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鉴赏练字的规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鉴赏练字的规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鉴赏练字的规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鉴赏练字的规则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的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白居易《庐山桂》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拿到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体理解诗意。
在此基础上,一般可按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路来鉴赏。写什么就是理解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分析内容时尤其要重视对诗题的解读,因为诗歌题目往往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内容。
落实怎么写,须研究诗歌的结构、诗中的典型细节、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再深入一步,还应探讨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诗,我们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正确地解读它。
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若是考试,命题人往往会在篇末注明诗歌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境遇,无疑也有助于准确解读作品。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知道了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所写,便不难体会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洋溢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为连理,二人情意甚笃,只可惜王弗27岁就香消玉殒。苏轼失去挚爱,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这首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一开始便道出生死相隔的悲痛,感人至深,为全词定下了凄凉基调。“十年”是一个充满魔咒的时间段,多少生死离别总在这个数字上徘徊。苏轼也不例外,开口就是十年,多么漫长的十年,更何况还是“两茫茫”,哪怕是魂魄常来入梦,也是让人欣慰的。“两茫茫”的悲哀就是,一样的相思、哀愁却无法相互感知。“不思量,自难忘”是作者心理的的纠结与痛苦。既然生死相隔,那么就各自相安罢了,可是过去的美好点滴难以忘却,止不住去怀想,每一次怀想就是一次的身心折磨。作者用最*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距离,千里之外的孤坟多么凄凉,此时的词人又是多么凄凉,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种种凄凉却无处可以说,只能默默承受,多么沉痛。可是,就算妻子的坟墓*在眼前,凄凉只会更深更重,依旧是无处话凄凉。因此苏轼这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此时纳兰妻已病逝三个多月。重阳节前三日,纳兰梦到妻子淡妆素服,之手哽咽,离别时她说了一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随即纳兰梦醒,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作者: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
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体道:是指体悟道理。更:经历
1、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积水连山 、湍上急流、城头残月 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C (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
简析
此诗先写远望所见,呈现出一派宏大、悲壮之景,并在写景中表达了诗人的祸福观,最后以无限伤感的简洁笔墨勾画了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诗中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闷心情。
[金城北楼鉴赏及练*题]
语文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很定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古诗欣赏的规律,遇到古诗赏析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欣赏,先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的《之任蜀州》、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1.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2.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3.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4.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5.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1.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1.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3.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4.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5.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蜀相》古诗鉴赏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相》古诗鉴赏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词句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东南)军中。出师:出兵。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寰宇记》等*载,*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鎔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d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吹们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我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对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蜀相》一诗的艺术形式也是很完美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着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古诗的鉴赏(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的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感情就不是纯粹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感受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遗憾、惋惜和不满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春色,从二月草芽中看到春天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妙处,它富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写法,却增加了诗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冷落翻成仲春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春雪似乎也给人春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喜悦气氛。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春景 —— 一片始盛桃花。从紧跟后面“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芳菲尽”,与第二句“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触发下,诗人想象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这首小诗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高度上升而相应递减。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垂直变异分不开。所以山地地区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特色了。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地点,是在“黄四娘家”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芬芳鲜妍。花可爱,蝶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歌声,将沉醉花丛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愉快轻松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和谐。他们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任意破坏,“千朵万朵”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朵”与上句相同位置“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刹那间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感受。声音效用极有助于心情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春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景色。以远看似青 ,*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朦胧景象。可与王维"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衰落晚春景色。写春景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色彩——一种淡素、似有却无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观察力和高超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语文古诗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很定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古诗欣赏的规律,遇到古诗赏析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的《之任蜀州》、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春雪》古诗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雪》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雪》作品介绍
《春雪》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27首。
《春雪》原文
春雪
作者:唐·白居易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春雪》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辛卯。
②上林:上林苑,秦时所建,汉武帝时扩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
③曲江:曲江池,在唐长安城东南角,以其流水屈曲,故称。
④枝:全诗校:“一作柳。”
⑤四序:春、夏、秋、冬四季。
⑥生:全诗校:“一作性。”夭阏:受阻塞而中断。
⑦圣人:指孔子。
⑧鲁史:指《春秋》。
⑨《春秋·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
⑩《春秋·偿公三十三年》:“十有二月……陨霜,不杀草。”
《春雪》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春雪》繁体对照
卷424_27春雪白居易
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陰夜飛雪。
連宵複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鵝毛,密如飄玉屑。
寒銷春茫蒼,氣變風凜冽。
上林草盡沒,曲江水複結。
紅乾杏花死,綠凍楊枝折。
所憐物性傷,非惜年芳絕。
上天有時令,四序*分別。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觀聖人意,魯史有其說。
或記水不冰,或書霜不殺。
上將儆政教,下以防災孽。
茲雪今如何,信美非時節。
清明古诗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等风俗。后来寒食节的祭祖等*俗与清明节合并,寒食节渐渐被人们遗忘。到现代,很多人只知“清明节”,不知“寒食节”之名了。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寒夜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夜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翻译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解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
"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诗文赏析
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
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宋·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赏析:
此乃宋朝杜小山的一首诗,名《冷夜》。
寒夜客来,炉火初红,扫雪煮茶,良朋知己,围炉品茗,赏月下梅,真乃令人向往之雅趣!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宋朝诗人杜耒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客主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是令人钦羡的儒雅风*,又是让人神往的高雅享受。
古人有刎颈之交,忘机之友,掬诚以待,可以“寒夜客来茶当酒”,更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繁忙的现代人,当“寒夜客来”时,大概只有是,“我倦欲眠君且往”,“有事回头电话联络”再说吧。难怪活在当下的我们,时时感叹“知音难觅”
宋人杜耒《冷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乌夜啼》 【作者】: 【年代】:唐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赏析】:
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乌栖曲》、《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本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怎不泪如雨呢?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本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别裁》)说得言简意赅。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想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乌夜啼》鉴赏]
古诗鉴赏练字的规则
古诗鉴赏的十个规律
古诗鉴赏题的10大规律
古诗鉴赏练字的方法
劳动的古诗鉴赏训练
古诗词鉴赏的7大规律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规律
古诗鉴赏和练字讲解的ppt
写景的古诗小学鉴赏练*
意象和练字明显的古诗鉴赏
草的古诗鉴赏
难的古诗鉴赏
巡的古诗鉴赏
鉴赏古诗的书
古诗月的鉴赏
蜂的古诗鉴赏
做古诗鉴赏的PPT
宫词的古诗鉴赏
夏意的古诗鉴赏
归雁的古诗鉴赏
画鸡的古诗鉴赏
鉴赏古诗的图片
早梅的古诗鉴赏
答人的古诗鉴赏
爱牙的古诗鉴赏
古诗秋词的鉴赏
400字的古诗鉴赏
怀古诗的鉴赏
古诗鉴赏是谁加的
古诗的诗眼及鉴赏
古诗形容多交朋友的
自己疗伤的古诗词
关于破墙的古诗
赞美牡丹的诗古诗词
海边天气的古诗
别有天的古诗词
根据古诗词改编的短文
含有哲理的宋代古诗
写关于青烟的古诗
两个小孩树下喝水的古诗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古诗
花样年华的古诗
如出一辙的古诗词
有鉴赏价值的古诗词
描写古儿童的古诗
孟浩然和李白的其他古诗朗读
水浒传中的古诗
我的古诗情
形容马到成功的古诗词
关于立夏的五言古诗
表达身体不好意志坚强的古诗
古诗中的童年小学生群文阅读
关于赞美春风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的古诗视频
小学古诗词的类别
古诗里面有岸和南两个字的
与闫字有关的古诗词
关于背诵古诗的演讲稿
古诗中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出塞的
古诗中的成语题型