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双壁的古诗

关于被称双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被称双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被称双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被称双壁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1) 说说(2) 名言(490) 诗词(60) 祝福(1k+) 心语(51)

  • 木兰诗和什么称为双壁

  • 阅读
  • 木兰诗和什么称为双壁

      《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和什么称为双壁,希望大家喜欢!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长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

      1.内容

      《孔雀东南飞》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女子,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2.意义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木兰诗》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木兰诗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又名《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勇敢善良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4.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相传是当代民间为纪念“焦刘”的爱情悲剧悲剧而创作的。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阅读全文]...

2021-12-24 11:36:33
  • 《题西林壁》古诗

  • 阅读
  • 《题西林壁》古诗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诗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7-15 21:24:18
  • 赤壁古诗的考题132句

  • 赤壁,经典
  • 赤壁阅读题及答案

      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4.C(“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

      15.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3分)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其他合理即可得分

      【注释】

      ⑴形胜: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地。扼:控制,扼住。荆襄:荆州和襄阳。

      ⑵故垒:古代的堡垒。

      ⑶乌鹊:指喜鹊,或说是乌鸦与喜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这首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境界辽阔,感情激荡。

    赤壁赋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赤壁赋》完成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  扣舷而歌之(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尊以相属(   )  挟飞仙以遨游(   )  山川相缪(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抱明月而长终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3-08 01:56:47
  • 含有壁字的古诗词 带壁字的诗词名句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大江歌罢掉头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司马迁《项羽之死》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前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谭嗣同《狱中题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阅读全文]...

2022-04-18 20:30:24
  • 《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

  • 赤壁
  • 《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阅读全文]...

2022-03-13 09:26:33
  •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 苏轼
  •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范文,我们来看看。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阅读全文]...

2022-04-08 13:43:19
  •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

  • 动物
  •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

      在古代,写动物的古诗有很多,那么关于动物的.诗句是哪些?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6、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9、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12、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5、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7、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出。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铁马夜嘶千里月,雕旗秋卷万重山。

      2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1、*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3、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4、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5、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6、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8、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9、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杜甫《春远》

      10、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11、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2、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13、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14、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15、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1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17、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18、晚日寒鸦一片愁。——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9、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

      20、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2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2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杜审言《渡湘江》

      24、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

      25、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26、*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阅读全文]...

2022-04-24 11:14:33
  •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和诗意

  • 诗意,阅读
  •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和诗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和诗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道理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意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阅读全文]...

2022-02-22 07:29:15
  •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 诗意,阅读
  •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阅读全文]...

2022-03-20 22:02:17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阅读全文]...

2022-04-09 05:26:37
当前热门
被称双壁的古诗 - 句子
被称双壁的古诗 - 语录
被称双壁的古诗 - 说说
被称双壁的古诗 - 名言
被称双壁的古诗 - 诗词
被称双壁的古诗 - 祝福
被称双壁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