅读全文]...

2022-03-18 21:28:55
  • 春天的古诗带插图

  • 春天
  •   春天,它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香气,把我们整个地球都迷倒了。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人们带来高贵;它用自己潇洒的情怀,陪小鸟唱歌;它用自己洪亮的声音,向人们呐喊:春天来了。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鸟鸣涧》

      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思》

      唐·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阅读全文]...

2022-03-08 06:44:36
  • 有关夏天的古诗配插图

  • 夏天
  •   夏天是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这个季节,是最充满快乐的。描写的夏天的古来领略下!

      1、《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初夏绝句》

      宋·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初夏即事》

      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夏昼偶作》

      唐·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2、《池上早夏》

      唐·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阅读全文]...

2021-12-31 23:54:14
  • 清明古诗图片及赏析

  • 清明,文学
  • 清明古诗图片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古诗图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破阵子·春景

      【作者】晏殊【朝代】宋代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对照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巧笑着的东邻女伴。在采桑的路上邂逅,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赏析一】

      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春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赏析二】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赏析三】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阅读全文]...

2022-03-20 21:00:39
  • 清明节的古诗和图片

  • 清明节,文学
  • 清明节的古诗和图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清明节的古诗和图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译文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注释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赏析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高翥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高翥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高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高翥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高翥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高翥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高翥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你看,高翥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4-12 00:11:57
  • 关于月亮的古诗 插图

  • 月亮
  •   一片浮云,给美丽的月亮蒙上了薄薄的轻纱,月光又给地上的万物罩上了朦胧的光影,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神秘。

      《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宿建德江》

      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月》

    [阅读全文]...

2022-01-06 08:47:28
  • 关于清明的古诗:《清明》

  • 清明,节日,清明节
  • 关于清明的古诗:《清明》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那么,清明节最经典的诗是哪一首呢?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拓展内容:关于清明的古诗

      《闾门即事》

      【唐代】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小天心: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长安清明》

      【唐代】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小天心:这首诗写的.清明时的人事和景物,语言清新。尾联却点出“风光似去年”,“记得承*事”,透露出对盛世的怀念。

      《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小天心: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

      《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小天心: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

    [阅读全文]...

2021-12-17 20:00:26
  • 清明的古诗_古诗清明译文

  • 清明,清明节,祝福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清明的古诗》,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清明的古诗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4、《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5、《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6、《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7、《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8、《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9、《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10、《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11、《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12、《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13、《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14、《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15、《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16、《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17、《清明》

    [阅读全文]...

2022-04-24 22:30:37
  • 清明的古诗

  • 清明
  • 清明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欲断魂”是说行人被雨打得“狼狈不堪”,欲=“想要...”,不是“想”或“想念”;断魂 = 现在的口语“魂儿都要掉了”。就古汉语而言, 断魂不等于“死去的人”。作者也被雨浇了。清明啊,还很冷,故想喝杯酒暖暖身子。就有了下句的“借问酒家...”这首诗在汉语世界里流传极广,从诗词的艺术高度来说,它无特殊搜索高明的地方,但它来得自然,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这才是作诗最难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推敲出来的“一字千金”不好,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前面曾用了很多其它的字,如:“过”“掠”等字,最后,还是推敲出个“绿”,果然此绿字成了诗眼,全诗皆活。但是,推敲是人力可为的,可诗出自然只能偶尔碰到,不是人力所能追求的。

      [评析]

      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图。首句用“ 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 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 手法。第二句的“欲断魂”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 了一层愁绪。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动作代回话 ,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 远不*之间。

      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第3篇:清明古诗意思是什么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问,附*那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诗的前两句,读者可以看做是一幅清明烟雨图。清明本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人们多出来祭祖踏青。诗篇中第一句就讲述一位孤独旅行在外的人,遇到了“雨纷纷”的天气。小雨下的不急也不大,这自然是春雨特色。清明节原本是全家人扫墓的日子,是亲*彩浓郁的日子,但他独身赶路,又被雨淋湿,无处可藏,心情自然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欲断魂”三字,将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写的淋漓尽致。能不能找个酒馆,喝点酒,避避雨,暖暖身子?于是读者可以想像,他急匆匆向一个牧童询问,牧童招手一指,用比答话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远方的“酒家”。在春雨中或开放的飘落的杏花林的后面,隐隐约约是个小村庄,就从那里,似乎已经飘出了酒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满宫花》花正芳(唐)张泌

      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

      钢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

      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采桑子》风微帘幕清明*(五代)冯延巳

      风微帘幕清明*,花落春残。

      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

      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鹊踏枝》清明(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之多。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作者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阅读全文]...

2022-02-13 17:17:14
  • 关于清明的古诗:《清明》

  • 清明
  • 关于清明的古诗:《清明》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的古诗:《清明》,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清明的古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日狸渡道中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4、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5、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6、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阅读全文]...

2022-05-23 12:45:26
《清明》的古诗插图 - 句子
《清明》的古诗插图 - 语录
《清明》的古诗插图 - 说说
《清明》的古诗插图 - 名言
《清明》的古诗插图 - 诗词
《清明》的古诗插图 - 祝福
《清明》的古诗插图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