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关于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14) 语录(47) 说说(56) 名言(8k+) 诗词(777) 祝福(18) 心语(13k+)

  • 登高古诗赏析

  • 登高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条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绘声绘色,而引发出来的慨叹更是扣人心弦。这不只因为写了天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激烈的豪情颜色。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激烈的怜惜。

      古人有阴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这首诗即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刻杜甫居住长江岸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日子也很窘迫。全诗经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垂暮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歌前四句描绘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象,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润饰,指明晰节序和环境,烘托了浓郁的秋意,景象具有明显的夔州区域特征。这两句不只是工对的联语,并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谨慎,言语锻炼,从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视。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润饰,如闻秋风萧条,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画形状,仍是描述气势,都极为生动逼真。从萧条的景象和深远的意境中,能够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悲惨心境。诗歌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标明诗人多年流浪不定的境况;“万里”,阐明夔州间隔家园十分悠远,是从间隔上烘托愁闷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痛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终身;“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苦楚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粹,含义极为丰厚,叙说自个远离故土,长时刻流浪,而老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单独登高,不由满怀烦恼。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宦途崎岖,垂暮和忧虑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千般烦恼,也无以解闷。古人重阳节登高按例是要喝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喜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困难”

    [阅读全文]...

2022-04-06 21:08:04
  • 登高眺远的意思(关于登高远眺的古诗)

  • 我一直很怀念学校生活,很感念老师的教导,正是因为在贫穷的年代受到了应有的教育,我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记得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面说过:“很多东西是需要和人分享的,好心情和别人分享会给别人带来愉悦;糟心事和别人分享能把内心的‘毒素’排出来。”随着年纪的增大,求学过程中的一些往事会不时地跳跃到我的脑海里,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觉。请允许我分享一下求学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吧。 ——题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的高中时代就如身处岩石中的竹子一样,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万劫不复,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克服困难,才能实现我的梦想。初中毕业,以一分之差未能考上师范学校,失去了当小学老师端着铁饭碗为父母分忧解愁的机会,不得已只能去上前途未卜的高中。

    离家去县城读高中,和在家门口上初中是完全不同的天地。首先是要住集体宿舍、吃食堂,穿戴还要讲究一点,这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无形中给父母增添了不少的负担。那时候,在学校食堂买饭票需要粮票,农村人哪来的粮票,只有用小麦和清油去乡粮站兑换。那时县城中学的住宿条件也很简陋,十几个人一个宿舍,木制的架子床,两张看不出本来面目的课桌并在一起存放饭盒等生活用品,冬天还需要生火炉子取暖。学校每晚11点熄灯,强制性地要求住校学生统一休息。但是,学*的压力太大,哪能一到11点就睡觉的?只好趴在床上看书学*。因为家里穷没钱买蜡烛,同学们就用废旧墨水瓶自制小煤油灯点灯苦读,宿舍里烟雾缭绕,第二天大家的鼻孔都是黑的。

    第一次出门在外,如何适应集体生活成了第一要务。好在一个宿舍的同学,虽来自不同的乡镇,但家庭境况大同小异。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以学*为重,通过苦学而跳出农门。因此,同学们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谁有病痛或生活困难都互相照顾,谁从家里带来了好吃的都会分而食之。记忆最深刻的是家在 “三线工厂”的一位祖籍四川的同学带来的辣椒酱特别好吃,没等拿出来就一抢而光,到现在我都对各种辣椒酱情有独钟。来自十里八乡的同学不分彼此,亲密无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在我的孩子身上是体会不到的。

    高中生活既紧张而又单调乏味,除了体育活动外,听评书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广播电台的评书节目也人性化地安排在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那时候,没有电影电视,书籍也很少,不像现在传播渠道多样、资讯云集,整个社会都处于文化断层时期,人们的业余生活基本是一片空白,好在有线广播比较普及。对学生而言,听收音机也是一种奢望,家境好一点的能买得起袖珍收音机,同学们便端着饭碗围着袖珍收音机边吃边听,这时候大家都自觉地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为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有的雷打不动端着饭碗到校门口的电线杆下边吃边听,听到紧要处馒头嚼在嘴里都忘了咽,听到开怀时米饭更是喷了对面一脸。我要感谢评书,正是收音机上听到的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弥补了我中国古典名著的空白。

    最有意思的还是我学英语的一些趣事。八十年代初,因为没有英语老师,农村中学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所以,我中考时英语是零分。当时学校把英语差的学生编了一个班,私下里称为“农村班”,目的是集中补*英语。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进门一句“Good morning”下面无人应答,因为同学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我们边上高中课程、边补*初中内容,高中英语第一课“卡尔.马克思”居然整整学了一个学期,就这样还有好多同学只学会了ABC。为了加快学*进度,老师每节课都要让同学们学着用英语作自我介绍或造句,*时夸夸其谈的我,这时候舌头一点不听使唤,半天也挤不出一句像样的句子。

    那时我们晚上回到宿舍,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边八卦边讨论英语怎么学。在勤学苦练的同时,我们很想知道英语老师是怎么学英语的。经再三打听,才知道英语老师当初的水*也和我们一样,是因为在新华书店工作,每天就抱着英语字典记单词,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掌握了学*英语的技巧,英语水*居然成了当时县城的翘楚,才被县中学挖去当了英语老师。从此之后,我就开启了拼命学英语的“马拉松”。晚上宿舍关灯后点着煤油灯在被窝里抄句子;凌晨早早起床在路灯下顶着寒风酷暑记单词;休息日背着干粮翻过围墙到学校边上的柳湖公园里念课文。就这样,高中三年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英语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正是因为咬定青山般的刻苦努力,我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高考时不仅没有拖后腿,反而成了加分项。而同宿舍的其他同学,却因为英语的原因,大多被挡在了大学门外。

    整个高中的学*是非常紧张的,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的课文没有复*到,心情极度的恐慌和压抑。为了缓解压力,高三的寒假回老家过年,我没有再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复*功课,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排练社火中。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萧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社火是分组排练的,我参加的是踩高跷这一组,必须年轻力壮的、胆子大的、没有恐高症的人才能排练这个。踩高跷是社火当中最难的,腿上绑的高跷的杆子要一米三四高,再加上人的身高,仿佛在三米多的高空中。对初学者来说,首先是把人扶到高处坐下,再由大人把高跷杆绑到练*者腿脚上,再扶起来站直,两侧两个人用扶手扶着慢慢走。如果身体协调性好的人,训练几个小时就可以自行走了,协调性不好的人,三天五天还不敢自己走。那时候,参与社火练*没有任何报酬,全凭自己一厢情愿,不像现在可能还要发点补贴什么的,练饿了自个回家吃饭。

    正月初九是正式表演社火的时候,每个村子的社火队都会派人探听其他队的虚实,偷取经验,取长补短,所以,不到关键时候社火头是不会把绝招拿出来晒的。只有等到前一天,组织者会根据参与者的身形、脸形、个头等分配角色,然后天还没亮就开始化妆、穿行头。记得当年我扮演的是三国时期的“五虎”大将赵云,赵子云那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形象着实让我高兴了好长时间。整个假期我都是在欢乐、自由、毫无压力的氛围中度过的,精神得到了极度的放松,回到学校后学*劲头倍大,学*效率提高了不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我虽然没有考好,但总算考上了大学。回想三年的集体生活,同学之间求同存异,没有发生过大的不愉快,留下的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现在聚到一起,大家都十分怀念那段决定命运的青春岁月。

    当岁月远去,当往事随风,当韶华不再,那漫漫求学路上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若干年后幻化成心底的暖,演变成难忘的歌,一直伴随着我。(完)

    作者简介: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视野》《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阅读全文]...

2022-02-25 09:50:05
  •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 杜甫
  •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赏析: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

      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扩展: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代宗大历二年(76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胡应麟评价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阅读全文]...

2022-01-13 17:18:04
  • 重阳节登高古诗(重阳节登高诗句古诗大全)

  • 重阳节
  •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因为“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为两阳数相重,因此称为“重阳”,重阳也因此被称为“重九”。由于《易经》的影响,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吉祥的日子,在民间,会有登高祈福、拜神宴饮等*俗,现如今,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感恩等主题,文化内涵变得越加丰富。

    王维曾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重阳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以说将古人登高、团聚宴饮等重阳*俗表现了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打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后来晚唐时期的杜牧,在公元845年的重阳节时,与好友张祜一起齐山登高,两人同样都是怀才不遇,相似的命运产生惺惺相惜之情,于是杜牧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重阳佳作,便是下面这首《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首联交代景物和事件,第一句只用“江涵秋影雁初飞”七个字,便将江南的秋色描绘地十分生动形象,江水澄碧,秋色宜人,这种时节里,与一位好朋友,登高把酒赏秋,当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颔联是名句,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中大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但言外之意,似乎是应当及时行乐,不要浪费美好的时光,杜牧这里,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通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颈联夹叙夹议,紧接上一联的情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要用酩酊大醉来答谢这良辰佳节,无需为了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到怨恨。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让人们摆脱尘世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能够尽情放松一下,杜牧此处,便是表现了这种感情。

    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是说人生本就短暂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因此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黯然流泪呢?据说春秋时期,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不禁流下眼泪,叹息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此时登高,想到齐景公之事,因此感到那种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规律,是无法摆脱的,于是不禁劝说友人,亦是劝说自己,既然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伤心流泪呢?

    有人说,杜牧这首诗是“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也就是说,诗人内心是郁闷低沉的,但是却用旷达潇洒的诗句来抒发,只能更加衬托出他的苦闷,这一点不无道理,我们从诗句中,的确是能感受到一种低沉的,大有一种在郁闷中挣扎,强迫自己快乐的感觉,像“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均能体现出来。

    杜牧的这首诗,流传很广,影响力也很大,尤其是深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王安石便曾因为太爱这首诗,写下过一首隐括词,而大文豪苏轼,更几乎原封不动地将杜牧这首诗“抄袭”成了一首词,便是下面这首《定风波·重阳》。

    宋神宗元丰四年重阳,苏轼和友人登高赏菊,饮酒作诗,这一情景,与当年的杜牧何其相似,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借助《九日齐山登高》的诗句,写下了这首《定风波·重阳》。

    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上片写景,几乎均是杜牧的原句,只加入了“年少”二字,只不过略改顺序而已,不过经由苏轼一改,词错落有致的特点便显现了出来,由景色直接过渡到抒情,词人表示,趁着大好时光、大好秋色,应当开怀大笑、头戴黄花,节奏感极快。

    下片由景生情,虽然改动字句多了一些,但整体感情基调,仍然是杜牧诗意。只要能够开怀畅饮,就不要去怨恨什么夕阳西下的衰败景象。末尾几句,更是豁达爽朗,说古往今来又有谁不会面对衰老和死亡呢?既然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那就更不必因登高感怀而泪沾衣裳了。

    苏轼这首词,虽然几乎全用杜牧诗句,但却没有杜牧那种强装出来的旷达,词句中虽然流露出了世事多艰的情怀,但整体基调并不伤感或消沉,而是一种面对人生各种世事的恬淡和旷达襟怀。

    [阅读全文]...

2022-03-28 16:32:38
  • 古人登高诗句是什么

  • 古人
  • 古人登高诗句是什么

      *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律诗,见于《诗经》。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下面是古入登高诗句是什么,请参考!

      1、已是入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曰》

      2、行至菊花潭,村西曰已斜。主入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入不遇》

      3、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入》

      4、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曰进茱萸山诗五首》

      5、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曰登高怀邵二》

      6、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曰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曰登高醉几入。——张谔《九曰宴》

      7、昨曰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曰即事》

      8、强欲登高去,无入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曰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9、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曰赠酒》

      10、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1、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曰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2、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曰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曰作》

      13、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曰赠酒》

      14、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曰寄行简》

      15、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6、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7、蓟庭萧瑟故入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曰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曰送别》

      1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9、怀王独与佞入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曰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0、崔国辅《九曰》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曰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21、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22、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曰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23、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曰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24、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25、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6、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入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27、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2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入。——王维《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29、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曰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30、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曰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31、三曰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曰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32、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阅读全文]...

2021-12-31 17:12:10
  • 唐诗《登高》

  • 唐诗,文学
  • 唐诗《登高》

      《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登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原文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的代表作,有人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故应该单独上一节课。重点抓住悲情即可达到教学要求。

      拓展延续

      一、在写景中深沉地抒**怀

      1、景──秋景(春女思,秋士悲)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情──悲凉(注意引导与悲伤的细微区别)。

      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写夔州特定环境,画面惨淡,气氛悲凉。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中深沉地抒**怀。

      萧涤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中,曾作了这样的阐释:

      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24岁赴洛阳赶考,未能及第;35岁到长安求取官职,滞留10年,一再碰壁;43岁获得卑微官职,却又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被困长安;逃离长安,追随肃宗,因为直言又被厌弃;48岁弃官,11年漂泊直到死在漂泊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无人所知。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停──愁闷无法宣泄的愁苦情状。

      二、集大成者的诗圣──再命名的压力

      (幻灯展示,对比几首诗歌:《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

      再命名的压力,在某一程度上,也即题材的压力。举《登高》的题材为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诗歌的疆土便被他夺去一大片。这里,题材也是有传统的,也经过漫长的积累。陈子昂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建立牢固的形象,构成巨大的压力。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构成另一个压力。陈子昂的主题被时间笼罩,并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

      杜甫挟着《登高》和《登岳阳楼》,以更强大的力量和恣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他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个人身世和家国情怀。时与空,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单镜头,一个静止的远景。杜甫则用上远景、*景、特写镜头,并且不断移动转换,使得两首诗都写得丰富而复杂。

      命名的压力,是横的压力。还有一种纵的压力,也即一个个前辈诗人挟着他们各自的横的压力,对后辈诗人构成的层层叠叠的纵的压力。

      仅就杜甫的前辈而言,屈原集他以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第一位大诗人;陶潜集他之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另一位大诗人。而陶潜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与屈原完全不一样: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强烈,一个淡定;王维是第三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发展了山水诗;李白是第四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跟屈、陶、王都不一样:他是天才。接着杜甫出现了,他的机会建立在他之前的诗人的机会上:他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出现之后,诗人开始变小,他们开始做那位集大成者在某个方面做得不够,或已做够但他们仍可以做得更多的事情:白居易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往白里写;李贺和李商隐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们往晦涩里写。

      当一切题材被写尽了,大诗人也出尽了,诗歌便开始枯竭,由词来接棒。苏东坡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已不完全是大诗人:他是集诗、词、散文于一身的大作家。写作出现质的变化。这位大作家之后的作家,又开始变小。至元明清,诗衰竭,词也开始衰竭,诗人变成打杂。戏曲、散文尤其是小说大盛,更重要的是小说使用新的语言:白话文。白话文运动则正式宣告古典汉语写作终结,因为它已衰竭。这不是一厢情愿的运动,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证据是:白话文不是临时发明出来的,而是孕育在古典汉语衰竭的母体中。

    [阅读全文]...

2022-06-26 21:57:21
  • 登高的诗句

  • 古诗文
  • 登高的诗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2、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3、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4、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5、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11、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3、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14、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5、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16、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17、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18、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9、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20、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21、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22、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3、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4、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阅读全文]...

2022-02-27 06:34:51
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 句子
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 语录
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 说说
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 名言
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 诗词
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 祝福
古诗登高的大意简洁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