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读书的描写精神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读书的描写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读书的描写精神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读书的描写精神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有关《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回答了这一问题。与一般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超越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本身的区别,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法律的价值。因为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公*、正义作为法律的价值是普世的,虽然人们对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价值,公正应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
一.“法的精神”——一个综合性概念,而非法律本身
对法律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并在司法实践中机械套用,这是司法工作者的初级境界。要深刻理解司法的最高境界,就要领悟“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孟德斯鸠把自己的代表著作称之为《论法的精神》,其含义就是:“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追求司法的公正就要研究法的精神,而非法律本身,怎样做到把法的因素与社会因素有效结合、公正司法,是每个高水*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境界。
二.“法的精神”与公*正义
但怎样理解其内涵,并能熟练运用法律于办案中,在当事人之间真正实现公正,在实践中是很难把握的。因为但凡裁判结果都是不可能做到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总会有败诉的一方。然而,努力做到裁判公正,却是法官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律的规定很明确时,简单地套用法律进行裁判,一般水*的法官都能做到,这时法官只需将案件事实输入法律这部机器里,就可以输出判决书来。这是一般法官所想追求的结果,但这种结果绝不是一个高素质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司法境界,因为这样做体现不出其应有的司法水*,也不等于就做到了裁判公正。尤其当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存在漏洞时,如何在当事人面前实现司法公正,对法官来讲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体现其高超办案水*的时候。孟德斯鸠法律思想,对法律工作者理解司法公正很有帮助,因为他认为:“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有时候法律走过了头,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见的色彩;有时候就停下来,和感情、成见混合在一起。”可见,孟德斯鸠认识到法律经常会和感情发生联系,有时会产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他认为,法律不能走过了头,只从感情出发。凡是一流的法官,这时就像禅师一样,在努力追求一种境界,他要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实质,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裁判。
三.“法的精神”与严格执法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对法律制定太多的例外规定,实际上就破坏了法律的原则的规定,其结果后患无穷。他举例说明:“查理七世说,他获悉在以*惯为准则的地区,诉讼当事人违背王国的*惯,在一个案子判决三、四、六个月之后才提起上诉;所以他规定,除非检察官有舞弊或欺诈情事,或是有阻碍当事人起诉的重大明显的原因,当事人应立即起诉。”因为有例外的规定,结果当事人在30年后还在上诉。
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律与情理相冲突的时候,执法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棘手,也最容易使其对具体而明确的法律规定视而不见,“制定”一个例外,以情代法做出裁判。这种自由裁量权的随意行使,实际上否定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是一种“衡*”或“正当背离法律”的方法。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严格依法办案的观念的联系十分密切,要做到严格依法办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法与情的冲突。
情理因素要不要考虑?法官在裁判时肯定要考虑,但是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是首要前提,不能为了个别案件裁判合乎情理而损害整个法治的尊严。法官在遇到法与情冲突的时候,并非毫无良策,只有舍弃法律规定的机械运用,在坚持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社会因素,才能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属不易,需要长期的磨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法官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法官拥有除法律之外的渊博知识,成为知识上的“贵族”;需要法官为追求公正的崇高理想,必须长期坚守自己的信仰,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成为道德上的“贵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对此作出了完美阐释。
《论法的精神》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最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道德、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思想画卷。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的产生。独裁们往往集立法权、行*、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种政体最突出的表现应当是人民的自由度是完全不同的。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强调了法律与自由的统一。他认为法治国中行*没有专横垄断的余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国才有自由。一个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们自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下。同时他又强调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国家里,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很明显独裁的专制政体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人民被极大的奴役着。君主政体也是不太保险的,共和政体则需要防止人民的.委托人隐蔽自己的腐化。腐化了的委托人常常口口声声称赞人民的伟大,来掩盖自己的野心;他们不断赞赏人民的贪得无厌,来掩盖自己的贪得无厌,最终让人民陷入不幸之中,人民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约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尽可能的避免独裁,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在他眼中,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能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三部分。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最初的学说的研究是以罗马为背景的。罗马人民掌握有最大部分的立法权力,一部分的司法权和行*的一部分了;元老院掌握大部分的行*和某一方面的立法权,并且同时掌握一部分的司法权,具有任命部分法官的权力,并以此来对抗人民的权力。国家的权力被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人独裁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权分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一定进步作用的。
三权分立真正的实践者是美利坚合众国,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是最高立法机构,有权弹劾总统和联邦法官;总统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行政高级官员、执行各项立法,拥有军事统帅权和外交权,总统的行政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总统及其所任命的各部部长不对国会负责,在紧急状态下总统可采取宪法以外的非常措施;联邦法院由若干终身任期的大法官组成,是最高的司法部门,对宪法和各项法案有最终解释权,有权裁决涉及国家和各州之间的重要案例。罗斯福新政时期,行*力全面扩张,打破了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衡,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的格局。
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虽然有利于防止独裁统治的出现,但是三权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跟其他所谓的民主的制度一样,并不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衡,有时也容易导致效力低下。事实上,在实践中美国也难以彻底贯彻三权分立原则。
我国现代化建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全面改革的今天,需要借鉴并吸收被实践检验证明的他国体制的精髓部分,加强并完善我国的全国*大会制度。从而更好的体现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体。这将对我国的国家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由于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确实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盲目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不仅误读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也将会极大的危害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的改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共和国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的举措都有可能工程浩大,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是建立在研究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有极大的局限性,并且由于三权分立各部门相互制约,在他们的利益、目标各异时,常常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国家将难以应付。正如汶川大地震,为什么我们的*反应如此快速,就是因为我们团结一致,联合出击,积极应对灾难。我们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政体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些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佩服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羡慕我们的。我国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在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小心谨慎的探索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之路,切不可盲目崇拜。*同志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大会一院制,这种体制符合*实际,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佛教禅师认为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有所感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参禅彻悟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境界。要真正读懂孟德斯鸠大师的《论法的精神》这部经典之作,还是需要多多学*专业知识才能真正有所感悟的。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法的精神》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最著名的著作,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卷讨论工业、商业人口、宗教等问题。第五卷阐述罗马和法国法律的变革以及关于封建法律学说。第六卷作为一般性结论。
在此,笔者仅对该书第一卷的阅读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法的定义与分类。
孟德斯鸠在该书的开篇中揭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事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世界万物是由一个最根本的理性的存在。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以及存在物彼此间的关系。万事万物有着最根本的联系,即规律,而法的精神就是这种规律和规则,其精神就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间的关系中的秩序规则。
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探讨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即人类生活中法的精神。因为人作为智慧存在物,总是不断违背上帝制定的规律而更改自己制定的规律,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忘本和忘记自己,由此需要宗教、哲学以及法律来督促他们尽责。
孟德斯鸠的法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之前所有规律之先存在着,渊源于我们生命的本质。它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造物主”的观点印入我们的头脑,诱导我们归向他。然而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自卑,没有*等的观念,不想互相攻打而要求“和*”;其次就是满足生存需要寻找食物;再次就是相互之间的自然爱慕;在具有最初的感情和知识后就愿望过社会生活。由此就产生最初的人类社会,人开始退掉自卑的心理,*等观消失而开始战争状态。
国与国、人与人的战争状态促进法律的建立,不同国家人民间的国际法;治者和被治者之间的政治法,公民间的民法。国际法则要求各国在和*时期谋福利增进,在战争年代不损害自己利益尽量减少破坏,在征服争取战争胜利是时候保全。除此,一个社会必须有一个*,有它的政治法和民法。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政治法律和民事法规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运用。在孟德斯鸠看来,国家的法律建立应该同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
其二,法律与政体的关系。
孟德斯基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君主和专制,根据最高权力的掌握来区分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
不同的政体性质必然意味着法律原则的差异。民主政体是指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其法律反映和体现全体人民的意见,以雅典共和国人民的抽签和公开选举以及自己制定法律为例;贵族政体是指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其法律由部分人制定和执行,在参议院中是贵族政治,在贵族内部是民主政治,以威尼斯为例。
君主政体是指单独个人执政,遵照固定的和确定的法律的政体,君主就是国家一切政治的和民事的法律的源泉,君主国必须有国会和贵族作为其中间和附属的权力,并且宗教充当其保卫机构,以法国君主制为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已的意志与反复情绪领导一切的政体,所以不需要法律,一切以单独个人按其主管意志治理国家或把权力交另外一个人来执行。
一个政体有其性质亦有其原则和其特质。政体性质是构成政体本身的东西,政体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政治品德是以公共福利为目的;贵族政体的原则是节制,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取代品德而成为其规则,法律和宗教为其保障;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以变幻无常的意欲为基础,人民要绝对的服从。就各政体的特质而言,共和政体的特质是领土狭小,公共福利明显,公民关系密切;君主政体的领土应该适中;广大的帝国必须握有专制的权力,专制政政体的特质是必须有恐惧、独裁和强大势力。
政体原则下产生的教育法律。作为每个社会动物的人,教育的法律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并且在不同政体下接受的教育亦有差异。君主国教育法的原则是荣誉,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态。按照孟德斯鸠原文即“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其原因是品德、处世和举止可以使人显得超群、大胆、自由,获得优待和高名显爵,符合荣誉价值的判断标准:美丑,伟大与否,非凡与否。在君主国里要对君主的意志服从,同时教育必须服从于荣誉的规定:完全准许我们重视我们的财富但绝不准许重视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去做那些与我们职位不相称的事;荣誉所禁止的和所要求的比法律的都要求严格和坚决。
相比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治,其教育的目的是降低人们的心态,从而把恐怖、简单的宗教原则狭窄的知识置于人的精神,教会绝对服从,培养坏公民和好奴隶,本质上教育作用为零。然而在以品德为原则的共和政体下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热爱法律和祖国,以公共利益为重,以现今教育模式,以品德为指引通过父亲、师长和社会教育传达到新生一代。以希腊*民政治培养品德,以制度加以鼓励来反映体现共和国政体的原则指引下的教育法律。
政治社会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政体原则就加强*的动力,从而促使政体原则的巩固。在民主政治下,品德要求爱共和国,即爱民主政治,就是爱*等和俭朴。爱*等就把人们的野心局限于自己对国家的服务超过其它公民的这种愿望和快乐之上,以*等的地位为国家服务的*等原则。爱俭朴限制了占有欲,人人只以家庭所需,其余归给国家,财富不应该为自己服务,而应该订立法律规章来分配财产规定*等和俭朴。
民主政治中一切以其性质和*等原则为依据,从而保证一个好的民主国里每一人都应该得到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的花费一生活必需品为依据。同时在共和国里对共和国的爱也意味纯良的风俗,而淳朴的风俗也增强对祖国的爱。优良的风俗包括:保守旧*惯,终身元老院制,年轻人对年长者、公民对官吏的服从,以及父权等等。在节制为原则的贵族政治下,以鼓励宽和为主要精神,通过分散钱财给人民,公道对待人民,压制贵族,实行贵族不征税,节制财富,禁止贵族经商,继承*等化等规定来做到与原则相适应。
由于君主政体原则是荣誉,所以法律应该努力支持贵族及贵族世袭,建立秩序维持同君主政体相符合的一切贸易。同时孟德斯鸠以法国为例指出君主政体施政的迅速、政制巩固而比较安全、长久等优越性。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体则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计影响和后果。以瑞典为例说明国家的政治民事管理以及官吏如同君主家庭的管理和君主后宫官吏。在专制国家人什么也没有,无所谓财产让与,君主握有全部授予和委托的权力,它由君主主观意志来分配。人们只希望获得生活上的好处而已。
政体原则与奢侈、节俭法律。奢侈和财富的不均永远是成正比例的,奢侈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取安乐而已。为了保证财富分配均匀则法律规定只能给每个人以生活上所必需的。奢侈总是和国家的财富、私人的财产和集中于某些地方的人口三者成复比例的。由于国家政体原则差异,所以不同政体下的节俭法律不同。
在民主政治下,财产越分配均匀,奢侈越少,追求爱*等和俭朴,实现爱共和国,由此国家就越完善。分配不均,则产生侵占、革命、奢侈,最后成为法律的敌人。然而在以节制为原则的贵族政体下,受节制精神制约,国家只有没有财富的穷人和很有钱但不能任意花费的富人,富裕和贫穷都是负担。共和国的节俭精神是:一个*可以制定节俭法律达到“绝对的节俭”的目的。
然而奢侈在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下都时必要的,君主国的奢侈是人们享受他们从自由所得的东西,其节俭精神是:一个*可以制定节俭法律达到“相对的节俭”的目的。专制国的奢侈是人们滥用他们从奴役中所得到的好处,所以它没有节俭法律。但也存在特例的情况,孟德斯鸠认为*是一个专制国家,由于人口数目和谋生道路决定*必须勤劳和俭约,如果实行绝对奢侈的后果就是国家被造反推翻,就得更朝换代。
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回答了这一问题。与一般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超越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本身的区别,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法律的价值。因为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公*、正义作为法律的价值是普世的,虽然人们对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价值,公正应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
一、“法的精神”——一个综合性概念,而非法律本身
对法律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并在司法实践中机械套用,这是司法工作者的初级境界。要深刻理解司法的最高境界,就要领悟“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孟德斯鸠把自己的代表著作称之为《论法的精神》,其含义就是:“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惯相适应。
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追求司法的公正就要研究法的精神,而非法律本身,怎样做到把法的因素与社会因素有效结合、公正司法,是每个高水*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境界。
二、“法的精神”与公*正义
但怎样理解其内涵,并能熟练运用法律于办案中,在当事人之间真正实现公正,在实践中是很难把握的。因为但凡裁判结果都是不可能做到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总会有败诉的一方。然而,努力做到裁判公正,却是法官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律的规定很明确时,简单地套用法律进行裁判,一般水*的法官都能做到,这时法官只需将案件事实输入法律这部机器里,就可以输出判决书来。
这是一般法官所想追求的结果,但这种结果绝不是一个高素质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司法境界,因为这样做体现不出其应有的司法水*,也不等于就做到了裁判公正。尤其当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存在漏洞时,如何在当事人面前实现司法公正,对法官来讲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体现其高超办案水*的时候。孟德斯鸠法律思想,对法律工作者理解司法公正很有帮助,因为他认为:“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有时候法律走过了头,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见的色彩;有时候就停下来,和感情、成见混合在一起。”
可见,孟德斯鸠认识到法律经常会和感情发生联系,有时会产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他认为,法律不能走过了头,只从感情出发。凡是一流的法官,这时就像禅师一样,在努力追求一种境界,他要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实质,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裁判。
三、“法的精神”与严格执法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对法律制定太多的例外规定,实际上就破坏了法律的原则的规定,其结果后患无穷。他举例说明:“查理七世说,他获悉在以*惯为准则的地区,诉讼当事人违背王国的*惯,在一个案子判决三、四、六个月之后才提起上诉;所以他规定,除非检察官有舞弊或欺诈情事,或是有阻碍当事人起诉的重大明显的原因,当事人应立即起诉。”因为有例外的规定,结果当事人在30年后还在上诉。
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律与情理相冲突的时候,执法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棘手,也最容易使其对具体而明确的法律规定视而不见,“制定”一个例外,以情代法做出裁判。这种自由裁量权的随意行使,实际上否定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是一种“衡*”或“正当背离法律”的方法。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严格依法办案的观念的联系十分密切,要做到严格依法办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法与情的冲突。
情理因素要不要考虑?法官在裁判时肯定要考虑,但是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是首要前提,不能为了个别案件裁判合乎情理而损害整个法治的尊严。法官在遇到法与情冲突的时候,并非毫无良策,只有舍弃法律规定的机械运用,在坚持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社会因素,才能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属不易,需要长期的磨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法官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法官拥有除法律之外的渊博知识,成为知识上的“贵族”;需要法官为追求公正的崇高理想,必须长期坚守自己的信仰,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成为道德上的'“贵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对此作出了完美阐释。
《论法的精神》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最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道德、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思想画卷。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的产生。独裁们往往集立法权、行*、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
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种政体最突出的表现应当是人民的自由度是完全不同的。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强调了法律与自由的统一。他认为法治国中行*没有专横垄断的余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国才有自由。一个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们自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下。同时他又强调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国家里,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很明显独裁的专制政体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人民被极大的奴役着。君主政体也是不太保险的,共和政体则需要防止人民的委托人隐蔽自己的腐化。腐化了的委托人常常口口声声称赞人民的伟大,来掩盖自己的野心;他们不断赞赏人民的贪得无厌,来掩盖自己的贪得无厌,最终让人民陷入不幸之中,人民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约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尽可能的避免独裁,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在他眼中,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能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三部分。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最初的学说的研究是以罗马为背景的。罗马人民掌握有最大部分的立法权力,一部分的司法权和行*的一部分了;元老院掌握大部分的行*和某一方面的立法权,并且同时掌握一部分的司法权,具有任命部分法官的权力,并以此来对抗人民的权力。国家的权力被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人独裁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权分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一定进步作用的。
三权分立真正的实践者是美利坚合众国,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是最高立法机构,有权弹劾总统和联邦法官;总统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行政高级官员、执行各项立法,拥有军事统帅权和外交权,总统的行政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总统及其所任命的各部部长不对国会负责,在紧急状态下总统可采取宪法以外的非常措施;联邦法院由若干终身任期的大法官组成,是最高的司法部门,对宪法和各项法案有最终解释权,有权裁决涉及国家和各州之间的重要案例。罗斯福新政时期,行*力全面扩张,打破了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衡,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的格局。
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虽然有利于防止独裁统治的出现,但是三权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跟其他所谓的民主的制度一样,并不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衡,有时也容易导致效力低下。事实上,在实践中美国也难以彻底贯彻三权分立原则。
我国现代化建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全面改革的今天,需要借鉴并吸收被实践检验证明的他国体制的精髓部分,加强并完善我国的全国*大会制度。从而更好的体现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体。这将对我国的国家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由于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确实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盲目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不仅误读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也将会极大的危害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的改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共和国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的举措都有可能工程浩大,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是建立在研究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有极大的局限性,并且由于三权分立各部门相互制约,在他们的利益、目标各异时,常常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国家将难以应付。正如汶川大地震,为什么我们的*反应如此快速,就是因为我们团结一致,联合出击,积极应对灾难。
我们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政体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些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佩服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羡慕我们的。我国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在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小心谨慎的探索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之路,切不可盲目崇拜。
佛教禅师认为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有所感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参禅彻悟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境界。要真正读懂孟德斯鸠大师的《论法的精神》这部经典之作,还是需要多多学*专业知识才能真正有所感悟的。
*人的精神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的精神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党校学*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上就形成*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则不一样,*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著名作家指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恰恰因为*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人的精神》一书里面,我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西方的态度。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与思考,中华民族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传承下去。
第一次听说辜鸿铭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在那个倾向于崇拜的岁月里,这个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又极端保守的鸿儒自然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读他的著作确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时的那份天真与幼稚,对辜鸿铭的认识从*面地仰视到立体地正视,关于对他的一些评价也学会了更客观、辩证地去对待。
在党课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的作者是辜鸿铭。认真拜读完该书,心中泛起点点涟漪,现整理如下: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该书,《*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人的精神》一书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风貌,总体上来说,它是伟大的。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有许多地方是存在不足与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在维护君主制与纳妾制等这些腐朽的东西方面。辜氏总是极力地为自圆其说,但其说法是有许多牵强之嫌的,对于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对于传播*的思想文化,推动*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为西方了解*的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联系当时的外部大环境,我们会发现辜氏那颗火热的*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时,辜鸿铭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也许该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同辜氏那条传奇般的小辫子一样,不过成为他顽固守旧的生动象征罢了,可是我却从中看出了他那颗火热的*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过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样。尽管他的观点中有许多是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个背景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人的精神》一书,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观,这让我想起了最*畅销一时的《*不高兴》中的许多关于民族狂热主义的不当观点。虽然两者都是对*不能很客观地去正视,然而我认为这两者还是不能等同起来看待的,因为他们的出版背景与意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正视*,就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科学地剖析当今天下的形势,沉着地应对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次机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的大国梦想、建立起我们的大同世界。
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创造性地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这位“清末怪杰”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人”。
《*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也就是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许如今的*人不再像是辜鸿铭所写的那样,可是设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固执痴狂的学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与火热纯净的童心坚守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情怀。这个倔强执拗又特立独行的人,用他的尖锐老练的文章展现出他对西方文化利弊的独特分析、对*传统文化的褒扬和推崇,对同胞们去亲就疏,去传统而就舶来的行为之痛心与责备,通过这本书,通过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满满地宣泄出来。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把*人所有的行为都归结为精神的附属品。在他的另类推论里,认为人类自身的自私与怯懦产生了商业主义,从而造成了英国的群氓崇拜的泛滥,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教和*主义,并最终促成战争的爆发。而控制*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文明中的这种使*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么,*人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辜鸿铭认为,“*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人也许是丑陋的,但它的丑陋并不可怕;真正的*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人也许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作者由此推论出*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辜鸿铭在书中还谈到了*的语言。*的语言在他眼里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它是用心灵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过理性教育的欧洲人那样用大脑和智力来使用。他还认为真正的*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的头脑的人”。“与其说*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而且在书中,多是中西比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辜鸿铭在把*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足,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足。西方人认为*人没有宗教,作者也认为,作为群体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严肃的欧洲式的宗教,*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娱乐的场合。然而,与其说没有宗教,还不如说*人不需要宗教。辜鸿铭认为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儒家的哲学和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儒学取代了宗教。
这本书虽然有着一些比较偏激和迂腐的主观思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全书去感受辜鸿铭在时代之下的不安与期盼,去了解*人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拓展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与*国家在哲学及政治层面的理解。“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但愿“*人的精神”的思考与探索之路能够一直走下去。
*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人和*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人和*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人的性格和*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的礼貌。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因此,对于*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但是对于那些来到*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当那些有学问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是如此之难时,欧洲小孩学*汉语口语却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认为学*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好汉语了。
然而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例如纳妾制和维护“三寸金莲”。但书中的主旨精髓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到底*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回答的。此书通过“*人的精神”,“*女人”,“*语言”,“约翰在*”,“一个大汉学家”,“*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过许多例子和对比深入剖析了*人的精神。我觉得*人的谦虚是最可贵的并需要延续下去的,*人的精神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中华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再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人欺凌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人,我认为要借鉴书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
*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人。
“*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传统文化对*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的驯良。*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人热爱和*,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菊花精神的古诗句
忆共庭兰倚砌栽,柔条轻吹独依隈。自知佳节终堪赏,为惜流光未忍开。与大家分享下面的.形容有关描写菊花精神的古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野菊》:“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王健)
《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敢霜栽*御筵。”(李商隐)
《采菊》:“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盈筐时采得,服饵*知门。”(李建业)
《折菊》:“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杜牧)
《咏新菊》:“黄金色未足,摘取且尝新。若待重阳日,何曾异众人。”(姚合)
《咏白菊》:“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罗隐)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忆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陆龟蒙)
《庭前菊》:“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韦庄)
《十日菊》:“昨日尊前折,万人酣晓香。今朝篱下见,满地委残阳。得失片时痛,荣枯一岁伤。未将同腐草,犹更有重霜。”(薛莹)
《十日菊》:“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郑谷)
《黄菊湾》:“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顾况)
《庭前菊》:“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韦庄)
《咏夹径菊》:“夹径尽黄英,不通人并行。几曾相对绽,元自两行生。丛比高低等,香连左右并。畔摇风势断,中夹日华明。间隔蛩吟隔,交横蝶乱横。频应泛桑落,摘处*前楹。”(薛能)
《村路菊花》:“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崔橹)
《赋得残菊》:“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李世民)
《东园玩菊》:“少年昨已去,芳岁今又阑。如何寂寞意,复此荒凉园。园中独立久,日澹风露寒。秋蔬尽芜没,好树亦凋残。唯有数丛菊,新开篱落间。携觞聊就酌,为尔一留连。忆我少小日,易为兴所牵。见酒无时节,未饮已欣然。*从年长来,渐觉取乐难。常恐更衰老,强饮亦无欢。顾谓尔菊花,后时何独鲜。诚知不为我,借尔暂开颜。”(白居易)
《重忆白菊》:“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何惭谢雪清才咏,不羡刘梅贵主妆。更忆幽窗凝一梦,夜来村落有微霜。”(陆龟蒙)
《华下对菊》:“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司空图)
《下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寒蜂采菊蕊》:“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耿湋)
《和鲁望白菊》:“雪彩冰姿号女华,寄身多是地仙家。有时南国和霜立,几处东篱伴月斜。谢客琼枝空贮恨,袁郎金钿不成夸。自知终古清香在,更出梅妆弄晚霞。”(张贲)
《登高咏菊尽》:“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罗隐)(一作*甫诗)
《菊荣一篇五章》(萧颖士):
“采采者菊,芬其荣斯。紫英黄萼,照灼丹墀。恺悌君子,佩服攸宜。王国是维,大君是毗。贻尔子孙,百禄萃之。
采采者菊,于邑之城。旧根新茎,布叶垂英。彼美淑人,应家之祯。有弦既鸣,我政则*。宜尔栋崇,必复其庆。
采采者菊,于邦之府。阴槐翳柳,迩楹*宇。彼劳者子,喧卑是处。慨其莫知,蕴结谁语。企彼高人,色斯遐举。
采采者菊,于宾之馆。既低其枝,又弱其干。有斐君子,是焉披玩。良辰旨酒,宴饮无算。怆其仳别,终然永叹。
岁方晏矣,霜露残促。谁其荣斯,有英者菊。岂微春华,懿此贞色。人之侮我,混于薪棘。诗人有言,好是正直。”
《即*赋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有分,欲采未过时。勿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刘湾)
《叹庭前甘菊花》:“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杜甫)
《和陆鲁望白菊》:“耻共金英一例开,素芳须待早霜催。绕篱看见成瑶圃,泛酒须迷傍玉杯。映水好将蘋作伴,犯寒疑与雪为媒。夫君每尚风流事,应为徐妃致此栽。”(司马都)
《奉和鲁望白菊》:“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蕊香亦似浮金靥,花样还如镂玉钱。玩影冯妃堪比艳,炼形萧史好争妍。无由擿向牙箱里,飞上方诸赠列仙。”(皮日休)
《和张少监晚菊》:“忆共庭兰倚砌栽,柔条轻吹独依隈。自知佳节终堪赏,为惜流光未忍开。采撷也须盈掌握,馨香还解满尊罍。今朝旬假犹无事,更好登临泛一杯。”(徐铉)
《赋得秋菊有佳色》:“陶令篱边菊,秋来色转佳。翠攒千片叶,金剪一枝花。蕊逐蜂须乱,英随蝶翅斜。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纱。散漫摇霜彩,娇妍漏日华。芳菲彭泽见,更称在谁家。”(公乘亿)
《庭际晚菊上主人》:“九月将欲尽,幽丛始绽芳。都缘含正气,不是背重阳。采去蜂声远,寻来蝶路长。王孙归未晚,犹得泛金觞。”(齐己)
《和张尹忆东篱菊》:“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李端)
《奉和陆鲁望白菊》:“白艳轻明带露痕,始知佳色重难群。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风疑卷玉绡纹。琼妃若会宽裁剪,堪作蟾宫夜舞裙。”(郑璧)
《九月菊花咏应制》:“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细枝青玉润,繁蕊碎金香。爽气浮朝露,浓姿带夜霜。泛杯传寿酒,应共乐时康。”(广宣)(一作清江诗)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兹播乐章。”(刘禹锡)
《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 何处曾移菊,溪桥鹤岭东。篱疏还有艳,园小亦无丛。日晚秋烟里,星繁晓露中。影摇金涧水,香染玉潭风。罢酒惭陶令,题诗答谢公。朝来数花发,身在尉佗宫。”(许浑)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朱湾)
败柳残花 笔下生花 闭月羞花 残花败柳 春花秋月
粲花之论 春暖花开 翠竹黄花 洞房花烛 月夕花朝
浮花浪蕊 繁花似锦 风花雪月 花残月缺 花花公子
花红柳绿 花花世界 花花太岁 黄花晚节 寒花晚节
花好月圆 花街柳巷 花甲之年 花里胡哨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说柳说 火树银花 花团锦簇 花天酒地
花香鸟语 花下晒裈 花样翻新 花言巧语 花颜月貌
团队精神的古诗句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团队精神的古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团队精神的古诗句
1、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2、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附:团队精神的句子
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2、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
3、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4、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会形成合力、产生凝聚力。讲团结需要宽广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以全局利益为重;讲团结需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相互理解。
5、狼的生存,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强地创造生存空间;狼的团体,就是在充满争斗的对手中组织强大的团队力量;狼的智慧,就是在强者之列不断竞争、超越。
6、没有团结奉献精神,我们就难以承担和实现中央赋予新疆的两大历史任务;没有团结奉献精神,我们就难以发挥自身特殊优势,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没有团结奉献精神,我们就难以应对前行中的新挑战解决征程中的新问题。
7、团结似乎是每个工会宗旨中的必须成分,每每看到工会宣传自己的时候都以我们很团结而自豪,也以团结为自己的固有特色。
8、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有句话说得好: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还有一首歌曲叫做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也是激励大家要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9、“团结”两个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而结合的”,就是把大家看作一个整体,团结就是力量。美国总统林肯说的好:“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是的,国家要团结,民族要团结,社会要团结,班级也要团结。
10、青春没有亮光,就像一片沃土,没长庄稼,或者还长满了荒草。
11、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12、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13、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我们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的和慷慨地去作。
1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5、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团结就没有胜利的希望,这是千古铁律,我们可要切记啊!
16、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麽。
17、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要拧成一股绳!
18、一支优秀的团队,塑造出优秀团队文化,一个优秀的团队文化,酿造出优秀的人。
读书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1、《杂诗》东晋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诗意:精力充沛的时光不会再来,就像一天中只有一个早晨。我们应当及时勉励自己,岁月是不会等人的
2、唐代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意: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3、宋·刘过《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诗意: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用现在的话说,读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4、《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意: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5、唐《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诗意:我劝诸君不要太珍惜那华贵的金缕衣,我要劝诸君应当爱惜青少年时代的青春年华。如同鲜花盛开之时应该及时摘取一样,切莫要枝上无花之时再去摘取,那可就要落空了。
6、明文嘉《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7、清钱泳《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8、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诗意:读书时候不要匆忙翻阅,只求速度不去理解,而是要沉潜于其中细细品味,通过潜心专注的研究,反复揣摩推敲,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读中内容,同时也能培养自己审美情趣才能真正理解书里的内容,体会出文字中更多的妙处,对于不明白的地方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下文后难懂的地方也就理解了。如果仍然不明白不如先暂时放下,等以后在求解答。读书不求急,但如果是关乎于自身的事就需要马上思考了。
9、宋·陆游《寒夜读书》
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10、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的晃动。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永不干枯的水从源头不断流出来,从而成了活水!
11、宋·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意: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地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不够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
1、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关于读书的古诗(精选70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古诗(精选70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2、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6、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7、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唐许浑《寄殷尧藩》)
8、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唐杜荀鹤《闲居书事》)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10、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唐杜荀鹤《书斋即事》)
1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1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16、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17、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18、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1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4、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明杨循吉《题书橱》)
25、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清刘岩《杂诗》)
2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明于谦《观书》)
27、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清汪莹《示儿》)
28、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明文徵明《饮子畏小楼》)
29、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3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31、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
32、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清彭兆荪《读书》)
33、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5、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唐裴说《句》)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8、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清法式善《读书》)
3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0、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宋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41、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4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43、书虫将自我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44、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明宋应星《怜愚诗》)
45、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46、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47、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诗》)
48、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清袁枚《寒夜》)
4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读书,可以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读书,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读书,可以将生活的寂寞换成享受;读书,实乃天下第一好事。
如果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
《四时读书乐•春》
【元】翁森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
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雯读到朝辉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人生之快事。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移居二首·其一》
【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个人在自我精神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打开了明灯,保持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人生。
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
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
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
《励学篇》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
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读书的人不会孤独。这个世界上,寻求热闹的人常常会觉得孤单,精神贫乏的人常常会觉得孤独。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作为中国人,我们无一不为之感到自豪。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国家。
《示儿》
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夏日绝句》
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关于读书的古诗
导读: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1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2、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13、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4、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15、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1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1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19、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0、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2、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3、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24、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25、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26、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27、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28、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29、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30、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___黄庭坚《送王郎》
31、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____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2、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3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___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34、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____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35、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___王建《寄旧山僧》
36、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____于鹄《题邻居》
3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3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唐·李商隐《贾生》
39、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___北宋·秦观《秋日》
40、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___清·赵翼《论诗》
4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____<<诗经.卫风.淇奥>>
4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____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43、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____唐.柳宗元<<行路难>>
44、不是虚心岂得贤____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4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____唐.杜荀鹤
4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____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____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4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___宋.朱熹<<观书有感>>
4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关于读书的描写精神的古诗
关于读书精神的古诗词
读出精神的古诗
关于伏生护书的精神的古诗
精神之魂的古诗
精神好的古诗
写精神的古诗
古诗画的精神
牛的精神古诗
人的精神古诗
虎的精神的古诗
水精神的古诗
兰的精神的古诗
荷精神的古诗
夸人有精神的古诗
古诗中的精神
有关精神的古诗
精神已死的古诗
写花的精神古诗
抗疫精神的古诗
爰国精神的古诗
竹石精神的古诗
逢九精神的古诗
具有反抗精神抗击精神的古诗
蜡烛的精神用古诗
慎独精神的古诗
孝顺精神的古诗
少年精神的古诗
汉字精神的古诗
精神颓废的古诗
李咏的经典语录
马头人身经典语录图片
骂小姑子挑事的语录
简短爱情语录执子之手
女人购物剁手经典语录
累成狗的经典语录
夜神润玉语录
我当方士那些年语录
夏至未至经典语录颜末
宝妈励志创业语录
酷酷的滕最后经典语录
现实语录2017
男人嫌弃女人经典语录
当爹的经典语录
性格不合的经典语录
康纳麦格雷戈经典语录
2017语录说说虐心
欢乐颂2小包总经典语录
2017超拽语录
迪丽热巴霸气经典语录
2017外国语录取分数线
祈求家人*安健康语录
瑜伽正能量经典语录
回忆儿童经典语录
剩者为王舒淇的语录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语录
2017微商励志早安语录
何所冬暖何所夏凉语录
孟子经典语录
老爸当家经典语录
火星情报局张宇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