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关于塞上马鞍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塞上马鞍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塞上马鞍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塞上马鞍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3) 说说(118) 名言(2)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使至塞上古诗

  • 黄河
  •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4 17:44:22
  • 《出塞》古诗词

  • 写作
  • 《出塞》古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塞》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出塞》翻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7-21 21:41:16
  •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

  • 诗意,文学
  •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诗意

      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此诗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赏析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原文:

      塞上听吹笛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2、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3、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参考资料: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0页.@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参考资料: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3-394页.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读唐诗,最爱是高适的《塞上听吹笛》。读它宁静而致远,读它清丽而祥和,读它虚实而和谐,读它高远而深长。

      读诗如听笛,我听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清越又甜美,只因那是故乡之梅的清香,在月明边塞的上空绽放。听笛心形,那雪净牧马、月明羌笛、梅花关山,虚实交错,美妙阔远。

      实景一幅画,是雪净开朗,是明月宁静。

      北方,北方;边关,边关。春风吹雪干干净净,新绿一眼点点漫漫。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暮色缓缓地为山野披上灰色的袈裟。远天飞起轻尘,牧马战士一声鞭响,击碎傍晚的静寂。归来了,马群奔驰晚霞,马嘶声声营房。

      终于,大地恢复一片静谧*和。天蓝如湖,月亮被一方白云擦拭着脸而出,流泻靓丽,写意圣洁。边防了望楼屹立,大漠胡杨张望。忽然,不知哪楼何人吹笛,是羌笛,清脆高亢,婉转悠扬。

      虚景一笛香,是写声成象,是设问出香。

      笛音悠扬,一种熟悉的舒畅,那是南方《梅花落》的曲调。羌笛清丽,如泣如诉,吹柔了战士远离故土的心。再屏息静听是风,是笛,是梅,是香,是落梅的花瓣香,四处飘散。

      那是遥远的花香,乘着月光,从家乡千里迢迢而来。千里月光大道,千里梅花飘香。羌笛,羌笛; 梅香,梅香。和色和香,洒满大唐关山月;风吹一夜,虚实千里闻梅香。

      一问何处落?谓风谓月,梅落轻舞飞扬,梅香漫溢关山。读净,读还,重重在上。春天来了,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和*的意蕴于笛音里,有感而不伤,有思而梅香。主题深化了,心绪缓解了,和*了,可以回家了。

      一诗安然祥和,一诗柔情蜜意;一诗和*向往,一诗千里梅香。

    [阅读全文]...

2022-07-13 11:06:30
  • 带有马的古诗词

  • 文学
  • 带有马的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带有马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2、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3、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4、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

      5、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温庭筠《寒食日作》

      6、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李白《白马篇》

      7、钿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张泌《浣溪沙钿毂香车过柳堤》

      8、添衣策马寻亭堠。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9、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王建《渡辽水》

      10、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11、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万楚《骢马》

      12、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13、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万楚《骢马》

      14、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15、照野旌旗,朝天车马,*沙万里天低。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16、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八》

      17、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李白《白马篇》

      18、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19、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梅尧臣《东溪》

      20、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21、信回刚道别多时。纳兰性德《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22、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万楚《骢马》

      23、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24、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杨广《纪辽东二首》

      25、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苏轼《南歌子寓意》

      26、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刘彻《天马二首其二》

      27、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王守仁《元夕二首》

      28、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温庭筠《拂舞词》

      29、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高適《夜别韦司士》

      1、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3、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望江南》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6、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野望》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

      8、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观村童戏溪》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阅读全文]...

2022-07-02 19:52:06
  •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

  •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使至塞上》原文: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问侯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使至塞上》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王维《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历来受人推崇。*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但这两句诗到底好在何处,妙在哪里?历来学者众说纷纭。*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解读: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但笔者还是一头雾水,总觉得以上注解不够透彻明晰。

      朱光潜说“读者的阅读是审美的填空,也是一种创作”。一首名诗有多解实属正常。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学识修养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学者们对这首诗的`诠释观点纷呈。大致分为二类,第一类,从美学角度加以解读。有学者指出,王维作为*南宗画派之祖,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画有别于西洋画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就是,一是*画善于线条,也就是白描手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横交错,纵的是袅袅炊烟,横的是流淌的大河,圆的是徐徐落日。”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二是*画善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在*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诗人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第二类,从考证角度加以解读。根据文献资料来考证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信息,探究还原诗句原意。这类争论尤为激烈,争论焦点其一关于“长河”,有黄河说,有塔里木河说,还有甘肃武威石羊河说。其二是诗句描述所在地,有宁夏中卫说,有甘肃武威说,有内蒙额济纳旗说。其三是诗中的烟指什么,有炊烟说,有烽烟说,有旋风说等。

      笔者以为,正确地诠释一首诗,不能孤立的从字面层面加以美学诠释,而应当回到诗句本身的时空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个背景对理解本诗至关重要,也被很多人忽略)

      诗中实际写的是王维接受皇帝使命后,从长安出发,将要但尚未到达边关时一路的见闻和感受。那么诗句描述的具体场景在哪里呢?

      从全诗中能找到的可靠线索有两处,一是“长河”,二是“萧关”。据《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指出,“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诗句中的长河毫无疑问是黄河,持石羊河、塔里木河说皆不可取。

      关于萧关,不得不说以它命名的一条闻名遐迩的丝绸古道——萧关古道。据《*国家地理·六盘山诗歌与帝王之山》(2010年2月号)文指出,“萧关”所在地在今宁夏固原城附*。汉武帝曾在此修建了古代的高速公路—回中路,从此成为长安去往西域的交通干线。汉《鼓吹曲》中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唐代由萧关经腾格里沙漠进入河西走廊是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这条道路的渡河地点就在宁夏中宁或中卫。而这两处附*就是一望无垠的腾格里沙漠。

      由于同时满足萧关、黄河和沙漠三个条件,即可大致确定诗句描述的场景在今天的宁夏中宁或中卫境内。王维奉旨去边关慰问,很可能是从长安出发,先到固原,然后经宁夏海原县再向北到宁夏中卫或中宁一带渡过黄河直奔甘肃武威、张掖而去的。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孤烟”是这联诗的钥匙,也是理解这首诗的钥匙。

      关于“孤烟”历来有三种观点。

      关于孤烟,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但漠上旋风(龙卷风),其起也飙突迅急,其为状也动荡而斜曲,且时间短暂,与“孤烟直”之为常见持续、缓慢升腾之景象不切合(陈增杰语)。

      后人也有人持炊烟说。有人说是烽火台士卒的炊烟,也有人说是村野炊烟,王维本人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可以看到。烽火台上的烟火具有特定军事含义,难以想象有人能随意生烟做饭。至于村野间炊烟袅袅小景,与气魄雄浑之“大漠孤烟”毕竟光景不同,境界迥异,不宜相提并论。

      坚持炊烟说的人有一个言之凿凿的理由,烽烟只有在敌警紧急时才点燃,既然吐蕃被击败,边关应是安宁景象,又何来烽火?

      关于这一点,学者陈增杰提出新解,认为孤烟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

      其实同时代的唐诗里面早有答案。烽火不仅是传递警讯的,也能在特定时间传递*安信号。

      唐代姚合的《穷边》中写道“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安火入城。”意为:千里边防线上*安无事,天天看到*安烽火,一站一站传入京城来。唐元稹《遣行》诗:“迎候人应少,*安火莫惊”。

      《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及暮,*安火不至。”元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时守兵已溃,无人复举火。”意思是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八日,由于潼关失守,烽燧吏卒皆溃,“无人复举火”,故至夜暮,“*安火不至”,长安人心大乱,杨国忠劝唐明皇离开长安跑路。

      有细心的读者会疑问?初夜是何时?天黑了放烟,能看见吗?

      笔者查阅资料,《颜氏家训·书证》中有这样的说明:“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字。”“初夜”也就是“五夜”中的“甲夜”的异名。这也就是说“初夜”“甲夜”“一鼓”“一更”指的是同一个时段。这个时段大致相当于现代的17时~19时。这时正是夕阳西下、夜幕开始降临的“傍晚”时分。

      回到诗句中,傍晚时分,黄河尽头一轮红日缓缓落下,满眼尽是荒凉辽阔的大漠,烽火台放起一道*安火笔直向上飘升,向后方传递着边关无事的信息。

      综上所述,正因为上句的“孤烟”传递的是和*信息(不是“孤寂”、“孤单”的含义),下句的“落日圆”的含义才能得到合理地诠释——诗句其实表达的是边关一片“和*安宁”的意境。这也与作者此行宣抚边关大捷的历史背景相吻合。

      *古典诗词含蓄、委婉,很多诗句里附着的历史信息千白年后已随时光洒灭。今人往往从文字层面做出种种解读,难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唯有作掘地三尺式的精读,方能真正体验到余音绕梁的读书乐趣。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1-16 11:00:17
  • 关于马的古诗词

  • 写作
  • 关于马的古诗词(精选50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马的古诗词(精选50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2、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3、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4、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

      5、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温庭筠《寒食日作》

      6、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李白《白马篇》

      7、钿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张泌《浣溪沙钿毂香车过柳堤》

      8、添衣策马寻亭堠。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9、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王建《渡辽水》

      10、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11、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万楚《骢马》

      12、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13、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万楚《骢马》

      14、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15、照野旌旗,朝天车马,*沙万里天低。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16、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八》

      17、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李白《白马篇》

      18、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19、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梅尧臣《东溪》

      20、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21、信回刚道别多时。纳兰性德《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22、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万楚《骢马》

      23、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24、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杨广《纪辽东二首》

      25、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苏轼《南歌子寓意》

      26、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刘彻《天马二首其二》

      27、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王守仁《元夕二首》

      28、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温庭筠《拂舞词》

      29、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高適《夜别韦司士》

      3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1、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3、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望江南》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6、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野望》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

      8、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观村童戏溪》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11、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12、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13、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池州翠微亭》

      1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

      1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

      1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

      17、常随宝镫陪金勒,绝塞指挥万马嘶。——俞益谟《中洲株柳》

      18、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19、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阅读全文]...

2022-04-04 14:41:57
  • 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

  • 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

      导读:《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塞上:边塞地区。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羌笛:羌(qiāng)族管乐器。

      戍楼:防卫的城楼。

      梅花何处落:笛曲有《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山川关口。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花色花香洒满关山。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高适当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赏析: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lǚ)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阅读全文]...

2022-03-06 01:28:44
  •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诗词赏析

  • 阅读,文学
  •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诗词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阅读全文]...

2022-07-15 19:08:55
  •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 爱国,写作
  •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州北*郡(汉代右北*郡)郡守所在地,属*卢节度使管辖。“龙城”,一作“卢城”。飞将:飞将军。汉代李广曾任右北*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翻译】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赏析】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这首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2-26 21:16:01
  • 关于马的诗句古诗(带马字的古诗词分享)

  • 分享
  • 杜甫大概是个非常爱马的人,写过许多“咏马”诗,而且杜甫笔下的马,和同时代画家笔下的马有很大不同,唐朝画家都爱胖马,而杜甫只爱瘦马,可是说是非常脱离时代的审美了,比如这首《房兵曹胡马》。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非常写实的诗,诗题中房兵曹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但确有其人,兵曹是唐朝一个军官官职,既然是军官,肯定经常随军出征,带回了西域特有的大宛马,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人,确有其人,马,确有其马。

    这首诗主要写马,一首五言律诗,统共8句40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把这大宛马写活了,《杜诗详注》里明朝张綖注:“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就说只用40个字,却把大宛马的品种、形象、才能、品德都写全了。

    你看首联,“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上句写其种,是来自胡地的大宛马;下句写其相,肌肉精瘦,骨头像刀锋一样棱起。人说美人在骨不在皮,宝马也是一样,要神气清劲、筋骨有力,膘肥体壮就不行。

    但是唐朝呢,大约是受了审美的影响,女孩子要以胖为美,宝马也要胖胖的,许多唐朝画的马,都是胖胖的,最著名的韩干(幹)画的《十六马图》,那叫一个肥美,看着都流口水,苏东坡还为此题诗《韩幹马十四匹》(这里苏东坡记错数了)和《韩干马》。

    这种肥肥胖胖的马杜甫就看不顺眼,他写《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狠狠地批评了韩干老师,说:“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你这胖马,一点精神都没有!在当时看来,杜甫这对骏马的审美,相当非主流!

    再看杜甫喜欢的瘦马是怎样的,“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上句写马耳就像劈开的竹子,像山峰一样挺拔,简直精神小伙儿;下句说它奔跑起来,就像腾云驾风一样,非常轻灵,风驰电掣。想来也是,韩老师画中那胖胖的马,大概只能当宠物用来观赏了,而房兵曹的胡马,那是正儿八经在战场上厮杀过的,长一身肥肉那还跑得动嘛,宝马就是要上得了战场、进得了兵营。

    前面两联,是大宛马其种、其相,老杜写得非常传神,接下来就该称赞其才、其德了。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好马要上战场,光筋骨有力还不够,你不能虚有其表,还要有内在,有才干,你看这匹大宛马,一旦上战场、一旦奔跑起来,对它而言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困难,翻山越岭什么的,就跟*地一样,都不叫事儿。

    像这样一匹宝马,如果你是战士,骑着它冲锋陷阵,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吗?可以把生死都托付给他,自己只管杀敌,就像长坂坡前的赵云、跃马檀溪的刘备,正因有胯下良驹,才能化险为夷。

    最后老杜说“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骁腾就是马儿奔腾的样子,就说有这样一匹宝马,即使千山万水,也可以任意纵横驰骋了。对房兵曹这样一个武将来说,有这样一匹宝马,就可以于万里之外斩获奇功了!

    杜甫另有一首《高都护骢马行》末句写:“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功大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都是写马其才、其德。

    杜甫称赞房兵曹的宝马,不仅是因为它外表神骏,更是因为它的才干和品德。杜甫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儒学家庭,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论语·宪问》记载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作为一匹战马,它能让战士放心地托付生死,还有万里可横行的能力,真真是德才兼备。

    就好比一个人,你含着金钥匙出身,从小环境优渥,但这没有什么好炫耀的,也没有人会出自真心地夸赞你。但是,如果你在关键时刻,可以秉持自己的操守,能够经得起人生的磨炼,这才是真正的品质,如果你有了这种品质,又恰巧有美好的外表这个加分项,那就真是天选之子,人中龙凤了。

    所以啊,这首《房兵曹胡马》,虽然是一首咏物诗,非常写实,但其中也有杜甫为人的思想意志,咱们说杜诗好,就好在这里,诗中有寄托,但不刻意,你不理解时,只看文字表面,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当你能够深刻理解时,文字表面之下的思想内涵,就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了。

    [阅读全文]...

2022-01-30 15:55:07
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 句子
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 语录
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 说说
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 名言
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 诗词
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 祝福
塞上马鞍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