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中的河古诗

关于薄雾中的河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薄雾中的河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薄雾中的河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薄雾中的河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0) 语录(5k+) 说说(15) 名言(936) 诗词(520) 祝福(4) 心语(139)

  • 薄雾浓云愁永昼全诗译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全文分享)

  • 分享
  • 文:初酿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因为在《易经》中,六为阴,九为阳,九九重合,谓之“重阳”。

    关于重阳节,有着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流行最广的是桓景避难的故事。传说东汉有个汝南人名叫桓景,曾跟随当时有名的方士费长房游学。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农历九月九日那天,我预测到你家有大灾,瘟神要来,你们全家都会遭殃。唯一破解之法就是在九月九日那天,你们全家人都在胳膊上绑上茱萸,一起到山上饮菊花酒。”

    桓景听了心中很是紧张。九月九日那日,他早早就和家人佩戴茱萸,躲到附*的山上饮酒。第二天回到家中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狗牛羊等活物,都已暴毙。一家人庆幸听从了费长房的话,得以幸免于难。从此,在九月九日这天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就成为了一种*俗。

    0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七岁的王维,游历在长安、洛阳两地。虽然他诗画双绝,丰神俊朗,一入京城就成了当地王公贵族们的贵宾,可是功未成、名未就,孤身漂泊,难免有孤独之感。更何况,佳节到,市井一片繁华。而这种繁华就如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王维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喧嚣背后的无边孤寂和落寞。

    遥望家乡,想着小伙伴们在今日肯定都遍插茱萸,登高宴饮。唯独自己,一个人在遥远的异乡辗转漂泊,像浮萍,如蒲草,飘摇不定,前途茫然。

    02

    重阳节,是个思乡的日子,但更是一个赏菊喝酒的日子。尤其是天性浪漫的文人,不仅要在今日一醉方休,还要挥毫泼墨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文采。然而有一个酷爱饮酒的人,却在今日为无钱买酒而郁闷,他就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并未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潇洒恣意,而是经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依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更勿论日日饮酒,天天买醉。但乡邻旧友们都知其爱酒,经常请他前去喝酒。

    那一日恰逢重阳,陶渊明在篱前赏菊。秋日的菊花开得灿烂,陶渊明觉得如此美景怎可辜负,定当以酒助兴,可是当他拿起酒壶,却看到里面空空如也,无奈中只能用诗词来抚慰内心的失落。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

    在他的心中,酒能祛除心中的百种烦忧,菊花能让人停止衰老,可他却只能让重阳就这么白白过去。他惆怅地采了一大束菊花,坐在篱笆旁,漫无目的的望着远方。

    然而,没过多久,有一个白衣身影疾驰而至。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的小吏,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刻尽饮,大醉而归。

    送来的酒,无论优劣,这份情谊却让人感动。常言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王弘知其爱酒,更知道其无钱买酒。而重阳,像陶渊明这样浪漫的文人,怎可少了酒,故此,急命人送来好酒,从此也留下了“白衣送酒”的典故。

    03

    魏晋时,重阳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而到唐宋更是隆重,唐德宗时还将重阳节正式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之一。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还记述了当时的盛景:“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岗等处宴聚。”

    重阳节的京都,花团锦簇,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而在崇尚诗词的唐宋文人笔下,则更是精彩纷呈。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唐·孟浩然《九日得新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佳节重阳,有登高寻古,也有携酒访故,更有易安居士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繁华的城市如此,偏僻的山村亦如此,即使在遥远的边境,只要战事*稳,在此日亦是要上下同欢,兵将同庆。

    04

    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就曾记录下边疆将士们的重阳欢庆: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天宝十三年,岑参应封常清之辟入其幕府,来到塞外北庭,亲睹了军中的重阳。在这一天,军中上下一片欢腾,歌舞宴饮,与内地无异,但却多了一份边塞独有的肃杀。横笛凄清悠扬,歌声清越激荡,宛转中透着一点粗犷,欢愉中带着一丝苍凉。

    塞外重阳,又是一番别样风采。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诗人笔下都曾有过重阳的感慨,但都不如*的那首《采桑子》读来豪气冲天:

    [阅读全文]...

2022-02-15 05:23:20
  •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李清照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西风;秋风

      黄花:菊花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此词的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上片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了;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便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2-13 03:42:39
  •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 李清照,诗人
  •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李清照的《醉花阴》是其婚后所作。在词作中,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据说,这首词还有一段佳话。据记载,赵明诚婚后外出做官,李清照想念赵明诚,就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以表爱意。赵明诚接到之后,不服气,决意要与李清照比试比试,于是三夜闭门不出,也不许任何人打扰,苦苦思索,终于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混于其中,叫来朋友陆德夫来评判。最后,思索良久的陆德夫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好。赵明诚傻眼了,不得不服自己的夫人。这虽然是逸闻轶事,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李清照的才能。这首《醉花阴》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词人独自生活中的苦闷与寂寞。首先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即漫长的白天。其意思是说,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薄雾浓云。其中,一个“愁”字,不但写出了“薄雾浓云”似如“愁眉紧锁”的状态,而且也写出了词人愁闷难过的心态。接着写道:“瑞脑消金兽。”“瑞脑”是一种香料,俗称冰片。“金兽”指兽形的铜香炉。这一句承上句而来,视角发生了变化,空间也发生了转换,即由屋外写到屋内。因为外面“薄雾浓云”的不佳天气,只好回到屋里。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她)独自一个人呆在屋里,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燃烧冒出的袅袅青烟,逐渐缩短。其中的“消”字用得极好,不但表明词人苦苦地度日,而且也表明词人在思念之中消瘦。这两句看是写物,实则在抒**感。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就很好表现出词人寂寞难熬的思念生活。

      接下来来,词人由从深一层的角度来写。词人写道:“佳节又重阳。”在*传统文化中,我们都知道,双数为阴,单数为阳,而“九”为阳之极数,最高的树,所以,把“九月九”这其中的两“九”相叠,就成为重阳。重阳节有很多*俗,诸如,男女郊游、喝酒、带茱萸辟邪等。总之,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得最为明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就明显地表现了团聚、团圆之意。词人接着写道:“佳节又重阳。”其中一个“又”字,说明了节日来了,又逢上了“重阳节”这团圆的节日,更增添了词人思亲的情感和孤独寂寞。结果怎样?词人写道:“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纱厨”即纱帐。在这重阳佳时,天气骤凉,一个人睡到半夜,凉意还透进帐中,浸透了枕头。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首闺怨诗。其实,这结尾短短的两句,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词人的丈夫不在家,即使是玉枕,也很难孤眠。一个人在纱帐内就寝,时令转凉,寒气袭人。可以说,词人写环境,其实就是在表现自己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人写景,写感受,特别是在抒发寂寞孤独的情感。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而更加思念亲人的'情景。天气很冷,睡不着,于是,词人起来,“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是运用了承后省的方法,也就是见“东篱”而想到“采菊”。在重阳节中把酒赏菊是不可少的风俗。词人却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把酒”。也许是“借酒消愁”,也许是解除“半夜凉初透”的凉意,也许是……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于是,词人写道:“有暗香盈袖。”“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盈袖”即充满整个衣袖里。这里,词人借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诗意。词人借助于嗅觉来写,香气四溢,不但有助于提高词作的审美空间,而且更易于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最后,词人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词人想借酒来消愁,可是,本来尽力消除的情感意绪,总是萦绕不消失。“剪不断,理还乱”(李煜的《相见欢》)嘛。词人说,举起酒杯却愁上加愁,居然“不消魂”了!这样,词人把思念的情感加深了,也更激了。这样的“忧愁”消解不了,困苦不堪,忧伤极了。在这困惑与苦闷寂寞中,突然“帘卷西风”,实际上是“西风卷帘”的倒装。“卷”即卷起,或者吹开。其中“西风”用得很妙,很有情韵意。不但表明了气候环境,照应了“半夜凉初透”(与“东风”相对的秋风,而“东风”就是指春风),而且也给人凄凉之感。景语,情语!所以,顺其自然地写道:“人比黄花瘦。”由物及人,写自己。我们都知道,秋菊花,色黄,花瓣纤细,枝瘦。这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人的颜色、体态比作黄花,甚至比黄花还瘦。这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很有情感意蕴之美。特别是一个“瘦”字,直观地表现出因为思念而憔悴,因思念而消瘦这一境况。这一句是李清照词作的名句之一。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很注重词的语言的。比如,写愁之深,就用重量来表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就写出了愁之重。比如,写人的瘦的,或者用花瘦比喻人瘦,词人至少写了三句(由于善于写“瘦”,世人称她为“李三瘦”)。除了这里的“人比黄花瘦”外,还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以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些语言及其词语的运用,都是很形象,很准确的。就《醉花阴》中,这句“人比黄花瘦”就写出了李清照因思念而消瘦,因思念而憔悴,从而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深、之切,真可谓情深意笃。

      在艺术上,借景抒情,情景结合,提高了词作的审美境界。其次,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强词作的形象性、含蓄性。再次,用词贴切,意象明确,意蕴深刻。

    [阅读全文]...

2022-06-09 20:22:03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和翻译

  • 李清照,宋词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和翻译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翻译: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注释: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作者生*: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叙述: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1114年)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颠离漂泊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阅读全文]...

2022-07-28 22:59:15
  • 河北中考必背古诗词

  • 河北,中考
  • 河北中考必背古诗词

      导语: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些,诗词短小但凝练,体现古人的智慧。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北中考必背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表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5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7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阅读全文]...

2022-03-27 05:30:32
  •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

  • 古诗文,阅读
  •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作者为纪昀,题目是编者加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拓展阅读:作者介绍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河中石兽

      沧州1南一寺临2河干3(gān),山门4圮(pǐ)5于河,二石兽并6沉焉7。阅8十余岁9,僧募(mù)金重修,求10二石兽于水中,竟11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12(zhào)数小舟,曳13(yè)铁钯14(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5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6,是非木杮17(fèi),岂能18为19暴涨20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21(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22乎?”众服为确论23。

      一老河兵2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25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6(niè)沙为坎穴27,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28坎穴(xué)中。如是29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30,遂31反溯流32逆上矣。求之下流,固33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34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35则36天下之事,但37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38欤39(yú)?[6]

      词句注释

      1.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干,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阅读全文]...

2022-04-05 13:55:50
  • 写黄河的古诗

  • 黄河
  • 写黄河的古诗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黄河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过黄河》

      清口驿前初放船,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一夜狂风到海边。

      《黄河夜泊》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咏史诗·黄河》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阅读全文]...

2022-06-22 06:57:44
  • 诗名含有薄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薄字的诗词

  • 李煜不朝伐之煜降江南*为震雷薄矣·震雷薄

    崔敦礼〔宋代〕

    震雷蒲矣,胡蝇之营。弥江负淮,隩天险矣。宁曰我尽臣度,肃恭威灵。宇宙混同,一方阻。皇明建灵旗,下巨般。震威而怀,靡事戕戮。王师如翰,至则速。风漰雷磕,奄其覆。哀哀逆俦,维喙乞长降。樏车青盖,朝帝乡。妖氛杀翳,旋披攮。膏痿腥{月奥},德泽滂。凯旋金声,奏洋洋。煇燿万国,俱向方。

    钗头凤·世情薄

    唐琬〔宋代〕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装 通:妆)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柳永〔宋代〕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李商隐〔唐代〕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宋代〕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纳兰性德〔清代〕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石州慢·薄雨收寒

    贺铸〔宋代〕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新荷叶·薄露初零

    李清照〔宋代〕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许浑〔唐代〕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卜算子·薄宦各东西

    黄公度〔宋代〕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阅读全文]...

2022-06-13 13:21:50
  • 关于黄河的古诗

  • 黄河
  • 关于黄河的古诗

      1、《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2、《渡黄河》

      明·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3、《秋风辞》

      西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4、《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5、《岳忠武王祠》

      明·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6、《渡黄河》

      南朝·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7、《夏夜宿表兄话旧》

      唐·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8、《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9、《饮马长城窟行》

      唐·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阅读全文]...

2022-07-11 13:02:40
薄雾中的河古诗 - 句子
薄雾中的河古诗 - 语录
薄雾中的河古诗 - 说说
薄雾中的河古诗 - 名言
薄雾中的河古诗 - 诗词
薄雾中的河古诗 - 祝福
薄雾中的河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